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在培养人才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考核方式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本文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剖析,阐释了我国高校经管类课程教学的改革成因,并提出相应措施和建议,为进一步培养经管类拔尖人才提供理论借鉴。
关键词:高校经管类课程;教学改革;改革成因;改革措施
G642
随着经济管理类专业就读学生的逐年增加,如何培養合格的经管类拔尖人才成为高校关注的一个问题。目前经管类拔尖人才的培养还存在一定困境,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考核方式等方面。正如刘宝玲(2007)指出,长期以来我国许多高校的经济类课程的教学依然围绕教师、教材和课堂三个中心开展,教师以教材为依据,以课堂为中心进行知识的灌输,学生通过课堂被动接受教师讲授的源自于教材的知识,从而导致了教师讲课没有创造性,学生学习没有主动性,教学效果没有务实性[1]。基于这些问题,本文探讨经管类专业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改革成因和措施,为经管类拔尖人才的培养提供理论借鉴。
一、高校经管类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成因及措施
(一)经管类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成因
1.教材选择存在失误
经管类教学存在过于热衷使用国外教材,忽略国内教材的问题,从而会产生脱离中国经济体制而进行理论研究的现象。例如,李刚(2009)提到,目前部分高校在经济学教学中直接使用国外原版教材,由于这些教材依据的是西方国家的具体经济体制和具体经济实例,学生学完课程之后,只知道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经济体制如何运行,却对中国经济体制运行状况不甚了解,从而使他们形成一种思维定式,在研究我国的经济问题时简单套用美国范例来对照,从而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2]。
2.实践课程教学内容安排少
大部分高校经管类课程教学对实践课程教学内容安排较少,经管类课程实验和相关软件操作的教学内容缺乏,难以满足学生的应用需求。尤其在硕士教育中,部分高校注重专业硕士实践教学的安排,而忽略了学术硕士的实践能力培养,造成学术硕士只通晓理论分析而缺乏实践操作能力的现象。
3.课程内容与经济社会发展脱节
课程内容是大学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保证,对学生全面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然而现实中仍存在课程体系落后于实际需求、课程内容滞后、教材版本陈旧等问题,进而导致社会岗位和人才需求不匹配。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措施
1.优化经管类教材建设
在经管类教学过程中,可采取国内经典教材为主、国外教材为辅的模式,即选择国内高水平经典教材,例如规划教材、获奖教材等进行主讲,同时,由于国外教材保证了知识发展的前沿性、利于拓展学生视野,因此可辅助于国外教材,从而形成合理的教材体系,既符合我国学生的思维模式和实际情况,又注重理论知识的完整性、前沿性和系统性。此外,还可鼓励教师出版适合本校拔尖人才培养和专业特点的教材,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自主的、适应自身需求的教材体系。
2.增加实践教学内容
可按照课程开设经管类实验课程,例如经济金融专业可开设金融分析软件操作、证券分析、保险实践、期货实践等课程;财会类专业可开设财务管理软件操作、会计软件开发技术操作、会计实习模拟、财会办公软件应用等课程;管理类专业可开设管理实践课程、企业经营战略模拟、供应链管理模拟等。此外,还通过建立经管类实验室,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于经管类实验课程中,使用计算机软件和网络技术来模拟经济管理环境,使学生运用软件进行经济问题的分析和决策,既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又可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推动教学内容改革以社会需求为依据
跟踪市场需求及就业需求的变化。深入考察大学生毕业后就业、留学、升学、创业等等方面的流向,对目前高校的课程体系进行相应的整合与优化。通过教学内容的改革优化,打造优势突出且特色明显的课程体系,力求做到大学毕业生能够以己之长适应社会某一邻域的具体需求,增强人才培育的方向感与适应性。
二、高校经管类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成因及措施
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老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然而,我国高校的教学方法上存在着诸多的弊端和问题。
(一)经管类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成因
我国经管类课程教学方法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正如张静(2010)指出我国高校课堂教学方法仍然以讲授法为主,方法比较单一、重教法轻学法,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不能相互促进、课堂教学仍然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主体性未得到充分尊重、教学方法和研究方法脱节,教学方法缺乏探索性、教师教学方法缺乏创新和发展等问题[3]。
1.教学方法单一
我国大多数高校的课堂教学方法依旧以灌输式讲解为主,教师仅按照事先准备好的教案和课件进行讲解和演示,学生只负责听和记,缺少参与、思考、探索,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养成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2.课堂主角错位
