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国际地位的提升,海外媒体愈发重视对中国的报道,不过由于中国的信息相对不透明,导致海外媒体在中国设点多,派驻记者多(现注册登记的驻华记者约700人),如日本第一大报《读卖新闻》就有驻华记者10名,数量超过驻美国记者。那么,驻华记者的关注点以及目前沟通所存在的问题又是哪些呢?
外媒概况
要谈到驻华记者的情况,则需先知道世界媒体概况。媒体的国际影响力与国家实力息息相关,辅之则是语言和文化。因此,世界第一强国美国的媒体仍在世界首屈一指。美国的报纸区域化比较明显,如世界鼎鼎有名的《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其实是两份区域报纸,但其影响力覆盖到全球。作为世界经济的中心,美国也有一份全球知名的财经报纸,即《华尔街日报》。这份报纸位于美国的经济中心纽约,以报道财经新闻见长。在新闻业界,《华尔街日报》的写法是必学的专业技能。所谓《华尔街日报》写法就是要把枯燥的数据、政策等通过鲜活的人物故事进行表现。我国现在很多财经报道,其实是《华尔街日报》写法的翻版。
美国的杂志也是十分的发达,这是美国媒体的一大特点。像国内新闻业界熟悉的密苏里新闻学院,便設有专门的杂志专业,这点和国内有点不一样。美国知名的新闻杂志为《时代》周刊、《新闻》周刊,其中《新闻》周刊曾经在中国办过中文版。经济方面则有三份杂志影响最大,即《财富》、《福布斯》、《商业周刊》。
我国对外媒的进入有比较严格的规定,加上外媒的定价普遍比较高以及语言的因素,导致外国报纸在中国发行极少,更不可能做中国版。而广电涉及频率和电波资源的分配,历来是世界各国监管最为严格的媒体类别,外国电视台不能进入中国百姓家中,只有少部分高档消费场所可看到。
由于存在意识形态差异大的问题,海外的时政类报纸基本没有直接进入中国。不过,监管相对宽松的经济、时尚生活类杂志进入中国的则比较多。像《财富》、《福布斯》、《商业周刊》均在中国创办了中文版。这三份杂志的编辑方针存在比较大的差异,《财富》杂志关注大型企业,《福布斯》关注富豪,《商业周刊》侧重信息。
外国杂志进入中国,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是在香港注册,通过中国图书进出口公司进口,然后直邮给读者,《财富》、《福布斯》均是如此;二是和中国的机构进行合作,如日本、法国、韩国等国家的时尚生活类杂志便是如此,他们将版权卖给中国的合伙伙伴,进行合作经营。
美国的媒体在中国影响比较大,英国、日本、港台地区的媒体也表现活跃。英国的《金融时报》在中国比较抢眼,其创办的中文网网罗了不少中高端商业人士。日本以全国性媒体为主,像《读卖新闻》、《朝日新闻》这样一流的报纸在本土发行量高达1000多万份。但是,日本的媒体在世界上影响普遍比较弱,这和日本国际政治地位低和日文并不在全球普及的缘故相关。日本也有少量媒体进入中国,但主要是生活时尚类媒体通过卖版权的方式和中国机构进行合作。
港台地区的媒体与中国大陆关系最为紧密,但是由于政治因素,台湾媒体在大陆影响普遍比较弱。而香港的媒体也是乏善可陈,除了凤凰卫视因特殊的背景受到内地人士欢迎外,其他媒体在内地少有影响(如表)。
关注点及问题
海外媒体的中文版读者群以中国人为主,少部分文章会发在母版上。因此,国内的政企如果想影响海外人士,中文版并不能起到相应的传播效果。事实上,海外媒体只能聘用海外人士,他们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由总部派驻过来,这些记者往往有一定的任期,到时间就调换,像新加坡的《联合早报》便是如此。有些外国媒体还十分刻意将自己的驻外记者在一定时间内进行调换,目的在于防范记者因对当地产生感情,影响报道的公正性;二是职业驻华记者,这些职业驻华记者并不是由总部派任过来的,而是在中国长期生活和工作的资深媒体人,他们可以自由地选择所服务的媒体机构。
