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恩和奶牛》是选自丹麦作家约翰尼斯·延森的《希默兰的故事》中的一篇短篇小说。它记叙了一个老妇人安恩牵了一头近乎完美的奶牛来到嘈杂的牲口交易市场,因为奶牛很好,问津者络绎不绝,但是老妇人安恩却拒不出售。最后引发了人们的误解,她才吐露真情:她不是来卖奶牛的而是她觉得奶牛太孤独,所以她把奶牛带到集市上来让它和同类聚聚散散心。至于本文主题教参中王栋生教授认为本文通过人物的外貌、对话和动作描写,刻画出安恩鲜明的个性。作者用外貌描写表现安恩的身份,让读者知道她并不富裕,这头牛可能是她最重要的财产,同时也体现了她的自尊与勤俭;用神态描写,表现安恩的沉静和安详,因为只有那样的性格,才会我行我素,旁若无人地站在喧闹的集市中;用对话和动作描写,写她不肯出卖奶牛的坚决态度……这些真实的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位比较清贫的老奶奶却富有仁爱之心,让人敬重。也想通过这个故事提醒人们,要爱护动物,重视每一个生命的情感需求。因为本文是一篇小说,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文章主题往往通过对主要人物的塑造和分析来体现,这也是一般人解读小说主题的思路。教参中王栋生教授的解读就是站在安恩老婆婆个人角度上来归纳概括文章主题的。
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在与学生的思想交流中却发现一些问题,这引发了我对本文主题的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一、从对老婆婆的外貌描写,是否可以认为是为了吸引别人的关注:学生联系自己换位思考
对于安恩来集市的目的,文章通过结尾处的对话似乎明确了:奶牛太孤单了,让它跟同类聚聚,散散心。但在阅读文章开头时一位女同学却提出了见解:“我认为安恩来市场之前如此精心打扮是为了引起别人对她的关注。因为我们平时出门精心打扮就是这样的。”文中对安恩的外貌是这样描写的:“她身上穿着样式老掉牙的旧衣服,可是很干净;一条手染的蓝裙,还带着乡下染缸中的那股土味儿。一块棕褐色的绒线方披肩交叉地盖在她那干瘪瘪的胸上。她戴的那条头巾颜色褪得泛白,七皱八褶,好像是撂在抽屉里有了年头。脚上的木屐连后跟都磨平了,皮面上却抹了油,擦得锃亮。”从对安恩的外貌描写中我们不难看出,如为卖牛而来,安恩的确用不着如此精心打扮自己,而从我们平时生活行为中来理解,她这样做的确极有可能是为了吸引别人对她的关注。从这一层面上看,安恩希望得到关注,可见她的内心是孤独的。
二、安恩的神态举止分明是回答了她来市场的目的:学生紧扣文中关键词句,理由充分
在讨论安恩解释来市场的原因时,一位学生提出了自己的问题:“文章第一段对安恩的神态举止的描写难道不是对她来市场原因的回答吗?”我们来看文中对安恩的神态举止是这样刻画的:“她站在那里,竖起耳朵凝神倾听着杂货摊上飘过来的音乐声,也不时抬头看看身边熙来攘往的人群和买卖交易的牲口。周围一片嘈杂喧闹:马市上马儿嘶鸣,海滩上渔船卸货的在吆喝,马戏班鼓声咚咚,小丑们招摇地高声喊叫。……安闲得很。”学生的理由是从“竖起耳朵凝神倾听”、“不时抬头看”等描写中可以看出:安恩到集市上来追求的就是这份嘈杂喧闹,她也很享受这份特殊的环境,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她的心情才是平静的。细细品味,的确字里行间分明在暗示我们她到集市是为排遣自己内心的孤独的。
三、安恩真的是关爱奶牛,还是在伤害奶牛:文本引发学生的争论
