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方剂学》是中医药基础课程之一,在整个医药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在教学中如何很好的讲授方剂学就尤为重要。本文就在方剂学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的基础上,浅探方剂学教学。
[关键词]方剂学 思维能力 教学原则 教学方法
《方剂学》是研究并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体系的重要环节,它既与中医学的基础学科(如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等)有联系,又与临床各科(内、外、妇、儿等)有关联,被公认为中医药理论与临床的桥梁学科、交叉学科、过渡学科。在整个中医药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学生在学习方剂学的过程中,往往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对方剂的配伍难以理解,用药规律掌握不够,方剂之间缺乏联系,内容难以记住等。最普遍的一个问题是,随着方剂讲授数量的增多,学生前后混淆的现象增多,心中的疑问和不解也增多。对此,笔者在教学中总结了一些体会,特与同仁们进行探讨。
培养思维能力
《方剂学》是联系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的桥梁课程,不同于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等基础学科,它是以上3门课程的综合。方剂学内容多,而教学时数有限,若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采取满堂灌输,是行不通的。学生虽然投入大量精力,但收效甚微,因此,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我们在方剂的教学中,应把握好3个重点:主证病机、治法、方中药物的配伍规律。其中,主证病机、治法最为重要,只有准确地把握方证主证病机,才能确立相应的治法,根据病机及治法进行方剂组方配伍的分析。在以上3个环节中,通过启发方式引导学生对方剂的主治症候进行辩证分析,结合中医基础、中医诊断、中药等方面的知识使之融会贯通。在做出正确的辩证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确立治法,随证遣药。通过分析病机探本求源、立法、组方遣药这3个环节的学习,学生深刻体会到“贯从法出,法随证立”的基本内涵和临床组方用药的基本思路,并逐步建立了中医思维能力,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学习自主性。
掌握教学原则
1,德业相辅教学原则
在《方剂学》的教学中,不仅重视知识传授,让学生掌握方剂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提高业务水平,更重要的是在传授中医方剂学知识的同时重视医德教育。目前,我国正处于政治、经济、文化全面而深刻的伟大转型时期,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与医德教育的矛盾,学生角色转换与医德教育的关系等等,这些现象与问题都需要教师给予正确的思想引导、分析,并在生活中运用生动的事实教育学生,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在教学中提高医德教育。
2,以法统方教学原则
就一首方剂而言,治法是其组方的依据,方剂是治法的体现。即“方从法出”,“法随证立”,“方既是法”。中医方剂学选用的方剂是按治法分类加以系统化的。每一章的大法,便是一个大系统;分类的小法,则是一个系统,这样则纲明目引,脉络清晰,所以在中医方剂教学中要坚持以法统方得教学原则。
3,配伍核心教学原则
方剂的组成既有严格的原则性,又有极大的灵活性,临证组方不仅要遵循君、臣、佐、使的原则,还要结合患者的病情、体质、年龄、性别等情况,灵活组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把握方剂教学的核心——配伍原则。
4,结合实践教学原则
方剂学教学,既要有坚实的中医基本理论和中药学的基础,又要密切结合临床实践。学习方剂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能灵活而准确地应用方剂,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故在方剂学的教学中,必须紧密结合实践进行教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使理论与实践知识更好地统一。
改善教学方法
1,调整教材内容次序,突出重点进行讲授
历版《方剂学》教材内容大致相同,各论中每首方大都是由出处、组成、用法、功用、主治、方解、临床应用、附方、文献摘要、临床报道等若干部分组成,内容可谓较为全面、细致,无论是对扩充学生的视野,还是对教师进行教授都可以说达到了真正的示范作用。但是在授课时,若依此顺序进行讲解每首具体方的内容,则较为繁琐,前后联系性亦不够紧密,学生听起来难以理解,对该方的内容也难以掌握住大纲规定的重点、要点。因此我们要在充分照顾到教材大纲中规定的重点、要点、难点等内容的情况下,调整相关内容,变革相关内容的次序,以便进行教授,也就是突出讲解每首方的主治、功用及讲解。如此讲授,使方剂学内容环环相扣,条理清晰,目的明确,重点突出,达到大纲的要求,使学生真正掌握要求的内容,同时也领悟方剂学精髓。
2,复习相关基础知识,理解背诵新学内容
方剂是基础的综合学科,在讲授相关章节具体内容时,有必要使学生对这一章的基础知识有所熟悉,这样讲授新知识时学生较易接受,所以在授课前布置一些相关内容让学生去查相关书籍,然后下一次上课时采取提问,或一起复习的方式进行温习。
