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雪枫:战地情书结爱侣

来源 :铁军·纪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ghtwish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上世纪40年代的一段爱情故事,彭雪枫与林颖相爱了。一个是新四军指挥员,文武兼备、智勇双全;一个是年轻漂亮,精明能干的新四军女干部。他们既是爱人,又是亲密的战友。彭雪枫曾写过87封家书给林颖,他们的爱情被战火熔铸得简单而纯洁,质朴而壮烈。
  1941年5月,新四军四师师长彭雪枫奉命率领部队来到了位于津浦路东段的淮北地区休整待命。中共淮北区委书记刘子久和行署主任刘瑞龙,眼见彭雪枫都34岁了还是单身,便萌生了给他介绍对象的念头。由于他们对彭雪枫的择偶观早就有所耳闻,知道一般人他肯定是不会接受的。因此,“二刘”便精挑细选,多方查找,终于发现一个合适的人选,那人就是淮宝(今洪泽县)县委妇女部长林颖。
  林颖当时21岁,眉清目秀、精干伶俐,很是讨人喜欢。这天,林颖来行署开完会后正打算返回,却被刘瑞龙叫住了。林颖以为刘主任找自己谈什么事情,不料,刘瑞龙却问她认不认识彭雪枫,对他印象如何。刘瑞龙话音刚落,林颖就不假思索地说道:“印象不错!”接着,就像汇报工作一样列出了几条:“一是待人真诚、亲切;二是对老乡、战士平等、尊重,没有干部架子;三是有文才,有水平,做报告从不念稿子,记录下来一看,就是一篇好文章。”林颖接着还想说老百姓对彭雪枫的评价,却被刘瑞龙打断了:“林颖同志,我可向彭师长介绍了你呀!”话一出口,林颖便愣住了,一缕红晕渐渐爬上了姑娘的脸颊:自己心底的秘密是怎么让刘主任发现的呢?
  其实,林颖早就认识彭雪枫了。1939年11月,她刚刚跨进豫皖苏根据地的那个晚上,便同其他立志投身抗日洪流的热血青年们一道,受到了时任新四军游击支队司令员兼政委的彭雪枫的设宴款待。席间,彭雪枫兴致勃勃地同青年们握手,并询问了每个人的姓名。当彭雪枫走到林颖面前时,她被他的气宇轩昂、仪表堂堂深深吸引了。这就是久闻大名的彭司令员呀!几乎是在一刹那间,林颖就被彭雪枫所倾倒了。但倾倒归倾倒,两人一个在津浦铁路以西的豫苏皖根据地,一个在津浦路以东的淮北地区,林颖从来就没有想过,她会与彭雪枫结为终身伴侣。
  然而,似乎是上天的有意安排,1941年5月的一天夜里,已是新四军四师师长的彭雪枫率领四师秘密跨过津浦路,来到了淮北地区,作为淮宝县委妇女部长的林颖自然担负起了部队迎接工作。彭雪枫向前来迎接的人群表示了感谢,他走到林颖跟前和她握了一下手。一向对彭雪枫怀有尊敬、仰慕之情的林颖再次看到彭雪枫那坚毅、果敢、沉着的神情,一种幸福感涌上了心头。
  现在,没想到会有人出来撮合他们,这着实让林颖有些激动。可在惊喜之余,姑娘又有些犹豫了:自己投奔根据地,是为了抗日,如果真能嫁给彭师长,成为他的妻子,生儿育女,这不就没有自己的工作、事业和追求吗?想到这,林颖便对刘瑞龙说道:“刘主任,我还不太了解彭师长,等我们接触一段,看看彼此感觉怎么样再说吧。”林颖既然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刘瑞龙也就不好再说什么,他还没来得及找彭雪枫谈谈呢!
