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些日子和同行间有这样的感叹,同样的生意,为什么日本人做就会有利润,而国人一做就变得没利润了?
在闲聊中发现,日本人之间也打价格战,但他们之间是很有节制的,任何一方都不会把低价进行到底,好像在一个规范好了的默契中,你走一步我走一步,大家都不会离常识太远,而国人就有些“烂”,先是烂价,再是烂市,最后大家都在烂中挣扎,痛苦不堪。
守规矩可以说是对日本人的一致认识,东京街头就是没有车,行人在红灯前也会自觉等绿灯再走,按部就班是他们的习性。我曾在东京近郊的一家街道工厂,和一帮日本的家庭主妇工作过3个月,工作很简单,就是把细长的铝合金管子放到机器里,等弯成型了,再放入箱中。我仔细观察过,那些主妇在机器前操作的手势和姿势永远是一样的,如果把这些动作用轨迹连起来,就可看到所有重复的动作都在一条轨迹上运动。这让我想到最近在日本企业中流行开的新看板模式,就是把要退休的老工人工艺操作的手势,拍成录像在工厂的各个角落放映,让新工人们抬头就能看到老工人是怎么做的。用这种方式把工艺的规范化教育给新工人,以解决因婴儿潮出生的熟练工大批退休而造成的生产质量下降问题。在日本,你告诉日本人拧螺丝三下,他们绝对不会少拧一下,也绝对不会多拧一下。
日本人为什么会如此近乎不可思议地守规矩?因为他们生活在格子里面,日本社会各种各样的规范,他们称为的常识,就是一格格不可逾越的格子,这些格子规范着日本人的思想和行为。我们来看一下格子是怎么在日本社会中形成的。
在住的方面,和式的房子是用拉门把一个很大的空间隔成一个个小格子——房间,用来隔开空间的拉门也是格子,把纸糊在木格子上就是拉门。不单单拉门是格子,连地板都是格子——榻榻米,用稻草编制的榻榻米,一张的传统尺寸是宽90厘米,长180厘米,厚5厘米,面积1.62平方米,和室的地板就是用一块块榻榻米铺接而成,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日本人住在格子里面。
在吃的方面,日本人也是在一个个格子中完成的。著名的幕之内便当,就是一个有很多格子的盒子,每个格子里放不同的菜肴,沙拉,水果,米饭和酱料,这种源于歌舞伎休息时采用的膳食方式被发扬光大到其他饮食领域,像现在的便当就是简单化的幕之内。在日本的街头,你随时都可看到写着“定食”的招牌,大多数餐馆都提供“定食”,连晚上喝酒的居酒屋都会在午餐时间专门摆出各类“定食”招揽上班族的光顾。
定食就是把格子去掉后的幕之内,米饭,主菜,副菜,配菜都会按规定的区域放在一个盘子里,这是没有了格子的格式化饮食。像传统的寿司摆盘也是很有讲究的,基本上是要布成一个山水的局。什么地方放什么样的生鱼片,至今在一些传统的料亭里都是有严格规定,半点差错都不许的。
风靡全球的漫画已经是日本文化的代表,漫画之所以在日本这么强势,和格子有关。因为漫画就是在格子里讲故事,符合日本人的生活习性。
在格子的潜移默化中,日本人做什么都潜意识地格式化,空手道,剑道,花道,茶道里的“型”就是格式化的产物,而象征日本文化精髓的茶道更是将格式化升华到仪式化。从对茶的侧重到对器皿的侧重,从对茶味的追求到对规矩的追求,无不是因为日本人内心对格式化的追求。
日本有世界上最高生产力的工人,因为从格子中训练出来的日本工人,能够更规范地操作工序和流程。就如我前文所述在小小的街道工厂都能看到打临工的主妇们这么规范操作,不要说大企业的正式产业工人了。可能大家不知道,世界上最早的磁记录材料是日本人发明的,也正因为日本人根深蒂固的格子化,如今和磁记录相关的光碟,硬盘都要格式化才能使用。这是格子化的日本对科技的贡献。
格子化带来了有序,有序产生美。格式化带来了规范,规范是产业的基础。我们看到日本社会随处可见的整洁和精致,这是格子化努力的结果。我们看到后起的日本汽车业打败美国的汽车业,这是规范化带来的威力。这些都是格子化好的一面。
格子化也有不好的一面,就是心胸容易狭窄,思维容易僵化,见木不见林。这也是为什么日本在经济上大有作为,而在国际政治、外交上屡遭尴尬和绝境的原因。有一件小事可以说明日本人墨守成规到何种地步。当时临近毕业,我请平时交往不错的一个日本同学去马来西亚餐馆吃饭,他在看了菜单后,思考良久,最后选了可乐和炒饭,我劝他尝试一下马来菜独有的滑蛋炒河粉,肉骨茶什么的,但都被他摇头拒绝了。可乐和炒饭是在哪里都能吃到的,又何必特地到马来餐馆来吃这个呢?对跨出常识的不安和恐惧可能是他不愿尝试新东西的原因吧。
也正因为这份与生俱来的对脱离常识——格子的恐惧,在市场竞争中相对约束了各方过分的行为,从而保证了整个行业间的利润,这是日本人做的生意比较有利可图的背后原因吧。
