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和女儿,儿媳妇只好每天去山上的一条溪流背水”。
来到玛曲后连续几天一直是阴雨天气,湿润的气候和路上随处可见的溪流与湖泊,都让大家赞叹不已。我们在玛曲访问了第一户牧民:青培、才郎卓玛夫妇一家,这家人的帐篷驻扎在黄河附近的欧拉乡。男主人青培是个干练的50多岁汉子,也是欧拉乡欧强大队几个说话最有分量的年长者之一:妻子才郎卓玛爽朗爱笑、勤劳能干。问起这些年来生活的变化,一家人不约而同地谈到一个让我们倍感意外的事实:水不够用了。
青培回忆道:“在我小的时候,这一带沼泽地里的水很多,我记得那时夏天会连着下好多天雨,之后我爬上山顶向下望,就能看到整个沼泽地充满了水,成为一片汪洋,整个夏天都如此。印象中,这里似乎一年到头没有明显的旱季冬天虽然不下雨,但沼泽的水坑里结着一块块冰。而我们现在搭帐篷的地方,以前是根本不能住人的,因为夏天一下雨,这平地上的沼泽就涨满了水,所以帐篷只能搭在山坡上。那时候,牛羊只要放到我们现在住的这个地方就一直可以喝水了。”
妻子才郎卓玛说:“现在不行了,我们的夏季草场缺水已经有差不多7年了。夏季草场的草长得好不好主要看湿地里的水怎么样,雨水一少,草的种类也就少了。草场过去还偶尔有一点水,但现在情况越来越不好了。我们队的冬季草场上一共有两条溪流,但其中一条一到旱季就干涸了。幸亏今年雨水多,溪水倒是大得很了。”
正在聊天的工夫,儿媳妇背着水桶回来了,看她背上的大塑料桶就知道分量绝对不轻,扁方形,据说能装50斤水,才郎卓玛告诉我们,以前家附近有条铅笔粗细的小溪,虽然水很少,但“一滴一滴流出来,最后总能把桶灌满”。近年雨水少了,溪水也干涸消失,她和女儿、儿媳妇只得一天两次去山上的一条溪流背水回来,来回一趟一个小时。地上的水坑里偶有清亮的水时,她们也会取来用。
青培一家的生活水平在当地算不错,但缺水给一家人的生活带来了很多麻烦,一家人平时用水一直很节省。他们的帐篷本来离黄河并不远,却无法径直走到河边。因为临河的草场是别队的,已经拉起了数道围栏。为了让我们亲身体验一回,青培骑上摩托,领我们到黄河边走了一趟。果不其然,只是短短二十分钟的一段路程,却要在道道围栏之间东绕西绕,每找到一个围栏门,青培就停下车把门打开,车子过去后,再把门拴好,很是费时。好不容易到了黄河边,我们看到岸边是一大片开满黄花的美丽滩涂,湿软的泥地上,一年生的草本植物已经长得十分茂盛,有些地方甚至长出了多年生牧草,从这些迹象来看,黄河近年似乎有变窄的趋势。青培告诉我们,从七年前开始,他们这些草场不临河的人家就得绕过河边牧民的草场,把牛羊赶到远处的黄河边去饮水。“牛羊每隔三天就得饮一次水,要是碰上十几天没下雨的旱天,牛羊已经支撑不住几乎渴死,我们就只能跟河边草场的牧民说说情,求人家借道让我们穿越临河的草场去黄河饮牛羊。虽说人家不收我们钱,但也有不同意的时候,那时候就没办法了,牛羊渴得再厉害,也不得不绕道走了。去年特别旱,我家几乎整个夏天都是每3天一次把牛羊赶到河边饮水。今年好了,自从那场大暴雨后,还陆陆续续下了不少雨,让附近的水洼里存了一点水。但前几天一直都放晴,让我很担心——要是再这么晴上三天,水洼又该干了!”
