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改的深入发展使得知行结合教学理念深入人心,也由此衍生出了生活化教学改革的教育浪潮,便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积极开发生活资源,创设生活情境,促使小学生及时在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中实现健康成长。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要积极促使本学科回归生活,为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做准备。本文将从开发生活资源、组织生活实例探究、完善生活德育体验三个角度来分析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应该如何实施生活化教学改革。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改革策略
道德与法治课程本身就是为了优化学生的思想道德、心理素质与品格发育而开设的一门课程,但是却一直没有达到预期的育人效果。其中,最为根本的原因则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并不十分看重学生的自我理解,而是过度关注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的传播进度,使得小学生无法及时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去分析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现在,德育教育已经成为教育之首,各学科教师都要承担起优化学生思维品质与道德发育的时代教育责任。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也要突出本学科的思想教育作用,积极利用生活化教学改革措施来优化学生的德育理解,为学生的未来成长打基础。
一、开发生活资源
生活资源是指生活中和道德与法治课程有关的课程材料,也是实施生活化教学改革的基本物质载体。常规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以教材为中心,虽然教材编写者已经尽可能地考虑了现实问题,但是却依然不能全面面对小学生成长路上的各个问题。因此,如果过于依赖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那么很可能会限制本学科的育人功效。对此,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要积极开发生活资源,根据小学生的现实成长问题导入德育教育,以便切实引起学生的共鸣与认可,从而及时优化小学生的思维意识。
就如在“我爱我家”一课教学中,笔者就及时开发了生活资源,比如父母为家庭奔波劳累,为家庭幸福在外打拼的事业奋斗过程;父母每天都会绞尽脑汁为学生准备丰盛、营养均衡的食物;父母每天忘记自己的疲惫,与孩子享受亲子时光,以便让孩子感受家庭温暖的自愿付出与牺牲,等等。为了引导学生产生情感共鸣,笔者还整理了互联网上十分流行的一组公益广告,这个广告描写了一位父亲带着女儿长大,女儿由依赖变得独立、自由,父亲就一直牵挂自己的孩子,直到自己死去的感人故事,让本班学生深受触动,及时代入自己对父母的依恋、感激之情。有不少学生表示,他们一定会努力陪伴父母,永远不会离开父母。对此,笔者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家”的具体认识,阐述自己的生活点滴,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家庭亲情,及时向家长表达自己的心意。
二、组织生活实例探究
常规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是以理论灌输为中心的,小学生只需安安静静坐在座位上听讲即可。然而,这种缺乏互动、缺乏思考的教学方式并不能真正优化小学生的思维意识,甚至很可能会让小学生产生排斥、抗拒等不良心理,导致小学生无法认同、内化丰富的德育知识。对此,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可及时将生活资源改编成案例,鼓励小学生积极展开实例探究,丰富小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其在辩论、讨论中内化相应的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
就如在“学习伴我成长”一课教学中,笔者就整理了学生十分熟悉的生活资源,并据此编写了探究案例,具体如下:
案例一:小兰很喜欢看书,喜欢与书中人物体味百态人生,但是却由于经常在上课的时候偷看课外书,经常被教师、家长责怪。请问,小兰应该因为看课外书耽误学习吗?看书属于学习的一种形式吗?
案例二:小明十分不喜欢学习,而小明的家长为了让小明安心学习,告诉小明只要他长大了便不需要再学习。请问,成年人是否需要学习?
案例三:小红一直都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喜欢探索一切神奇的、新鲜的知识领域,却经常被家长说成是“不务正业”,但是小红却说:“我一直都在学习。”请问,学习是什么?小红的行为属于学习吗?
接着,笔者便会将5个学生分到一组,鼓励小学生积极探究这三个案例,鼓励小学生积极分析案例内容。在此过程中,每个小学生都可展示自己的观点,小组内部要平等沟通,积极共享学习结论。待小组讨论结束之后,各个小组需轮流展示探究结论,由此实现合作学习,拓展思维认识。
三、完善生活德育体验
德育体验是为了全面调动小学生的器官、思维参与,促使小学生形成多元感受,由此强化小学生德育理解的一种手段,也是组织生活化教学改革的必经之路。而且,在新课改下,教育部已经将“综合与实践”列入课程结构,便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实现生活化教学改革。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便要积极完善学生的德育体验,使其在实践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
就如在“我和大自然”一课教学中,笔者就及时与学生家长沟通,希望家长可以在课后组织小学生到郊外郊游,或者是挑选其他的实践方式,让小学生零距离感受丰富、美丽的大自然,丰富小学生在自然中生活的人生经历,促使小学生喜欢上大自然。比如,有的家长带着自己的孩子到动物园参观,让孩子了解了多种多样的动物资源,让学生与小动物近距离接触,了解了各类动物的成长习性。有的家长则带领自己的孩子到植物园参观了各类自然景观,使其置身于自然之中,切身感受到了自然之美、之静、之神奇。另外,笔者还会为学生解释关于风的知识,针对各类紧急情况组织求生模拟演练,以便进一步优化学生的安全意识,懂得在各类危难中保护自己以及同伴的生命安全。
总而言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实施生活化教学改革十分重要,便于小学生积极代入自己的人生体验,引导学生反省自我、改善自我,使其成长为心智健全、道德高尚的小学生。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便要积极组织生活化教学改革,全面改善本课程的德育质量,切實优化小学生的素质结构。
参考文献:
[1] 陈洁.小学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教学探讨——回归生活,培养学生核心素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8(28):73.
