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高潜水位采煤沉陷区规划与综合利用策略

来源 :安徽农学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c2869292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该文以淮南矿区为研究对象,阐述了平原高潜水位矿区的沉陷积水特点及存在问题,介绍了淮南采煤沉陷区治理经验,总结了不同类型采煤沉陷地治理模式,并提出了平原高潜水位采煤沉陷区规划和综合利用策略,对国内同类型采煤沉陷区综合利用和城市规划发展具有一定借鉴和参考意义。
  关键词:高潜水位;采煤沉陷区;规划策略;综合利用
  中图分类号 TU984.1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9)16-0125-02
  Abstract:This paper takes the Huainan mining area as the research object, expound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subsidence and water accumulation in the high phreatic mining area in the plain, introduces the management experience of the coal mining subsidence area in Huainan, summarizes the control modes of different types of coal mining subsidence, and proposes the high plain. The planning and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strategy of coal mining subsidence area in phreatic level has certain reference and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the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coal mining subsidence area and urban planning development in China.
  Key words:High phreatic level;Coal mining subsidence area;Planning strategy;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淮南市位于安徽省中北部,长三角腹地,淮河之滨,是华东地区重要的能源基地。淮南矿区已有120年的煤炭开采历史,近年来,随着煤炭开采技术的不断进步,煤炭产量不断增加,但与此同时,也造成地表沉陷不断扩大,老沉陷区尚未完成治理,新沉陷区相继出现,城市发展面临严重挑战。因此,亟需对采煤沉陷区土地进行整治和综合利用,恢复矿区生态环境,推动城市转型升级,实现淮南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 采煤沉陷区现状及类型
  1.1 现状及存在问题 淮南矿区地处华东平原地区,地下潜水位高,多煤层开采,沉陷具有地表下沉系数大、多次沉降等特点,沉陷影响范围广、沉陷深度大易积水、稳沉时间长,具有典型性。既有稳沉区,又有非稳沉区;既有积水区,又有非积水区;既有老沉陷区,又有新生沉陷区,治理难度大。截至到2016年底,淮南市采煤沉陷区总面积达27863.1hm2,随着时间的推移,未来沉陷区还将呈现出前期面积上快速增大,后期深度上缓慢增加的发展趋势[1]。预计到2020年,淮南采煤沉陷区的总面积将达35556hm2,最终沉陷面积可达到68726hm2[2],最大积水深度超过20m,相当于100个西湖的大小[3]。作为一個依煤而建、因煤而兴的资源型城市,煤炭资源开采在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同时,也造成了大面积地表沉陷,大量农田被淹没,村庄、道路、基础设施等地面建(构)筑物损毁严重,土地资源逐年减少,生态环境逐步恶化,人地矛盾突出,从而严重制约了矿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2 类型划分 采煤沉陷地类型的划分是沉陷地规划与综合利用的基础和前提。由于沉陷区类型地域差异明显,目前国内外对此尚无统一的划分标准和体系。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同类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沉陷状态、沉陷深度和积水情况,对沉陷区类型进行了划分(表1)。
  2 采煤沉陷区治理与利用主要模式
  淮南市不断探索沉陷区治理新模式,积极开展沉陷区治理工程,已在沉陷治理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生态修复同资源枯竭矿井土地盘活相结合的“泉大模式”、生态修复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的“后湖模式”、生态修复同发展三产相结合的“鑫森模式”等[4]。通过应用工程学、生态学、景观学、城市规划等技术手段和方法,在区分稳沉区与非稳沉区、积水区和非积水区的前提下,制定科学合理的整治和利用策略,针对性开展治理工作。主要治理模式如下:
