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改革的终极目标不是创造各种眼花缭乱的新理念、新名词和新模式,而是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追求有效教学。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尽管要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特点,但从教育本原来讲,任何类型的教育首先都要服务于人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课程与教学改革当然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在职业学校活力课堂教学改革实验中,综合考量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对于学校的内涵发展尤为重要。
一、建设求真的学校文化
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实现有效教学,首先要解决的是学校文化建设问题。学校文化从来都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而是切实服务于教育教学的一个根本性问题,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提和保证。一所学校,应该有明确的精神文化指向,并使其成为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而这样一个价值取向,应该指向教育的本质,形成一种求真的氛围,使每一个细节都体现教育的真实,而不仅仅是各种时髦教育名词和理念的“贩卖”,从而实现按照教育规律办学。以师生共同的价值取向为统领,以科学的制度文化建设为保证,以不断进取的创新文化为动力,以师生良好的行为文化为特征,打造这样一种学校文化氛围,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
文化的核心其实仍然是人的问题。在这个教育理念泛滥、教育模式频出的大数据时代,教师应该有一种求真的精神,不断追求教育的真实,实现按规律办学。追求教育的真实,就要求教师必须有自己的教育理解和看法,从教育的本原出发来理解教育、指导教学,这是做好教育工作的根本,是教育之“道”。而形形色色的所谓的有效教育教学模式,不过是教育之“术”。所谓“不为浮云遮望眼”,就是要求教师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为形式所迷惑。譬如,如今MOOC(慕课)方兴未艾,我们就要急于讨论把传统学校关掉的可能性吗?有专家说翻转课堂是继班级授课制以来基础教育的又一颠覆性革命,我们就一定要在每一节课上都录一段视频来翻转吗?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前几年,很多学校都学杜郎口中学的导学案,于是都一窝蜂似的去衡水中学参观,去各个名校学习,但最终又有几所学校真正成功复制了别人的经验呢?实际上,学校和教师要追求的只是按照规律来办教育。学生是充满个性的鲜活的人,你怎么能够做到套用一个简单模式来让这几十个各有特点的个体实现整齐划一的发展?所以,因材施教才是教育的根本,有效的教学就是要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所进步和发展。那么,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在理论的指导下,形成自己的学科教学风格和特点。根本的问题,依然是教师的学习、反思和提升,在教育实践中形成自己关于教育的理解,乃至自己的理论。
二、构建体现职教特点的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是提高教学针对性的前提。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课程实施的过程。做好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体现本校专业特点、适应学情需要的课程体系,对于职业教育尤为重要。相对于普通教育,职业学校学生的学力差异更大,而不同的专业特点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不同的要求。同时,职业教育的职业性要求学校课程紧贴产业标准和工业流程。可以这样说,在当前教改中,承担学生升学准备任务的普通教育学校的职能和定位是确保国家课程的落实,校本课程的建设主要是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的需要,并服务于学生兴趣特长的发掘与彰显。当前,绝大多数中学校本课程的建设更多的是一种点缀——一种证明自己在贯彻素质教育理念的点缀。这个现实,我们无法否认。而对于职业教育,怎么样激发这些文化课成绩较差且相互之间有着较大差异的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能够掌握每个专业的基础理论,能够听懂学会,前提就是建设适合他们的课程,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所以,职业学校课程体系建设任务艰巨,且地位重要。每一个专业,首先要做的是国家课程的二次开发,文化基础课重在激发兴趣,服务于综合素质的提高,彰显人文性。而专业基础课程则需要根据学生学情对课程进行重建和开发,让学生听懂学会。专门化方向课程则注意提高的梯度和难度。整个课程体系则大致可以从基础提升、综合素养、专业拓展和实践研修等四个方面出发来建设。概括来说,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一是要基于职业学校的学情,二是既重视专业素养、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更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学生就业后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也就是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三、追求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是关键。上好文化基础课是构建活力课堂的基础。按照建构主义理论,我们依然要以追求教师的有效教学、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为特征的生本课堂教学模式。尽管要建设适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学模式,但课堂教学的根本问题依然是理念问题,贯彻科学的教育理念比照搬模式更重要。总的要求,就是要让自己的课堂充满活力。因材施教是最质朴有效的基本要求。在每位教师的课堂上,学生永远是主体,教师的作用只是引导;学生不是教师教会的,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学会的。确立切合实际的目标,指导自主探究,倡导合作交流,当堂反馈评价,适时延伸迁移,让学生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氛围中完成知识的内化,逐步形成学科专业思维,是活力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