目前高校中存在的普遍现象是老师为课堂主角,主导课堂进程,而学生被边缘化,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被迫跟随老师的讲课节奏,全盘接受老师讲课内容,从而使得知识仅仅是单向由老师流向学生,互动机制断档,从而降低了老师传授知识和学生学习知识的效率。
3.青年教师缺乏教学经验
目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呈现所占比例逐渐增大的趋势,而青年教师由于步入教师岗位时间短、积累少,通常缺乏一定的教学经验,且实践应用能力较低,尤其对于应用型人才的教法较为欠缺。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措施
1.丰富教学方法
第一,改变“填鸭式”教学方法。“填鸭式”教学方法的改革关键在于唤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要求老师在课堂上增加与学生的交流,将教师的“讲”与学生的“听”统一起来,要打破知识和信息由老师向学生的单向流动,创造师生互补互动的高效课堂。 第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实施鼓励学生自主进行探讨和研究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事先提出问题和布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课后自主查阅文献资料、探究知识规律、課堂进行个人汇报,从而既可以促进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可使老师充分了解学生的优势和不足,及时完善和调整教学内容,进行“因材施教”。
2.转换师生角色
第一,创建学生的讲台、教师的课堂。在课堂上形成教师 “去中心化”、学生“中心化”的教学模式,实施从“教”到“导”的转变,教师更多扮演建议者和辅佐者的形象,引导学生们走上讲台讲述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观点,教师走下讲台倾听学生、向学生提出问题,与学生共同探讨,同时学生可以根据疑惑之处给教师“留作业,提问题”,并由老师解答。
第二,建立师生平等关系。传统课堂中教师具有绝对权威性,虽然教师的权威性有效保证了教学的顺利进行,但过度的权威却起着反作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不敢反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问题。因此,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需要老师走下权威的“圣坛”,形成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教学方式。
三、高校经管类课程教学考核方式的改革成因及措施
(一)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成因
1.学生轻视课堂学习
现阶段部分高校的课程考核仍存在学生不重视课堂学习和平时积累、应对考试采取临时突击法的现象,从而使得课程考核很难考察和真实反应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情况,并造成学生的投机应付心理强、学习态度不端正等问题。
2.闭卷考试存在不足
闭卷考核方式通常内容固定、形式单一、过于死板和教条,学生只需要背诵固定范围和固定内容,将记忆的内容临摹到卷子上就可拿到高分,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努力程度。此外,闭卷考试容易使学生产生侥幸心理,在考试过程中作弊,违反了学术诚信、违背了考试的公平性、甚至导致学业中断等严重后果。
3.应试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培养
传统的应试方式不利于学生的知识积累,而知识又是能力的来源,没有足够的知识积累,就没有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没有能力的提高,最终只能是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双重缺失,进而导致素质的缺失。因此,以应试为主要考核方式的教学难以有效培养学生素质,更很难培养出高素质的经管类拔尖人才。
(二)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措施
1.注重课堂平时考核
鼓励教师将授课内容阶段化,注重课堂平时考核与阶段考核,而不是将知识内容一次性集中在期末考卷上,从而可追踪和反应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和努力程度。例如,随机的课堂考试;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组成等等。此外,为保证平时成绩的质量,教师在设置平时考试内容的时候难易程度应当合理,不可因为是平时考试而降低考试难度。
2.采取多样化考核方式
多样化考核可以采用撰写学术论文、课外调研报告、项目计划书展示等等形式。为了保证论文和报告的撰写质量,应当综合考察论文选题、报告内容、框架设计、语言规范性和表达性,并依据这些指标设置评分标准。考核方式可通过小组形式,或是个人的课堂讲演来进行,并由学生和老师的共同评判给出成绩。通过实施这种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可弥补传统笔试考核的不足,进而达到既重视考试结果也重视平时学习效果的目的。
3.完善实践课程的考核体系
在完善理论课程考核体系的同时,还应进一步规范实践课程的考核方法,提高实践教学考核对学生未来考研、毕业、就业等方面的影响,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经管类的实践课程考核的方式可以结合课程内容和性质进行,例如考核模拟公司经营的效果,考核金融相关软件的操作、考核计量软件的操作等。
参考文献
[1]刘宝玲.经济类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中国大学教学,2007(10):44-46.
[2]李刚.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教育与现代化,2009(3):31.
