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设计体会

来源 :中华建设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weixiao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变电站综合自动化采用自动控制和计算机技术实现变电站二次系统的部分或全部功能。为达到这一目的,满足电网运行对变电站的要求,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体系由“数据采集和控制”、“继电保护”、“直流电源系统”三大块构成变电站自动化基础。“通信控制管理''是桥梁,联系变电站内部各部分之间、变电站与调度控制中心之间使其相互交换数据。“变电站主计算机系统”对整个综合自动化系统进行协调、管理和控制,并向运行人员提供变电站运行的各种数据、接线图、表格等画面,使运行人员可远方控制断路器分、合操作,还提供运行和维护人员对自动化系统进行监控和干预的手段。
  【关键词】综合自动化;结构
  Talking about the experience of substation automation system design
  Zhao Tian-you
  (Changji constant light Electric Power Design Consulting Co., LtdChangjiXinjiang831100)
  【Abstract】Substation Automation uses computer technology to achieve automatic control and substation secondary system part or all of the features. To achieve this objective, to meet the power requirements of the operation of the substation, substation automation system in substation automation system constitutes the basis of the "data acquisition and control", "protection", "DC Power Systems" three blocks. "The communication control management '' is the bridge between the various parts of the substation internal link to each other to exchange data between substations and control centers." Substation main computer system "of the entire integrated automation system for coordination, management and control, and to provides substation operation run various data, wiring diagrams, tables and other images, so that staff can run the remote control circuit breaker, co-operation, also provides operations and maintenance personnel of automation systems means monitoring and intervention.
  【Key words】Integrated automation;Structure
  1. 前言
  1.1变电站综合自动化采用自动控制和计算机技术实现变电站二次系统的部分或全部功能。为达到这一目的,满足电网运行对变电站的要求,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体系由“数据采集和控制”、“继电保护”、“直流电源系统”三大块构成变电站自动化基础。“通信控制管理”是桥梁,联系变电站内部各部分之间、变电站与调度控制中心之间使其相互交换数据。“变电站主计算机系统”对整个综合自动化系统进行协调、管理和控制,并向运行人员提供变电站运行的各种数据、接线图、表格等画面,使运行人员可远方控制断路器分、合操作,还提供运行和维护人员对自动化系统进行监控和干预的手段。“变电站主计算机系统”代替了很多过去由运行人员完成的简单、重复和繁琐的工作,如收集、处理、记录、统计变电站运行数据和变电站运行过程中所发生的保护动作、断路器分、合闸等重要事件,还可按运行人员的操作命令或预先设定执行各种复杂的工作。“通信控制管理”连接系统各部分,负责数据和命令的传递,并对这一过程进行协调、管理和控制。
  1.2与变电站传统电磁式二次系统相比,在体系结构上,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增添了“变电站主计算机系统”和“通信控制管理”两部分;在二次系统具体装置和功能实现上,计算机化的二次设备代替和简化了非计算机设备,数字化的处理和逻辑运算代替了模拟运算和继电器逻辑;在信号传递上,数字化信号传递代替了电压、电流模拟信号传递。数字化使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与传统变电站二次系统相比,数据采集更精确、传递更方便、处理更灵活、运行维护更可靠、扩展更容易。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结构体系较为典型的是:
   (1)在低压无人值班变电站里,取消变电站主计算机系统或者简化变电站主计算机系统。
   (2)在实际的系统中,更为常见的是将部分变电站自动化设备,如微机保护、RTU与变电站二次系统中电磁式设备(如模拟式指针仪表、中央信号系统)揉和在一起,组成一个系统运行。这样,即提高了变电站二次系统的自动化水平,改进了常规系统的性能,又需投入更多的物力和财力。
  1.3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结构模式主要有集中式、集中分布式和分散分布。
  2. 集中式结构
  2.1集中式一般采用功能较强的计算机并扩展其I/O接口,集中采集变电站的模拟量和数量等信息,集中进行计算和处理,分别完成微机监控、微机保护和自动控制等功能。集中式结构也并非指只由一台计算机完成保护、监控等全部功能。多数集中式结构的微机保护、微机监控和与调度等通信的功能也是由不同的微型计算机完成的,只是每台微型计算机承担的任务多些。例如监控机要担负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断路器操作、人机联系等多项任务;担负微机保护的计算,可能一台微机要负责多回低压线路的保护等。   2.2集中式系统的主要特点有:
   (1)能实时采集变电站各种模拟量、开关量,完成对变电站的数据采集和实时监控、制表、打印、事件顺序记录等功能。
   (2)完成对变电站主要设备和进、出线的保护任务。
   (3)结构紧凑、体积小,可大大减少站地面积。
   (4)造价低,尤其是对35kV或规模较小的变电站更为有利。
   (5)实用性好。
  2.3集中式的主要缺点有:
   (1)每台计算机的功能较集中,若一台计算机出故障,影响面大,因此,必须采用双机并联运行的结构才能提高可靠性。
   (2)软件复杂,修改工作量大,系统调试烦琐。
   (3)组态不灵活,对不同主接线或规模不同的变电站,软、硬件都必须另行设计,工作量大。
   (4)集中式保护与长期以来采用一对一的常规保护相比,不直观,不符合运行和维护人员的习惯,调试和维护不方便,程序设计麻烦,只适合于保护算法比较简单的情况。
  3. 分布式结构