在日常工作中,外媒记者之间所关注的话题差异性比较大,但一般都会关注其自身国家或者地区的企业或者居民在中国的状况。如台湾的记者比较关注台商的报道,在每年的两会总理记者见面会上,港台记者所提的问题多半和当地相关。
中国方面对驻华记者的采访限制日益宽松,从2007年1月1日开始,外媒记者可自由到各地进行采访,突破了以往地域的限制。不过,中国的地方政府或者企业普遍对外媒记者的采访不感兴趣,甚至直接拒绝。
笔者分析认为,外媒驻华记者之所以在中国会受到冷淡,原因比较多,但主要有两条:一是对外媒存在普遍不信任,这点在政府官员上表现得十分明显。地方政府官员不愿意接受外媒记者采访,因担心外媒会曲解其意思,导致不必要的麻烦。而且接受采访的价值不大,因此外媒在中国的影响力并不大。为此,在很多地方政府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官员在无法推辞外媒记者采访要求的情况下,往往会要求外事部门陪同采访。此外,外媒对中国有很多的负面报道,这也让很多宣传主管部门头痛,也使得不少国人不愿意和外媒驻华记者接触。
由于中外新闻理念不一,导致两者存在较大的隔阂。外媒记者在中国曾一度是不受欢迎的人士,地方政府或者企业避之不及。中国的媒体主基调是讲主旋律,多宣传政府的业绩,少批评政府的问题,西方国家的媒体理念则恰恰相反。为此,外媒看到中国对批评报道的强烈不满往往会感到不理解和喊冤。
对策与建议
在中国经济崛起之后,国内大量的企业需要走向国际。与此同时,中国的文化也需要影响海外,要实现这两个目的,依靠海外媒体的报道则是重要路径,其中先影响驻华记者则是省时省力的办法。对此,笔者有三点建议。
心态平和开放,满足对方需求。驻华记者在中国开展工作,最头痛的是中国的信息不透明以及采访难度大。他们其实非常愿意和中国的政府或者企业打交道,以拓宽自己的新闻来源。因此,公关人员如果抱着平和、开放的心态和这些记者交往,就会减少因误会而产生的摩擦。而且不少驻华记者的中文水平不错,加上有新闻助理的协助,语言并不会成为交流的障碍。
提升专业水平,影响对方取材。海外媒体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不能凭国内的经验和海外记者打交道。因此,公关人员首先需要先熟悉和了解海外媒体的状况,以免出现不必要的麻烦。如台湾的媒体有统派、独派、中立派之分,大陆的政府或者企业邀请台湾媒体记者采访时则要格外谨慎。
在了解海外媒体的概况之后,还需要针对他们的特点提供他们感兴趣的角度和话题。如日本记者关注周正龙假虎事件,他们所关注的并不是事件本身,而是要透过这个案例来介绍中国的司法流程。
海外媒体在中国获取新闻素材的方法与中国的记者基本一致。但驻华记者有个特点是,多数的驻华记者有自己的新闻助理,帮助他们收集新闻线索和联系采访,而新闻助理一般是中国人。因此,我们要影响外媒记者,不妨先影响这些新闻助理。因驻华记者的选题往往是需要先经过新闻助理这一关,新闻助理对中国比较了解,也熟悉海外媒体的需求,这是快速找到报道切入的一个有效途径。
熟悉游戏规则,尊重对方感受。 海外媒体对记者的管理普遍较为严格,其驻华记者不会存在国内较为常见的有偿新闻和有偿不闻的状况。海外媒体的记者进行新闻采访,不能接受红包、礼品甚至是邀请方的食宿安排。如笔者认识一名新加坡记者,她曾到南京就苏州工业园区采访了江苏省长,采访结束后谢绝了省政府的住宿安排,自己掏钱找住宿。
欧美的记者普遍不喜欢参加中国企业所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但港台以及日本的亚洲记者则比较喜欢,这主要是文化上的差异。为此,如果自身不是大公司或者大机构举办重要的新闻发布会,在邀请欧美记者的时候则需要认真掂量。此外,海外媒体的记者普遍没有把稿件给采访对象确认的习惯。海外媒体类别比较繁杂,各个国家以及各个媒体有自己的特性,需要我们熟悉他们的游戏规则,尊重对方的感受,以免出现不必要的误解和麻烦。
