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虽然每位教师上课前都会精心设计,对课堂上每一个环节充分考虑,但学生是有自己独立思想的行为主体,课堂上也总是有一些“意外”出现。对这些“意外”,教师为了教学过程能按预定设想进行,多是置之不理,甚至强行压制。但这些“意外”却往往对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叶澜教授所言:“要用生命的动态生成观念来审视课堂教学,让教学设计脱下僵硬的外衣,教师不能完全对整个课堂教学进行预定安排,教学进程有时需要改变。课堂教学中有许多生成性资源,教师应该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
1 “意外”是促进师生相长的“催化剂”
爱因斯坦曾说过:“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学生提出一些“奇怪”的问题,很多教师把学生的问题归纳成“钻牛角尖”,敷衍过去。但是教学中这些“奇怪”的问题往往却是促进师生相长的“催化剂”。
例如,在进行“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小结时,教师和学生一起归纳红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因:当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质的浓度时,红细胞会吸水膨胀,甚至破裂;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质的浓度时,红细胞就会失水皱缩。教师接着总结:其他的动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和红细胞是一样的。这时一个学生提问:“既然在清水中细胞会吸水膨胀,那为什么当我们的手在水里泡久了不是膨胀而是变皱呢?”问题一提出来,学生们都异口同声问:“为什么?”
这个问题是生活常见的事实,但笔者用课本的知识却怎么也解析不了,冷静之后说:“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但老师一下子也不知道怎样解释,我们来个比赛,分别回去查资料,下节课我们一起交流,好吗?”“好!”学生充满期待。
课后笔者通过网络和查阅资料书,知道了手浸泡在水中久了会变皱的原因。
第二天上课,和学生交流查阅到的资料,却意外地发现学生不但查到手在淡水中浸泡变皱的原因,还知道当手浸泡在海水时,出现皱皮的原因。
“意外”的出现,使教师在学生面前出了一次“洋相”,但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师生间的比赛,师生的见识都得到拓展,也培养了学生们敢于质疑,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和提高运用搜索、分析、整理资料的能力。
2 “意外”是活跃课堂气氛的“兴奋剂”
在教学生涯中,很多教师都会遇到一些喜欢在课堂上“胡言乱语”的学生,对这样的学生大多数教师都感觉到非常头痛,为了维护教师的权威和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通常的做法是严厉批评或瞪眼明示,让其不要出声。学生的这些“胡言乱语”诚然有不少是“废话”,但也有不少是学生自己独特的见解。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聆听学生,善于捕捉其中的闪光点,利用这些“意外”来活跃课堂上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向学生解释三倍体为什么高度不育这个问题时,教师说:“在减数分裂的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联配对时,由于多了一组染色体,它扰乱了其他两组的两两配对,使整个联会配对过程发生紊乱……”
这时下面一个学生说:“原来是出现了第三者,在破坏别人的婚姻。”课堂爆笑。
这个理解把我笔者一跳,但细想一下,这个比喻也挺合理、生动的,不如顺势引导幽默一下,于是说:“这个解释很形象生动,多出的这组染色体充当了第三者,使正在举行婚礼的两组同源染色体不能正常‘结婚’(联会配对)。因此,整个婚礼(减数分裂)发生紊乱,不能正常进行。也就没有后代(生殖细胞)产生。所以我们要约束好自己,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不要像第三组染色体那样,破坏人家的‘婚姻’,最终害人也害己”。
学生们听了这形象的解释后,都纷纷点头、笑起来,表示充分理解了该问题。这样贴近生活实际的举例解释,把原来复杂、抽象的问题形象化、生动化,有效地引领学生达到思维的兴奋点。
3 “意外”是师生关系的“活化剂”
