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阳台咖啡、货柜咖啡、花房咖啡、邂逅咖啡……每一家咖啡馆犹如一个独立的个体,向走进咖啡馆的人展示着生活的不同侧面,一如王森本人所遵循“参差多态乃幸福本源”的终极真理。作为参差咖啡的创始人,王森最适合谈开咖啡馆这件事。
从2007年的第一间咖啡馆,到现在的十几间,短短4年时间,参差咖啡的招牌分布武汉三镇,并成为了文艺小资们的聚集地。
王森说:“现在好的咖啡馆太少了,更多的是伪咖啡馆。好的咖啡馆都是开在僻静的角落,要靠心灵去寻找的。那些飘着煲仔饭香,占据最繁华地段的咖啡馆都不是真正的咖啡馆,充其量是个卖咖啡的。”
写字楼里的咖啡馆
一次旁听一个关于梦想的讲座,主持人问现场的听众儿时的梦想,“想当摄影师的有没有”、“想当科学家的有没有”、“想做运动员的有没有”,前几个发问仅仅数人举手,直到问道“想开咖啡馆的有没有”,场馆内几乎半数人都举起了手,伴随着“小资热”成长起来的80后们,都在心里描绘着一个自己的咖啡馆。
王森开咖啡馆并不是出于偶然,在喝了17年咖啡之后,他才将这个想法付诸实践。“一杯曼特宁,一本书,一个下午,咖啡已附加到我的生活里,成为了一种习惯,一天不喝总觉得怪怪的。”
第一家咖啡馆开在写字楼内,新世界国贸8楼,70平米,店面不大,好在足够温馨。没有人来人往的车流和人流,只有偶尔“叮”的一声电梯响。不同于星巴克式的繁华路段,参差咖啡的选址足够另辟蹊径,是武汉第一家写字楼里的咖啡馆。王森说:“选在这里足够冒险,但这里也是最需要参差的地方,写字楼的生活太同质化了,白领们每天在办公室重复着朝九晚五的生活,一点生活的情调都没有,在工作之余,到这儿来喝杯咖啡,也算是乏味的调节剂。”
第一家咖啡店很成功,新世界中心店邀请参差去开第二家写字楼咖啡,王森欣然前往。“只要租金不贵,地段合适,参差咖啡可以开在任何地方。”
参差咖啡无疑是成功的,从第一家写字楼咖啡,到咖啡书屋、阳台咖啡、花房咖啡、货柜咖啡等等,王森只花了4年,就开了大大小小十几家咖啡馆,甚至就连北京的方家胡同64号也开了一家参差,每一个咖啡馆被赋予主题之后,咖啡馆就不仅仅是提供咖啡了,而是一种生活方式。“每一家咖啡馆都是不同的个体,代表着生活的不同侧面,爱好电影的人可以去以电影为主题的咖啡馆,喜欢旅行的可以去参差咖啡中心店,关注阳台和生活细节的可以去阳台咖啡馆,生活是流变,并不是同质化的。”
开了十几家参差咖啡馆,基本都属于盈利状态,很多人来店里取经,其中有很多人却并不是真正喜欢喝咖啡,王森说:“喜欢喝是开咖啡馆的第一步,如果连最基本的都不爱好,少了神韵,怎么能开好咖啡馆呢。”
最近,王森经常到旧货市场去淘宝贝,花房咖啡屋的桌子、椅子基本上是他花几十块钱买到的二手,王森说:“现在的年轻人很多跑去开咖啡馆,花昂贵的价钱进行装修,到头来开不下去,又把这些卖掉,所以我就捡了这个便宜。其实,开咖啡馆的最佳年龄在28岁,当一个人有故事、有阅历之后,才有了开下去的资本。”
咖啡馆的时代才刚开始
咖啡馆的成功,王森归结于罗素的名言“参差多态乃幸福本源”,正是咖啡馆的名字,才让参差咖啡存活下来。
好的咖啡馆应该是独一无二的,正如威尼斯圣马可广场上的佛罗瑞安咖啡馆、纽约上西区的拉罗咖啡馆、维也纳的萨赫咖啡馆和匈牙利布达佩斯的纽约咖啡馆。如果开成连锁,就失去了喝咖啡的意义。但参差咖啡不同,除了名字,大概没有两家咖啡馆是一模一样。
王森热爱旅行,喜欢到各地去搜罗好玩的二手货,并把其中的一部分放进参差咖啡店中,在装潢上,每家店都有不一样的参差味道。在微博上,也有不少人询问店里的东西是在哪里淘来的。在未来,王森预备开一家参差破烂咖啡,将自己淘到的宝贝全部放入店中,“既然多数人无法选择旅行淘宝,那么我就淘好了,只等有缘人来买就行了。”
