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校以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双优教育”行动研究》课题为依据,确定了以“双优教育”理念下“四整合”教育研究方案为子课题。在此理论的指导下,本人依据初中语文学科的特点,制定了“主体参与、合作学习策略研究”作为三级课题进行教学研究。本研究旨在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进而培养他们自主参与、合作学习的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四整合”教学模式下的主体参与、合作学习型课堂教学,是以主体教育思想为指导,在老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作为主体参与教学过程,教与学有机结合、同步发展的教学实践活动。这种课堂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能力;合作与竞争能力、自主思考、判断、选择能力;自觉践行能力、独立的操作能力、自我评价能力。
一、策略实施
1. 探研型活动策略
课堂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是一个思考、评析、判断、想象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亦是教师主体引导学生主体的潜在性,通过内外因的相互作用,依据认识规律进行学习、认识与实践的过程,是使学生潜在主体不断向“现实”主体转变,最终实现由他教转向自教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创造条件,和学生一起探讨研究课文,进行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活动,使学生从中产生发现的惊奇、自豪、满足求知欲的愉快和创造的欢乐等各种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带着高涨的、激动的情绪进行学习和思考,使教学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活动。也正因为如此,教师要吃透教材,设计出新颖和深度不一的话题和练习。同时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以书面形式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这使得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体验到参与带来的满足,特别是要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基础出发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而不是以部分学生的感悟来代替全体学生的感悟。同时又可以将学生的思维带入一个更高的层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优秀思维品质和大胆创新。
2. 积累型活动策略
语文能力是积累出来的,而不是靠短时间的学习可以得来的。任何一个语文综合素养高成绩优秀的学生,都离不开平时对各类语文知识的积累。这里的积累,是指词汇积累和课外阅读积累。词语积累,主要是要求学生摘抄包含课文所要掌握的词语的句子及其他好词句,学生在平时的作文中能学以致用,就适当给他加分,以提高其积累的积极性。课外阅读的积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相关的课外书或报纸,之后写读书心得或读书笔记或仿写,每周一次,一学期18-20次,练笔的总字数平均将近8000字。为防止学生流于形式,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组训练,分组可以按以下几种方式:优优组合,优中组合,优差组合。每次做完积累训练后,中、差层次的交给优生审阅,优生互阅。之后,负责评阅的同学写上简单的意见并评档次(ABCD)。教师根据其意见作出档次评价,根据各档次的多寡,每月奖励一次。
3. 巩固型活动策略
心理学表明,学习者对知识的巩固程度取决于学习者对巩固知识这一过程的参与程度,形式多样的复习方法,能使学习者感到新颖,容易激起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促使学习者巩固地掌握知识。因此教师可以适当改变自己在复习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参与出复习题、测验题。教师事先根据各单元或各种考试不同的情况列出题型,学生按照题型出题。在出题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对于复习题,题目出好后,按规定交换做,用一节课的时间随堂完成(作文只作参考),然后马上对答案,马上打分,分数当作是平时成绩一部分。对于有争论的问题,老师应从旁引导释疑。
4. 创造型活动策略
语文教学是一个知识再创造的过程。而学习主体思维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并非与生俱来,它依赖于我们教者的激发与培养,要求教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更多地考虑主体的认知需要、成功需要和他们对美的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创新的火花。如诗歌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审美、情感体验的过程,同时又是对美再创造的过程。以现代诗《天上的街市》、古诗《书湖阴先生壁》为例,教师和学生共同赏析完诗歌后,请学生根据诗歌的内容为诗歌配画,完成之后相互交换阅读。相当部分学生们想象力丰富,能以细腻的笔调恰当的再现诗歌的内容,并加上自己的想象力,丰富了画的内涵。又如,讲授学生根据诗的内容作画,是想象力的再创造,审美活动的再创造。两者合二为一,学生既能体验诗歌情感,又能感受到创造的快乐。
二、策略研究成效
更新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观念,逐步实现课堂教学的多重转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合作教育的过程。它使教师认识到:课堂上要摆正师生的位置,强调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起主导作用。这种作用应当是指导作用、示范作用、推动作用,教学中表现为辅导学生分析、归纳、判断、推理;它是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获取知识的过程。重点要放在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认识能力、分析能力,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在实践中也认识到:要从为分数而学的被动受教转向主动参与、积极思维、表现自我,为具有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求发展等综合能力而学。
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自主学习的意识明显增强。同时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初一初二两年下来,许多学生积累的优美词句、精彩语段有厚厚的三四本,语言运用能力大大提高了;学生所作的读书笔记有好几万字,写作水平也得到了提高。许多学生还开始关注人类,关注社会,学生课堂讨论的话题更广泛,思维更敏捷,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情操得到了陶冶与升华。
学生增强了合作的意识,提高了交往的能力。学生参与的过程是一个生生合作、组组合作以及师生合作的过程。它使学生看到了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合作的过程又是一个分工合作的组织与交往过程,多种交往使学生心胸开阔,提高了学生待人处事的能力。