在日常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偏爱成绩比较好的、“听话”的学生,而对“学困生”或者“不听话”的学生,往往是视若无睹。新课标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学困生”、“不听话”的学生也是教学的对象、课堂的主体、课堂中的重要资源。在教学中教师更应该更多地关心这类学生,积极发挥教学智慧,随机应变,激发、呵护他们的学习热情,尊重其求知需求,因势利导,引导到学习的道路上。
例如,在学习水盐平衡时,教师讲“体内的无机盐,如钠离子、氯离子等主要通过尿液排出,还有一些通过汗液排出……”“那不是可以用尿液、汗液来提取食盐?”平时上课爱睡觉、自习课爱讲话的一位学生突然大声问。全班学生愣一下,然后笑起来,想看教师怎样收拾他。这时笔者意识到这个学生能提出问题,说明今天认真听课了,如果批评他就打击了他那本来就不高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对他提出的问题,理论上也是可行的,不如乘机表扬一下,让“破坏大王”体验到思考的乐趣。于是,“ⅹⅹ同学提出的问题很有新意,而且从汗液、尿液中提取我们生活必需的食盐,实现废物资源化。不过,用汗液、尿液来大量提取食盐方便吗?”“破坏大王”平时都是受批评多,没想到今天能当众表扬他,高兴站起来答:“汗液、尿液的食盐量少而且收集麻烦,不容易大量生产。”教师继续问:“尿液、汗液中有无对人体无害的物质?”答“有”。接着说“既然汗液和尿液的收集麻烦,而且里面含有尿素等对人体有害的代谢废物,那还能用它来提取食盐吗?”“不能”。这件事后,“破坏大王”学习生物的积极性提高了不少,在后来的生物课中,不但没有睡觉,偶尔还能主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4 “意外”是学生学习动力的“助长剂”
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进而提高课堂效率是所有教育工作者一直思考的问题。俗话说“挂万漏一”,就算课前教师的准备再充分,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对这些失误,很多教师为了自己的尊严往往尽力掩盖,而学生为了顾及教师的面子,也往往视若无睹。这样不但不利于全体学生知识的进步,也会影响学生求真务实品质的养成。其实,只要教师发挥自己的智慧,这些失误未尝不是一种很好的教学资源。
例如,在鉴定呼吸作用中有无二氧化碳的产生时,引导学生回顾初中化学知识得出用澄清石灰水这一方法。再“此外还有什么方法?”学生根据课本,很快就知道还可以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但在板书时,教师忘了“麝”字的写法,这时“溴”字已写出来,不写下去不行了,去翻书学生也会发现,只好向学生求教:“老师忘记了‘麝’字怎样写,同学们能否告诉我?”学生高兴地抢着说“很简单啦,就是‘鹿’字下面加个‘射’字。”有的学生更有创意地说“射上面的鹿。”这样在学生的“耻笑”完成板书。
不久的月考中,发现其他班的学生不是写错‘麝’就是写不出来,而这个班48个学生中只有寥寥可数的几个写错。在以后的教学中,对一些学生常写错的字或知识点,教师有意写错或不会,鼓励学生指正。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课堂效率自然也就提高,而笔者也有了“常错将军”的美誉。
叶澜教授曾经指出“教师专业素养的成熟标志是形成教育智慧,这种教育集中地表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敏锐地感受、准确地判断活动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把握教育时机,调整教育行为做出教育决策。”只要教师能够时刻关注课堂中的各种“意外”事件,因势利导,教学过程中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1 “意外”是促进师生相长的“催化剂”
爱因斯坦曾说过:“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学生提出一些“奇怪”的问题,很多教师把学生的问题归纳成“钻牛角尖”,敷衍过去。但是教学中这些“奇怪”的问题往往却是促进师生相长的“催化剂”。
例如,在进行“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小结时,教师和学生一起归纳红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因:当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质的浓度时,红细胞会吸水膨胀,甚至破裂;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质的浓度时,红细胞就会失水皱缩。教师接着总结:其他的动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和红细胞是一样的。这时一个学生提问:“既然在清水中细胞会吸水膨胀,那为什么当我们的手在水里泡久了不是膨胀而是变皱呢?”问题一提出来,学生们都异口同声问:“为什么?”