[3]张静.我国高校课堂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策略[J].天中学刊,2010(25):136-137.
关键词:高校经管类课程;教学改革;改革成因;改革措施
G642
随着经济管理类专业就读学生的逐年增加,如何培養合格的经管类拔尖人才成为高校关注的一个问题。目前经管类拔尖人才的培养还存在一定困境,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考核方式等方面。正如刘宝玲(2007)指出,长期以来我国许多高校的经济类课程的教学依然围绕教师、教材和课堂三个中心开展,教师以教材为依据,以课堂为中心进行知识的灌输,学生通过课堂被动接受教师讲授的源自于教材的知识,从而导致了教师讲课没有创造性,学生学习没有主动性,教学效果没有务实性[1]。基于这些问题,本文探讨经管类专业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改革成因和措施,为经管类拔尖人才的培养提供理论借鉴。
一、高校经管类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成因及措施
(一)经管类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成因
1.教材选择存在失误
经管类教学存在过于热衷使用国外教材,忽略国内教材的问题,从而会产生脱离中国经济体制而进行理论研究的现象。例如,李刚(2009)提到,目前部分高校在经济学教学中直接使用国外原版教材,由于这些教材依据的是西方国家的具体经济体制和具体经济实例,学生学完课程之后,只知道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经济体制如何运行,却对中国经济体制运行状况不甚了解,从而使他们形成一种思维定式,在研究我国的经济问题时简单套用美国范例来对照,从而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2]。
2.实践课程教学内容安排少
大部分高校经管类课程教学对实践课程教学内容安排较少,经管类课程实验和相关软件操作的教学内容缺乏,难以满足学生的应用需求。尤其在硕士教育中,部分高校注重专业硕士实践教学的安排,而忽略了学术硕士的实践能力培养,造成学术硕士只通晓理论分析而缺乏实践操作能力的现象。
3.课程内容与经济社会发展脱节
课程内容是大学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保证,对学生全面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然而现实中仍存在课程体系落后于实际需求、课程内容滞后、教材版本陈旧等问题,进而导致社会岗位和人才需求不匹配。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措施
1.优化经管类教材建设
在经管类教学过程中,可采取国内经典教材为主、国外教材为辅的模式,即选择国内高水平经典教材,例如规划教材、获奖教材等进行主讲,同时,由于国外教材保证了知识发展的前沿性、利于拓展学生视野,因此可辅助于国外教材,从而形成合理的教材体系,既符合我国学生的思维模式和实际情况,又注重理论知识的完整性、前沿性和系统性。此外,还可鼓励教师出版适合本校拔尖人才培养和专业特点的教材,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自主的、适应自身需求的教材体系。
2.增加实践教学内容
可按照课程开设经管类实验课程,例如经济金融专业可开设金融分析软件操作、证券分析、保险实践、期货实践等课程;财会类专业可开设财务管理软件操作、会计软件开发技术操作、会计实习模拟、财会办公软件应用等课程;管理类专业可开设管理实践课程、企业经营战略模拟、供应链管理模拟等。此外,还通过建立经管类实验室,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于经管类实验课程中,使用计算机软件和网络技术来模拟经济管理环境,使学生运用软件进行经济问题的分析和决策,既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又可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推动教学内容改革以社会需求为依据
跟踪市场需求及就业需求的变化。深入考察大学生毕业后就业、留学、升学、创业等等方面的流向,对目前高校的课程体系进行相应的整合与优化。通过教学内容的改革优化,打造优势突出且特色明显的课程体系,力求做到大学毕业生能够以己之长适应社会某一邻域的具体需求,增强人才培育的方向感与适应性。
二、高校经管类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成因及措施
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老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然而,我国高校的教学方法上存在着诸多的弊端和问题。
(一)经管类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成因
我国经管类课程教学方法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正如张静(2010)指出我国高校课堂教学方法仍然以讲授法为主,方法比较单一、重教法轻学法,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不能相互促进、课堂教学仍然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主体性未得到充分尊重、教学方法和研究方法脱节,教学方法缺乏探索性、教师教学方法缺乏创新和发展等问题[3]。
1.教学方法单一
我国大多数高校的课堂教学方法依旧以灌输式讲解为主,教师仅按照事先准备好的教案和课件进行讲解和演示,学生只负责听和记,缺少参与、思考、探索,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养成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2.课堂主角错位
目前高校中存在的普遍现象是老师为课堂主角,主导课堂进程,而学生被边缘化,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被迫跟随老师的讲课节奏,全盘接受老师讲课内容,从而使得知识仅仅是单向由老师流向学生,互动机制断档,从而降低了老师传授知识和学生学习知识的效率。
