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以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席卷全球,综合国力的竞争越加严峻。而在经济、军事、政治斗争的背后,文化的竞争成为关键性的因素。一些国家不遗余力地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扩张,实行文化上的霸权,妄图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瓦解我国政权和牵制我们的发展。因此,进行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必然。
关键词:文化建设;和谐社会;意义
作者简介:纪晓涵,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
中图分类号:G1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2)06-167-02
一、中国古代和谐社会思想的起源
(一)中国古代文化中“和谐”思想的起源
“和谐”一词最早用于形容音律,代表了一种有条不紊、内外协调、上下有序的状态。在古代汉语中,“和”既是动词,也可以用作形容词。而在之后的古代哲学中,“和”则代表事物存在与发展的规律。我们所说的和谐思想,充分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之后儒、墨、道、法学派的精华。
儒家的主要代表思想家孔子,首先推崇了和谐,并且将和谐思想应用到了伦理道德之中。他提出的“和而不同”的思想,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即“和”是一种在有差异情况下的相加,并不是同一的单纯的重复。
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在其著作中,也包涵了丰富的和谐思想。他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认为整个天地就是一种和谐。与儒家不同的是,道家更侧重于肯定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先秦与儒家相对峙的墨家,强调的是兼爱互利的和谐观念。不同于儒家的爱有亲疏,墨家讲究的“爱”强调人与人之间不分贵贱、贫富、强弱,并且爱人就是利人。
(二)中国古代和谐思想的内容概述
1.人与自身的和谐
人与自身的和谐,其实就是人与自己的和谐,个人的形体和精神的和谐。中国传统文化总是把人的心灵和谐作为重要的目标,要求人们能够正确处理理性和感性欲望之间的关系,使得欲望能够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从而使人们的身心处于一种安静祥和的状态,拥有宁静幸福的生活。
对于如何达到人与自身的和谐,道家、儒家等的观点各有不同。
儒家总是强调感性和理性、情感和道德的中和,认为精神生活比物质生活更有意义和价值,当人们向往崇高的道德品质和品德,就不会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迷失方向。“心正而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治国,国治而后太平”概括了儒家理论的精髓,认为只有每个人都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整个社会才能和谐。道家则主张以清净无为的方式来达到人的身心和谐。认为只要有了和谐的人格,并且知足常乐,就能以开阔的心胸面对生活中的一切。
2.人与社会的和谐
人与社会的和谐,又叫人和,具体来说,它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人与群己之间的和谐。
中国传统文化十分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提倡“仁”,即通过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达到人际的和谐。孔子还提出了“仁者爱人”,以及儒家的“忠恕之道”,它包括“忠诚待人”和“宽恕待人”。而道家,主张通过无争、无为、知足等来达到人际的和谐。
人与群己的之间的和谐,即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之间的和谐。中国传统社会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使得家族的和谐成为群己和谐的基础。群己和谐还表现在正确处理社会各方面的关系,使人与社会的关系达到最佳的状态。
3.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与自然的和谐,又叫天和,它主要是指天与人的和谐,宇宙之间的和谐。“天人合一”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最高的生存境界。具体表现为,不因为私欲而破坏自然,顺应规律。儒家、道家等从不同角度提出“天人合一”观。虽然,道家和儒家都在价值目标上认同天道自然,但是在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上,儒家侧重于将自然人性化,利用人们的能动性来保证和谐,道家则要求人们顺应自然,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进行文化建设的意义和价值
(一)进行文化建设的意义
首先,从社会主义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来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马克思理论进一步中国化的必然要求。
一方面,我们进行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保证我国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使文化走上正确的道路;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立足本国现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理论和实践,丰富并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其次,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提高我国综合实力、增加民族凝聚力的必然要求。
在当今的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文化软实力建设作为其重要的发展战略。“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对内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对外增强国家亲和力和影响力,是全面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之举。”
最后,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展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发展,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文化水平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应有之义。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仅表现在丰富的物质文明上,还表现在精神文明的质量上。一方面,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断提高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可以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只有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培养四有新人,才能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加强文化建设的时代价值
首先,当前国际上,经济全球化的程度逐渐提高,加强文化建设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趋势和维护我国国家文化安全的必要举措。
近年以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席卷全球,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严峻。而在经济、军事、政治斗争的背后,文化的竞争成为关键性因素。一些国家不遗余力地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扩张,实行文化上的霸权,妄图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瓦解我国政权和牵制我们的发展。因此,进行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必然。一方面,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局势,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更好的维护国家安全。 其次,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我党深化改革开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部署,进行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重视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文化技术,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的接班人,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精神力量;另外,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还可以促进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的发展,毛泽东说过,“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最后,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对于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和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具有重要作用。