专业拓展课教学是做好职业学校专业教学、培养学生专业素养和提升学生专业能力的关键,在教学改革上应更加彰显职教特色。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课程标准与产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是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那么,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理论,在专业拓展课教学中就应大力倡导主题式、模块化、项目教学,按照专业的特点实施合适的教学,教学过程与行业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并考虑学生的兴趣特长、不同的发展方向,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和素养,培养其专业创新意识和能力。
实习实训课程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关键环节。校内实训课程引进7S管理,在每一节实习实训课中都坚持做到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安全、素养、节约,这既是国际工业生产的先进经验,也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途径。
四、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三个维度(课程、课堂教学、教学评价)中的重要一极,教学评价发挥着诊断与测量、激励与调节作用,对于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职业学校学制特点和功能定位,对职业教育教学目标达成度的评价则更加复杂。职业教育办学机制灵活、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使专业教学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因此,是否达成培养目标,也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评价。从学校层面来说,如何科学测量不同专业教学目标达成情况?从社会需求来说,学校人才培养效果与企业和社会人才需求的契合度有多大,如何衡量?从学生个人发展来看,三年的中职学习是否能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作为学校,必须直面这些问题,并以此为基点来构建适合的评价机制。基于此,应从“三条工作线”监控、“三个层级”监控和“三方面评价”监控等方面来考虑建立适合职业教育的评价机制,充分发挥学校、学生、社会等方面的作用。
同时,职业教育教学评价应该更加重视过程评价,从机制上探索建立科学的质量监控体系,如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等,切实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责编 王鹏飞)
一、建设求真的学校文化
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实现有效教学,首先要解决的是学校文化建设问题。学校文化从来都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而是切实服务于教育教学的一个根本性问题,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提和保证。一所学校,应该有明确的精神文化指向,并使其成为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而这样一个价值取向,应该指向教育的本质,形成一种求真的氛围,使每一个细节都体现教育的真实,而不仅仅是各种时髦教育名词和理念的“贩卖”,从而实现按照教育规律办学。以师生共同的价值取向为统领,以科学的制度文化建设为保证,以不断进取的创新文化为动力,以师生良好的行为文化为特征,打造这样一种学校文化氛围,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
文化的核心其实仍然是人的问题。在这个教育理念泛滥、教育模式频出的大数据时代,教师应该有一种求真的精神,不断追求教育的真实,实现按规律办学。追求教育的真实,就要求教师必须有自己的教育理解和看法,从教育的本原出发来理解教育、指导教学,这是做好教育工作的根本,是教育之“道”。而形形色色的所谓的有效教育教学模式,不过是教育之“术”。所谓“不为浮云遮望眼”,就是要求教师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为形式所迷惑。譬如,如今MOOC(慕课)方兴未艾,我们就要急于讨论把传统学校关掉的可能性吗?有专家说翻转课堂是继班级授课制以来基础教育的又一颠覆性革命,我们就一定要在每一节课上都录一段视频来翻转吗?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前几年,很多学校都学杜郎口中学的导学案,于是都一窝蜂似的去衡水中学参观,去各个名校学习,但最终又有几所学校真正成功复制了别人的经验呢?实际上,学校和教师要追求的只是按照规律来办教育。学生是充满个性的鲜活的人,你怎么能够做到套用一个简单模式来让这几十个各有特点的个体实现整齐划一的发展?所以,因材施教才是教育的根本,有效的教学就是要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所进步和发展。那么,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在理论的指导下,形成自己的学科教学风格和特点。根本的问题,依然是教师的学习、反思和提升,在教育实践中形成自己关于教育的理解,乃至自己的理论。