3.青年教师缺乏教学经验
目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呈现所占比例逐渐增大的趋势,而青年教师由于步入教师岗位时间短、积累少,通常缺乏一定的教学经验,且实践应用能力较低,尤其对于应用型人才的教法较为欠缺。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措施
1.丰富教学方法
第一,改变“填鸭式”教学方法。“填鸭式”教学方法的改革关键在于唤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要求老师在课堂上增加与学生的交流,将教师的“讲”与学生的“听”统一起来,要打破知识和信息由老师向学生的单向流动,创造师生互补互动的高效课堂。 第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实施鼓励学生自主进行探讨和研究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事先提出问题和布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课后自主查阅文献资料、探究知识规律、課堂进行个人汇报,从而既可以促进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可使老师充分了解学生的优势和不足,及时完善和调整教学内容,进行“因材施教”。
2.转换师生角色
第一,创建学生的讲台、教师的课堂。在课堂上形成教师 “去中心化”、学生“中心化”的教学模式,实施从“教”到“导”的转变,教师更多扮演建议者和辅佐者的形象,引导学生们走上讲台讲述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观点,教师走下讲台倾听学生、向学生提出问题,与学生共同探讨,同时学生可以根据疑惑之处给教师“留作业,提问题”,并由老师解答。
第二,建立师生平等关系。传统课堂中教师具有绝对权威性,虽然教师的权威性有效保证了教学的顺利进行,但过度的权威却起着反作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不敢反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问题。因此,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需要老师走下权威的“圣坛”,形成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教学方式。
三、高校经管类课程教学考核方式的改革成因及措施
(一)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成因
1.学生轻视课堂学习
现阶段部分高校的课程考核仍存在学生不重视课堂学习和平时积累、应对考试采取临时突击法的现象,从而使得课程考核很难考察和真实反应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情况,并造成学生的投机应付心理强、学习态度不端正等问题。
2.闭卷考试存在不足
闭卷考核方式通常内容固定、形式单一、过于死板和教条,学生只需要背诵固定范围和固定内容,将记忆的内容临摹到卷子上就可拿到高分,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努力程度。此外,闭卷考试容易使学生产生侥幸心理,在考试过程中作弊,违反了学术诚信、违背了考试的公平性、甚至导致学业中断等严重后果。
3.应试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培养
传统的应试方式不利于学生的知识积累,而知识又是能力的来源,没有足够的知识积累,就没有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没有能力的提高,最终只能是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双重缺失,进而导致素质的缺失。因此,以应试为主要考核方式的教学难以有效培养学生素质,更很难培养出高素质的经管类拔尖人才。
(二)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措施
1.注重课堂平时考核
鼓励教师将授课内容阶段化,注重课堂平时考核与阶段考核,而不是将知识内容一次性集中在期末考卷上,从而可追踪和反应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和努力程度。例如,随机的课堂考试;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组成等等。此外,为保证平时成绩的质量,教师在设置平时考试内容的时候难易程度应当合理,不可因为是平时考试而降低考试难度。
2.采取多样化考核方式
多样化考核可以采用撰写学术论文、课外调研报告、项目计划书展示等等形式。为了保证论文和报告的撰写质量,应当综合考察论文选题、报告内容、框架设计、语言规范性和表达性,并依据这些指标设置评分标准。考核方式可通过小组形式,或是个人的课堂讲演来进行,并由学生和老师的共同评判给出成绩。通过实施这种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可弥补传统笔试考核的不足,进而达到既重视考试结果也重视平时学习效果的目的。
3.完善实践课程的考核体系
在完善理论课程考核体系的同时,还应进一步规范实践课程的考核方法,提高实践教学考核对学生未来考研、毕业、就业等方面的影响,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经管类的实践课程考核的方式可以结合课程内容和性质进行,例如考核模拟公司经营的效果,考核金融相关软件的操作、考核计量软件的操作等。
参考文献
[1]刘宝玲.经济类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中国大学教学,2007(10):44-46.
[2]李刚.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教育与现代化,2009(3):31.
[3]张静.我国高校课堂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策略[J].天中学刊,2010(25):13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