作者系上海制胜市场营销策划有限公司合伙人
外媒概况
要谈到驻华记者的情况,则需先知道世界媒体概况。媒体的国际影响力与国家实力息息相关,辅之则是语言和文化。因此,世界第一强国美国的媒体仍在世界首屈一指。美国的报纸区域化比较明显,如世界鼎鼎有名的《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其实是两份区域报纸,但其影响力覆盖到全球。作为世界经济的中心,美国也有一份全球知名的财经报纸,即《华尔街日报》。这份报纸位于美国的经济中心纽约,以报道财经新闻见长。在新闻业界,《华尔街日报》的写法是必学的专业技能。所谓《华尔街日报》写法就是要把枯燥的数据、政策等通过鲜活的人物故事进行表现。我国现在很多财经报道,其实是《华尔街日报》写法的翻版。
美国的杂志也是十分的发达,这是美国媒体的一大特点。像国内新闻业界熟悉的密苏里新闻学院,便設有专门的杂志专业,这点和国内有点不一样。美国知名的新闻杂志为《时代》周刊、《新闻》周刊,其中《新闻》周刊曾经在中国办过中文版。经济方面则有三份杂志影响最大,即《财富》、《福布斯》、《商业周刊》。
我国对外媒的进入有比较严格的规定,加上外媒的定价普遍比较高以及语言的因素,导致外国报纸在中国发行极少,更不可能做中国版。而广电涉及频率和电波资源的分配,历来是世界各国监管最为严格的媒体类别,外国电视台不能进入中国百姓家中,只有少部分高档消费场所可看到。
由于存在意识形态差异大的问题,海外的时政类报纸基本没有直接进入中国。不过,监管相对宽松的经济、时尚生活类杂志进入中国的则比较多。像《财富》、《福布斯》、《商业周刊》均在中国创办了中文版。这三份杂志的编辑方针存在比较大的差异,《财富》杂志关注大型企业,《福布斯》关注富豪,《商业周刊》侧重信息。
外国杂志进入中国,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是在香港注册,通过中国图书进出口公司进口,然后直邮给读者,《财富》、《福布斯》均是如此;二是和中国的机构进行合作,如日本、法国、韩国等国家的时尚生活类杂志便是如此,他们将版权卖给中国的合伙伙伴,进行合作经营。
美国的媒体在中国影响比较大,英国、日本、港台地区的媒体也表现活跃。英国的《金融时报》在中国比较抢眼,其创办的中文网网罗了不少中高端商业人士。日本以全国性媒体为主,像《读卖新闻》、《朝日新闻》这样一流的报纸在本土发行量高达1000多万份。但是,日本的媒体在世界上影响普遍比较弱,这和日本国际政治地位低和日文并不在全球普及的缘故相关。日本也有少量媒体进入中国,但主要是生活时尚类媒体通过卖版权的方式和中国机构进行合作。
港台地区的媒体与中国大陆关系最为紧密,但是由于政治因素,台湾媒体在大陆影响普遍比较弱。而香港的媒体也是乏善可陈,除了凤凰卫视因特殊的背景受到内地人士欢迎外,其他媒体在内地少有影响(如表)。
关注点及问题
海外媒体的中文版读者群以中国人为主,少部分文章会发在母版上。因此,国内的政企如果想影响海外人士,中文版并不能起到相应的传播效果。事实上,海外媒体只能聘用海外人士,他们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由总部派驻过来,这些记者往往有一定的任期,到时间就调换,像新加坡的《联合早报》便是如此。有些外国媒体还十分刻意将自己的驻外记者在一定时间内进行调换,目的在于防范记者因对当地产生感情,影响报道的公正性;二是职业驻华记者,这些职业驻华记者并不是由总部派任过来的,而是在中国长期生活和工作的资深媒体人,他们可以自由地选择所服务的媒体机构。
在日常工作中,外媒记者之间所关注的话题差异性比较大,但一般都会关注其自身国家或者地区的企业或者居民在中国的状况。如台湾的记者比较关注台商的报道,在每年的两会总理记者见面会上,港台记者所提的问题多半和当地相关。