[2] 刘梅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生活化教学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25):79.
(作者单位: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高桥镇两河小学)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改革策略
道德与法治课程本身就是为了优化学生的思想道德、心理素质与品格发育而开设的一门课程,但是却一直没有达到预期的育人效果。其中,最为根本的原因则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并不十分看重学生的自我理解,而是过度关注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的传播进度,使得小学生无法及时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去分析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现在,德育教育已经成为教育之首,各学科教师都要承担起优化学生思维品质与道德发育的时代教育责任。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也要突出本学科的思想教育作用,积极利用生活化教学改革措施来优化学生的德育理解,为学生的未来成长打基础。
一、开发生活资源
生活资源是指生活中和道德与法治课程有关的课程材料,也是实施生活化教学改革的基本物质载体。常规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以教材为中心,虽然教材编写者已经尽可能地考虑了现实问题,但是却依然不能全面面对小学生成长路上的各个问题。因此,如果过于依赖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那么很可能会限制本学科的育人功效。对此,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要积极开发生活资源,根据小学生的现实成长问题导入德育教育,以便切实引起学生的共鸣与认可,从而及时优化小学生的思维意识。
就如在“我爱我家”一课教学中,笔者就及时开发了生活资源,比如父母为家庭奔波劳累,为家庭幸福在外打拼的事业奋斗过程;父母每天都会绞尽脑汁为学生准备丰盛、营养均衡的食物;父母每天忘记自己的疲惫,与孩子享受亲子时光,以便让孩子感受家庭温暖的自愿付出与牺牲,等等。为了引导学生产生情感共鸣,笔者还整理了互联网上十分流行的一组公益广告,这个广告描写了一位父亲带着女儿长大,女儿由依赖变得独立、自由,父亲就一直牵挂自己的孩子,直到自己死去的感人故事,让本班学生深受触动,及时代入自己对父母的依恋、感激之情。有不少学生表示,他们一定会努力陪伴父母,永远不会离开父母。对此,笔者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家”的具体认识,阐述自己的生活点滴,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家庭亲情,及时向家长表达自己的心意。
二、组织生活实例探究
常规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是以理论灌输为中心的,小学生只需安安静静坐在座位上听讲即可。然而,这种缺乏互动、缺乏思考的教学方式并不能真正优化小学生的思维意识,甚至很可能会让小学生产生排斥、抗拒等不良心理,导致小学生无法认同、内化丰富的德育知识。对此,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可及时将生活资源改编成案例,鼓励小学生积极展开实例探究,丰富小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其在辩论、讨论中内化相应的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
就如在“学习伴我成长”一课教学中,笔者就整理了学生十分熟悉的生活资源,并据此编写了探究案例,具体如下:
案例一:小兰很喜欢看书,喜欢与书中人物体味百态人生,但是却由于经常在上课的时候偷看课外书,经常被教师、家长责怪。请问,小兰应该因为看课外书耽误学习吗?看书属于学习的一种形式吗?
案例二:小明十分不喜欢学习,而小明的家长为了让小明安心学习,告诉小明只要他长大了便不需要再学习。请问,成年人是否需要学习?
案例三:小红一直都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喜欢探索一切神奇的、新鲜的知识领域,却经常被家长说成是“不务正业”,但是小红却说:“我一直都在学习。”请问,学习是什么?小红的行为属于学习吗?
接着,笔者便会将5个学生分到一组,鼓励小学生积极探究这三个案例,鼓励小学生积极分析案例内容。在此过程中,每个小学生都可展示自己的观点,小组内部要平等沟通,积极共享学习结论。待小组讨论结束之后,各个小组需轮流展示探究结论,由此实现合作学习,拓展思维认识。
三、完善生活德育体验
德育体验是为了全面调动小学生的器官、思维参与,促使小学生形成多元感受,由此强化小学生德育理解的一种手段,也是组织生活化教学改革的必经之路。而且,在新课改下,教育部已经将“综合与实践”列入课程结构,便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实现生活化教学改革。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便要积极完善学生的德育体验,使其在实践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
就如在“我和大自然”一课教学中,笔者就及时与学生家长沟通,希望家长可以在课后组织小学生到郊外郊游,或者是挑选其他的实践方式,让小学生零距离感受丰富、美丽的大自然,丰富小学生在自然中生活的人生经历,促使小学生喜欢上大自然。比如,有的家长带着自己的孩子到动物园参观,让孩子了解了多种多样的动物资源,让学生与小动物近距离接触,了解了各类动物的成长习性。有的家长则带领自己的孩子到植物园参观了各类自然景观,使其置身于自然之中,切身感受到了自然之美、之静、之神奇。另外,笔者还会为学生解释关于风的知识,针对各类紧急情况组织求生模拟演练,以便进一步优化学生的安全意识,懂得在各类危难中保护自己以及同伴的生命安全。
总而言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实施生活化教学改革十分重要,便于小学生积极代入自己的人生体验,引导学生反省自我、改善自我,使其成长为心智健全、道德高尚的小学生。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便要积极组织生活化教学改革,全面改善本课程的德育质量,切實优化小学生的素质结构。
参考文献:
[1] 陈洁.小学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教学探讨——回归生活,培养学生核心素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8(28):73.
[2] 刘梅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生活化教学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25):79.
(作者单位: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高桥镇两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