这个问题是生活常见的事实,但笔者用课本的知识却怎么也解析不了,冷静之后说:“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但老师一下子也不知道怎样解释,我们来个比赛,分别回去查资料,下节课我们一起交流,好吗?”“好!”学生充满期待。
课后笔者通过网络和查阅资料书,知道了手浸泡在水中久了会变皱的原因。
第二天上课,和学生交流查阅到的资料,却意外地发现学生不但查到手在淡水中浸泡变皱的原因,还知道当手浸泡在海水时,出现皱皮的原因。
“意外”的出现,使教师在学生面前出了一次“洋相”,但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师生间的比赛,师生的见识都得到拓展,也培养了学生们敢于质疑,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和提高运用搜索、分析、整理资料的能力。
2 “意外”是活跃课堂气氛的“兴奋剂”
在教学生涯中,很多教师都会遇到一些喜欢在课堂上“胡言乱语”的学生,对这样的学生大多数教师都感觉到非常头痛,为了维护教师的权威和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通常的做法是严厉批评或瞪眼明示,让其不要出声。学生的这些“胡言乱语”诚然有不少是“废话”,但也有不少是学生自己独特的见解。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聆听学生,善于捕捉其中的闪光点,利用这些“意外”来活跃课堂上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向学生解释三倍体为什么高度不育这个问题时,教师说:“在减数分裂的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联配对时,由于多了一组染色体,它扰乱了其他两组的两两配对,使整个联会配对过程发生紊乱……”
这时下面一个学生说:“原来是出现了第三者,在破坏别人的婚姻。”课堂爆笑。
这个理解把我笔者一跳,但细想一下,这个比喻也挺合理、生动的,不如顺势引导幽默一下,于是说:“这个解释很形象生动,多出的这组染色体充当了第三者,使正在举行婚礼的两组同源染色体不能正常‘结婚’(联会配对)。因此,整个婚礼(减数分裂)发生紊乱,不能正常进行。也就没有后代(生殖细胞)产生。所以我们要约束好自己,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不要像第三组染色体那样,破坏人家的‘婚姻’,最终害人也害己”。
学生们听了这形象的解释后,都纷纷点头、笑起来,表示充分理解了该问题。这样贴近生活实际的举例解释,把原来复杂、抽象的问题形象化、生动化,有效地引领学生达到思维的兴奋点。
3 “意外”是师生关系的“活化剂”
在日常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偏爱成绩比较好的、“听话”的学生,而对“学困生”或者“不听话”的学生,往往是视若无睹。新课标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学困生”、“不听话”的学生也是教学的对象、课堂的主体、课堂中的重要资源。在教学中教师更应该更多地关心这类学生,积极发挥教学智慧,随机应变,激发、呵护他们的学习热情,尊重其求知需求,因势利导,引导到学习的道路上。
例如,在学习水盐平衡时,教师讲“体内的无机盐,如钠离子、氯离子等主要通过尿液排出,还有一些通过汗液排出……”“那不是可以用尿液、汗液来提取食盐?”平时上课爱睡觉、自习课爱讲话的一位学生突然大声问。全班学生愣一下,然后笑起来,想看教师怎样收拾他。这时笔者意识到这个学生能提出问题,说明今天认真听课了,如果批评他就打击了他那本来就不高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对他提出的问题,理论上也是可行的,不如乘机表扬一下,让“破坏大王”体验到思考的乐趣。于是,“ⅹⅹ同学提出的问题很有新意,而且从汗液、尿液中提取我们生活必需的食盐,实现废物资源化。不过,用汗液、尿液来大量提取食盐方便吗?”“破坏大王”平时都是受批评多,没想到今天能当众表扬他,高兴站起来答:“汗液、尿液的食盐量少而且收集麻烦,不容易大量生产。”教师继续问:“尿液、汗液中有无对人体无害的物质?”答“有”。接着说“既然汗液和尿液的收集麻烦,而且里面含有尿素等对人体有害的代谢废物,那还能用它来提取食盐吗?”“不能”。这件事后,“破坏大王”学习生物的积极性提高了不少,在后来的生物课中,不但没有睡觉,偶尔还能主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4 “意外”是学生学习动力的“助长剂”
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进而提高课堂效率是所有教育工作者一直思考的问题。俗话说“挂万漏一”,就算课前教师的准备再充分,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对这些失误,很多教师为了自己的尊严往往尽力掩盖,而学生为了顾及教师的面子,也往往视若无睹。这样不但不利于全体学生知识的进步,也会影响学生求真务实品质的养成。其实,只要教师发挥自己的智慧,这些失误未尝不是一种很好的教学资源。
例如,在鉴定呼吸作用中有无二氧化碳的产生时,引导学生回顾初中化学知识得出用澄清石灰水这一方法。再“此外还有什么方法?”学生根据课本,很快就知道还可以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但在板书时,教师忘了“麝”字的写法,这时“溴”字已写出来,不写下去不行了,去翻书学生也会发现,只好向学生求教:“老师忘记了‘麝’字怎样写,同学们能否告诉我?”学生高兴地抢着说“很简单啦,就是‘鹿’字下面加个‘射’字。”有的学生更有创意地说“射上面的鹿。”这样在学生的“耻笑”完成板书。
不久的月考中,发现其他班的学生不是写错‘麝’就是写不出来,而这个班48个学生中只有寥寥可数的几个写错。在以后的教学中,对一些学生常写错的字或知识点,教师有意写错或不会,鼓励学生指正。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课堂效率自然也就提高,而笔者也有了“常错将军”的美誉。
叶澜教授曾经指出“教师专业素养的成熟标志是形成教育智慧,这种教育集中地表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敏锐地感受、准确地判断活动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把握教育时机,调整教育行为做出教育决策。”只要教师能够时刻关注课堂中的各种“意外”事件,因势利导,教学过程中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