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草场缺水已经7年了

来源 :人与生物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ss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和女儿,儿媳妇只好每天去山上的一条溪流背水”。
  来到玛曲后连续几天一直是阴雨天气,湿润的气候和路上随处可见的溪流与湖泊,都让大家赞叹不已。我们在玛曲访问了第一户牧民:青培、才郎卓玛夫妇一家,这家人的帐篷驻扎在黄河附近的欧拉乡。男主人青培是个干练的50多岁汉子,也是欧拉乡欧强大队几个说话最有分量的年长者之一:妻子才郎卓玛爽朗爱笑、勤劳能干。问起这些年来生活的变化,一家人不约而同地谈到一个让我们倍感意外的事实:水不够用了。
  青培回忆道:“在我小的时候,这一带沼泽地里的水很多,我记得那时夏天会连着下好多天雨,之后我爬上山顶向下望,就能看到整个沼泽地充满了水,成为一片汪洋,整个夏天都如此。印象中,这里似乎一年到头没有明显的旱季冬天虽然不下雨,但沼泽的水坑里结着一块块冰。而我们现在搭帐篷的地方,以前是根本不能住人的,因为夏天一下雨,这平地上的沼泽就涨满了水,所以帐篷只能搭在山坡上。那时候,牛羊只要放到我们现在住的这个地方就一直可以喝水了。”
  妻子才郎卓玛说:“现在不行了,我们的夏季草场缺水已经有差不多7年了。夏季草场的草长得好不好主要看湿地里的水怎么样,雨水一少,草的种类也就少了。草场过去还偶尔有一点水,但现在情况越来越不好了。我们队的冬季草场上一共有两条溪流,但其中一条一到旱季就干涸了。幸亏今年雨水多,溪水倒是大得很了。”
  正在聊天的工夫,儿媳妇背着水桶回来了,看她背上的大塑料桶就知道分量绝对不轻,扁方形,据说能装50斤水,才郎卓玛告诉我们,以前家附近有条铅笔粗细的小溪,虽然水很少,但“一滴一滴流出来,最后总能把桶灌满”。近年雨水少了,溪水也干涸消失,她和女儿、儿媳妇只得一天两次去山上的一条溪流背水回来,来回一趟一个小时。地上的水坑里偶有清亮的水时,她们也会取来用。
  青培一家的生活水平在当地算不错,但缺水给一家人的生活带来了很多麻烦,一家人平时用水一直很节省。他们的帐篷本来离黄河并不远,却无法径直走到河边。因为临河的草场是别队的,已经拉起了数道围栏。为了让我们亲身体验一回,青培骑上摩托,领我们到黄河边走了一趟。果不其然,只是短短二十分钟的一段路程,却要在道道围栏之间东绕西绕,每找到一个围栏门,青培就停下车把门打开,车子过去后,再把门拴好,很是费时。好不容易到了黄河边,我们看到岸边是一大片开满黄花的美丽滩涂,湿软的泥地上,一年生的草本植物已经长得十分茂盛,有些地方甚至长出了多年生牧草,从这些迹象来看,黄河近年似乎有变窄的趋势。青培告诉我们,从七年前开始,他们这些草场不临河的人家就得绕过河边牧民的草场,把牛羊赶到远处的黄河边去饮水。“牛羊每隔三天就得饮一次水,要是碰上十几天没下雨的旱天,牛羊已经支撑不住几乎渴死,我们就只能跟河边草场的牧民说说情,求人家借道让我们穿越临河的草场去黄河饮牛羊。虽说人家不收我们钱,但也有不同意的时候,那时候就没办法了,牛羊渴得再厉害,也不得不绕道走了。去年特别旱,我家几乎整个夏天都是每3天一次把牛羊赶到河边饮水。今年好了,自从那场大暴雨后,还陆陆续续下了不少雨,让附近的水洼里存了一点水。但前几天一直都放晴,让我很担心——要是再这么晴上三天,水洼又该干了!”