中国方面对驻华记者的采访限制日益宽松,从2007年1月1日开始,外媒记者可自由到各地进行采访,突破了以往地域的限制。不过,中国的地方政府或者企业普遍对外媒记者的采访不感兴趣,甚至直接拒绝。
笔者分析认为,外媒驻华记者之所以在中国会受到冷淡,原因比较多,但主要有两条:一是对外媒存在普遍不信任,这点在政府官员上表现得十分明显。地方政府官员不愿意接受外媒记者采访,因担心外媒会曲解其意思,导致不必要的麻烦。而且接受采访的价值不大,因此外媒在中国的影响力并不大。为此,在很多地方政府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官员在无法推辞外媒记者采访要求的情况下,往往会要求外事部门陪同采访。此外,外媒对中国有很多的负面报道,这也让很多宣传主管部门头痛,也使得不少国人不愿意和外媒驻华记者接触。
由于中外新闻理念不一,导致两者存在较大的隔阂。外媒记者在中国曾一度是不受欢迎的人士,地方政府或者企业避之不及。中国的媒体主基调是讲主旋律,多宣传政府的业绩,少批评政府的问题,西方国家的媒体理念则恰恰相反。为此,外媒看到中国对批评报道的强烈不满往往会感到不理解和喊冤。
对策与建议
在中国经济崛起之后,国内大量的企业需要走向国际。与此同时,中国的文化也需要影响海外,要实现这两个目的,依靠海外媒体的报道则是重要路径,其中先影响驻华记者则是省时省力的办法。对此,笔者有三点建议。
心态平和开放,满足对方需求。驻华记者在中国开展工作,最头痛的是中国的信息不透明以及采访难度大。他们其实非常愿意和中国的政府或者企业打交道,以拓宽自己的新闻来源。因此,公关人员如果抱着平和、开放的心态和这些记者交往,就会减少因误会而产生的摩擦。而且不少驻华记者的中文水平不错,加上有新闻助理的协助,语言并不会成为交流的障碍。
提升专业水平,影响对方取材。海外媒体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不能凭国内的经验和海外记者打交道。因此,公关人员首先需要先熟悉和了解海外媒体的状况,以免出现不必要的麻烦。如台湾的媒体有统派、独派、中立派之分,大陆的政府或者企业邀请台湾媒体记者采访时则要格外谨慎。
在了解海外媒体的概况之后,还需要针对他们的特点提供他们感兴趣的角度和话题。如日本记者关注周正龙假虎事件,他们所关注的并不是事件本身,而是要透过这个案例来介绍中国的司法流程。
海外媒体在中国获取新闻素材的方法与中国的记者基本一致。但驻华记者有个特点是,多数的驻华记者有自己的新闻助理,帮助他们收集新闻线索和联系采访,而新闻助理一般是中国人。因此,我们要影响外媒记者,不妨先影响这些新闻助理。因驻华记者的选题往往是需要先经过新闻助理这一关,新闻助理对中国比较了解,也熟悉海外媒体的需求,这是快速找到报道切入的一个有效途径。
熟悉游戏规则,尊重对方感受。 海外媒体对记者的管理普遍较为严格,其驻华记者不会存在国内较为常见的有偿新闻和有偿不闻的状况。海外媒体的记者进行新闻采访,不能接受红包、礼品甚至是邀请方的食宿安排。如笔者认识一名新加坡记者,她曾到南京就苏州工业园区采访了江苏省长,采访结束后谢绝了省政府的住宿安排,自己掏钱找住宿。
欧美的记者普遍不喜欢参加中国企业所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但港台以及日本的亚洲记者则比较喜欢,这主要是文化上的差异。为此,如果自身不是大公司或者大机构举办重要的新闻发布会,在邀请欧美记者的时候则需要认真掂量。此外,海外媒体的记者普遍没有把稿件给采访对象确认的习惯。海外媒体类别比较繁杂,各个国家以及各个媒体有自己的特性,需要我们熟悉他们的游戏规则,尊重对方的感受,以免出现不必要的误解和麻烦。
作者系上海制胜市场营销策划有限公司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