二、构建体现职教特点的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是提高教学针对性的前提。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课程实施的过程。做好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和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体现本校专业特点、适应学情需要的课程体系,对于职业教育尤为重要。相对于普通教育,职业学校学生的学力差异更大,而不同的专业特点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不同的要求。同时,职业教育的职业性要求学校课程紧贴产业标准和工业流程。可以这样说,在当前教改中,承担学生升学准备任务的普通教育学校的职能和定位是确保国家课程的落实,校本课程的建设主要是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的需要,并服务于学生兴趣特长的发掘与彰显。当前,绝大多数中学校本课程的建设更多的是一种点缀——一种证明自己在贯彻素质教育理念的点缀。这个现实,我们无法否认。而对于职业教育,怎么样激发这些文化课成绩较差且相互之间有着较大差异的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能够掌握每个专业的基础理论,能够听懂学会,前提就是建设适合他们的课程,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所以,职业学校课程体系建设任务艰巨,且地位重要。每一个专业,首先要做的是国家课程的二次开发,文化基础课重在激发兴趣,服务于综合素质的提高,彰显人文性。而专业基础课程则需要根据学生学情对课程进行重建和开发,让学生听懂学会。专门化方向课程则注意提高的梯度和难度。整个课程体系则大致可以从基础提升、综合素养、专业拓展和实践研修等四个方面出发来建设。概括来说,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一是要基于职业学校的学情,二是既重视专业素养、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更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学生就业后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也就是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三、追求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是关键。上好文化基础课是构建活力课堂的基础。按照建构主义理论,我们依然要以追求教师的有效教学、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为特征的生本课堂教学模式。尽管要建设适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学模式,但课堂教学的根本问题依然是理念问题,贯彻科学的教育理念比照搬模式更重要。总的要求,就是要让自己的课堂充满活力。因材施教是最质朴有效的基本要求。在每位教师的课堂上,学生永远是主体,教师的作用只是引导;学生不是教师教会的,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学会的。确立切合实际的目标,指导自主探究,倡导合作交流,当堂反馈评价,适时延伸迁移,让学生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氛围中完成知识的内化,逐步形成学科专业思维,是活力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
专业拓展课教学是做好职业学校专业教学、培养学生专业素养和提升学生专业能力的关键,在教学改革上应更加彰显职教特色。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课程标准与产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是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那么,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理论,在专业拓展课教学中就应大力倡导主题式、模块化、项目教学,按照专业的特点实施合适的教学,教学过程与行业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并考虑学生的兴趣特长、不同的发展方向,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和素养,培养其专业创新意识和能力。
实习实训课程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关键环节。校内实训课程引进7S管理,在每一节实习实训课中都坚持做到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安全、素养、节约,这既是国际工业生产的先进经验,也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途径。
四、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三个维度(课程、课堂教学、教学评价)中的重要一极,教学评价发挥着诊断与测量、激励与调节作用,对于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职业学校学制特点和功能定位,对职业教育教学目标达成度的评价则更加复杂。职业教育办学机制灵活、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使专业教学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因此,是否达成培养目标,也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评价。从学校层面来说,如何科学测量不同专业教学目标达成情况?从社会需求来说,学校人才培养效果与企业和社会人才需求的契合度有多大,如何衡量?从学生个人发展来看,三年的中职学习是否能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作为学校,必须直面这些问题,并以此为基点来构建适合的评价机制。基于此,应从“三条工作线”监控、“三个层级”监控和“三方面评价”监控等方面来考虑建立适合职业教育的评价机制,充分发挥学校、学生、社会等方面的作用。
同时,职业教育教学评价应该更加重视过程评价,从机制上探索建立科学的质量监控体系,如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等,切实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责编 王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