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已经正式颁布实施一段时间了,在新课标中提出了“语文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的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就从理论上指出了语文教学与语文实践、生活实践的关系。根据新课标的精神,我校开展了课外延伸的语文教研课题,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我也进行了一些探索,下面就自己的实践所得谈几点感受。
一、课外延伸的前提条件
课外延伸能使学生的视野逐步开阔、能力逐渐加强,但课外延伸是由课内走向课外、从课堂走向社会的过程,加上小学生年龄比较小,所以进行课外延伸必须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条件作为保障。1、丰富的课外资源。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像教科书以外的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戏剧表演、图书馆、纪念馆、各种展览、自然风光、文物古迹、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日常生活话题都可作为课外学习资源。这些课外学习资源中,与我们关系最密切最容易用到的有:报刊、网络、图书馆。而在实际学习中,很多时候我们对这些资源的利用还不够。上网查询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快捷方便,可并不是所有的学生家里都有电脑可以上网,家长还担心孩子上网会变坏,老师还担心上网会影响学习,加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有限,种种原因导致真正能上网查询资料的学生可能只是少数几个。图书馆有大量的书刊可以阅读,而很多学校对图书馆图书室开放的时间有限制,有些学校对图书的管理还不够科学,没有专门的图书管理员或图书管理员的专业水平不够,学生难以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图书。学生家庭订报特别是农村家庭订报还不多,读报的机会也是不多的。鉴于以上原因,我认为学校应该把开放图书室落实,家长和老师要给足学生收集资料的时间,相信学生,并给予适当的引导,如果有其它的途径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应当鼓励支持。2、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实施课外延伸的过程中,个别学生能收集到自己需要的资料,但往往看到学生拿着满满几页纸的资料而自己念都念不通顺,某些资料与自己收集的目的关系不大。这样收集、这样延伸有什么价值呢?学生收集到资料后能先内化为自己的所得,然后再在同学中交流,这样才能体现其作用。我觉得在开始实施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有选择的收集,学生学会一些方法之后再放手让学生去做。
二、对课外延伸的利用
1、服务课堂,深化理解。我看过这样的课例:一位语文教师教学《圆明园的毁灭》,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收集讲圆明园辉煌时的、圆明园被毁灭后的资料。讲课文时,学生在理解了课文前部分后,很多学生展示了自己收集到的讲圆明园辉煌时的图片,有的收集到文字介绍,有的讲了请教家长的所得;讲完后半部分,很多学生出示了自己收集到侵略者是怎样疯狂掠夺的文字叙述。经过这些学生的介绍,对我国文化瑰宝被毁的痛心、对侵略者的丑恶行径的憎恨就更加深刻了。与教材中的课文有关的课外知识很多,完全可以发动学生去收集,不仅增长了学生见识,也有助于理解课文。2、综合类型,培养能力。课外延伸并不局限于收集资料,教师可以布置些综合性强的活动让学生去做。比如:做环保方面的手抄报、设计组织一次秋游活动、写调查报告等。这样的综合活动不但让学生学会围绕某个方面思考收集资料,还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一位教师设计的购物活动是这样的:让学生自己带自己家里可以卖的小商品来卖,也可以购买自己需要的别的同学卖的商品,跟父母商定价格范围,真正开展一次购物活动。学生热情高涨,卖商品的同学千方百计推销自己的商品,买商品的同学想方设法讲低价钱,不但锻炼了自己语言表达能力,还学会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三、课外延伸的注意问题
语文教学不是简简单单的教学过程,由课内走向课外需要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形成迁移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在延伸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问题: 1、限度。语文教材都是经提炼的名篇佳作,具有典型性,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叶圣陶先生曾把教材定论为“例子”,既然是例子,教师就必须用好。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以培养学生能力,对学生进行思想方面的教育。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由模仿到变化最后才能创造的。所以语文课外延伸必须建立在用好教材的基础上,不能一开始就渲宾夺主,轻重不分了。用于帮助理解课文时,也只能是起辅助作用,加深学生的理解,千万不可以延伸代替课堂的语文训练。2、广度。前面讲过语文的课外学习资源丰富,生活中处处要用到语文,“生活就是语文,语文就是生活”,所以教师应尽可能地多组织各种活动,给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3、准度。语文课外延伸要把握时机,找准向课外延伸的切入点,迁移运用,从而真正增强学生的语文能力。我在教学《和时间赛跑》时,布置学生收集了名人抓紧珍惜时间的事例,学生学完课文后交流了以下事件:齐白石在晚年时还坚持每天作五幅画,90岁生日那天由于太晚眼睛看不见没完成,第二天清早就起床补作。列宁17岁大学时,用一年半时间完成四年的大学课程,还有14门功课全部考到学校第一名等,交流完这些后,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到要珍惜时间,个个积极讲述自己的感受。
但是在实施课外延伸的过程中,我也遇到过一些困惑,如:怎样才能让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课外延伸学习?怎样才能让学生时刻意识到要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我相信只要我们时刻想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更好地发展”,我们一定能做得更好。