  刘瑞龙向彭雪枫列举了林颖的种种优点,同时又小心翼翼地把林颖的一席话转述了一遍。不料,彭雪枫听了之后喜出望外,他被林颖那自尊自爱自主自立的个性深深打动。彭雪枫感到,林颖或许就是自己多年所要追求和渴望得到的终身伴侣。于是,他鼓起勇气给林颖写了第一封信,信的内容是这样的:“由于子久、瑞龙两同志的美意,使我们得有通信的机会……既然是‘终身大事’,必然要格外慎重,正因为如此,我已经慎重10年了。我心中的同志,她的党性、品格和才能应当是纯洁、忠诚、坚定而又豪爽……”林颖没有辜负彭雪枫的一片热情。第二天,她便给彭雪枫回了信,表达了自己对他的仰慕之情。彭雪枫读到林颖的回信时,已是深夜了。他一口气读完了林颖的信,特别是信中的“我们的爱情,要抱着坚定的、胜利的信心”这句话使他由衷地感动,心头上顿时绽开了爱情的火花。
  彭雪枫马上拿起笔,给林颖回了信,畅叙了自己读信后的激动心情:“9月,对我有特别的意义,我的生日是在9月9日;1926年9月2日,是我由当时的青年团转入党的日子;1930年9月,我们从长沙入江西开始建立苏维埃;而1941年9月,我的终身大事得以决定了,这叫做巧合吧……”彭雪枫坦诚、炽热的爱迅速拨动了林颖的心弦。她给彭雪枫的回信虽然远不及彭雪枫的长,但字字句句都倾注着她真挚的爱。而彭雪枫写第三封情书时,直接道出了自己的心声:“决心是果断的具体表现,我俩应为我们的前途庆幸!方式虽由于‘介绍’,然而‘爱’乃是由同志关系、政治条件、工作利益、双方前途,特别是性格与品质、相互印象等复杂因素而自然促成,并逐渐浓厚起来的。尤其是在排除困难、历经波折中会更加浓厚起来的。倘若‘轻易’而成,当不会事后回味之深长吧。比如我们的事业,要不经过艰难缔造的奋斗过程,那么巩固和壮大的程度当不如我们愿望的那样伟大吧。自然也同样有花前月下,然而已不是卿卿我我了,而是花前谈心,月下互勉,为了工作,为了事业,为了双方的前途!”
  这哪里像情书呢!这分明是一个革命者内心世界的表白。彭雪枫深情款款地继续写道,“我郑重提出:在对对方的希望上,千万不要‘过奢’,尤其是在今天、在初恋、在恋爱定局之初期。俗话说‘情人眼里出西施’,一般人对他的爱人,是不容易看到缺点的。所以,起初感情无限好,但日久天长,弱点逐渐暴露,情感就会淡了,因为没有辩证地观察问题,更没有辩证地认识问题,当然也不会有正确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了。人都有其优良的一面和缺陷的一面,两面相照,发展其优良的一面,同时又要摒弃其缺陷的一面,主要靠自己,同时靠他人,只要对方在基本上是可爱的,是值得爱的,那就够了,把功夫用在相互帮助、相互教育、相互鼓励上。这是我党对待同志的态度,也是恋爱双方对待彼此的态度。倘若能够这样,则双方情感不仅不会变淡,相反必会越来越浓,以至白头偕老的。古人说,‘君子之交淡如水’,然后才能永才能长;夫妇相敬如宾,然后也才能永才能长!这里头是包含着‘哲理’的,你品品它的滋味。”
  彭雪枫那倡导革命的同时又洋溢着无限深情的笔墨,使富有革命热情和理想的林颖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彭雪枫不仅是她足可崇敬的一师之长,更是她足以信赖的良师益友和终身伴侣。于是,在互相通信中,这对有情人约定于9月23日晚饭后在柏树林见面。   这天晚上,林颖如约来到洪泽湖畔的柏树林。彭雪枫早就在那里等候了。
  交谈中,彭雪枫向林颖讲述了自己的爱情经历。1924年,年仅17岁的彭雪枫在北平育德中学就读时,父母就给他包办了婚姻,并让他回家和邻村一位姓和的姑娘完婚。彭雪枫坚决不同意,婚期不归,父母只好让其表姐女扮男装,代他拜了堂。后来,在彭雪枫的坚持下,那位和姓姑娘和他分了手。之后,彭雪枫结识了学友李桂敏,他们经常在一起阅读进步书刊《新青年》《革命军》等,探讨人生,还和同学一道参加了五卅运动、北平南苑暴动等著名的学生运动,关系甚是密切。1929年在北平离别时,他们相约等革命胜利以后再结婚。第二年彭雪枫参加了红军,数年的南征北战,他与李桂敏失去了联系。等到1937年6月彭雪枫被组织派到北平时,却得知李桂敏早已患病离开了人世……
  说完,彭雪枫望着林颖在月光下越发显得柔美的脸庞,叹了口气:“裕群(林颖原名周裕群),自从与你通信后,我就越发喜欢你了,我一直盼望能与你在一起,有你在身边,生活就充实多了,我的后半生是幸福的……”不料林颖却垂下头来,犹犹豫豫地说:“师长,我心里有顾虑。”
  “顾虑?”彭雪枫急忙追问道,“什么顾虑?”
