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节课是指数函数第一节课,属于新授课,通过引导,让学生自行探索,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研究具体指数函数及其性质的过程(具体到一般的研究过程)和方法(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从而使学生能更深刻体会指数函数研究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关键词:数学教学;案例描述;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9-079-1
一、案例描述
【新课引入】 (动画演示)
情景1:某种细胞分裂时,由1个分裂成2个,2个分裂成4个,……,一个这样的细胞分裂x次以后,得到的细胞个数y与x有怎样的关系式?
情景2:有一根1米长的绳子,第一次剪去绳长的一半,第二次再剪去剩余绳子的一半,……,剪去x次后绳子剩余的长度为y米,那么y与x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式?
【学生活动】
学生思考活动:问题情景1,2中y与x的函数关系式分别为y=2x和y=(12)x
【探讨研究】 (用PPT将两个例子展示到黑板上)
师:这两个关系式是否构成函数?为什么?
生:每一个x都有唯一y的与之对应,因此这两个关系都可以构成函数。
师:(PPT展示函数y=x2)请同学们观察我们得到的这两个函数y=2x和y=(12)x,在形式上与函数y=x2有什么区别?
生:前两个函数的自变量都在指数的位置上,而y=x2的自变量在底上。
师:你能给出形如y=2x和y=(12)x这类函数的一般形式吗?你能根据模型特征为他命名吗?
生:(学生通过思考、小组活动)y=ax,指数函数。
师:非常好,由此我们可以抽象出一个数学模型y=ax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指数函数。(教师板书课题,并在黑板上给出定义)
定义:一般地,函数y=ax(a>0且a≠1)叫做指数函数,它的定义域是R。
师: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y=ax中规定a>0且a≠1?(引导学生从定义域为R的角度考虑)。
生:(1)当a=0时,则x=0时,ax没有意义。
(2)当a<0时,则x取分母为偶数的分数时,没有意义。例如:(-1)12=-1。
(3)当a=1时,则ax=1,此时该函数为常数即y=1没有研究的价值。
所以,我们规定指数函数的底数a要满足a>0且a≠1。
师:Good!我们既然知道了底的取值范围,那么看这样两个问题:
问题1:已知函数y=(2a-1)x为指数函数,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问题2:下列函数中哪些是指数函数?
(1)y=x (2)y=2·3x (3)y=3x-1
(4)y=x3 (5)y=(a-1)x(a>1,a≠2) (6)y=2-x
……
【应用拓展】
例1、比较下列各组数中两个值的大小:
(1)1.52.5,1.53.2 (2)0.5-1.2,0.5-1.5
拓展提高:a2.5,a3.2(a>0且a≠1)呢?
(3)1.50.3,0.81.2 (4)0.20.3,0.50.3
例2、已知3x≥30.5,求实数x的取值范围;
拓展提高:已知ax0且a≠1),求实数x的取值范围。
……
二、教学反思
本节课充分发挥自制课件的优势,将自己的想法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充分融入自制课件中,使本节课的内容更加充实,容量更多,既融汇贯通了所要学的知识,又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接受能力,使得本节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课堂气氛活跃。
本堂课的学习任务都是以问题的形式出现,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体会研究数学的方法,有利于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结构。问题的完满解决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合作讨论探究到最后解决问题,还培养了学生的互助精神!为了使学生从知识上、能力上、思想上得到尽可能大的发展,在创设情境上,由问题引入,从而说明学习指数函数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由特殊到一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取了以学生活动为主的启发式教学,将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起到了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上恰到好处的利用几何画板等多媒体手段,将抽象的事物以动画等形式表现出来,非常形象直观,真正起到一望便知,印象深刻的作用。而且在本节课里又努力尝试着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教师创设情境,组织学生有目的的进行讨论、交流、研究,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下,逐渐从感性认识过度到理性认识,提高学生认识问题的深度,达到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数形结合能力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思想方法之美、体会数学思想方法之重要,部分学生还能自觉得运用这些数学思想方法去分析、思考问题。
在教学的过程中,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有意地设计了一些铺垫和引导,既巩固旧有知识,又为新知识提供了附着点,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数学教学;案例描述;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9-079-1
一、案例描述
【新课引入】 (动画演示)
情景1:某种细胞分裂时,由1个分裂成2个,2个分裂成4个,……,一个这样的细胞分裂x次以后,得到的细胞个数y与x有怎样的关系式?