  2.1 稳沉沉陷区治理模式 对于已稳沉的非积水沉陷区,可对沉陷后形成的坡地进行土地平整,健全配套农业设施,通过生物技术改良土壤,培育土壤肥力,恢复土地耕种能力,以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对部分地质条件好的非积水或浅积水沉陷地,可利用煤矸石分层回填、压实平整,作为城市建设用地,用于煤矿基建或压煤村庄搬迁用地。对于季节性积水或部分浅积水沉陷地,可利用煤矸石、城市建筑垃圾和电厂粉煤灰等进行充填,再覆盖土壤,营造生态防护林、经济林,美化生态环境、涵养水源和护坡,增强景观多样性。对于沉陷面积大、积水深、地形复杂的采煤沉陷区,可作为景观水面,在周边种植花草和树木,建造亭台楼阁、公共座椅等配套基础设施,并建设截污设施,修复改善沉陷区水环境及水域周边生态环境,供市民休憩和发展旅游。
  2.2 非稳沉沉陷区治理模式 对于非稳沉沉陷区的治理主要是综合利用,由于非稳沉区具有多次沉降的特点,未来还将重复沉陷,原则上不宜进行大的工程改造,应尽量避免建设永久性设施和建筑。可对采煤沉陷区边缘坡地进行简单修整,用于农业耕作、果蔬种植等,有效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对于沉陷水面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利用采煤沉陷区有条件的水面发展围网、网箱养殖,种植莲藕、菱角等水生植物等,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3 采煤沉陷区规划策略
  3.1 注重规划引领,构建科学合理空间布局 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环境保护等相关专项规划,根据地区社会经济、土地资源、人口分布、水系及水资源情况,以及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注重规划引领,以生态农业开发、生态景观廊道、城市公园、湿地公园、平原水库为主要规划策略,科学合理编制采煤沉陷区土地利用、城乡建设、产业布局、生态保护、农业开发等治理规划,实现沉陷区综合利用与城市规划建设发展有机融合的最终利用目标[5]。
  3.2 优化用地结构,实现土地多元化利用 坚持“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建则建”的原则,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合理利用。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耕地红线,优先对沉陷地进行复垦整治,补充为耕地,以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在开展土地适应性评价的前提下,进一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在不宜耕作的区域发展林业、渔业、种植业、养殖业等生态农业。考虑到城市未来空间的拓展,亦可作为城市建设用地,用于城市道路、公共设施、工业园区、城市公园等建设。
  3.3 实施生态治理,保障城市发展可持续 重点加大沉陷区生态环境修复力度,将沉陷治理工程技术与环境科学、生物科学、生态学等学科有机结合,恢复和重构沉陷区生态系统,并配套建设相關公共服务设施,使沉陷区成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绿肺。注重城市山水自然景观特色风貌研究,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地域文化和宽阔水域等资源优势,重塑城市生态景观,构建山水环抱的城市景观空间格局,提升城市品位,重现城市山水景观的特色与活力,实现由资源型城市向山水生态园林城市的转变。
  4 结语
  采煤沉陷区的规划、治理和综合利用,是一项长期、复杂、系统的工程,要综合考虑地区经济、社会、自然资源等因素,统筹协调好与城市和区域相关规划的关系,在空间上进行科学的规划和合理的布局;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在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根据土地类型和用途,针对性提出不同的治理和综合利用模式;注重土地经济效益外的价值功能,以沉陷区生态系统的全面恢复为治理目标,改善矿区生存环境,修复矿区自然风貌,缓解人地矛盾局面。实现沉陷区城市空间布局合理、土地资源有效利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最终目标,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促进矿区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宗云峰.采煤沉陷区移民安置问题探讨[J].中国煤炭,2012(10):24-27.
  [2]淮南市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办公室.安徽省淮南市采煤塌陷区土地综合整治规划(2009-2020年)[Z].2010.
  [3]刘杉,孙功.矿业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实践路径——以淮南市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为例[J].商,2016(6):48-49.
  [4]孙娇娇.淮南市采煤塌陷趋势预测及综合治理研究[D].淮南:安徽理工大学,2012.
  [5]李伟.淮北市采煤沉陷区综合利用及规划策略研究[D].合肥:安徽建筑大学,2017.