  临走前,主人请我们看了前几天在帐篷后面挖的土井。只见草地上开出一个半米见方的圆洞,透过长满杂草的洞口,隐隐看得到一点发黑的水面。“沼泽地含的盐碱有毒性,人吃了这个水还是不太好,凑合着用用吧。”一家人语气颇无奈。
  夫妻二人最后对我们说,他们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政府能够解决缺水问题。
  我们常见到各类媒体报道和资料上谈及近些年来湿地生态的恶化状况不容乐观,但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活生生的人畜饮水苦难的案例却鲜有报道。外来人若只从玛曲湿润多雨的气候和河流众多的景观来判断,似乎这里最不缺的就是水源。通过青培夫妇的讲述,我们也第一次察觉到,生活在这片中国最大的高原湿地的牧民,目前面临着不容乐观的缺水问题。沿着这条线索,一个个不同寻常的缺水故事逐渐展开在我们眼前。
其他文献
我们是个弱小的边境民族,是靠打猎过来的,祖祖辈辈生活在大森林里,守着山林,我们有自己的传统,有猎枪,是中国唯一养驯鹿的民族,跟别的民族不一样,我们应该保护自己民族的东西。我们跟大自然非常亲近,过着自己的生活,我们并不需要太多太多的钱,大自然里什么都有。——玛丽亚·索  2005年9月11日,我陪同《人与生物圈》的编辑来到玛丽亚·索驯鹿饲养点,对她本人进行了录音采访。玛丽亚·索常年与驯鹿相伴,被外界
期刊
花湖的湖岸已经退却了50多米,水面下降了近1米。  1976年,年轻的扎科作为青年突击队长,带领乡里几百个青壮劳力在若尔盖的沼泽地里开沟修挖排水渠。  沼泽里的水很深,藏语称“根没”,意为无底的。据扎科回忆,当时沼泽的水深到用12米的绳子吊一个秤砣进去都探不到底。这样的地方牲畜走不进去,也无法作为牧场利用。为了扩大牧场面积,需要开凿数公里长的渠道,将沼泽水排入河道。乡上的号召力很强,当地百姓自发行
期刊
被问及为什么不减少一些牲畜数量,这样草场压力能减轻,家里人也不用那么累的时候,老人说,“这些道理我们都明白,也想减少牲畜让草场也缓口气,可减少了牲畜,我们这些陪读的念书的钱就不够了……”    这是玛曲县城所在地的尼玛镇上街道边一个很普通的砖房小院,说是院子因为它确实有个名副其实的狭窄过道和院落,院中铺陈堆放的都是些杂物,破败铁门在同样破败的院墙上忽忽悠悠。每间屋子不过七八平米,房门一溜排开,紧凑
期刊
联户不仅针对水源问题,还限制了各家的牲畜数量,帮扶家庭困难的孩子上学,在维护社区的道德规范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整个黄河首曲湿地因为海拔较高,地域偏僻,一直处于一种与外界基本隔离的状态。随着社会发展,信息渠道不断疏通,外来的物质、文化无论良莠,一拥而入。眼见着玛曲县城的摩托,汽车日渐增多,年轻人们将摩托视为一种时尚甚至身份的象征,很多人家并不考虑实际需求而是有几个男人就有几辆摩托,甚至这种不健康
期刊
中图分类号:K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7-0050-01  直到今天,日本也不肯承认南京大屠杀,并且连世界公认的台儿庄战役、缅北大捷,日本也认为自己是最终的胜利者以及战略收缩。但有一次战役,连日本自己也不得不承认是中国军队完胜,日军完败,这次战役就是湘西会战。中国军队不仅歼敌2万余人,俘虏4百多日军,而且还缴获数十面日军军旗。中日军人的伤亡比从高达5:1改写为
期刊
  
期刊
尕考说:“除非政府强行要我们单户放牧,否则绝对不分,这是出于对整体的考虑。”  关于联户的话题,在曲合尔一队的冬窝子里再次展开了。曲合尔一队位于玛曲县西北部,属于欧拉乡,既临着黄河,又靠着阿尼玛卿山,与青海交界,算是黄河拐完了大U形弯后最后即将流出甘肃境内的部分。草场也涵盖了从河滩到山地等各种类型。  “其实你们一开始来找我们谈,我们还是很戒备的,以为你们是要来给我们搬迁。政府希望我们沿着公路盖房
期刊
草场承包以后,首先遇到的就是水源问题。曲合尔大队一队的牧民,选择了联户这种与承包截然不同的放牧模式。  玛曲县欧拉乡曲合尔大队的赛马会颇引人注目。自从草场承包到户后,无论是单家独户放牧或者几家就近把草场合在一起用的,少见如曲合尔大队一队这样全队40多户人家共用的草场,也只有这样全队共用的草场才能满足举行赛马会的场地要求。  现今草原上,大概见得最多的不是羊、不是牛和马,而是密密麻麻的铁丝网围栏。户
期刊
草场实在不行了,牛羊太多,吃得太厉害,让草根本没时间长出来,那时起,队里决定要赶着牛羊上山了。  随着谈话的逐渐深入,我们发现,这个“联户制度”既不只是合用草场联合放牧那么简单,也不是“只针对水源紧张才采取的行动”那么单纯,这种通过集体的力量来调节应对的,居然是这块土地上发生的自然与社会的各种问题。从调节草畜矛盾到合理分配水源,从保障家里有困难的家庭到教育年轻一代,这种内生的自发的调节,将弱势的个
期刊
刚刚进入2006年,远在大兴安岭山林里守着又一个寒冬的玛丽亚·索绝不会想到,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主办的《人与生物圈》杂志的编辑部,正在北京主持着一个访谈会,采访的主题就是与她脑子里成天琢磨着,却又百思不得其解的一大堆疑问有关。  访谈会邀请来的几位人士有着不同身份,他们都是忙人,是编辑部费了不少力气才请到一起的,因为他们与使鹿鄂温克都有着一段不同寻常的情结。  会议从早上一直开到了晚上,中间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