情景2:有一根1米长的绳子,第一次剪去绳长的一半,第二次再剪去剩余绳子的一半,……,剪去x次后绳子剩余的长度为y米,那么y与x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式?
【学生活动】
学生思考活动:问题情景1,2中y与x的函数关系式分别为y=2x和y=(12)x
【探讨研究】 (用PPT将两个例子展示到黑板上)
师:这两个关系式是否构成函数?为什么?
生:每一个x都有唯一y的与之对应,因此这两个关系都可以构成函数。
师:(PPT展示函数y=x2)请同学们观察我们得到的这两个函数y=2x和y=(12)x,在形式上与函数y=x2有什么区别?
生:前两个函数的自变量都在指数的位置上,而y=x2的自变量在底上。
师:你能给出形如y=2x和y=(12)x这类函数的一般形式吗?你能根据模型特征为他命名吗?
生:(学生通过思考、小组活动)y=ax,指数函数。
师:非常好,由此我们可以抽象出一个数学模型y=ax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指数函数。(教师板书课题,并在黑板上给出定义)
定义:一般地,函数y=ax(a>0且a≠1)叫做指数函数,它的定义域是R。
师: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y=ax中规定a>0且a≠1?(引导学生从定义域为R的角度考虑)。
生:(1)当a=0时,则x=0时,ax没有意义。
(2)当a<0时,则x取分母为偶数的分数时,没有意义。例如:(-1)12=-1。
(3)当a=1时,则ax=1,此时该函数为常数即y=1没有研究的价值。
所以,我们规定指数函数的底数a要满足a>0且a≠1。
师:Good!我们既然知道了底的取值范围,那么看这样两个问题:
问题1:已知函数y=(2a-1)x为指数函数,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问题2:下列函数中哪些是指数函数?
(1)y=x (2)y=2·3x (3)y=3x-1
(4)y=x3 (5)y=(a-1)x(a>1,a≠2) (6)y=2-x
……
【应用拓展】
例1、比较下列各组数中两个值的大小:
(1)1.52.5,1.53.2 (2)0.5-1.2,0.5-1.5
拓展提高:a2.5,a3.2(a>0且a≠1)呢?
(3)1.50.3,0.81.2 (4)0.20.3,0.50.3
例2、已知3x≥30.5,求实数x的取值范围;
拓展提高:已知ax
……
二、教学反思
本节课充分发挥自制课件的优势,将自己的想法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充分融入自制课件中,使本节课的内容更加充实,容量更多,既融汇贯通了所要学的知识,又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接受能力,使得本节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课堂气氛活跃。
本堂课的学习任务都是以问题的形式出现,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体会研究数学的方法,有利于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结构。问题的完满解决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合作讨论探究到最后解决问题,还培养了学生的互助精神!为了使学生从知识上、能力上、思想上得到尽可能大的发展,在创设情境上,由问题引入,从而说明学习指数函数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由特殊到一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取了以学生活动为主的启发式教学,将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起到了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上恰到好处的利用几何画板等多媒体手段,将抽象的事物以动画等形式表现出来,非常形象直观,真正起到一望便知,印象深刻的作用。而且在本节课里又努力尝试着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教师创设情境,组织学生有目的的进行讨论、交流、研究,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下,逐渐从感性认识过度到理性认识,提高学生认识问题的深度,达到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数形结合能力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思想方法之美、体会数学思想方法之重要,部分学生还能自觉得运用这些数学思想方法去分析、思考问题。
在教学的过程中,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有意地设计了一些铺垫和引导,既巩固旧有知识,又为新知识提供了附着点,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