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尤金·奈达[1]所谓的“功能对等”,实质上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本论文旨在分析杜拉斯的小说《情人》的王道乾译本,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并运用动态对等理论。
【关键词】:动态对等理论;杜拉斯;《情人》 ;中译本
一、尤金·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
为使源语和目的语的之间的转换有一个标准,减少差异,尤金·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并指明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动态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文体对等。在这四个方面中,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形式很可能掩藏源语的文化意义并阻碍文化交流。因此,在文学翻译中,根据奈达的理论,译者应以动态对等的四个方面作为翻译的原则准确地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的文化内涵。
为了准确地再现源语文化和消除文化差异,译者可以遵循以下的三个步骤:
第一,努力创造出既符合原文语义又体现原文文化特色的译作。然而,两种语言代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文化可能有类似的因素,但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完全展现原文文化内涵的完美的翻译作品是不可能存在的,译者只能最大限度地再现源语文化。
第二,如果意义和文化不能同时兼顾,译者只有舍弃形式对等,通过在译文中改变原文的形式达到再现原文语义和文化的目的。
第三,如果形式的改变仍然不足以表达原文的语义和文化,可以采用“重创”这一翻译技巧来解决文化差异,使源语和目的语达到意义上的对等。“重创”是指将源语的深层结构转换成目的语的表层结构,也就是将源语文章的文化内涵用译语的词汇来阐述和说明。根据奈达的翻译理论,文化差异的处理是与从语义到文体将源语再现于目的语紧密相联的。只有当译文从语言形式到文化内涵都再现了源语的风格和精神时,译作才能被称作是优秀的作品。
二、《情人》及其中文译本译者简介
特立独行的玛格丽特·杜拉斯堪称法国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她的文字个性色彩强烈,表达方式颇为极端,风格在当时的法国乃至世界文坛都算得上前卫,后来被冠以“新小说派”之名。杜拉斯于1984年发表了她最为著名的小说《情人》,并凭借该小说获得了当年的龚古尔文学奖。这位女作家原属难懂的作家之列,但是这部作品出乎意料地受到如此热烈的欢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被认为是“历史性的”、“杜拉斯现象”。随后该小说被译成40多种文字,累计售出250万册。
杜拉斯的作品也为当代中国作家所推崇、借鉴并模仿。女作家赵玫公开承认自己“宗教般地崇拜和热爱着这个杜拉斯”;一些评论家认为陈染和林白等人的写作明显受杜拉斯影响,如她们有意将虚构与现实融为一体,作品带有自传色彩;杜拉斯还是王小波最钟情的作家,他坦言自己把杜拉斯“看作我的老师”。
《情人》自1985年传入中国以来,陆陆续续有十几本译本面世。参与的翻译家有蒋庆美、王东亮、颜保、王道乾、戴明沛、泽兵、纪应夫、林瑞新、孙建军等。其中以王道乾[2]先生的译本最为经典。以翻译《情人》而蜚声海内外的翻译家王道乾先生,在中国创造了一个文坛神话:他在汉语世界里创造了“另一个玛格丽特·杜拉斯”,影响了中国一代年轻作家的创作。由此在中国翻译界产生了一个“《情人》现象”,也就是一个作家如何在另一种语境中最充分、贴切地演绎和表达原作的情感。
三、两个中译本的对比分析
本篇论文选取了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的王道乾译本(以下简称王译本)进行分析,并针对翻译策略做出了如下归纳:
(一)长句分割成短句
法语习惯用长句表达语义。因为法语中心词始终放在首位,所以,即使帶着长长的“尾巴”,亦不会影响到对中心词的理解。汉语则不然,因为汉语的限定始终置于中心词之前,如果中心词限定成分太长,读者极可能受到冗长限定词的影响,而要刻意寻找中心词,从而令阅读效果大打折扣。所以,在翻译法语句子时,必须要对其进行分割,将次要成分与中心成分剥离开来。
1. ? Je vous connais depuis toujours. Tout le monde dit que vous étiez jeune, je suis venu pour vous dire que pour moi je vous trouve plus belle maintenant que lorsque vous étiez jeune, j’aimais moins votre visage de jeune femme que celui que vous avez maintenant, dévasté. ?