说起咖啡,很多人想到“小资”,王森并不赞同给咖啡贴这个标签,喝咖啡是一种生活方式,和小资无关。来参差喝咖啡,有聊天的人,有抽烟的人,有看电影的人,有上网的人,有谈恋爱的人……对于各式各样的人,王森并不排斥,“他们想要来喝杯咖啡,这就够了。咖啡馆是现代城市人生活的去处和场所,我们不光是卖咖啡,还提供生活的平台。很多人的生活空乏,思想和追求趋向同质化,需要人去提醒,让有意思的事物去填充。”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去星巴克买40块钱一杯的咖啡,王森认为这是一个好的现象,毕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咖啡,了解咖啡文化。“世界上好的咖啡馆都是仅此一家,是一种文化沉淀和代表,星巴克属于快餐式的咖啡,依靠繁华的位置、强大的品牌效应,标准化生产,没有个性,当本土的咖啡馆成熟时,星巴克就会水土不服。”
满大街卖咖啡的很多,真正的咖啡馆却很少,在咖啡这个舶来品进入中国的过程中,多多少少有被本土化,比如说在咖啡馆里能吃到煲仔饭,能喝到靓汤,有棋牌室等,咖啡在这些咖啡馆中成为了副产品。倘若一家咖啡馆的营业额有50%以上不是咖啡,就不是真正的咖啡馆。
咖啡的背后是咖啡时光,和书的消费类似,是要有时间、有闲钱、有心境才行,对于中国人来说,咖啡是一种精神需求,而不是国外人的那种物质需求。
很多人都想开一家咖啡馆,有的只停留在口头上,有的付诸实践却并没有维持下去,有的很想要维持下去却徘徊在倒闭的边缘。王森说:“开咖啡馆是个高危产业,一要控制租金,二要控制投资,不要追求一步到位,所谓的豪华配置,只要有自己的味道就行。咖啡豆是咖啡馆的灵魂,参差的咖啡豆是从巴西、哥伦比亚、肯尼亚、印尼进的生豆,成本并不高,经过自己烘焙而成。”
王森说:“真正咖啡馆的时代才刚刚开始,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喝咖啡,开咖啡馆,相信再过20年,本土的咖啡市场会越来越成熟,会有更多真正的咖啡馆。”
在未来,王森预备开一家参差咖啡梦想学校,专门教人如何开一家咖啡馆,用最合理的钱去实现这个梦想。“开一家咖啡馆不需要很多钱,要的是一种心态,清楚自己在干什么,并且享受开咖啡店的过程。”王森还预备出一本书,书名为《就想开间小小咖啡馆》,对于开了十几家咖啡馆,从未亏本的情况来说,他有这个资本。
从2007年的第一间咖啡馆,到现在的十几间,短短4年时间,参差咖啡的招牌分布武汉三镇,并成为了文艺小资们的聚集地。
王森说:“现在好的咖啡馆太少了,更多的是伪咖啡馆。好的咖啡馆都是开在僻静的角落,要靠心灵去寻找的。那些飘着煲仔饭香,占据最繁华地段的咖啡馆都不是真正的咖啡馆,充其量是个卖咖啡的。”
写字楼里的咖啡馆
一次旁听一个关于梦想的讲座,主持人问现场的听众儿时的梦想,“想当摄影师的有没有”、“想当科学家的有没有”、“想做运动员的有没有”,前几个发问仅仅数人举手,直到问道“想开咖啡馆的有没有”,场馆内几乎半数人都举起了手,伴随着“小资热”成长起来的80后们,都在心里描绘着一个自己的咖啡馆。
王森开咖啡馆并不是出于偶然,在喝了17年咖啡之后,他才将这个想法付诸实践。“一杯曼特宁,一本书,一个下午,咖啡已附加到我的生活里,成为了一种习惯,一天不喝总觉得怪怪的。”
第一家咖啡馆开在写字楼内,新世界国贸8楼,70平米,店面不大,好在足够温馨。没有人来人往的车流和人流,只有偶尔“叮”的一声电梯响。不同于星巴克式的繁华路段,参差咖啡的选址足够另辟蹊径,是武汉第一家写字楼里的咖啡馆。王森说:“选在这里足够冒险,但这里也是最需要参差的地方,写字楼的生活太同质化了,白领们每天在办公室重复着朝九晚五的生活,一点生活的情调都没有,在工作之余,到这儿来喝杯咖啡,也算是乏味的调节剂。”
第一家咖啡店很成功,新世界中心店邀请参差去开第二家写字楼咖啡,王森欣然前往。“只要租金不贵,地段合适,参差咖啡可以开在任何地方。”
参差咖啡无疑是成功的,从第一家写字楼咖啡,到咖啡书屋、阳台咖啡、花房咖啡、货柜咖啡等等,王森只花了4年,就开了大大小小十几家咖啡馆,甚至就连北京的方家胡同64号也开了一家参差,每一个咖啡馆被赋予主题之后,咖啡馆就不仅仅是提供咖啡了,而是一种生活方式。“每一家咖啡馆都是不同的个体,代表着生活的不同侧面,爱好电影的人可以去以电影为主题的咖啡馆,喜欢旅行的可以去参差咖啡中心店,关注阳台和生活细节的可以去阳台咖啡馆,生活是流变,并不是同质化的。”
