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更改典客和大行官名。利用现存各种史料,可以确认典客和大行在更名前是并存的两官,这表明《史记》对此问题的记载属实。典客和大行在更名前应是统属关系。结合典客和大行各自官名的渊源与内涵以及更名发生的政治背景可知,"典客"这一官称因难以匹配当时王国在汉朝的政治定位而被废弃,"大行"则因具有礼书文献的依据和"尊天子"的政治寓意而胜出。同时,是次更名亦应视为文景时期朝臣要求汉廷约束诸侯以及完备天子之礼的产物。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更改典客和大行官名。利用现存各种史料,可以确认典客和大行在更名前是并存的两官,这表明《史记》对此问题的记载属实。典客和大行在更名前应是统属关系。结合典客和大行各自官名的渊源与内涵以及更名发生的政治背景可知,"典客"这一官称因难以匹配当时王国在汉朝的政治定位而被废弃,"大行"则因具有礼书文献的依据和"尊天子"的政治寓意而胜出。同时,是次更名亦应视为文景时期朝臣要求汉廷约束诸侯以及完备天子之礼的产物。
其他文献
台湾光复初期,由于与祖国长期隔绝,一般民众对于三民主义的知识较为陌生。在筹备接收台湾的过程中,有关当局及在大陆的台湾志士已为光复后的三民主义宣传预作准备。光复之初,台湾省政当局主动推广,同时民间接受、宣传的热情一度高涨,在短时期内,呈现出知识推广的热潮。但随着台湾光复后政情、社情的急转直下,民众对于政府的不满日益强烈,"三民主义"也不时作为民众表达不满的重要借助,用以抨击时政,揭露时弊,从而使知识推广的效果呈现出与现实紧密联系的多面复杂的情况。
近三十年来动物史(人与动物的关系史)研究在欧美学界得到了很大发展,相关的学术成果非常丰硕,研究方法和理论也日益精细复杂。动物研究已经从边缘进入到欧美史学界的主流,学界甚至有所谓"动物转向"的提法。全球史领域的动物转向致力于从全球史视野下重新审视人与动物的互动关系以及从动物的角度来反思全球史的书写。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书写全球动物通史和历史分期、探寻全球网络联系形成过程中动物的角色以及比较不同时空背景下人与动物关系的异同这三个议题。
近代上海高校的历史学科创设于清末,经历了从课程到学程,再到科系、院系的发展过程,到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已有诸多高校开设历史学科,并基本形成了文学院之下历史系或近似于历史系的学科建制。然而,近代上海缺乏综合性国立大学,高校以私立大学和教会大学为主体,因此,历史学科繁荣发展的背后,存在着学科设置重复、师资力量紧缺、人才培养功能不足的深刻危机和内在限制。20世纪30年代以后,上海高校的历史学科不断寻求转型突破之路,形成了几种形态各异的发展模式。
'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主编简介:黄乔生,男,1964年生,河南南阳人。现任北京鲁迅博物馆研究馆员、常务副馆长、《鲁迅研究月刊》主编、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本书是一部全面反映抗战时期中国版画成就的大型艺术文献,通过版画作品和相关文献集中展现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精神风貌。中国新兴版画经过鲁迅的培育,在抗战时期达到成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世界美术史上独树一帜。
抗战胜利后重建的中华民国商会联合会面对当时对外贸易极为衰败、经济危机日益严重的困境,主动发起召开全国对外贸易会议,通过了一系列振兴外贸的提案,并提出了具体实施方案,受到媒体与各界的肯定,被誉为"我国空前的盛举",也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但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尤其是通过的议案未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而付诸实施,因而本次会议不可能完全达到预期的目标。
文献是学术研究的基础。文献记载及其传播是人类文明的重要传承方式,如何利用系统的或碎片化的文献重建历史并解读其意义,当见研究者的思想动机及其历史书写。文献传播涉及承载文献的文化空间,文献传播与传统意义上的人际传播整合更有其功用。从文献到文献传播实际上意味着学术研究价值取向的重要转向。就史学而言,当下媒介化社会省思文献传播的学术研究意义尤有价值。由于传媒技术的发展,如今人们从事学术研究,从文献传播到资讯内容的获取,较之以往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2016年秋季,本刊与安徽大学“中国报刊与社会历史研究所”合办的“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内学界文化史研究、社会史研究相继兴起,随后出现了二者“共生共荣”的态势(刘志琴:《社会史的复兴与史学变革:兼论社会史和文化史的共生共荣》,《史学理论》1988年第3期,第13-23页)。90年代之后,受到当时社会文化的影响,学界以消费和娱乐为取向的大众文化研究开始崛起,原本主流文化一枝独秀的局面被打破,研究视阈也日渐开阔。
学术史和大学史有紧密联系,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学术史是以学术演进历程为研究对象的领域,而学术演进既体现在内在要素的发展上,又倚赖外在因素的支撑上,所以学术史就不单是研究学者精神层面的东西,同时也包括许多制度层面的、物质层面的因素。具体而言,学术史是要通过研究学者和学术著作、学术传承的状况以及学术制度、学术组织、学术投入等的演进,“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来总结学术发展趋势和研讨各类相关问题。
《元史·礼乐志》中收录有两套释奠乐章:一为实用乐章,共16章,史家以为“皆旧曲”;一为备用乐章,元人撰作而未及使用,共11章,存9章,“阙”2章。明人指出,实用乐章之“旧曲”系沿用宋大晟府释奠乐章而来。清人察觉到大晟府乐章是14章,与实用乐章16章之数不符,从而断定所多2章为元人增撰;并且从元代这两套乐章间找到“巧合”,得出实用乐章较大晟府所多2章就是备用乐章所缺2章的结论。可是,如果把问题放到元代祭孔礼仪演变的大背景下去考察,就会发现,《元史》备用乐章11章之数及所谓缺2章的记载本已失误,清人据此辗转解
陈独秀的科学观源于孔德的法国实证主义传统的科学主义,其与笛卡尔的法国理性主义传统一脉相承。而陈的科学主义与法国理性主义和实证主义的思想联系,并没有受到学术界足够的关注。孔德的“神学-玄学-科学”三时代进化论,强化了陈的无神论的非宗教观,他认为一切宗教都是虚妄的迷信,而且是文明进步的障碍。他相信,科学的发展终将“以科学代宗教”,达致宇宙与人生的契合。唯物史观进一步强化了他的孔德式科学主义信仰,使他相信唯物史观的社会科学完全可以解决人生观问题。在五四知识分子中,科学主义大行其道。陈的孔德式实证主义宗教观是五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