  (责编:张宏民)
其他文献
摘要:污染源调查与分析是流域水环境治理的一项基础工作。为解决环巢湖小流域水污染问题,以某小流域为研究对象,以水质现状监测资料为基础,对流域内的点源、面源、内源污染物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分析,得到流域内水污染物的主要来源、贡献率和空间分布,进而为下一步提出有针对性的水环境治理措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巢湖;小流域;污染源调查  Abstract: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期刊
摘要:以安徽省杭埠—丰乐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选取2004年、2013年、2018年3个不同时相的Landsat遥感卫星影像,对该河的流域植被覆盖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流域整体植被覆盖情况良好,西南山区植被覆盖度高于平畈地区,并且从2004年、2013年到2018年,低、较低植被覆盖度区域面积降低幅度明显,中度、较高植被覆盖度区域面积有所增加,高植被覆盖度区域面积有所降低并逐步处于稳定水平。  
期刊
摘要:为研究纳豆芽孢杆菌对黄鳝生长的影响,在饲料中添加不同含量的纳豆芽孢杆菌进行养殖试验。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纳豆芽孢杆菌,可以提高黄鳝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随着纳豆芽孢杆菌含量的增加,消化酶活性也有增大的趋势,在纳豆菌添加量达到0.4%时,该组黄鳝肠道的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的(P<0.05)。因此,饲料中添加纳豆芽孢杆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黄鳝的消化酶活性,促进黄鳝生长。  关键词:纳豆芽
期刊
摘 要:采用超声提取铁棍山药中的薯蓣皂苷,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比较,分析超声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提取功率、料液比及乙醇体积分数对提取薯蓣皂苷的影响;以分析纯薯蓣皂苷为对照,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铁棍山药中的薯蓣皂苷的含量。结果表明:铁棍山药中的薯蓣皂苷的最佳提取参数为:超声温度50℃,超声时间30min,超声功率60W,料液比为1∶10,乙醇体积分数为80%。在此最佳条件下,铁棍山药中的薯蓣皂苷的
期刊
摘 要:目的:為合理引导产业转移与土地集约利用向更高层次的协调发展提供指导依据。方法:增长极理论分析两者相互影响的机理;以珠三角9个城市为例,运用协调发展模型开展评价。结果:理论上,产业转移能显著地影响转出区土地集约利用的水平;时间上,18年内,产业转移的综合效应与土地集约利用度持续提升,验证了两者正相关;协调度与协调发展度整体上呈逐年提高的趋势,但协调状态还有待于进一步改善。空间上,珠三角9个城
期刊
摘要:选用安徽省1980—2011年一季稻的逐年产量资料,利用5年直线滑动平均法,分析安徽省各县市的一季稻气象产量和趋势产量,得到研究区的水稻气象产量平均减产率,统计各县市灾害的发生频次,采用小波分析法分析其周期规律;采用灾年平均减产率、变异系数、风险指数和抗灾性能构建水稻综合风险评估模型,对安徽省地区一季稻生产的农业气象灾害进行风险区划;对安徽省地区一季稻生产的农业气象灾害进行风险区划,并对结果
期刊
摘 要:针对不同产地的11个青稞样品,采用已知的21种SSR引物进行多态性分析、毛细管电泳图谱分析和聚类分析,并构建指纹图谱。结果表明:17种引物的多态性良好,能很好的区分受试青稞品种;受试青稞品种遗传相似系数在0.6206~0.9706,不同产地的青稞品种亲缘关系远近不一;采用3对引物就可以高效的将受试品种进行鉴别,并构建指纹图谱。实验可以为鉴定青稞的植物基源和品种选育提供理伦依据。  关键词:
期刊
摘要:针对安徽省沿淮地区粳糯稻-小麦生产现状,研究了沿淮地区粳糯稻-小麦周年丰产高效生产的茬口衔接、品种选用、播栽方式、群體起点及肥水管理等关键栽培措施,形成了沿淮地区稻麦周年轻简丰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以期为沿淮稻麦大面积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沿淮地区;粳糯稻-小麦;周年;栽培技术  Abstract:In view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glutinou
期刊
摘 要:基于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以漳州市五寨乡为例,分析其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索美丽乡村视角下的乡村文化生态旅游开发路径与发展策略,使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文化旅游协同发展,形成耦合联动,促进乡村旅游产业振兴发展。  关键词:美丽乡村;耦合联动;生态旅游;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 X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9)13-0163-04  
期刊
摘 要:该文基于江苏省290个农户的生产和外包服务问卷调查数据,运用Logit模型对水稻种植农户在农业生产环节中外包行为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土地细碎化程度越高,对于农户是否选择外包服务有较大的负向影响;外包价格对农户生产环节外包行为的影响显著为负;农业服务组织程度越高的地区,更倾向于在技术性更高的病虫防治环节产生积极作用;农户是否拥有非农专业技能,对农户生产环节外包有一定的影响,主要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