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新华社报道,最近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三峡后续工作规划》和《长江中下游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这再次表明中央政府高度重视三峡的后续工作,重视长江流域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国务院制订的两个规划,再度引起国人对三峽和长江的关注。
三峡工程的建成,对我国特别是长江流域经济、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和深远影响。毋庸置疑,三峡工程发挥了巨大的综合效益,但我们也应看到,三峡建设中还存在一些后续问题亟待解决。蓄水到175米,按“蓄清排浑”的方式进行调度后,对长江中下游带来的不利影响日益显现。
三峡移民问题始终是公众关注的焦点。移民的规模、难度都远远超出原先规划。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为此投入大量财力、物力和人力,但目前移民还不能说已达到安稳致富。三峡移民原规划116万人,但实际迁移、安置人口在150万人以上。实践表明,由于库区土地资源严重不足,原有土地人口容量已经超限。淹没区平均每平方公里高达1150人。受人类长期活动的影响,这个地区原生自然环境已基本消失。原定“就地后靠”的方针无法落实,政府才采取多渠道移民的方针,农村外迁人口达20余万人。城镇移民的安置就业也困难重重。库区人均GDP、城乡人均收入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30%。《三峡后续工作规划》要求到2020年,移民生活水平达到湖北省、重庆市同期平均水平,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调整库区经济结构,完善交通水利及城镇等基础设施。这将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三峡库区是地质灾害的多发地区。据有关部门报告,需要关注的地质灾害多发库岸干流15段长132.1公里,支流157段长253公里,泥石流易发支流8条15处,崩滑体1190处,面积135.9平方公里。蓄水后,由于水位变动,加重浸蚀,可能引发崩滑体和泥石流的复活。2010年甘肃舟曲县特大泥石流突发,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酿成巨大灾难,可为殷鉴。三峡地质灾害的监测、预报和治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三峡水库175米蓄水岸线长5972公里,水库蓄水后的库岸再选过程是复杂多变的,暴雨、洪水、地震、水位变动可能使库岸再选演变为多发的巨大地质灾害。因此,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的长效机制乃是当务之急。
造成库区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来自上游和库区城乡污染物的排放、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但不能否认水库蓄水加速了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蓄水后流速减缓,大量污染物沉积库中;35.69万亩农田被淹没,大量有机物入库,加速水的富营养化。625个厂矿淹没,大量建筑物沉积库中,估计工业固体废弃物及建筑垃圾将达数亿吨。其中有害化学物对库区水质的污染亦不容忽视。水库淹没632平方公里陆地面积,多为库区较富饶的地区,因而大大压缩了库区环境容量。为了控制污染源,国家拨了专项国债资金392亿元,在库区建了50多座污水处理厂和40多座垃圾处理厂。但不少地区建厂后,由于缺少管网配套设施建设资金,不能正常运作,甚至长期闲置。所以,不能说投资建厂就解决了问题。
以上三个方面,《三峡后续工作规划》提出了具体目标和实施方案,我们期待切实付诸实施。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人口密度最高、经济活动强度最大、环境压力最重的流域。近年来流域水污染问题日渐突出,饮用水水源和水生态安全面临考验。但人们已经注意到:三峡工程蓄水后对长江中下游带来了若干不利影响。大家知道,三峡水库是按照蓄清排浑的方式运作的,枯水季节蓄水至175米,平水季节155米,洪水时降低水位至145米。用这种方式运作,一是为了在洪水时排沙,减少水库淤积;二是为了减轻库尾城市淹没的风险;同时也保证电站发电的稳定性。但三峡的运作方式,给长江中下游带来不利影响。在枯水季节甚至平水季节,长江中下游水量明显减少,造成洞庭湖、鄱阳湖大面积干涸,航道变窄,影响船只通行,甚至造成用水、灌溉等困难,加剧水质污染。此外,大坝泄水,冲刷荆江大堤基础,出现大堤险情。长江水量偏小,致使长江入海处海水倒灌。
《规划》指出:要妥善处理三峡工程蓄水后对长江中下游带来的不利影响。落实两个规划还任重道远。但愿三峡后续问题能逐步得到解决,让三峡的效益充分发挥出来,把它的负面影响减至最小,确保这一世纪工程的长治久安。同时,我们应善待长江,呵护长江,在保护的基础上有序开发,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作者为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另一视角看世纪工程》著者)▲