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一般做法:

在这一模式的指引下,学生的语文成绩明显提高。参加区、市统考,相当部分的同学达到优秀档次,总体成绩也大大超过区、市平均水平,同时有数十篇学生作品发表于各类报纸。
责任编辑龙建刚
“四整合”教学模式下的主体参与、合作学习型课堂教学,是以主体教育思想为指导,在老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作为主体参与教学过程,教与学有机结合、同步发展的教学实践活动。这种课堂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能力;合作与竞争能力、自主思考、判断、选择能力;自觉践行能力、独立的操作能力、自我评价能力。
一、策略实施
1. 探研型活动策略
课堂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是一个思考、评析、判断、想象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亦是教师主体引导学生主体的潜在性,通过内外因的相互作用,依据认识规律进行学习、认识与实践的过程,是使学生潜在主体不断向“现实”主体转变,最终实现由他教转向自教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创造条件,和学生一起探讨研究课文,进行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活动,使学生从中产生发现的惊奇、自豪、满足求知欲的愉快和创造的欢乐等各种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带着高涨的、激动的情绪进行学习和思考,使教学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活动。也正因为如此,教师要吃透教材,设计出新颖和深度不一的话题和练习。同时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以书面形式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这使得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体验到参与带来的满足,特别是要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基础出发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而不是以部分学生的感悟来代替全体学生的感悟。同时又可以将学生的思维带入一个更高的层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优秀思维品质和大胆创新。
2. 积累型活动策略
语文能力是积累出来的,而不是靠短时间的学习可以得来的。任何一个语文综合素养高成绩优秀的学生,都离不开平时对各类语文知识的积累。这里的积累,是指词汇积累和课外阅读积累。词语积累,主要是要求学生摘抄包含课文所要掌握的词语的句子及其他好词句,学生在平时的作文中能学以致用,就适当给他加分,以提高其积累的积极性。课外阅读的积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相关的课外书或报纸,之后写读书心得或读书笔记或仿写,每周一次,一学期18-20次,练笔的总字数平均将近8000字。为防止学生流于形式,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组训练,分组可以按以下几种方式:优优组合,优中组合,优差组合。每次做完积累训练后,中、差层次的交给优生审阅,优生互阅。之后,负责评阅的同学写上简单的意见并评档次(ABCD)。教师根据其意见作出档次评价,根据各档次的多寡,每月奖励一次。
3. 巩固型活动策略
心理学表明,学习者对知识的巩固程度取决于学习者对巩固知识这一过程的参与程度,形式多样的复习方法,能使学习者感到新颖,容易激起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促使学习者巩固地掌握知识。因此教师可以适当改变自己在复习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参与出复习题、测验题。教师事先根据各单元或各种考试不同的情况列出题型,学生按照题型出题。在出题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对于复习题,题目出好后,按规定交换做,用一节课的时间随堂完成(作文只作参考),然后马上对答案,马上打分,分数当作是平时成绩一部分。对于有争论的问题,老师应从旁引导释疑。
4. 创造型活动策略
语文教学是一个知识再创造的过程。而学习主体思维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并非与生俱来,它依赖于我们教者的激发与培养,要求教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更多地考虑主体的认知需要、成功需要和他们对美的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创新的火花。如诗歌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审美、情感体验的过程,同时又是对美再创造的过程。以现代诗《天上的街市》、古诗《书湖阴先生壁》为例,教师和学生共同赏析完诗歌后,请学生根据诗歌的内容为诗歌配画,完成之后相互交换阅读。相当部分学生们想象力丰富,能以细腻的笔调恰当的再现诗歌的内容,并加上自己的想象力,丰富了画的内涵。又如,讲授学生根据诗的内容作画,是想象力的再创造,审美活动的再创造。两者合二为一,学生既能体验诗歌情感,又能感受到创造的快乐。
二、策略研究成效
更新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观念,逐步实现课堂教学的多重转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合作教育的过程。它使教师认识到:课堂上要摆正师生的位置,强调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起主导作用。这种作用应当是指导作用、示范作用、推动作用,教学中表现为辅导学生分析、归纳、判断、推理;它是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获取知识的过程。重点要放在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认识能力、分析能力,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在实践中也认识到:要从为分数而学的被动受教转向主动参与、积极思维、表现自我,为具有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求发展等综合能力而学。
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自主学习的意识明显增强。同时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初一初二两年下来,许多学生积累的优美词句、精彩语段有厚厚的三四本,语言运用能力大大提高了;学生所作的读书笔记有好几万字,写作水平也得到了提高。许多学生还开始关注人类,关注社会,学生课堂讨论的话题更广泛,思维更敏捷,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情操得到了陶冶与升华。
学生增强了合作的意识,提高了交往的能力。学生参与的过程是一个生生合作、组组合作以及师生合作的过程。它使学生看到了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合作的过程又是一个分工合作的组织与交往过程,多种交往使学生心胸开阔,提高了学生待人处事的能力。
形成自主、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一般做法:

在这一模式的指引下,学生的语文成绩明显提高。参加区、市统考,相当部分的同学达到优秀档次,总体成绩也大大超过区、市平均水平,同时有数十篇学生作品发表于各类报纸。
责任编辑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