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风送暖时节,教育部和16个省(区、市)签署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承诺共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的签署,为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注入了新的活力。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负责人就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关问题做出了解答。
教育部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采取的政策措施
2005年,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各地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实现“两基”之后义务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研究制定本地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任务、实施步骤和政策措施。2006年,教育部在成都召开了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经验交流会,要求用3到5年的时间,努力做到区域内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更加合理。2009年,教育部在河北省邯郸市又召开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经验交流会,认真总结交流了各地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做法和经验,表彰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并提出了力争到2012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到2020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阶段性目标。
2010年,教育部印发《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并对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经费保障水平,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等方面提出指导意见,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和内涵提升。2011年,根据《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教育部制定了义务教育分规划、教师队伍建设分规划,与有关部门一起启动了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深化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中小学教师特岗计划、教师国培计划、农村薄弱学校改造计划、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加大了对各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支持力度。
2011年3月,教育部与北京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签署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在省部级层面上进一步强力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备忘录明确了教育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责任和任务,一省一个特色,突出了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随后,教育部还将与其余各省(区)签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
各地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的主要做法
各地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因地制宜地对本地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行部署。河北确定了全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和长远规划,到2012年年底,全省所有县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办学条件、师资配备等方面初步均衡。湖北启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行动计划,以县域为单位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工程。
各地结合实际制定、完善本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基本标准,对校园校舍建设、师资配置等方面作出明确的量化要求。天津市建立全市统一的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的办学标准,2010年已有一半学校通过达标验收,计划到2012年底每一所学校都达到市政府确定的现代化办学标准。
各地普遍把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作为当前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点工作。上海对郊区农村相对薄弱学校委托中心城区的品牌中小学进行管理。辽宁建设了1000所农村九年一贯制标准化寄宿制学校,覆盖了每个乡镇。各地将区域内教师支教、教师交流等政策制度化,引导教师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福建组织县域内教师在城镇学校和农村学校之间合理流动。
各地将规范办学行为作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抓手,出台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缓解城市择校问题等政策措施,一些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违背教育规律的问题正在逐步得到纠正。浙江、江苏、河南、四川、重庆、贵州、宁夏、新疆、内蒙古等地以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为突破口,科学安排作息时间,努力确保学生睡眠时间和体育锻炼时间。山东省构建起“政府主导、规范管理、课程带动、评价引领、督导保障”的素质教育运行模式。
许多地方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对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的重要内容。重庆将义务教育标准化完成率作为考核区县党政班子实绩的重要指标。北京、辽宁、陕西、河南、江苏、四川、广西等地建立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表彰奖励制度。(据《中国日报》、中国教育新闻网整理)
(责任编校:白水)
教育部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采取的政策措施
2005年,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各地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实现“两基”之后义务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研究制定本地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任务、实施步骤和政策措施。2006年,教育部在成都召开了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经验交流会,要求用3到5年的时间,努力做到区域内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更加合理。2009年,教育部在河北省邯郸市又召开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经验交流会,认真总结交流了各地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做法和经验,表彰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并提出了力争到2012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到2020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阶段性目标。
2010年,教育部印发《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并对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经费保障水平,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等方面提出指导意见,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和内涵提升。2011年,根据《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教育部制定了义务教育分规划、教师队伍建设分规划,与有关部门一起启动了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深化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中小学教师特岗计划、教师国培计划、农村薄弱学校改造计划、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加大了对各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支持力度。
2011年3月,教育部与北京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签署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在省部级层面上进一步强力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备忘录明确了教育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责任和任务,一省一个特色,突出了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随后,教育部还将与其余各省(区)签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
各地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的主要做法
各地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因地制宜地对本地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行部署。河北确定了全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和长远规划,到2012年年底,全省所有县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办学条件、师资配备等方面初步均衡。湖北启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行动计划,以县域为单位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工程。
各地结合实际制定、完善本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基本标准,对校园校舍建设、师资配置等方面作出明确的量化要求。天津市建立全市统一的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的办学标准,2010年已有一半学校通过达标验收,计划到2012年底每一所学校都达到市政府确定的现代化办学标准。
各地普遍把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作为当前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点工作。上海对郊区农村相对薄弱学校委托中心城区的品牌中小学进行管理。辽宁建设了1000所农村九年一贯制标准化寄宿制学校,覆盖了每个乡镇。各地将区域内教师支教、教师交流等政策制度化,引导教师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福建组织县域内教师在城镇学校和农村学校之间合理流动。
各地将规范办学行为作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抓手,出台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缓解城市择校问题等政策措施,一些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违背教育规律的问题正在逐步得到纠正。浙江、江苏、河南、四川、重庆、贵州、宁夏、新疆、内蒙古等地以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为突破口,科学安排作息时间,努力确保学生睡眠时间和体育锻炼时间。山东省构建起“政府主导、规范管理、课程带动、评价引领、督导保障”的素质教育运行模式。
许多地方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对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的重要内容。重庆将义务教育标准化完成率作为考核区县党政班子实绩的重要指标。北京、辽宁、陕西、河南、江苏、四川、广西等地建立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表彰奖励制度。(据《中国日报》、中国教育新闻网整理)
(责任编校: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