王译本:“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原文是一段对话,用“celui que”引出一个从句,将“我”年轻时的面容与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作对比,这是法语中最常见的语法。而在汉语的语境里,对话习惯采用短句以便听众理解所言之意。这一点,王译本处理地很好,符合汉语表达习惯。
2. Je pense souvent à cette image que je suis seule à voir encore et dont je n’ai jamais parlé.
王譯本:这个形象,我是时常想到的,这个形象,只有我一个人能看到,这个形象,我却从来不曾说起。 原文只有一个句号,而王译本却使用了5个逗号和1个句号,将长句拆成多个短句。原文只出现了一次的“image”,王译本连续重复翻译了三次“这个形象”,排比句式,感情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于自己往昔形象和生活的回忆,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并启发读者思考:到底作者想到的是什么样的形象呢?从而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3. J’ai quinze ans et demi, il n’y a pas de saisons dans ce pays-là, nous sommes dans une saison unique, chaude, monotone, nous sommes dans la longue zone chaude de la terre, pas de printemps, pas de renouveau.
王译本:我才十五岁半,在那个国土上,没有四季之分,我们就生活在唯一一个季节之中,同样的炎热,同样的单调,我们生活在世界上一个狭长的炎热地带,既没有春天,也没有季节的更替嬗变。
此处是作者在回忆自己十五岁半时候的生活经历,娓娓道来,回忆缓慢而悠远。此处宜用短句,仿佛作者在轻声诉说过往,引起读者共鸣。王译本使用“同样的”、“同样的”、“既没有……也没有”来表达所居之地的无聊和单一,带有些许作者个人的感情。
(二)调整地点状语的位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的一般排列次序为:1.表示时间的名词;2.表示地点的介词结构;3.表示范围的副词;4.表示情态的形容词;5.表示对象的介词结构。按照汉语的习惯,地点状语位于谓语中心语之前最常见,因为主语出现之后紧接着要交待主语活动的环境,这也符合人们的认知习惯,动作的发生都是行为主体在一定场所中发生,这也就成为最基本的句子模式。而法语句子中地点状语的位置则非常灵活。因此在翻译的时候要特別注意地点状语的位置,并根据语义和语境做出适当的调整。
1.Un jour, j’étais ?gée déjà, dans le hall d’un lieu public, un homme est venu vers moi. Il s’est fait conna?tre et il m’a dit...
王译本: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
根据汉语的记叙顺序:时间、地点、人物,王译本的翻译方法很容易被读者所认同接受。
2. Il y a de vastes endroits où l’on fait croire qu’il y avait personne.
王译本:只有某些广阔的场地、处所,人们总是要你相信在那些地方曾经有过怎样一个人,不,不是那样,什么人也没有。
此处将地点状语位置提前放在句首,起强调作用,强调作者回忆的地点。
3. Dans la limousine il y a un homme très élégant qui me regarde.
王译本:在那部利穆新汽车里,一个风度翩翩的男人正在看我。
作者在上文中利用两段的篇幅来描写了利穆新轿车,因此在本段开头,先提到利穆新汽车,起到承接上文的作用。此处将地点状语放在句首很是贴切。
(三)增译、漏译、错译的情况
根据汉法两种语言不同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在翻译过程中有时候需要增添一些词、短句或句子,以便更准确地表达出原文所包含的意義或强化作者的感情。通过增译,可以保证译文语法结构的完整和译文意思的明确。因为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着差异,所以存在漏译、错译的情况也在所难免。
1.Pour toi c’est le secondaire qu’il faudra. Ce qui était suffisant pour elle ne l’est plus pour la petite.
