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结合新课标注重发挥学生主体性、讲求课程教学实效性的特点,课堂教学力求让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积极有效地掌握数学知识,养成数学素质。为此,笔者采用了“趣味教学”,为了真正以“趣”激“趣”,活跃中学数学课堂,提高教学效果,笔者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做到“三请三见效”。
一、 请生活进课堂,见到实效。
笔者认为数学问题与生活问题其实是息息相关的,要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数学的实用性,才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寻找数学的源泉,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无处不在,使他们要经历“设置数学情境——〉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应用”四个环节(如图所示)。
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一课的教学中,我围绕下面这个应用题展开:
小明家开的服装店进了一批服装,一款进价80元,售价120元,另一款进价100元,售价140元。问:售出哪一款获利更大一些?
笔者: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谁的父母是做生意的呢?
学生:(纷纷说各自家庭职业)
笔者:做生意要赚钱,要用同样的钱赚最多的钱。这就会产生利润。同样的钱谁赚钱多,谁的利润率高。如果你是小明,你怎么看待这两款衣服呢?
学生A: 两款服装每件获利都是40元,售出两款服装获利一样。
学生B: 进价80元的服装获利大,因为这款服装进价低,一样的本钱可以进更多的服装。
学生C: 比较获利的大小,得看投入与回报的比例。
(经过热烈的讨论后,同学们一致认为,在排除市场和销售的其他因素下,哪一款获利更大,就要看商品的利润率)
笔者:同学们的讨论很好,你们都是聪明的。商品的利润率=商品销售利润/商品进价,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如果你们今后做生意,肯定是财源滚滚!(学生反映强烈)好,现在我们来一起分析这个公式的具体含义,并来做一些题目巩固。
这样的课堂教学,使学生感受到“用数学”的实际意义,他们积极主动建构数学模型,然后进一步解释、应用,教师再编拟实际问题的应用题,发展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和能力,课堂教学效果自然很好。
二、历史进课堂,见到奇效
广大中学数学老师应该充分发挥数学史的作用,让数学与历史联姻,让学生在数学史的熏陶下热爱数学,建立对数学的长远兴趣。如:在公元前1世纪前后成书的《九章算术》,其中记载了“方程术”和“正负术”等重要成就;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十进位值的文明古国;殷商时期就已使用十三个计数单位。于是,出现了祖冲之、杨辉、华罗庚等一大批优秀的数学家。虽然这些内容对学生而言犹如“神话”,但很能吸引他们。可通过刚开学一、二课时专门讲解这一方面的内容,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把著名的数学家当成自己崇拜的偶像,提高数学对学生的吸引力,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史也具有强大的文化功能,能给中学数学课堂增色不少。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在第二次布匿战争中,为保卫叙拉古发明了许多军械,诸如投石炮、火镜等,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敌方主帅感叹地说,我们是在同数学之神打仗。每当我给学生讲述这些故事时,学生们都睁大了好奇的眼睛,听后若有所思,建立了对数学的深厚兴趣。
三、成功进课堂,见到良效
人人都希望自己成功,品尝成功的喜悦,成功反过来也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勇气。因此,我们应该让数学与成功联姻,而不能让学生一看到数学就想到“大红灯笼高高挂”回家交不了差。
我有个亲戚的小孩是另一个中学的中等生,在一次几何课上教师出了一道和圆有关的求线段长度的问题。他最先做出来了,内心特别高兴,恰好教师走过来,他以一种很“特别”的心情问老师,“我做的对不对?”老师带有嘲讽的口气说,“呦,你也能做出这个题?”当时他的心情非常难受,脸上火辣辣的,这句话重重地刺伤了他的自尊心,从此数学成绩越来越差。这位同学强烈要求转学,后来转到我的班级,在我的鼓励下,成了数学尖子,还拿了奥赛的奖项。但反过来想,又有多少学生能转学,又多少学生能在老师的鼓励下激起奋发努力的雄心呢?这个学生能拿奥赛奖项证明他的天赋并不差,可为什么之前他的数学却只能被老师嘲笑呢?因此,广大的数学教师要让学生品尝到数学学习中成功的喜悦,并以此激发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使他们找回曾经失去的信心和勇气。
责任编辑杨博
一、 请生活进课堂,见到实效。
笔者认为数学问题与生活问题其实是息息相关的,要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数学的实用性,才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寻找数学的源泉,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无处不在,使他们要经历“设置数学情境——〉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应用”四个环节(如图所示)。
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一课的教学中,我围绕下面这个应用题展开:
小明家开的服装店进了一批服装,一款进价80元,售价120元,另一款进价100元,售价140元。问:售出哪一款获利更大一些?
