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龄对于人犹如一笔账单:清晰的支出,糊涂的收入。支出的是分秒不差的时间,收入的是甘苦难分的琐屑。一支一收,演化出多彩的人生与多歧的哲学。
由此我们可以了悟:凡讲颐养生命的就是支出派哲学,凡讲勤于王事的就是收入派哲学,凡将支出与收入一并摒弃的就是虚无派哲学,凡用心计算着支出与收入的就是精明派哲学,大凡芸芸众生只可归入“难得糊涂派”了。
蒙田先生在他的随笔(论年龄)中说:“我以为,考虑到生命的脆弱,考虑到人的一生会遇上多少常有的天然暗礁,我们就不应该让出生、闲玩和学习占去那么大的一部分生命。”可见蒙田先生是收入派。他主张工作,像古圣贤那样建功立业、著述立说。不仅如此,蒙田先生还是大器早收派,例如他说:“据我所知,人类全部的丰功伟业,不管是何种类,也不管古代现代,可以认为多半是三十岁之前而非三十岁之后创立的。”
其实,年龄犹如天平的支点,一边是造物主不断加大的时间砝码,一边是神的后裔不断加重的负债责任,于是就有“收支平衡的常态人生”、“收大于支的辉煌人生”和“纨绔痞劣的欠债人生”的三大分别。所谓“责任”云云,就是为你的出生和生存,总之是为你在地球上占据了一席的位置,而必须偿还的债务。在这日趋拥挤和贫瘠的地球上,出生必须负债,生存必须负重债。这些是上帝给予人类的新的神谕,有时不免又是新的惩罚。
蒙田先生发现“寿终正寝”是反常,夭折殇逝是常态,这是思想家的睿智。正如爱因斯坦所言:“一个拥有自觉力的人,他一定会经常敏锐地意识到,生命是一种冒险的历程,生命必须永远与死亡搏斗。”在今天,若从统计数字上看,长寿是社会趋势,占了大比例,但从生存教育学的立场来说,“冒险论”是“睿智”教育。各种天灾人祸如密布的“无常”,伺候着人们万分小心中的一次不慎,加害着无辜、无助、无力的人们。
古今的法律都对“成人”作了某种年龄的界定,这是人界理智,是对人生负荷的宽容。当然总有逸出的人物,但从概率来看,其合理性是无疑的。至于青年人和老年人哪一方更适合执政,这要由制度决定,制度是人界游戏,就看谁是人界的大王了。兽界是全凭力量确定,人界却复杂得很,总之是,在中国有时当官是没有凭据的: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不服不行。这就是中国的现状,容不得我再去说什么主义学说之类的话了。
年龄的大小原本只是从造物主(假定有造物主的话)那里支出时间多寡的分别,但却由此而造就出人的优势或劣势的说教。例如培根以为:青年长于创造而短于思考,长于猛干而短于讨论,长于革新而短于守成,长于直觉而短于深思。其实这些都是未必的。
老年人无一例外都开始了人生衰败期,尽管有人在衰败时仍然会有辉煌的建树,但那仍然是一种衰败,不可挽回的衰败。英国罗素先生体味到了这一点,因此才在《论老之将至》的文章中对老年人提出了三点忠告:一要仔细选择好你的祖先,即选择好一个可敬的楷模;二要防止过分地沉湎于往事;三要避免依恋年轻人,不要希图从他们的勃勃生机中获得力量。
但罗素给我的莫大启发却是他的“两代空间”论:子女们长大成人之后,都想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如果你还像他们年幼时那样关心他们,你就会成为他们的包袱,除非你是异常迟钝的人。我不是说不应该关心子女,而是说这种关心应该是含蓄的,假如可能的话,还应是宽厚的,而不应该过分地感情用事。动物的幼子一旦自立,大动物就不再关心它们了。人类则因其幼年时期较长而难于做到这一点。
我认为,对于那些具有强烈的爱好、其活动又都恰当适宜,并且不受个人情感影响的人们,成功地度过老年绝非难事。只有在这个范围里,长寿才真正有益;只有在这个范围里,源于经验的智慧才能不受压制地得到运用。告诫已经成人的孩子别犯错误是没有用处的,因为一来他们不会相信你,二来错误原来就是教育所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
给青年以空间,给自己以空间;给青年以自我意愿的空间,给自己以自我爱好的空间;给青年以犯错误的空间,给自己以理智独立的空间。但对于众多世俗中的老人,总想把儿女的房屋建设在自己的领地上的欲念,却是难以移易的,因此世界才生出这样多的烦恼。
中国有一句俗谚:儿不嫌娘丑。还应加上一句:娘不嫌子丑。无论是形体容貌上的丑,还是智力能力上的丑,都在“不嫌”之列才对。而且这“不嫌”的概念,必须还要扩大到整个社会关系,凡居长者都应不嫌弃幼者的“稚嫩”“低能”“粗鄙”“丑陋”或“浮躁”,因为这些几乎都是人们成长所必需的代价,是人群中的大多数。
近日,渐趋老年的我,打开尘封了几十年的箱箧,面对那些保留的“拙作”,我只有“汗颜”而已,但在35年前却是“骄人”的资本,感觉是十分“良好”的。以数十年后的“老到”,蔑视青少年的“稚嫩”,是表现出自己的“厚颜”,这也是那些如我一样的身生五十,却仍不知“天命”的人的流行通病。