三峡工程的建成,对我国特别是长江流域经济、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和深远影响。毋庸置疑,三峡工程发挥了巨大的综合效益,但我们也应看到,三峡建设中还存在一些后续问题亟待解决。蓄水到175米,按“蓄清排浑”的方式进行调度后,对长江中下游带来的不利影响日益显现。
三峡移民问题始终是公众关注的焦点。移民的规模、难度都远远超出原先规划。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为此投入大量财力、物力和人力,但目前移民还不能说已达到安稳致富。三峡移民原规划116万人,但实际迁移、安置人口在150万人以上。实践表明,由于库区土地资源严重不足,原有土地人口容量已经超限。淹没区平均每平方公里高达1150人。受人类长期活动的影响,这个地区原生自然环境已基本消失。原定“就地后靠”的方针无法落实,政府才采取多渠道移民的方针,农村外迁人口达20余万人。城镇移民的安置就业也困难重重。库区人均GDP、城乡人均收入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30%。《三峡后续工作规划》要求到2020年,移民生活水平达到湖北省、重庆市同期平均水平,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调整库区经济结构,完善交通水利及城镇等基础设施。这将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三峡库区是地质灾害的多发地区。据有关部门报告,需要关注的地质灾害多发库岸干流15段长132.1公里,支流157段长253公里,泥石流易发支流8条15处,崩滑体1190处,面积135.9平方公里。蓄水后,由于水位变动,加重浸蚀,可能引发崩滑体和泥石流的复活。2010年甘肃舟曲县特大泥石流突发,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酿成巨大灾难,可为殷鉴。三峡地质灾害的监测、预报和治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三峡水库175米蓄水岸线长5972公里,水库蓄水后的库岸再选过程是复杂多变的,暴雨、洪水、地震、水位变动可能使库岸再选演变为多发的巨大地质灾害。因此,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的长效机制乃是当务之急。
造成库区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来自上游和库区城乡污染物的排放、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但不能否认水库蓄水加速了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蓄水后流速减缓,大量污染物沉积库中;35.69万亩农田被淹没,大量有机物入库,加速水的富营养化。625个厂矿淹没,大量建筑物沉积库中,估计工业固体废弃物及建筑垃圾将达数亿吨。其中有害化学物对库区水质的污染亦不容忽视。水库淹没632平方公里陆地面积,多为库区较富饶的地区,因而大大压缩了库区环境容量。为了控制污染源,国家拨了专项国债资金392亿元,在库区建了50多座污水处理厂和40多座垃圾处理厂。但不少地区建厂后,由于缺少管网配套设施建设资金,不能正常运作,甚至长期闲置。所以,不能说投资建厂就解决了问题。
以上三个方面,《三峡后续工作规划》提出了具体目标和实施方案,我们期待切实付诸实施。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人口密度最高、经济活动强度最大、环境压力最重的流域。近年来流域水污染问题日渐突出,饮用水水源和水生态安全面临考验。但人们已经注意到:三峡工程蓄水后对长江中下游带来了若干不利影响。大家知道,三峡水库是按照蓄清排浑的方式运作的,枯水季节蓄水至175米,平水季节155米,洪水时降低水位至145米。用这种方式运作,一是为了在洪水时排沙,减少水库淤积;二是为了减轻库尾城市淹没的风险;同时也保证电站发电的稳定性。但三峡的运作方式,给长江中下游带来不利影响。在枯水季节甚至平水季节,长江中下游水量明显减少,造成洞庭湖、鄱阳湖大面积干涸,航道变窄,影响船只通行,甚至造成用水、灌溉等困难,加剧水质污染。此外,大坝泄水,冲刷荆江大堤基础,出现大堤险情。长江水量偏小,致使长江入海处海水倒灌。
《规划》指出:要妥善处理三峡工程蓄水后对长江中下游带来的不利影响。落实两个规划还任重道远。但愿三峡后续问题能逐步得到解决,让三峡的效益充分发挥出来,把它的负面影响减至最小,确保这一世纪工程的长治久安。同时,我们应善待长江,呵护长江,在保护的基础上有序开发,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作者为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另一视角看世纪工程》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