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道玉教授毕生从事教育工作。在近50年的教育生涯中,他始终关注着我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执著地研究教育改革与创造教育的理论,并进行实践;他发表论文,出版专著,提出了创造性的人才观,设计了适用于中学和大学的创造教学模式,在教育领域屡有建树。尤其是他创建的湖北省刘道玉教育基金会,从一个侧面诠释着一位年过古稀的老教育家的教育情结……
采訪从基金会的发展历程说起,刘道玉教授说道:“基金会的目的就是要推行创造教育,培养更多的创造性人才。”刘道玉的创造教育观,源于他少年时代当发明家的梦想。出任武汉大学校长之后,他虽然没有精力自己从事发明创造,但他的发明梦想已转化为另一个梦想——执著地研究和实施创造教育。
刘道玉的创造教育观也同时源自他的教育理想。在采访中,“创造”二字的使用频率极高,“创造”已浸入他的血脉,嵌入他的灵魂,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
一封挚诚的公开信
1994年,在毕业于武汉大学的部分校友的支持下,刘道玉创建了武汉路石教育改革基金会。2004年基金会根据新颁发的《基金会管理条例》进行重新登记时,经批准正式更名为“湖北省刘道玉教育基金会”。
自基金会创立的第一天起,刘道玉就注重彰显其鲜明的人文精神——“为教育改革铺路,为创造性人才的成长铺路,为振兴中国的教育事业铺路!”
记者获悉,因当前社会公益意识不强,基金会募集的资金十分有限。为了加速基金会的成长,刘教授于2005年9月18日发出了一封公开信,希望更多的人能伸出友爱之手,使基金会日益壮大。
采访时,刘教授重提了信中的愿望,他希望把“基金会”演变为一个舞台,继续进行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进一步阐明基金会的宗旨——“积极开展教育公益事业,推动创造教育的实施与普及,奖励富有创造性的优秀人才,推广研究教育改革的优秀成果”。这正如清朝黄遵宪的诗句所云:“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一颗教育的铺路石
2006年4月11日,原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的报告文学家、旅居法国的著名作家祖慰先生应邀到武汉大学、武汉科技大学等多所高校讲学。为表达自己人在海外、心牵湖北、情牵教育的心愿,他将在武汉讲学的收入共计5000元全部捐给了湖北省刘道玉教育基金会。
2007年5月12日,著名学者易中天先生参加了一个在浙江举办的论坛。其间,他向浙江企业家们介绍刘道玉教育基金会,呼吁他们支持刘道玉先生的创造教育。随后,易中天率先将当天的演讲酬劳捐赠给了刘道玉教育基金会。
“集腋成裘,汇涓成流。”刘教授说:“希望更多的人能像祖慰和易中天先生一样,伸出友爱之手,为教育事业尽绵薄之力,做中国教育的铺路石!”他相信,该基金会将会日益壮大,并形成一股影响中国教育改革进程和发展教育公益事业的巨大力量。
一次成功的寻梦之旅
带着不变的教育理想,阳春四月,刘道玉踏上了久违的故土,开始了一位老教育家的又一次寻梦之旅。
2008年4月1日,湖北省刘道玉教育基金会与襄樊市政府、襄樊五中联合签订协议书,在襄樊五中正式设立“创造教育奖励基金”。4月3日,湖北省刘道玉教育基金会与枣阳市人民政府、枣阳一中联合签订协议书,在枣阳一中设立“创造教育奖励基金”。
刘道玉说:“我的母校襄樊五中和枣阳一中学习过程中,我学到了做人的道理、丰富的知识和终身发展的素质和能力。在襄樊五中和枣阳一中设立‘创造教育奖励基金’就是为了回报母校,使母校能够多出快出创造性人才。”
“刘道玉创造教育奖励基金”制定了奖励细则,对奖励对象有明确的规定,不奖励所谓的“高考状元”,每年评奖一次,每次各拿出5万元分别用于奖励两校中推行、发展、实践创造教育的优秀教师和善于创造性学习的优秀学生。
刘道玉在母校设立“创造教育奖励基金”,不仅丰富了湖北省刘道玉教育基金会的形式和内容,同时,为基金会的长足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契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刘道玉说:“在总结两所学校试行创造教育奖励基金的经验的基础上,随着基金会资金的积累,将有步骤地扩大奖励的范围。”他希望一切关心教育改革的志士仁人,都来支持基金会的发展,为培养创造性的人才而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