临走前,主人请我们看了前几天在帐篷后面挖的土井。只见草地上开出一个半米见方的圆洞,透过长满杂草的洞口,隐隐看得到一点发黑的水面。“沼泽地含的盐碱有毒性,人吃了这个水还是不太好,凑合着用用吧。”一家人语气颇无奈。
夫妻二人最后对我们说,他们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政府能够解决缺水问题。
我们常见到各类媒体报道和资料上谈及近些年来湿地生态的恶化状况不容乐观,但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活生生的人畜饮水苦难的案例却鲜有报道。外来人若只从玛曲湿润多雨的气候和河流众多的景观来判断,似乎这里最不缺的就是水源。通过青培夫妇的讲述,我们也第一次察觉到,生活在这片中国最大的高原湿地的牧民,目前面临着不容乐观的缺水问题。沿着这条线索,一个个不同寻常的缺水故事逐渐展开在我们眼前。
来到玛曲后连续几天一直是阴雨天气,湿润的气候和路上随处可见的溪流与湖泊,都让大家赞叹不已。我们在玛曲访问了第一户牧民:青培、才郎卓玛夫妇一家,这家人的帐篷驻扎在黄河附近的欧拉乡。男主人青培是个干练的50多岁汉子,也是欧拉乡欧强大队几个说话最有分量的年长者之一:妻子才郎卓玛爽朗爱笑、勤劳能干。问起这些年来生活的变化,一家人不约而同地谈到一个让我们倍感意外的事实:水不够用了。
青培回忆道:“在我小的时候,这一带沼泽地里的水很多,我记得那时夏天会连着下好多天雨,之后我爬上山顶向下望,就能看到整个沼泽地充满了水,成为一片汪洋,整个夏天都如此。印象中,这里似乎一年到头没有明显的旱季冬天虽然不下雨,但沼泽的水坑里结着一块块冰。而我们现在搭帐篷的地方,以前是根本不能住人的,因为夏天一下雨,这平地上的沼泽就涨满了水,所以帐篷只能搭在山坡上。那时候,牛羊只要放到我们现在住的这个地方就一直可以喝水了。”
妻子才郎卓玛说:“现在不行了,我们的夏季草场缺水已经有差不多7年了。夏季草场的草长得好不好主要看湿地里的水怎么样,雨水一少,草的种类也就少了。草场过去还偶尔有一点水,但现在情况越来越不好了。我们队的冬季草场上一共有两条溪流,但其中一条一到旱季就干涸了。幸亏今年雨水多,溪水倒是大得很了。”
正在聊天的工夫,儿媳妇背着水桶回来了,看她背上的大塑料桶就知道分量绝对不轻,扁方形,据说能装50斤水,才郎卓玛告诉我们,以前家附近有条铅笔粗细的小溪,虽然水很少,但“一滴一滴流出来,最后总能把桶灌满”。近年雨水少了,溪水也干涸消失,她和女儿、儿媳妇只得一天两次去山上的一条溪流背水回来,来回一趟一个小时。地上的水坑里偶有清亮的水时,她们也会取来用。
青培一家的生活水平在当地算不错,但缺水给一家人的生活带来了很多麻烦,一家人平时用水一直很节省。他们的帐篷本来离黄河并不远,却无法径直走到河边。因为临河的草场是别队的,已经拉起了数道围栏。为了让我们亲身体验一回,青培骑上摩托,领我们到黄河边走了一趟。果不其然,只是短短二十分钟的一段路程,却要在道道围栏之间东绕西绕,每找到一个围栏门,青培就停下车把门打开,车子过去后,再把门拴好,很是费时。好不容易到了黄河边,我们看到岸边是一大片开满黄花的美丽滩涂,湿软的泥地上,一年生的草本植物已经长得十分茂盛,有些地方甚至长出了多年生牧草,从这些迹象来看,黄河近年似乎有变窄的趋势。青培告诉我们,从七年前开始,他们这些草场不临河的人家就得绕过河边牧民的草场,把牛羊赶到远处的黄河边去饮水。“牛羊每隔三天就得饮一次水,要是碰上十几天没下雨的旱天,牛羊已经支撑不住几乎渴死,我们就只能跟河边草场的牧民说说情,求人家借道让我们穿越临河的草场去黄河饮牛羊。虽说人家不收我们钱,但也有不同意的时候,那时候就没办法了,牛羊渴得再厉害,也不得不绕道走了。去年特别旱,我家几乎整个夏天都是每3天一次把牛羊赶到河边饮水。今年好了,自从那场大暴雨后,还陆陆续续下了不少雨,让附近的水洼里存了一点水。但前几天一直都放晴,让我很担心——要是再这么晴上三天,水洼又该干了!”
临走前,主人请我们看了前几天在帐篷后面挖的土井。只见草地上开出一个半米见方的圆洞,透过长满杂草的洞口,隐隐看得到一点发黑的水面。“沼泽地含的盐碱有毒性,人吃了这个水还是不太好,凑合着用用吧。”一家人语气颇无奈。
夫妻二人最后对我们说,他们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政府能够解决缺水问题。
我们常见到各类媒体报道和资料上谈及近些年来湿地生态的恶化状况不容乐观,但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活生生的人畜饮水苦难的案例却鲜有报道。外来人若只从玛曲湿润多雨的气候和河流众多的景观来判断,似乎这里最不缺的就是水源。通过青培夫妇的讲述,我们也第一次察觉到,生活在这片中国最大的高原湿地的牧民,目前面临着不容乐观的缺水问题。沿着这条线索,一个个不同寻常的缺水故事逐渐展开在我们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