复习旧知识,是为理解掌握新知识做准备,在依据具体方的主治、功用、方解这一顺序进行讲解时,要求学生务必理解这一顺序的前后联系,不要毫无关联的进行死记硬背课本上的知识,而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相关内容,吸收的基础上进行有意背诵教材上的重点方歌。
[关键词]方剂学 思维能力 教学原则 教学方法
《方剂学》是研究并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体系的重要环节,它既与中医学的基础学科(如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等)有联系,又与临床各科(内、外、妇、儿等)有关联,被公认为中医药理论与临床的桥梁学科、交叉学科、过渡学科。在整个中医药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学生在学习方剂学的过程中,往往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对方剂的配伍难以理解,用药规律掌握不够,方剂之间缺乏联系,内容难以记住等。最普遍的一个问题是,随着方剂讲授数量的增多,学生前后混淆的现象增多,心中的疑问和不解也增多。对此,笔者在教学中总结了一些体会,特与同仁们进行探讨。
培养思维能力
《方剂学》是联系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的桥梁课程,不同于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等基础学科,它是以上3门课程的综合。方剂学内容多,而教学时数有限,若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采取满堂灌输,是行不通的。学生虽然投入大量精力,但收效甚微,因此,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我们在方剂的教学中,应把握好3个重点:主证病机、治法、方中药物的配伍规律。其中,主证病机、治法最为重要,只有准确地把握方证主证病机,才能确立相应的治法,根据病机及治法进行方剂组方配伍的分析。在以上3个环节中,通过启发方式引导学生对方剂的主治症候进行辩证分析,结合中医基础、中医诊断、中药等方面的知识使之融会贯通。在做出正确的辩证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确立治法,随证遣药。通过分析病机探本求源、立法、组方遣药这3个环节的学习,学生深刻体会到“贯从法出,法随证立”的基本内涵和临床组方用药的基本思路,并逐步建立了中医思维能力,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学习自主性。
掌握教学原则
1,德业相辅教学原则
在《方剂学》的教学中,不仅重视知识传授,让学生掌握方剂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提高业务水平,更重要的是在传授中医方剂学知识的同时重视医德教育。目前,我国正处于政治、经济、文化全面而深刻的伟大转型时期,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与医德教育的矛盾,学生角色转换与医德教育的关系等等,这些现象与问题都需要教师给予正确的思想引导、分析,并在生活中运用生动的事实教育学生,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在教学中提高医德教育。
2,以法统方教学原则
就一首方剂而言,治法是其组方的依据,方剂是治法的体现。即“方从法出”,“法随证立”,“方既是法”。中医方剂学选用的方剂是按治法分类加以系统化的。每一章的大法,便是一个大系统;分类的小法,则是一个系统,这样则纲明目引,脉络清晰,所以在中医方剂教学中要坚持以法统方得教学原则。
3,配伍核心教学原则
方剂的组成既有严格的原则性,又有极大的灵活性,临证组方不仅要遵循君、臣、佐、使的原则,还要结合患者的病情、体质、年龄、性别等情况,灵活组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把握方剂教学的核心——配伍原则。
4,结合实践教学原则
方剂学教学,既要有坚实的中医基本理论和中药学的基础,又要密切结合临床实践。学习方剂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能灵活而准确地应用方剂,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故在方剂学的教学中,必须紧密结合实践进行教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使理论与实践知识更好地统一。
改善教学方法
1,调整教材内容次序,突出重点进行讲授
历版《方剂学》教材内容大致相同,各论中每首方大都是由出处、组成、用法、功用、主治、方解、临床应用、附方、文献摘要、临床报道等若干部分组成,内容可谓较为全面、细致,无论是对扩充学生的视野,还是对教师进行教授都可以说达到了真正的示范作用。但是在授课时,若依此顺序进行讲解每首具体方的内容,则较为繁琐,前后联系性亦不够紧密,学生听起来难以理解,对该方的内容也难以掌握住大纲规定的重点、要点。因此我们要在充分照顾到教材大纲中规定的重点、要点、难点等内容的情况下,调整相关内容,变革相关内容的次序,以便进行教授,也就是突出讲解每首方的主治、功用及讲解。如此讲授,使方剂学内容环环相扣,条理清晰,目的明确,重点突出,达到大纲的要求,使学生真正掌握要求的内容,同时也领悟方剂学精髓。
2,复习相关基础知识,理解背诵新学内容
方剂是基础的综合学科,在讲授相关章节具体内容时,有必要使学生对这一章的基础知识有所熟悉,这样讲授新知识时学生较易接受,所以在授课前布置一些相关内容让学生去查相关书籍,然后下一次上课时采取提问,或一起复习的方式进行温习。
复习旧知识,是为理解掌握新知识做准备,在依据具体方的主治、功用、方解这一顺序进行讲解时,要求学生务必理解这一顺序的前后联系,不要毫无关联的进行死记硬背课本上的知识,而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相关内容,吸收的基础上进行有意背诵教材上的重点方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