  该系统结构的最大特点是将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功能分散给多台计算机来完成。分布式模式一般按功能设计,采用主从
  CPU系统工作方式,多CPU系统提高了处理并行多发事件的能力,解决了CPU运算处理的瓶颈问题。各功能模块(通常是多个CPU)之间采用网络技术或串行方式实现数据通信,选用具有优先级的网络系统较好地解决了数据传输的瓶颈问题,提高了系统的实时性。分布式结构方便系统扩展和维护,局部故障不影响其它模块正常运行。该模式在安装上可以形成集中组屏或分层组屏两种系统组态结构,较多地使用于中、低压变电站。
  4. 分布分散(层)式结构
  4.1分布分散式结构系统从逻辑上将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划分为两层,即变电站层(站级测控单元)和间隔层(间隔单元)。也可分为三层,即变电站层、通信层和间隔层。
  4.2该系统的主要特点是按照变电站的元件,断路器间隔进行设计。将变电站一个断路器间隔所需要的全部数据采集、保护和控制等功能集中由一个或几个智能化的测控单元完成。测控单元可直接放在断路器柜上或安装在断路器间隔附近,相互之间用光缆或特殊通信电缆连接。这种系统代表了现代变电站自动化技术发展的趋势,大幅度地减少了连接电缆,减少了电缆传送信息的电磁干扰,且具有很高的可靠性,比较好的实现了部分故障不相互影响,方便维护和扩展,大量现场工作可一次性地在设备制造厂家完成。分布分散式结构的主要优点有:
  (1)间隔级控制单元的自动化、标准化使系统适用率较高。
  (2)包含间隔级功能的单元直接定位在变电站的间隔上。
  (3)逻辑连接到组态指示均可由软件控制。
  (4)简化了变电站二次部分的配置,大大缩小了控制室的面积。
  (5)简化了变电站二次设备之间的互连线,节省了大量连接电缆。
  (6)分布分散式结构可靠性高,组态灵活,检修方便。
其他文献
【摘要】利用室内渗水试验:暴露轮碾渗水试验和热碾压后抗渗性实验对应力吸收层的抗渗水性能作更加合理地评价,提出抗渗水压强指标。结果表明当纤维沥青应力吸收层达到最佳粘结性能时确定出其组成材料的最佳用量:纤维用量为 120 g·m-2,纤维长度为 6~8cm,改性乳化沥青用量为 1.2Kg·m-2 时纤维沥青应力吸收层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可有效的阻止水的下渗。  【关键词】纤维沥青;应力吸收层;抗渗性能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工程测量与工程质量之间的关系分析,提出了在施工质量管理中工程测量的具体做法。   【关键词】工程测量;施工质量;管理   To investigate the importance of quality management in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survey  Zhou Jian  (Jiangxi Provincial Bureau of Ge
期刊
【摘要】简要叙述了当前园林景观设计中存在的一些误区,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并就如何解决谈了几点具体看法。  【关键词】园林景观设计;误区  Shallow talk current park view design medium existence of mistake area  Ma Yu-xiang  (Xinjiang Forestry programming design hospital
期刊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做好事业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也需要新的方法和举措。  【关键词】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特点;新形势下;思路  Thinking of doing business unit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Zhou Yu-hua  (
期刊
【摘要】近年来,中部干旱带因地制宜,在中部干旱带发展农村人畜供水工程,建好农村人畜供水后,关键是管护。  【关键词】人畜供水工程;管护  On the management of rural drinking water supply projects  Zhang Xin-he  (Haiyuan Water AuthorityHaiyuanNingxia755200)  【Abstract】I
期刊
【摘要】本文简要分析了水利工程建设质量控制的重要性,侧重从施工过程方面叙述了工程质量控制的方式和措施,旨在加大对水利工程质量的控制力度,确保水利工程建设。  【关键词】水利工程;质量控制;重要性;方法策略  Control and Management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 Quality  Fang Hui-xia  (Jizhou water conservancy
期刊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公路建设步伐也在不断加快,构建良好的公路路政执法环境在公路路政管理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简要分析了目前我国公路路政执法环境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其原因,并就如何优化公路路政执法环境进行了详细深入地思考。   【关键词】公路路政管理;路政执法;优化  Discussion on how to optimize highway law enforcement enviro
期刊
【摘要】针对沥青纤维薄层罩面技术组成材料及性能要求进行深入探讨,深入分析纤维沥青封层的结构特点及罩面类型的选择,在此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沥青纤维薄层罩面技术材料选择及配合比设计,为沥青纤维增强封层原材料优选和组成设计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及技术支撑。  【关键词】沥青纤维;薄层罩面;材料选择;配合比设计  Thin asphalt overlay technology fiber composition
期刊
【摘要】为了解决用现有型号微表处修复较深车辙会重复出现车辙的问题,阐述了开发新型号微表处的必要性;通过最大密实度曲线理论适应性分析、集料颗粒排列规律的推导及其试验,结合经验提出了适合微表处的最大密实度曲线;针对微表处施工工艺的特点,研究了集料内摩阻力的规律和稀浆混合料的和易性,提出了最佳和易性曲线;在最大密实度曲线和最佳和易性曲线的基础上,给出了确定微表处集料级配范围的方法。  【关键词】最大密实
期刊
【摘要】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居住建筑给排水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设计的是否合理、可靠。将直接影响整个建筑的使用以及人们的生活水平,这也显示了给排水设计的水平的重要。本文对给排水设计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为后续的设计做好理论基础。  【关键词】建筑;给排水;设计  Construction project to the Drainage Design Study  Huang Xu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