王译本:你嘛,你应该进中学。对她来说,她是受过充分教育的,对她的小女儿来说,那就不够了。
长句短译,增加了随意的聊家常的感觉。
2.C’est donc pendant la traversée d’un bras du Mékong sur le bac qui est entre Vinhlong et Sadec dans la grande plaine de boue et de riz du sud de la Cochinchine, celle des oiseaux.
Je descends de car. Je vais au bastingage. Je regarde le fleuve. Ma mère me dit quelquefois que jamais, de ma vie entière, je ne reverrai des fleuves aussi beaux que ceux-là, aussi grands, aussi sauvages, le Mékong et ses bras qui descendent vers les océans, ces territoires d’eau qui vont aller dispara?tre dans les cavités des océans.
王译本:这就是那次渡河过程中发生的事。那次渡河是在交趾支那[3]南部遍布泥泞 、生产稻米的大平原,即乌瓦洲平原永隆[4]和沙沥之间从湄公河支流上乘渡船过去的。
我从汽车上走下来。我走到渡船的舷墙前面。我看着这条长河。我的母亲有时对我说,我这一生还从来没有见过像湄公河这样美、这样雄伟、这样凶猛的大河,湄公河和它的支流就在这里汹涌流过,注入海洋,这一片汪洋大水流入海洋深陷之处消失不见。 “boue”在字典中的解释是:污泥、淤泥、卑鄙,王译本译为“泥泞”。我们可以从空间视角的角度来分析作者所描写的场景:在渡河的过程中,“我”坐在车里。只有当“我”走下车,走到舷墙前,才能看到湄公河波澜壮阔的景象。作者的叙事视角十分清楚。
3. Elle sont démodées.
王译本:做成像“时装”那样。
孙译本:式样早就过时了。
“我”所有的连衣裙都是用母亲的旧连衣裙改的,没有一件合适的,并且还做成了小孩子穿的那样,因此我对这些衣服是非常不满意的。“démodées”在字典中的解释是:过时的、不时髦的、老式的。王道乾先生的翻譯起初看以为是错译,实则采用了说反话的修辞手法(加双引号表示反语讽刺之意),即运用实际上的意义跟字面意思正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意思。这些连衣裙早就过时了,译者却故意說成“时装”,似乎有一种讽刺的意思蕴含其中,一个懂得打扮的少女因为不满意自己的服装而在心里埋怨女管家,使得“我”的形象更加生动饱满了。
4. La saleté, ma mère, mon amour.
王译本:我的母亲,我所爱的母亲啊,卑鄙卑鄙。
母亲向来偏爱甚至纵容他的儿子,尽管”我“很优秀,还是没有得到母亲的重视和疼爱。上文说道:”我“的法文考了第一名,然后母亲并不满意,因为考第一名的不是不是她的儿子。因此“我”对深爱着的母亲生出了一种怨恨:“卑鄙卑鄙”。王译本在此处的增译将少女对母亲复杂矛盾的感情强烈地表达了出来,富有感染力。
文学作品的翻译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面对相同的作品,不同的译者也会有不同的译本。笔者在对《情人》两个中译本的比较分析中,发现了两个译本的许多不同之处,因篇幅有限,只列举上述的例子。通过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应用,使读者对此理论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并指导我们进行翻译实践。
注释:
[1]尤金·奈达: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家、翻译理论家,提出了“功能对等”的翻译理论。
[2]王道乾:浙江绍兴人,著名的法语文学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代表性译作为玛格丽特·杜拉斯小说《情人》。
[3]交趾支那:位于越南南部、柬埔寨的东南部。 当时属于法国殖民地,首府是西贡。
[4]永隆:越南的一个省份,位于湄公河南岸。
参考文献:
[1]玛格丽特·杜拉斯/著.[M]《情人》孙建军/译.广州出版社,2007.