在闲聊中发现,日本人之间也打价格战,但他们之间是很有节制的,任何一方都不会把低价进行到底,好像在一个规范好了的默契中,你走一步我走一步,大家都不会离常识太远,而国人就有些“烂”,先是烂价,再是烂市,最后大家都在烂中挣扎,痛苦不堪。
守规矩可以说是对日本人的一致认识,东京街头就是没有车,行人在红灯前也会自觉等绿灯再走,按部就班是他们的习性。我曾在东京近郊的一家街道工厂,和一帮日本的家庭主妇工作过3个月,工作很简单,就是把细长的铝合金管子放到机器里,等弯成型了,再放入箱中。我仔细观察过,那些主妇在机器前操作的手势和姿势永远是一样的,如果把这些动作用轨迹连起来,就可看到所有重复的动作都在一条轨迹上运动。这让我想到最近在日本企业中流行开的新看板模式,就是把要退休的老工人工艺操作的手势,拍成录像在工厂的各个角落放映,让新工人们抬头就能看到老工人是怎么做的。用这种方式把工艺的规范化教育给新工人,以解决因婴儿潮出生的熟练工大批退休而造成的生产质量下降问题。在日本,你告诉日本人拧螺丝三下,他们绝对不会少拧一下,也绝对不会多拧一下。
日本人为什么会如此近乎不可思议地守规矩?因为他们生活在格子里面,日本社会各种各样的规范,他们称为的常识,就是一格格不可逾越的格子,这些格子规范着日本人的思想和行为。我们来看一下格子是怎么在日本社会中形成的。
在住的方面,和式的房子是用拉门把一个很大的空间隔成一个个小格子——房间,用来隔开空间的拉门也是格子,把纸糊在木格子上就是拉门。不单单拉门是格子,连地板都是格子——榻榻米,用稻草编制的榻榻米,一张的传统尺寸是宽90厘米,长180厘米,厚5厘米,面积1.62平方米,和室的地板就是用一块块榻榻米铺接而成,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日本人住在格子里面。
在吃的方面,日本人也是在一个个格子中完成的。著名的幕之内便当,就是一个有很多格子的盒子,每个格子里放不同的菜肴,沙拉,水果,米饭和酱料,这种源于歌舞伎休息时采用的膳食方式被发扬光大到其他饮食领域,像现在的便当就是简单化的幕之内。在日本的街头,你随时都可看到写着“定食”的招牌,大多数餐馆都提供“定食”,连晚上喝酒的居酒屋都会在午餐时间专门摆出各类“定食”招揽上班族的光顾。
定食就是把格子去掉后的幕之内,米饭,主菜,副菜,配菜都会按规定的区域放在一个盘子里,这是没有了格子的格式化饮食。像传统的寿司摆盘也是很有讲究的,基本上是要布成一个山水的局。什么地方放什么样的生鱼片,至今在一些传统的料亭里都是有严格规定,半点差错都不许的。
风靡全球的漫画已经是日本文化的代表,漫画之所以在日本这么强势,和格子有关。因为漫画就是在格子里讲故事,符合日本人的生活习性。
在格子的潜移默化中,日本人做什么都潜意识地格式化,空手道,剑道,花道,茶道里的“型”就是格式化的产物,而象征日本文化精髓的茶道更是将格式化升华到仪式化。从对茶的侧重到对器皿的侧重,从对茶味的追求到对规矩的追求,无不是因为日本人内心对格式化的追求。
日本有世界上最高生产力的工人,因为从格子中训练出来的日本工人,能够更规范地操作工序和流程。就如我前文所述在小小的街道工厂都能看到打临工的主妇们这么规范操作,不要说大企业的正式产业工人了。可能大家不知道,世界上最早的磁记录材料是日本人发明的,也正因为日本人根深蒂固的格子化,如今和磁记录相关的光碟,硬盘都要格式化才能使用。这是格子化的日本对科技的贡献。
格子化带来了有序,有序产生美。格式化带来了规范,规范是产业的基础。我们看到日本社会随处可见的整洁和精致,这是格子化努力的结果。我们看到后起的日本汽车业打败美国的汽车业,这是规范化带来的威力。这些都是格子化好的一面。
格子化也有不好的一面,就是心胸容易狭窄,思维容易僵化,见木不见林。这也是为什么日本在经济上大有作为,而在国际政治、外交上屡遭尴尬和绝境的原因。有一件小事可以说明日本人墨守成规到何种地步。当时临近毕业,我请平时交往不错的一个日本同学去马来西亚餐馆吃饭,他在看了菜单后,思考良久,最后选了可乐和炒饭,我劝他尝试一下马来菜独有的滑蛋炒河粉,肉骨茶什么的,但都被他摇头拒绝了。可乐和炒饭是在哪里都能吃到的,又何必特地到马来餐馆来吃这个呢?对跨出常识的不安和恐惧可能是他不愿尝试新东西的原因吧。
也正因为这份与生俱来的对脱离常识——格子的恐惧,在市场竞争中相对约束了各方过分的行为,从而保证了整个行业间的利润,这是日本人做的生意比较有利可图的背后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