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知其学,不知用”的教学缺失,以及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为着眼点,提出校企共建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并阐述为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依托校企两大教育资源和环境,以两个必须条件为保障,两个重要环节为途径。实践表明,该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校企共建 应用型人才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7-211-02
随着煤炭行业对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企业对当代大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提出更好的要求。而高校对大学生的培养也不能只是停留在理论教学方面,必须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就明确提出:要把“增加实践环节”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表明人才培养的方向要转移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方向上来。黑龙江科技学院一直以“三大”即大工程、大实践和大德育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秉承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高,应用能力强的本科学生为目标。采矿与安全工程专业一直是该校的特色专业,并成为煤炭行业主要输送高素质行业人才的摇篮。本文结合目前煤炭行业特点和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提出校企共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充分利用从学校和企业两大优势资源和环境为切入点,运用学校理论教学和企业工程实践教学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解决学生“知其学,不知用”的教学缺失,以达到“学以致用”的全面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满足煤矿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一、研究背景
科技兴矿是煤矿行业发展的主旋律,而高素质的人才是科技兴矿的根本。随着煤炭行业的粗放式发展向精细化管理转变,煤炭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观念也在跟随着发生变化,当今企业不再单一看重高学历与文凭,而是从企业需求实际出发,对大学生的应用动手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眼高手低”的毕业生不再适应企业的发展要求。因此,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进行改革,以适应当前煤炭行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黑龙江科技学院安全工程学科主要培养专科、本科和硕士三个层次,各层次培养目标有所差异。专科人才培养着重培养安全操作技能方面,侧重动手能力的培养;本科人才培养主要是安全工程设计和事故致因分析和预防方面,侧重工程设计和分析方面的培养;硕士人才培养主要侧重于安全工程方面的研究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而我校本科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重视理论教学而轻视实践工程能力培养,特别是学生大学四年的课堂教学只停留在理论学习阶段,而对日新月异的企业生产实际有所脱离,显然背离了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基于此,对安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如何在有限的时间的条件下,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和事故致因分析、预防水平,应该是当前我校该专业人才培养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当然,要解决该问题,也面临诸多困难。因此,当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特别是毕业设计只能虚拟现实,脱离工程背景,事故致因和预防分析也只能限于脱离实际的情况下进行。造成学生离校就业后“眼高手低”,用人单位甚至抱怨说高薪聘请的大学本科生还不如专科生的工程技术水平。
因此,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及人才培养的途径,已成为迫在眉睫的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校企共建人才培养途径
针对上述问题,安全工程学院率先提出利用校企两大教育资源、协同共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即以培养煤矿企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广范利用高校和煤炭企业两大教育资源和环境,有效发挥高校理论教学优势和企业工程实践教学优势,协同办学、互利共赢。为达到上述教学目标,实现校企共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本文提出“两个保证条件”和“两个重要环节”。
1.两个保障条件分析。(1)合理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其人才培养方案是重要的指导性文件,人才培养方案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效果。因为,高校毕业生作为产品要到市场中参与竞争,并最终要到煤矿企业中去检验。因此,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要在充分调研基础上,吸纳企业对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适当时候也可将邀请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根据实际情况,煤矿企业单位参与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可采用间接和直接两种方式。前者为高校到企业充分调研,然后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出企业的意见和建议;后者为邀请企业相关人员直接参与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2006年始,就采用上述两种方式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实践证明,校企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为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
(2)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建设。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直接实施者是师资队伍,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是决定着高质量人才培养的根本。黑龙江科技学院安全工程学院教师97%以上为硕士学历,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但工程实践能力略差;煤炭企业人员由于多年的从业经验,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水平,而理论水平相对较弱。因此,在校企共建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可充分利用高校教师和现场工程师的各自优势,建立一支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
为达到上述目标,可采用两种办法,其一可以高校教师为主,通过教师深入企业挂职进行工程实际锻炼,解决理论与工程对接的难题。其二为聘请企业现场工程人员到高校作为教師的一员,对高校学生进行授课。当然,为完成上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要以校企互利共赢的平台为基础,即作为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汇报,企业可优先对高素质人才有选择权,并且高校对企业可提供全面有效的科技攻关技术服务,进而提高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积极性。