虽然近年来,我国的经济文化水平不断提高,但随着经济的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结构性转变,人口膨胀、生态环境恶劣等问题逐渐成为隐患。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一方面,要注重智力资源和人才的培养,提高全体人民的道德品质和个人素质,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另一方面,在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使科学发展观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三、文化建设对和谐社会构建的有益途径
建设和谐社会,实现社会主义和谐,一直是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政党所追求的理想,也是值得无产阶级政党去孜孜追求的。它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一)从和谐文化建设的角度谈和谐社会的构建
首先,和谐文化反映的是文化的一种发展状态,是多种文化的相处关系,体现了多元文化的存在。和谐文化的任务就在于,主导主流的文化,使多元文化呈现出一种健康的发展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坚持马克思主义。因此,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要求无产阶级政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牢牢把握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
其次,和谐文化主张关注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体现主体对于历史的、现实的和未来的认同,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人才观,从而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最后,和谐文化的发展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精华。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应该重视我国的传统文化,对其“剔除糟粕,取其精华”,并根据时代特色赋予它们更丰富的内容。
(二)从先进文化建设的角度谈和谐社会的构建
首先,先进文化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向导,它可以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从群众中来的,这就告诉我们,要想构建和谐社会,就一定要激发劳动者的热情,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其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发展以和谐为主旨的道德体系,并通过对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来更好的构建和谐社会。具体来说,就是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中心,宣传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与人之间平等友爱,从而构建和谐社会。
最后,先进文化作为与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的文化,必然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在当今,一个国家能否在竞争中获胜,主要取决于这个国家的科技与创新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提高我国国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培养国民的创新精神,并且坚持文化创新。
(三)从大众文化建设的角度谈和谐社会的构建
首先,从大众文化的主要传播媒介—网络来看,当前我国大众文化偏于低俗化,“离婚”、“网恋”等社会问题不断出现,严重影响了我国的教育状况,西方一些腐朽的价值观正逐渐流入我国市场,对我们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消极作用。因此,要构建和谐社会,就应该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理想教育,既要满足人民群众不同的文化需求,又要保障我国的文化市场健康、顺利的发展。
其次,从大众文化和主流文化、精英文化的不同来看,我国的大众文化植根于改革开放以来的国内环境,体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上众多的“一般个人”的思想,它是一种市民文化,具有娱乐性、赢利性和日常生活性,因此,我们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要坚持并尊重各个民族、阶级阶层群众的差异,建立起以先进文化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大众文化。
最后,当前我国,大众文化市场畸形发展,严重影响了我国市场经济的环境,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加强对市场的管理与执法,最大限度地发展市场经济的优越性,倡导健康文明的消费习惯和生活习惯,使大众文化真正成为陶冶大众情操、提高全民文化水平、实现社会主义文明的舞台。
参考文献:
[1]田宋元.宋元人注.四书五经(上册).论语章句集注.1985年4月.
[2]孙治让.墨子间话.墨子·兼爱中.2001年版.
[3]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胡锦涛.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2008年版.
[5]胡锦涛.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8年1月22日.
关键词:文化建设;和谐社会;意义
作者简介:纪晓涵,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
中图分类号:G1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2)06-167-02
一、中国古代和谐社会思想的起源
(一)中国古代文化中“和谐”思想的起源
“和谐”一词最早用于形容音律,代表了一种有条不紊、内外协调、上下有序的状态。在古代汉语中,“和”既是动词,也可以用作形容词。而在之后的古代哲学中,“和”则代表事物存在与发展的规律。我们所说的和谐思想,充分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之后儒、墨、道、法学派的精华。
儒家的主要代表思想家孔子,首先推崇了和谐,并且将和谐思想应用到了伦理道德之中。他提出的“和而不同”的思想,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即“和”是一种在有差异情况下的相加,并不是同一的单纯的重复。
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在其著作中,也包涵了丰富的和谐思想。他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认为整个天地就是一种和谐。与儒家不同的是,道家更侧重于肯定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先秦与儒家相对峙的墨家,强调的是兼爱互利的和谐观念。不同于儒家的爱有亲疏,墨家讲究的“爱”强调人与人之间不分贵贱、贫富、强弱,并且爱人就是利人。
(二)中国古代和谐思想的内容概述
1.人与自身的和谐
人与自身的和谐,其实就是人与自己的和谐,个人的形体和精神的和谐。中国传统文化总是把人的心灵和谐作为重要的目标,要求人们能够正确处理理性和感性欲望之间的关系,使得欲望能够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从而使人们的身心处于一种安静祥和的状态,拥有宁静幸福的生活。
对于如何达到人与自身的和谐,道家、儒家等的观点各有不同。
儒家总是强调感性和理性、情感和道德的中和,认为精神生活比物质生活更有意义和价值,当人们向往崇高的道德品质和品德,就不会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迷失方向。“心正而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治国,国治而后太平”概括了儒家理论的精髓,认为只有每个人都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整个社会才能和谐。道家则主张以清净无为的方式来达到人的身心和谐。认为只要有了和谐的人格,并且知足常乐,就能以开阔的心胸面对生活中的一切。
2.人与社会的和谐
人与社会的和谐,又叫人和,具体来说,它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人与群己之间的和谐。
中国传统文化十分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提倡“仁”,即通过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达到人际的和谐。孔子还提出了“仁者爱人”,以及儒家的“忠恕之道”,它包括“忠诚待人”和“宽恕待人”。而道家,主张通过无争、无为、知足等来达到人际的和谐。
人与群己的之间的和谐,即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之间的和谐。中国传统社会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使得家族的和谐成为群己和谐的基础。群己和谐还表现在正确处理社会各方面的关系,使人与社会的关系达到最佳的状态。
3.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与自然的和谐,又叫天和,它主要是指天与人的和谐,宇宙之间的和谐。“天人合一”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最高的生存境界。具体表现为,不因为私欲而破坏自然,顺应规律。儒家、道家等从不同角度提出“天人合一”观。虽然,道家和儒家都在价值目标上认同天道自然,但是在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上,儒家侧重于将自然人性化,利用人们的能动性来保证和谐,道家则要求人们顺应自然,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进行文化建设的意义和价值
(一)进行文化建设的意义
首先,从社会主义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来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马克思理论进一步中国化的必然要求。
一方面,我们进行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保证我国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使文化走上正确的道路;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立足本国现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理论和实践,丰富并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其次,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提高我国综合实力、增加民族凝聚力的必然要求。