[2]玛格丽特·杜拉斯/著.[M]《情人》王道乾/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
[3]玛格丽特·杜拉斯/著.[M]《情人》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
【关键词】:动态对等理论;杜拉斯;《情人》 ;中译本
一、尤金·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
为使源语和目的语的之间的转换有一个标准,减少差异,尤金·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并指明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动态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文体对等。在这四个方面中,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形式很可能掩藏源语的文化意义并阻碍文化交流。因此,在文学翻译中,根据奈达的理论,译者应以动态对等的四个方面作为翻译的原则准确地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的文化内涵。
为了准确地再现源语文化和消除文化差异,译者可以遵循以下的三个步骤:
第一,努力创造出既符合原文语义又体现原文文化特色的译作。然而,两种语言代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文化可能有类似的因素,但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完全展现原文文化内涵的完美的翻译作品是不可能存在的,译者只能最大限度地再现源语文化。
第二,如果意义和文化不能同时兼顾,译者只有舍弃形式对等,通过在译文中改变原文的形式达到再现原文语义和文化的目的。
第三,如果形式的改变仍然不足以表达原文的语义和文化,可以采用“重创”这一翻译技巧来解决文化差异,使源语和目的语达到意义上的对等。“重创”是指将源语的深层结构转换成目的语的表层结构,也就是将源语文章的文化内涵用译语的词汇来阐述和说明。根据奈达的翻译理论,文化差异的处理是与从语义到文体将源语再现于目的语紧密相联的。只有当译文从语言形式到文化内涵都再现了源语的风格和精神时,译作才能被称作是优秀的作品。
二、《情人》及其中文译本译者简介
特立独行的玛格丽特·杜拉斯堪称法国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她的文字个性色彩强烈,表达方式颇为极端,风格在当时的法国乃至世界文坛都算得上前卫,后来被冠以“新小说派”之名。杜拉斯于1984年发表了她最为著名的小说《情人》,并凭借该小说获得了当年的龚古尔文学奖。这位女作家原属难懂的作家之列,但是这部作品出乎意料地受到如此热烈的欢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被认为是“历史性的”、“杜拉斯现象”。随后该小说被译成40多种文字,累计售出250万册。
杜拉斯的作品也为当代中国作家所推崇、借鉴并模仿。女作家赵玫公开承认自己“宗教般地崇拜和热爱着这个杜拉斯”;一些评论家认为陈染和林白等人的写作明显受杜拉斯影响,如她们有意将虚构与现实融为一体,作品带有自传色彩;杜拉斯还是王小波最钟情的作家,他坦言自己把杜拉斯“看作我的老师”。
《情人》自1985年传入中国以来,陆陆续续有十几本译本面世。参与的翻译家有蒋庆美、王东亮、颜保、王道乾、戴明沛、泽兵、纪应夫、林瑞新、孙建军等。其中以王道乾[2]先生的译本最为经典。以翻译《情人》而蜚声海内外的翻译家王道乾先生,在中国创造了一个文坛神话:他在汉语世界里创造了“另一个玛格丽特·杜拉斯”,影响了中国一代年轻作家的创作。由此在中国翻译界产生了一个“《情人》现象”,也就是一个作家如何在另一种语境中最充分、贴切地演绎和表达原作的情感。
三、两个中译本的对比分析
本篇论文选取了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的王道乾译本(以下简称王译本)进行分析,并针对翻译策略做出了如下归纳:
(一)长句分割成短句
法语习惯用长句表达语义。因为法语中心词始终放在首位,所以,即使帶着长长的“尾巴”,亦不会影响到对中心词的理解。汉语则不然,因为汉语的限定始终置于中心词之前,如果中心词限定成分太长,读者极可能受到冗长限定词的影响,而要刻意寻找中心词,从而令阅读效果大打折扣。所以,在翻译法语句子时,必须要对其进行分割,将次要成分与中心成分剥离开来。
1. ? Je vous connais depuis toujours. Tout le monde dit que vous étiez jeune, je suis venu pour vous dire que pour moi je vous trouve plus belle maintenant que lorsque vous étiez jeune, j’aimais moins votre visage de jeune femme que celui que vous avez maintenant, dévasté. ?