在讨论文章主题时,当我说到安恩关心奶牛,重视奶牛的情感体验时,一位同学提出了异议:“如果安恩真的是关爱奶牛,重视奶牛的情感需求,那么文中奶牛‘神情厌烦,腿脚僵硬地站在那里’,又该作何理解?如果奶牛如安恩所说是孤独的,那么奶牛在这样的环境中应该很乐意,表现应该很兴奋的呀。” 这一问题立刻得到很多同学的赞同。诚然,文中对奶牛是这样描写的:奶牛“神情厌烦,腿脚僵硬地站在那里”,我也就此组织同学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我把同学们的意见进行了综合,进行更深的探究:奶牛并不喜欢这样的环境。想想也是,牲口交易市场对牲口来说意味着什么,不必细说了吧。再看后文,奶牛不断地受到像类似屠夫的生意人的骚扰,如果从牛的真实感受和需要来看的话,我认为安恩此举不仅不是对牛的关心、爱护,相反是一种伤害,至少她也是好心办坏事,是愚蠢的。所以我认为真正孤独的不是奶牛,而是安恩。正是因为她自己内心的孤独才让她觉得奶牛没有同伴是孤独的,所以在她看来奶牛也和她一样需要那份嘈杂喧闹的环境。关于这一点,文中她对第一和第二个买牛人的态度也可见一斑。文中是这样描写的:“这头母牛卖多少钱,老婆婆?……望着她。”安恩:“它是不卖的。”语气平和,表示谦恭;“喂,这头母牛多少钱。”安恩:“它不卖的!”语气生硬,不屑地斜视。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是因礼貌而形成的结果,仔细分析,第一个买牛人目中有牛也有人,而第二个买牛人目中只有牛没有人,这正说明安恩内心渴望被人关注,也呼应了她为何要精心打扮自己。此外,文中最后一段她在用奶牛孤独作解释后连用了三个我们:“是这样的,真的,我们就到这里来了。但是我们不是来做生意的。既然已经弄成这样,我们只好回去了。”这其实也是安恩内心孤独的真实流露,安恩觉得奶牛与自己同病相怜。“这头奶牛太孤单了!”这又何尝不是她发自内心的呐喊。
四、文章写奶牛何尝不就是在写安恩:我对安恩和奶牛关系的思考
从小说的标题来看,作者采用了一个并列短语,而非安恩的奶牛或牵着奶牛的安恩,可见,人与动物的关系是并列的、平等的,不是从属关系,我觉得作者用意即告诉我们奶牛其实就是安恩的影子,写奶牛的真正目的就是为了表现安恩。文章中对奶牛有这样的一段描写:“曾经有过所有奶牛都有过的生活经历,它产下了小犊,然而连看它们一眼舔它们一下都没有来得及便被人带走了。这以后便吃着粗粝的草料,心甘情愿地把牛奶奉献出来。”显然,这一段描写并不是要表现奶牛的健壮和结实,也不能成为人们争相买奶牛的依据,那么作者的目的何在呢?牛老了,奉献了一切,但还应有一定的价值而受人关注,此外毕竟还有安恩想着它的孤独,还领它到集市上散散心,尽管未必符合牛的心理,但有人惦记着总归是事实。那么安恩呢?安恩在奉献了自己的青春,自己的一切后,却正在被忽略,被遗忘,安恩的孤独有谁知怜?
通过以上的思考和探索,我觉得隐藏在文本深处的更能体现文本价值的应该是小说所反映出的“孤独”这一主题,是人类社会中处于底层的普通老人的孤独,他们在社会中普遍存在着,他们这样的一个群体往往被各种理由、各种原因所忽略,所淡忘。奶牛的经历与安恩的遭遇正好凸显出本文的主题:提醒人们,要关注老年人,要重视老年人的情感需求。这也许正是作者的写作动机和目的所在。■
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在与学生的思想交流中却发现一些问题,这引发了我对本文主题的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一、从对老婆婆的外貌描写,是否可以认为是为了吸引别人的关注:学生联系自己换位思考
对于安恩来集市的目的,文章通过结尾处的对话似乎明确了:奶牛太孤单了,让它跟同类聚聚,散散心。但在阅读文章开头时一位女同学却提出了见解:“我认为安恩来市场之前如此精心打扮是为了引起别人对她的关注。因为我们平时出门精心打扮就是这样的。”文中对安恩的外貌是这样描写的:“她身上穿着样式老掉牙的旧衣服,可是很干净;一条手染的蓝裙,还带着乡下染缸中的那股土味儿。一块棕褐色的绒线方披肩交叉地盖在她那干瘪瘪的胸上。她戴的那条头巾颜色褪得泛白,七皱八褶,好像是撂在抽屉里有了年头。脚上的木屐连后跟都磨平了,皮面上却抹了油,擦得锃亮。”从对安恩的外貌描写中我们不难看出,如为卖牛而来,安恩的确用不着如此精心打扮自己,而从我们平时生活行为中来理解,她这样做的确极有可能是为了吸引别人对她的关注。从这一层面上看,安恩希望得到关注,可见她的内心是孤独的。
二、安恩的神态举止分明是回答了她来市场的目的:学生紧扣文中关键词句,理由充分