  “你对我的生活经历不了解……”林颖心事重重地说。
  “我出生在湖北一个资本家的家庭,从小受到家庭生活环境的熏陶。12岁那年,父亲患病离开了人世,母亲承担着家务,供我上学读书。在初中读书时,我阅读了巴金的《家》和邹韬奋主编的《抗战》三日刊等书籍,受教育颇深,便大胆地走向街头演戏宣传抗日,揭露日本鬼子的罪行,差点被鬼子的飞机炸伤。母亲不放心,便把我关到了乡下,叫我找一个有钱的少爷早日结婚,好好过小日子。可我不愿意过碌碌无为的生活,我有爱好,有追求,我要救国救民。于是,我偷着跑到了学友家中,后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参加了钱俊瑞领导的文化工作委员会第二文化队。这个队解散后,我奔赴竹沟新四军留守处。不久,我和几位男青年奉命来到了你的身边,在敌后斗争中锻炼成长。两年来,有个同志多次向我表达了爱情,我既没有答应他,也没有坚决拒绝他,仍然保持着同志关系。这次刘主任找我谈话时,我就很矛盾。就我自己而言,我爱你的品质和才能,可我担心和你结婚会影响我个人的发展,并害怕人们对我过分挑剔。”
  听完林颖的诉说后,彭雪枫愈加喜欢她的坦率和真诚,便淡淡一笑道:“裕群,为了实现革命共同的目标,我们结为终身伴侣,我会尊重你的独立人格的,你放心吧。今后你应该对追求过你的同志,保持着同志的友谊,这样人家会谅解你的。我在一封信中说过,特别是那些对你有了成见的人,在他们一闻风声之后,必有一番冷言冷语,一定的。比如什么首长路线,诸如此类,你必须格外冷静,特别慎重,不动声色,若无事然。即使是我,难道就保证无人说闲话吗?不会的,我已经准备着以不变应万变了!凡是这样的事,首先还是决定于自己,像瑞龙同志所说的,忍耐些吧,一个风潮之后,会逐渐平息的。注意我们的态度,我们的语言,我们的待人接物。”说完,彭雪枫又像记起什么似的,以一种坚定的语气说道:“1936年秋,我赴太原做阎锡山、赵戴文的统战工作,临别时,毛主席叮嘱我一句话,‘对人诚恳是不会失败的!’今后,让我们牢记这句话吧!”
  9月24日,秋高气爽,淮北大地一派喜庆丰收景象。这天是彭雪枫、林颖二人的大喜日子。那天下午,彭雪枫的“洞房”里挤满了人,大家都向这对德才貌都相得益彰的战地情侣频频祝贺,一对新人的心中充满了无限的幸福。
  1944年9月11日,彭雪枫在河南夏邑八里庄的战斗中不幸牺牲,时年37岁。彭雪枫牺牲后,林颖将他生前写给自己的87封信件全部悉心保存着,这一封封凝结着彭雪枫丰富、炽烈、睿智情感的信件,伴随着她度过了追忆雪枫的每一个日日夜夜……
  (编辑:党亚惠)
其他文献
在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中,八路军陈锡联部在阳明堡“杀鸡(机)端窝”炸掉日军24架飞机的传奇故事,在当时几乎家喻户晓,成为八路军抗战初期三个“首战告捷”(另外两个是平型关大捷、雁门关伏击战)的著名战例之一。此战甚至深深折服了国民党的上上下下,蒋介石不但颁发了“特别嘉奖令”,还发了2万元奖金奖励陈锡联部。  八路军抗战前线“撞上”日军飞机场  1937年10月初,为配合国民党军的正面作战,八路军总部发出
期刊
和着民族的激情,流淌心底的旋律,他让救亡音乐“流行”于祖国大地,万人传唱,风靡一时。从《渔光曲》到《洪波曲》,他释放旋律的魅力,彰显音乐的厚度。聂耳以“我们的导师”称之,叶挺誉其“中国的音乐之星”,《新华日报》颂予“民族的号手”。他就是任光。他以一袭戎装,驰骋疆场而自豪。他欲放歌一个救亡图存的伟大时代,却在那血色黄昏的枪声中戛然而止……  中国无产阶级音乐运动的先驱者之一  上世纪20年代,上海贝
期刊
在那战火纷飞,炮火连天的岁月里,有一类人,她们扛着急救箱,穿梭在抗战前线和敌后,用柔弱的臂膀救治伤员,开展医疗卫生工作。她们不畏艰险、勤劳能干,她们就是军中美丽的白衣天使。章央芬是其中独特的一位,她是最早参加新四军的一批医生,又是新四军军部在云岭期间唯一的一位女医生。  为参加新四军而放弃毕业文凭  1914年8月,章央芬生于江苏无锡。祖父时还是小康之家,但到父亲时却家道中落,加之父亲离家出走,六