王译本:“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原文是一段对话,用“celui que”引出一个从句,将“我”年轻时的面容与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作对比,这是法语中最常见的语法。而在汉语的语境里,对话习惯采用短句以便听众理解所言之意。这一点,王译本处理地很好,符合汉语表达习惯。
2. Je pense souvent à cette image que je suis seule à voir encore et dont je n’ai jamais parlé.
王譯本:这个形象,我是时常想到的,这个形象,只有我一个人能看到,这个形象,我却从来不曾说起。 原文只有一个句号,而王译本却使用了5个逗号和1个句号,将长句拆成多个短句。原文只出现了一次的“image”,王译本连续重复翻译了三次“这个形象”,排比句式,感情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于自己往昔形象和生活的回忆,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并启发读者思考:到底作者想到的是什么样的形象呢?从而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3. J’ai quinze ans et demi, il n’y a pas de saisons dans ce pays-là, nous sommes dans une saison unique, chaude, monotone, nous sommes dans la longue zone chaude de la terre, pas de printemps, pas de renouveau.
王译本:我才十五岁半,在那个国土上,没有四季之分,我们就生活在唯一一个季节之中,同样的炎热,同样的单调,我们生活在世界上一个狭长的炎热地带,既没有春天,也没有季节的更替嬗变。
此处是作者在回忆自己十五岁半时候的生活经历,娓娓道来,回忆缓慢而悠远。此处宜用短句,仿佛作者在轻声诉说过往,引起读者共鸣。王译本使用“同样的”、“同样的”、“既没有……也没有”来表达所居之地的无聊和单一,带有些许作者个人的感情。
(二)调整地点状语的位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的一般排列次序为:1.表示时间的名词;2.表示地点的介词结构;3.表示范围的副词;4.表示情态的形容词;5.表示对象的介词结构。按照汉语的习惯,地点状语位于谓语中心语之前最常见,因为主语出现之后紧接着要交待主语活动的环境,这也符合人们的认知习惯,动作的发生都是行为主体在一定场所中发生,这也就成为最基本的句子模式。而法语句子中地点状语的位置则非常灵活。因此在翻译的时候要特別注意地点状语的位置,并根据语义和语境做出适当的调整。
1.Un jour, j’étais ?gée déjà, dans le hall d’un lieu public, un homme est venu vers moi. Il s’est fait conna?tre et il m’a dit...
王译本: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
根据汉语的记叙顺序:时间、地点、人物,王译本的翻译方法很容易被读者所认同接受。
2. Il y a de vastes endroits où l’on fait croire qu’il y avait personne.
王译本:只有某些广阔的场地、处所,人们总是要你相信在那些地方曾经有过怎样一个人,不,不是那样,什么人也没有。
此处将地点状语位置提前放在句首,起强调作用,强调作者回忆的地点。
3. Dans la limousine il y a un homme très élégant qui me regarde.
王译本:在那部利穆新汽车里,一个风度翩翩的男人正在看我。
作者在上文中利用两段的篇幅来描写了利穆新轿车,因此在本段开头,先提到利穆新汽车,起到承接上文的作用。此处将地点状语放在句首很是贴切。
(三)增译、漏译、错译的情况
根据汉法两种语言不同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在翻译过程中有时候需要增添一些词、短句或句子,以便更准确地表达出原文所包含的意義或强化作者的感情。通过增译,可以保证译文语法结构的完整和译文意思的明确。因为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着差异,所以存在漏译、错译的情况也在所难免。
1.Pour toi c’est le secondaire qu’il faudra. Ce qui était suffisant pour elle ne l’est plus pour la petite.