在讨论安恩解释来市场的原因时,一位学生提出了自己的问题:“文章第一段对安恩的神态举止的描写难道不是对她来市场原因的回答吗?”我们来看文中对安恩的神态举止是这样刻画的:“她站在那里,竖起耳朵凝神倾听着杂货摊上飘过来的音乐声,也不时抬头看看身边熙来攘往的人群和买卖交易的牲口。周围一片嘈杂喧闹:马市上马儿嘶鸣,海滩上渔船卸货的在吆喝,马戏班鼓声咚咚,小丑们招摇地高声喊叫。……安闲得很。”学生的理由是从“竖起耳朵凝神倾听”、“不时抬头看”等描写中可以看出:安恩到集市上来追求的就是这份嘈杂喧闹,她也很享受这份特殊的环境,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她的心情才是平静的。细细品味,的确字里行间分明在暗示我们她到集市是为排遣自己内心的孤独的。
三、安恩真的是关爱奶牛,还是在伤害奶牛:文本引发学生的争论
在讨论文章主题时,当我说到安恩关心奶牛,重视奶牛的情感体验时,一位同学提出了异议:“如果安恩真的是关爱奶牛,重视奶牛的情感需求,那么文中奶牛‘神情厌烦,腿脚僵硬地站在那里’,又该作何理解?如果奶牛如安恩所说是孤独的,那么奶牛在这样的环境中应该很乐意,表现应该很兴奋的呀。” 这一问题立刻得到很多同学的赞同。诚然,文中对奶牛是这样描写的:奶牛“神情厌烦,腿脚僵硬地站在那里”,我也就此组织同学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我把同学们的意见进行了综合,进行更深的探究:奶牛并不喜欢这样的环境。想想也是,牲口交易市场对牲口来说意味着什么,不必细说了吧。再看后文,奶牛不断地受到像类似屠夫的生意人的骚扰,如果从牛的真实感受和需要来看的话,我认为安恩此举不仅不是对牛的关心、爱护,相反是一种伤害,至少她也是好心办坏事,是愚蠢的。所以我认为真正孤独的不是奶牛,而是安恩。正是因为她自己内心的孤独才让她觉得奶牛没有同伴是孤独的,所以在她看来奶牛也和她一样需要那份嘈杂喧闹的环境。关于这一点,文中她对第一和第二个买牛人的态度也可见一斑。文中是这样描写的:“这头母牛卖多少钱,老婆婆?……望着她。”安恩:“它是不卖的。”语气平和,表示谦恭;“喂,这头母牛多少钱。”安恩:“它不卖的!”语气生硬,不屑地斜视。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是因礼貌而形成的结果,仔细分析,第一个买牛人目中有牛也有人,而第二个买牛人目中只有牛没有人,这正说明安恩内心渴望被人关注,也呼应了她为何要精心打扮自己。此外,文中最后一段她在用奶牛孤独作解释后连用了三个我们:“是这样的,真的,我们就到这里来了。但是我们不是来做生意的。既然已经弄成这样,我们只好回去了。”这其实也是安恩内心孤独的真实流露,安恩觉得奶牛与自己同病相怜。“这头奶牛太孤单了!”这又何尝不是她发自内心的呐喊。
四、文章写奶牛何尝不就是在写安恩:我对安恩和奶牛关系的思考
从小说的标题来看,作者采用了一个并列短语,而非安恩的奶牛或牵着奶牛的安恩,可见,人与动物的关系是并列的、平等的,不是从属关系,我觉得作者用意即告诉我们奶牛其实就是安恩的影子,写奶牛的真正目的就是为了表现安恩。文章中对奶牛有这样的一段描写:“曾经有过所有奶牛都有过的生活经历,它产下了小犊,然而连看它们一眼舔它们一下都没有来得及便被人带走了。这以后便吃着粗粝的草料,心甘情愿地把牛奶奉献出来。”显然,这一段描写并不是要表现奶牛的健壮和结实,也不能成为人们争相买奶牛的依据,那么作者的目的何在呢?牛老了,奉献了一切,但还应有一定的价值而受人关注,此外毕竟还有安恩想着它的孤独,还领它到集市上散散心,尽管未必符合牛的心理,但有人惦记着总归是事实。那么安恩呢?安恩在奉献了自己的青春,自己的一切后,却正在被忽略,被遗忘,安恩的孤独有谁知怜?
通过以上的思考和探索,我觉得隐藏在文本深处的更能体现文本价值的应该是小说所反映出的“孤独”这一主题,是人类社会中处于底层的普通老人的孤独,他们在社会中普遍存在着,他们这样的一个群体往往被各种理由、各种原因所忽略,所淡忘。奶牛的经历与安恩的遭遇正好凸显出本文的主题:提醒人们,要关注老年人,要重视老年人的情感需求。这也许正是作者的写作动机和目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