在当今的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文化软实力建设作为其重要的发展战略。“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对内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对外增强国家亲和力和影响力,是全面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之举。”
最后,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展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发展,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文化水平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应有之义。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仅表现在丰富的物质文明上,还表现在精神文明的质量上。一方面,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断提高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可以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只有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培养四有新人,才能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加强文化建设的时代价值
首先,当前国际上,经济全球化的程度逐渐提高,加强文化建设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趋势和维护我国国家文化安全的必要举措。
近年以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席卷全球,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严峻。而在经济、军事、政治斗争的背后,文化的竞争成为关键性因素。一些国家不遗余力地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扩张,实行文化上的霸权,妄图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瓦解我国政权和牵制我们的发展。因此,进行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必然。一方面,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局势,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更好的维护国家安全。 其次,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我党深化改革开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部署,进行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重视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文化技术,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的接班人,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精神力量;另外,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还可以促进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的发展,毛泽东说过,“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最后,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对于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和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具有重要作用。
虽然近年来,我国的经济文化水平不断提高,但随着经济的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结构性转变,人口膨胀、生态环境恶劣等问题逐渐成为隐患。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一方面,要注重智力资源和人才的培养,提高全体人民的道德品质和个人素质,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另一方面,在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使科学发展观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三、文化建设对和谐社会构建的有益途径
建设和谐社会,实现社会主义和谐,一直是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政党所追求的理想,也是值得无产阶级政党去孜孜追求的。它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一)从和谐文化建设的角度谈和谐社会的构建
首先,和谐文化反映的是文化的一种发展状态,是多种文化的相处关系,体现了多元文化的存在。和谐文化的任务就在于,主导主流的文化,使多元文化呈现出一种健康的发展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坚持马克思主义。因此,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要求无产阶级政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牢牢把握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
其次,和谐文化主张关注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体现主体对于历史的、现实的和未来的认同,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人才观,从而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最后,和谐文化的发展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精华。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应该重视我国的传统文化,对其“剔除糟粕,取其精华”,并根据时代特色赋予它们更丰富的内容。
(二)从先进文化建设的角度谈和谐社会的构建
首先,先进文化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向导,它可以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从群众中来的,这就告诉我们,要想构建和谐社会,就一定要激发劳动者的热情,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其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发展以和谐为主旨的道德体系,并通过对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来更好的构建和谐社会。具体来说,就是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中心,宣传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与人之间平等友爱,从而构建和谐社会。
最后,先进文化作为与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的文化,必然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在当今,一个国家能否在竞争中获胜,主要取决于这个国家的科技与创新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提高我国国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培养国民的创新精神,并且坚持文化创新。
(三)从大众文化建设的角度谈和谐社会的构建
首先,从大众文化的主要传播媒介—网络来看,当前我国大众文化偏于低俗化,“离婚”、“网恋”等社会问题不断出现,严重影响了我国的教育状况,西方一些腐朽的价值观正逐渐流入我国市场,对我们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消极作用。因此,要构建和谐社会,就应该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理想教育,既要满足人民群众不同的文化需求,又要保障我国的文化市场健康、顺利的发展。
其次,从大众文化和主流文化、精英文化的不同来看,我国的大众文化植根于改革开放以来的国内环境,体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上众多的“一般个人”的思想,它是一种市民文化,具有娱乐性、赢利性和日常生活性,因此,我们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要坚持并尊重各个民族、阶级阶层群众的差异,建立起以先进文化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大众文化。
最后,当前我国,大众文化市场畸形发展,严重影响了我国市场经济的环境,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加强对市场的管理与执法,最大限度地发展市场经济的优越性,倡导健康文明的消费习惯和生活习惯,使大众文化真正成为陶冶大众情操、提高全民文化水平、实现社会主义文明的舞台。
参考文献:
[1]田宋元.宋元人注.四书五经(上册).论语章句集注.1985年4月.
[2]孙治让.墨子间话.墨子·兼爱中.2001年版.
[3]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胡锦涛.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2008年版.
[5]胡锦涛.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8年1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