开了十几家参差咖啡馆,基本都属于盈利状态,很多人来店里取经,其中有很多人却并不是真正喜欢喝咖啡,王森说:“喜欢喝是开咖啡馆的第一步,如果连最基本的都不爱好,少了神韵,怎么能开好咖啡馆呢。”
最近,王森经常到旧货市场去淘宝贝,花房咖啡屋的桌子、椅子基本上是他花几十块钱买到的二手,王森说:“现在的年轻人很多跑去开咖啡馆,花昂贵的价钱进行装修,到头来开不下去,又把这些卖掉,所以我就捡了这个便宜。其实,开咖啡馆的最佳年龄在28岁,当一个人有故事、有阅历之后,才有了开下去的资本。”
咖啡馆的时代才刚开始
咖啡馆的成功,王森归结于罗素的名言“参差多态乃幸福本源”,正是咖啡馆的名字,才让参差咖啡存活下来。
好的咖啡馆应该是独一无二的,正如威尼斯圣马可广场上的佛罗瑞安咖啡馆、纽约上西区的拉罗咖啡馆、维也纳的萨赫咖啡馆和匈牙利布达佩斯的纽约咖啡馆。如果开成连锁,就失去了喝咖啡的意义。但参差咖啡不同,除了名字,大概没有两家咖啡馆是一模一样。
王森热爱旅行,喜欢到各地去搜罗好玩的二手货,并把其中的一部分放进参差咖啡店中,在装潢上,每家店都有不一样的参差味道。在微博上,也有不少人询问店里的东西是在哪里淘来的。在未来,王森预备开一家参差破烂咖啡,将自己淘到的宝贝全部放入店中,“既然多数人无法选择旅行淘宝,那么我就淘好了,只等有缘人来买就行了。”
说起咖啡,很多人想到“小资”,王森并不赞同给咖啡贴这个标签,喝咖啡是一种生活方式,和小资无关。来参差喝咖啡,有聊天的人,有抽烟的人,有看电影的人,有上网的人,有谈恋爱的人……对于各式各样的人,王森并不排斥,“他们想要来喝杯咖啡,这就够了。咖啡馆是现代城市人生活的去处和场所,我们不光是卖咖啡,还提供生活的平台。很多人的生活空乏,思想和追求趋向同质化,需要人去提醒,让有意思的事物去填充。”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去星巴克买40块钱一杯的咖啡,王森认为这是一个好的现象,毕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咖啡,了解咖啡文化。“世界上好的咖啡馆都是仅此一家,是一种文化沉淀和代表,星巴克属于快餐式的咖啡,依靠繁华的位置、强大的品牌效应,标准化生产,没有个性,当本土的咖啡馆成熟时,星巴克就会水土不服。”
满大街卖咖啡的很多,真正的咖啡馆却很少,在咖啡这个舶来品进入中国的过程中,多多少少有被本土化,比如说在咖啡馆里能吃到煲仔饭,能喝到靓汤,有棋牌室等,咖啡在这些咖啡馆中成为了副产品。倘若一家咖啡馆的营业额有50%以上不是咖啡,就不是真正的咖啡馆。
咖啡的背后是咖啡时光,和书的消费类似,是要有时间、有闲钱、有心境才行,对于中国人来说,咖啡是一种精神需求,而不是国外人的那种物质需求。
很多人都想开一家咖啡馆,有的只停留在口头上,有的付诸实践却并没有维持下去,有的很想要维持下去却徘徊在倒闭的边缘。王森说:“开咖啡馆是个高危产业,一要控制租金,二要控制投资,不要追求一步到位,所谓的豪华配置,只要有自己的味道就行。咖啡豆是咖啡馆的灵魂,参差的咖啡豆是从巴西、哥伦比亚、肯尼亚、印尼进的生豆,成本并不高,经过自己烘焙而成。”
王森说:“真正咖啡馆的时代才刚刚开始,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喝咖啡,开咖啡馆,相信再过20年,本土的咖啡市场会越来越成熟,会有更多真正的咖啡馆。”
在未来,王森预备开一家参差咖啡梦想学校,专门教人如何开一家咖啡馆,用最合理的钱去实现这个梦想。“开一家咖啡馆不需要很多钱,要的是一种心态,清楚自己在干什么,并且享受开咖啡店的过程。”王森还预备出一本书,书名为《就想开间小小咖啡馆》,对于开了十几家咖啡馆,从未亏本的情况来说,他有这个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