王译本:你嘛,你应该进中学。对她来说,她是受过充分教育的,对她的小女儿来说,那就不够了。
长句短译,增加了随意的聊家常的感觉。
2.C’est donc pendant la traversée d’un bras du Mékong sur le bac qui est entre Vinhlong et Sadec dans la grande plaine de boue et de riz du sud de la Cochinchine, celle des oiseaux.
Je descends de car. Je vais au bastingage. Je regarde le fleuve. Ma mère me dit quelquefois que jamais, de ma vie entière, je ne reverrai des fleuves aussi beaux que ceux-là, aussi grands, aussi sauvages, le Mékong et ses bras qui descendent vers les océans, ces territoires d’eau qui vont aller dispara?tre dans les cavités des océans.
王译本:这就是那次渡河过程中发生的事。那次渡河是在交趾支那[3]南部遍布泥泞 、生产稻米的大平原,即乌瓦洲平原永隆[4]和沙沥之间从湄公河支流上乘渡船过去的。
我从汽车上走下来。我走到渡船的舷墙前面。我看着这条长河。我的母亲有时对我说,我这一生还从来没有见过像湄公河这样美、这样雄伟、这样凶猛的大河,湄公河和它的支流就在这里汹涌流过,注入海洋,这一片汪洋大水流入海洋深陷之处消失不见。 “boue”在字典中的解释是:污泥、淤泥、卑鄙,王译本译为“泥泞”。我们可以从空间视角的角度来分析作者所描写的场景:在渡河的过程中,“我”坐在车里。只有当“我”走下车,走到舷墙前,才能看到湄公河波澜壮阔的景象。作者的叙事视角十分清楚。
3. Elle sont démodées.
王译本:做成像“时装”那样。
孙译本:式样早就过时了。
“我”所有的连衣裙都是用母亲的旧连衣裙改的,没有一件合适的,并且还做成了小孩子穿的那样,因此我对这些衣服是非常不满意的。“démodées”在字典中的解释是:过时的、不时髦的、老式的。王道乾先生的翻譯起初看以为是错译,实则采用了说反话的修辞手法(加双引号表示反语讽刺之意),即运用实际上的意义跟字面意思正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意思。这些连衣裙早就过时了,译者却故意說成“时装”,似乎有一种讽刺的意思蕴含其中,一个懂得打扮的少女因为不满意自己的服装而在心里埋怨女管家,使得“我”的形象更加生动饱满了。
4. La saleté, ma mère, mon amour.
王译本:我的母亲,我所爱的母亲啊,卑鄙卑鄙。
母亲向来偏爱甚至纵容他的儿子,尽管”我“很优秀,还是没有得到母亲的重视和疼爱。上文说道:”我“的法文考了第一名,然后母亲并不满意,因为考第一名的不是不是她的儿子。因此“我”对深爱着的母亲生出了一种怨恨:“卑鄙卑鄙”。王译本在此处的增译将少女对母亲复杂矛盾的感情强烈地表达了出来,富有感染力。
文学作品的翻译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面对相同的作品,不同的译者也会有不同的译本。笔者在对《情人》两个中译本的比较分析中,发现了两个译本的许多不同之处,因篇幅有限,只列举上述的例子。通过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应用,使读者对此理论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并指导我们进行翻译实践。
注释:
[1]尤金·奈达: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家、翻译理论家,提出了“功能对等”的翻译理论。
[2]王道乾:浙江绍兴人,著名的法语文学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代表性译作为玛格丽特·杜拉斯小说《情人》。
[3]交趾支那:位于越南南部、柬埔寨的东南部。 当时属于法国殖民地,首府是西贡。
[4]永隆:越南的一个省份,位于湄公河南岸。
参考文献:
[1]玛格丽特·杜拉斯/著.[M]《情人》孙建军/译.广州出版社,2007.
[2]玛格丽特·杜拉斯/著.[M]《情人》王道乾/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
[3]玛格丽特·杜拉斯/著.[M]《情人》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