(作者单位:河北省黄骅完小)
一、课外延伸的前提条件
课外延伸能使学生的视野逐步开阔、能力逐渐加强,但课外延伸是由课内走向课外、从课堂走向社会的过程,加上小学生年龄比较小,所以进行课外延伸必须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条件作为保障。1、丰富的课外资源。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像教科书以外的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戏剧表演、图书馆、纪念馆、各种展览、自然风光、文物古迹、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日常生活话题都可作为课外学习资源。这些课外学习资源中,与我们关系最密切最容易用到的有:报刊、网络、图书馆。而在实际学习中,很多时候我们对这些资源的利用还不够。上网查询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快捷方便,可并不是所有的学生家里都有电脑可以上网,家长还担心孩子上网会变坏,老师还担心上网会影响学习,加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有限,种种原因导致真正能上网查询资料的学生可能只是少数几个。图书馆有大量的书刊可以阅读,而很多学校对图书馆图书室开放的时间有限制,有些学校对图书的管理还不够科学,没有专门的图书管理员或图书管理员的专业水平不够,学生难以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图书。学生家庭订报特别是农村家庭订报还不多,读报的机会也是不多的。鉴于以上原因,我认为学校应该把开放图书室落实,家长和老师要给足学生收集资料的时间,相信学生,并给予适当的引导,如果有其它的途径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应当鼓励支持。2、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实施课外延伸的过程中,个别学生能收集到自己需要的资料,但往往看到学生拿着满满几页纸的资料而自己念都念不通顺,某些资料与自己收集的目的关系不大。这样收集、这样延伸有什么价值呢?学生收集到资料后能先内化为自己的所得,然后再在同学中交流,这样才能体现其作用。我觉得在开始实施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有选择的收集,学生学会一些方法之后再放手让学生去做。
二、对课外延伸的利用
1、服务课堂,深化理解。我看过这样的课例:一位语文教师教学《圆明园的毁灭》,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收集讲圆明园辉煌时的、圆明园被毁灭后的资料。讲课文时,学生在理解了课文前部分后,很多学生展示了自己收集到的讲圆明园辉煌时的图片,有的收集到文字介绍,有的讲了请教家长的所得;讲完后半部分,很多学生出示了自己收集到侵略者是怎样疯狂掠夺的文字叙述。经过这些学生的介绍,对我国文化瑰宝被毁的痛心、对侵略者的丑恶行径的憎恨就更加深刻了。与教材中的课文有关的课外知识很多,完全可以发动学生去收集,不仅增长了学生见识,也有助于理解课文。2、综合类型,培养能力。课外延伸并不局限于收集资料,教师可以布置些综合性强的活动让学生去做。比如:做环保方面的手抄报、设计组织一次秋游活动、写调查报告等。这样的综合活动不但让学生学会围绕某个方面思考收集资料,还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一位教师设计的购物活动是这样的:让学生自己带自己家里可以卖的小商品来卖,也可以购买自己需要的别的同学卖的商品,跟父母商定价格范围,真正开展一次购物活动。学生热情高涨,卖商品的同学千方百计推销自己的商品,买商品的同学想方设法讲低价钱,不但锻炼了自己语言表达能力,还学会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三、课外延伸的注意问题
语文教学不是简简单单的教学过程,由课内走向课外需要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形成迁移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在延伸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问题: 1、限度。语文教材都是经提炼的名篇佳作,具有典型性,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叶圣陶先生曾把教材定论为“例子”,既然是例子,教师就必须用好。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以培养学生能力,对学生进行思想方面的教育。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由模仿到变化最后才能创造的。所以语文课外延伸必须建立在用好教材的基础上,不能一开始就渲宾夺主,轻重不分了。用于帮助理解课文时,也只能是起辅助作用,加深学生的理解,千万不可以延伸代替课堂的语文训练。2、广度。前面讲过语文的课外学习资源丰富,生活中处处要用到语文,“生活就是语文,语文就是生活”,所以教师应尽可能地多组织各种活动,给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3、准度。语文课外延伸要把握时机,找准向课外延伸的切入点,迁移运用,从而真正增强学生的语文能力。我在教学《和时间赛跑》时,布置学生收集了名人抓紧珍惜时间的事例,学生学完课文后交流了以下事件:齐白石在晚年时还坚持每天作五幅画,90岁生日那天由于太晚眼睛看不见没完成,第二天清早就起床补作。列宁17岁大学时,用一年半时间完成四年的大学课程,还有14门功课全部考到学校第一名等,交流完这些后,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到要珍惜时间,个个积极讲述自己的感受。
但是在实施课外延伸的过程中,我也遇到过一些困惑,如:怎样才能让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课外延伸学习?怎样才能让学生时刻意识到要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我相信只要我们时刻想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更好地发展”,我们一定能做得更好。
(作者单位:河北省黄骅完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