期刊
淞沪亮相  1937年8月13日,淞沪抗战打响。杜聿明率年轻的装甲兵团战车第一营的两个连投入战斗。在上海汇山码头协同步兵阻击企图登岸的日军,在激战中,有辆战车抛锚。淞沪前线司令官张治中误以为士兵畏葸不前,以军法相威胁。于是,战车连连长指挥战车继续冲锋,后被日军击毁。张治中在望远镜中目睹战车连的覆没,不禁热泪盈眶。  三个月后,国民党军队从上海撤退,杜聿明所属的战车部队留守南京,参加了南京保卫战,损
期刊
“《大公报》就是王芸生,王芸生就是《大公报》!”  —作为《大公报》的总编辑,王芸生曾踌躇满志地说过这样的话。口气虽说张狂了些,却也不无一定的道理。  的确,王芸生的名字是和《大公报》紧紧连在一起的。—其一,从他本人来讲:自从1929年进入报馆以来,直到1966年报纸被迫停刊为止,他在《大公报》工作了整整37年;如果刨去以前的幼年时代和以后的老年时代不论,他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全都献给了《大公报》。
期刊
这是一个被定格了的画面,他身着西装,左手烟斗,头戴法兰西呢帽,风度翩翩,魅力四射。从东京左联的急切呐喊者,到一袭戎装的新四军文化战士;从八桂大地的戏剧翘楚,到秘密战线的无畏勇士,他有着太多的传奇和惊心动魄的故事。每一次转身,都是那样华丽和潇洒;每一个作品的呈现,都是历史的凝练与记录。他用智慧创造自己的生活,也创造出旷世传奇的爱情。他就是杜宣,一个永远充满激情的文化战士。  留学东瀛的他毅然回国抗战
期刊
世人皆知郭沫若于抗日战争爆发后的那个“别妇抛雏”的壮举,但很少有人关注过老舍也曾有过同样的抛妻别子的行动。  那是1937年11月15日的黄昏,济南的上空突然出现了三道红色的闪电,紧接着便是三声惊天动地的爆炸,齐鲁大学院内的树木被震得摇晃不止,片片叶子如同雨点般簌簌而下。38岁的老舍恋恋不舍地将身边的一双小儿女紧紧地拥抱了一下,然后又深情地望了一眼正在床上为怀中婴儿哺乳的妻子,便毅然站起身来,拎起
期刊
1945年8月6日、8月9日,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各投下一颗原子弹,震惊了日本国。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随即出兵中国东北,苏联红军向驻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发起猛烈进攻。白天苏军飞机狂轰滥炸,晚上苏军坦克大兵压境,日军驻东北第一陆军医院里乱作一团。那天,院长下令给300多名重伤员血管里注射酒精和空气,给走不动的家属及小孩服下毒丸,剩下的2000多名伤员和医护人员被赶到牡丹江。“跳江!”随着院长最后
期刊
★ 盘马弯弓  丹阳抗日自卫总团迎来陈毅派出的一批军政干部,改编后,被命名为新四军挺进纵队  7月中旬,根据管文蔚的请求,陈毅司令员派手下的一员大将,时任第一支队政治部主任的刘炎来到了丹北。  刘炎是湖南桃源县人,16岁时即参加农民协会,任乡农民协会会长。1927年9月,参加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在三湾改编中,刘炎被编在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一团第一营第二连,任副班长。12月下旬,毛泽东到二连检查工作
期刊
在电影《拉贝日记》中,有她的影子;在哈金的小说《南京安魂曲》里,有对她的描写;在陆川导演的电影《南京!南京!》中,有她正义的呐喊;在电影《金陵十三钗》中,风月女子们危难时刻挺身救士兵的感人故事,真正的幕后导演是她。她用滴血的笔记录了1937年南京大屠杀中日军的暴行。南京大屠杀期间,她把金陵女大改成难民收容所,挽救了上万中国人的性命。  她的中国名字叫华群,美国名字叫明妮·魏特琳。  1886年9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