笔者: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谁的父母是做生意的呢?
学生:(纷纷说各自家庭职业)
笔者:做生意要赚钱,要用同样的钱赚最多的钱。这就会产生利润。同样的钱谁赚钱多,谁的利润率高。如果你是小明,你怎么看待这两款衣服呢?
学生A: 两款服装每件获利都是40元,售出两款服装获利一样。
学生B: 进价80元的服装获利大,因为这款服装进价低,一样的本钱可以进更多的服装。
学生C: 比较获利的大小,得看投入与回报的比例。
(经过热烈的讨论后,同学们一致认为,在排除市场和销售的其他因素下,哪一款获利更大,就要看商品的利润率)
笔者:同学们的讨论很好,你们都是聪明的。商品的利润率=商品销售利润/商品进价,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如果你们今后做生意,肯定是财源滚滚!(学生反映强烈)好,现在我们来一起分析这个公式的具体含义,并来做一些题目巩固。
这样的课堂教学,使学生感受到“用数学”的实际意义,他们积极主动建构数学模型,然后进一步解释、应用,教师再编拟实际问题的应用题,发展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和能力,课堂教学效果自然很好。
二、历史进课堂,见到奇效
广大中学数学老师应该充分发挥数学史的作用,让数学与历史联姻,让学生在数学史的熏陶下热爱数学,建立对数学的长远兴趣。如:在公元前1世纪前后成书的《九章算术》,其中记载了“方程术”和“正负术”等重要成就;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十进位值的文明古国;殷商时期就已使用十三个计数单位。于是,出现了祖冲之、杨辉、华罗庚等一大批优秀的数学家。虽然这些内容对学生而言犹如“神话”,但很能吸引他们。可通过刚开学一、二课时专门讲解这一方面的内容,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把著名的数学家当成自己崇拜的偶像,提高数学对学生的吸引力,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史也具有强大的文化功能,能给中学数学课堂增色不少。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在第二次布匿战争中,为保卫叙拉古发明了许多军械,诸如投石炮、火镜等,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敌方主帅感叹地说,我们是在同数学之神打仗。每当我给学生讲述这些故事时,学生们都睁大了好奇的眼睛,听后若有所思,建立了对数学的深厚兴趣。
三、成功进课堂,见到良效
人人都希望自己成功,品尝成功的喜悦,成功反过来也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勇气。因此,我们应该让数学与成功联姻,而不能让学生一看到数学就想到“大红灯笼高高挂”回家交不了差。
我有个亲戚的小孩是另一个中学的中等生,在一次几何课上教师出了一道和圆有关的求线段长度的问题。他最先做出来了,内心特别高兴,恰好教师走过来,他以一种很“特别”的心情问老师,“我做的对不对?”老师带有嘲讽的口气说,“呦,你也能做出这个题?”当时他的心情非常难受,脸上火辣辣的,这句话重重地刺伤了他的自尊心,从此数学成绩越来越差。这位同学强烈要求转学,后来转到我的班级,在我的鼓励下,成了数学尖子,还拿了奥赛的奖项。但反过来想,又有多少学生能转学,又多少学生能在老师的鼓励下激起奋发努力的雄心呢?这个学生能拿奥赛奖项证明他的天赋并不差,可为什么之前他的数学却只能被老师嘲笑呢?因此,广大的数学教师要让学生品尝到数学学习中成功的喜悦,并以此激发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使他们找回曾经失去的信心和勇气。
责任编辑杨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