由此我们可以了悟:凡讲颐养生命的就是支出派哲学,凡讲勤于王事的就是收入派哲学,凡将支出与收入一并摒弃的就是虚无派哲学,凡用心计算着支出与收入的就是精明派哲学,大凡芸芸众生只可归入“难得糊涂派”了。
蒙田先生在他的随笔(论年龄)中说:“我以为,考虑到生命的脆弱,考虑到人的一生会遇上多少常有的天然暗礁,我们就不应该让出生、闲玩和学习占去那么大的一部分生命。”可见蒙田先生是收入派。他主张工作,像古圣贤那样建功立业、著述立说。不仅如此,蒙田先生还是大器早收派,例如他说:“据我所知,人类全部的丰功伟业,不管是何种类,也不管古代现代,可以认为多半是三十岁之前而非三十岁之后创立的。”
其实,年龄犹如天平的支点,一边是造物主不断加大的时间砝码,一边是神的后裔不断加重的负债责任,于是就有“收支平衡的常态人生”、“收大于支的辉煌人生”和“纨绔痞劣的欠债人生”的三大分别。所谓“责任”云云,就是为你的出生和生存,总之是为你在地球上占据了一席的位置,而必须偿还的债务。在这日趋拥挤和贫瘠的地球上,出生必须负债,生存必须负重债。这些是上帝给予人类的新的神谕,有时不免又是新的惩罚。
蒙田先生发现“寿终正寝”是反常,夭折殇逝是常态,这是思想家的睿智。正如爱因斯坦所言:“一个拥有自觉力的人,他一定会经常敏锐地意识到,生命是一种冒险的历程,生命必须永远与死亡搏斗。”在今天,若从统计数字上看,长寿是社会趋势,占了大比例,但从生存教育学的立场来说,“冒险论”是“睿智”教育。各种天灾人祸如密布的“无常”,伺候着人们万分小心中的一次不慎,加害着无辜、无助、无力的人们。
古今的法律都对“成人”作了某种年龄的界定,这是人界理智,是对人生负荷的宽容。当然总有逸出的人物,但从概率来看,其合理性是无疑的。至于青年人和老年人哪一方更适合执政,这要由制度决定,制度是人界游戏,就看谁是人界的大王了。兽界是全凭力量确定,人界却复杂得很,总之是,在中国有时当官是没有凭据的: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不服不行。这就是中国的现状,容不得我再去说什么主义学说之类的话了。
年龄的大小原本只是从造物主(假定有造物主的话)那里支出时间多寡的分别,但却由此而造就出人的优势或劣势的说教。例如培根以为:青年长于创造而短于思考,长于猛干而短于讨论,长于革新而短于守成,长于直觉而短于深思。其实这些都是未必的。
老年人无一例外都开始了人生衰败期,尽管有人在衰败时仍然会有辉煌的建树,但那仍然是一种衰败,不可挽回的衰败。英国罗素先生体味到了这一点,因此才在《论老之将至》的文章中对老年人提出了三点忠告:一要仔细选择好你的祖先,即选择好一个可敬的楷模;二要防止过分地沉湎于往事;三要避免依恋年轻人,不要希图从他们的勃勃生机中获得力量。
但罗素给我的莫大启发却是他的“两代空间”论:子女们长大成人之后,都想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如果你还像他们年幼时那样关心他们,你就会成为他们的包袱,除非你是异常迟钝的人。我不是说不应该关心子女,而是说这种关心应该是含蓄的,假如可能的话,还应是宽厚的,而不应该过分地感情用事。动物的幼子一旦自立,大动物就不再关心它们了。人类则因其幼年时期较长而难于做到这一点。
我认为,对于那些具有强烈的爱好、其活动又都恰当适宜,并且不受个人情感影响的人们,成功地度过老年绝非难事。只有在这个范围里,长寿才真正有益;只有在这个范围里,源于经验的智慧才能不受压制地得到运用。告诫已经成人的孩子别犯错误是没有用处的,因为一来他们不会相信你,二来错误原来就是教育所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
给青年以空间,给自己以空间;给青年以自我意愿的空间,给自己以自我爱好的空间;给青年以犯错误的空间,给自己以理智独立的空间。但对于众多世俗中的老人,总想把儿女的房屋建设在自己的领地上的欲念,却是难以移易的,因此世界才生出这样多的烦恼。
中国有一句俗谚:儿不嫌娘丑。还应加上一句:娘不嫌子丑。无论是形体容貌上的丑,还是智力能力上的丑,都在“不嫌”之列才对。而且这“不嫌”的概念,必须还要扩大到整个社会关系,凡居长者都应不嫌弃幼者的“稚嫩”“低能”“粗鄙”“丑陋”或“浮躁”,因为这些几乎都是人们成长所必需的代价,是人群中的大多数。
近日,渐趋老年的我,打开尘封了几十年的箱箧,面对那些保留的“拙作”,我只有“汗颜”而已,但在35年前却是“骄人”的资本,感觉是十分“良好”的。以数十年后的“老到”,蔑视青少年的“稚嫩”,是表现出自己的“厚颜”,这也是那些如我一样的身生五十,却仍不知“天命”的人的流行通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