2.两个重要环节分析。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实践教学是否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对于安全工程学院专业实际,实习教学和毕业设计是较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1)实习教学。安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要提高学生的从业能力,具体包括对煤矿企业安全生产问题的分析和解决问题,当然包括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高校教育教学不同于职业技术学校,为培养专门的技术型人才而把实践动手训练放在重中之重,而是强调专业理论知识教学为基础,适当进行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以往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学时相对较少,达不到培养学生对从业环境和安全(下转第213页)(上接第211页)相关技术和问题的充分掌握和了解。 过去安全工程专业学生实习教学过程中,忽视煤矿企业从业人员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企业人员很少参与到学生实习教学指导中,学生实习全程为高校教师进行指导,造成学生对实习单位的安全管理、安全技术和工艺等缺乏系统全面的认识,达不到实际技能提高的目的。
为解决上述问题,安全学院提出:以教师到现场利用其专业特长为企业进行科技服务,而企业人员利用其优势为实习学生提供现场工程实践的服务。并且打破单一教师培养学生存在的弊端,明确企业在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弥补以往实习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2)毕业设计。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其毕业设计是重要的教学环节。作为工科学生的毕业设计必须以工程实际背景为基础,进行真题真做以达到训练目的。安全工程专业多年的畢业设计一直以模拟现场实际为基础进行设计,对工程实际背景进行理想化,导致学生在设计过程中脱离现场实际,没有达到理论知识和现场实际进行对接的目的。导致毕业设计仅仅是一次无障碍演练,属于与实际无障碍对接的过程,缺失了学生对具体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的提高。因此,安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工程实际背景和毕业设计指导方式必须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为最终目标。基于此,毕业设计要解决两个关键问题,其一为毕业设计题目选取;其二为毕业设计指导方式。选题关乎人才培养是否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的实现,即毕业设计题目要切合实际,注重通过设计达到融理论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于一体的目的,同时也要给学生留有一定发挥自主思维的空间,避免框架套用模式。毕业设计指导方式主要是指导教师的选配,指导教师要具有解决现场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由于高校教师多从事课堂教学,现场工程经验相对缺乏,因此,毕业设计指导教师选取可采用高校教师+现场工程师相结合的双师型指导。通过这种毕业设计指导方式,保证毕业设计真题真做,实现学生毕业后零距离就业。
三、校企共建人才培养模式效果分析
从2006年至今,黑龙江科技学院安全工程学院在进行国内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针对煤矿安全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型进行研究,并充分利用龙煤集团四大局的地域优势,吸纳企业人员参与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并邀请煤矿企业人员参与安全工程专业实习教学和毕业设计指导等教学环节。通过教学实践证明,校企共建人才培养模式解决了当前高校人才培养只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的弊端,提高了学生整体素质,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和事故预防分析能力。企业反馈意见表明,该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四、结束语
安全工程专业校企共建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实现高校与企业两大优势资源的共同利用,为高校人才培养开创一条切实可行之路。该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实现学习与从业在时间、空间、能力和心理上的“零距离”。当然,校企共建人才培养模式仍然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如该模式实施过程中如何建立健全完善的人才培养保障机制等需要在后续教育教学中加以解决。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项目(项目编号:2009-5003)]
参考文献:
1.陈小虎.校企融合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2)
2.光莉莉,黄正平.合作人才培养的难点和对策研究[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6)
3.张志强.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4)
4.蒋丹.论我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7(1)
5.马振山.构建高等教育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模式研究[J].工会论坛,2008(6)
6.张国华,徐云青.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应用.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5)
(作者单位:徐云青,杨春霞,黑龙江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毕业武,蒲文龙,黑龙江科技大学安全工程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7)
(责编:贾伟)
关键词:校企共建 应用型人才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7-211-02
随着煤炭行业对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企业对当代大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提出更好的要求。而高校对大学生的培养也不能只是停留在理论教学方面,必须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就明确提出:要把“增加实践环节”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表明人才培养的方向要转移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方向上来。黑龙江科技学院一直以“三大”即大工程、大实践和大德育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秉承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高,应用能力强的本科学生为目标。采矿与安全工程专业一直是该校的特色专业,并成为煤炭行业主要输送高素质行业人才的摇篮。本文结合目前煤炭行业特点和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提出校企共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充分利用从学校和企业两大优势资源和环境为切入点,运用学校理论教学和企业工程实践教学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解决学生“知其学,不知用”的教学缺失,以达到“学以致用”的全面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满足煤矿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一、研究背景
科技兴矿是煤矿行业发展的主旋律,而高素质的人才是科技兴矿的根本。随着煤炭行业的粗放式发展向精细化管理转变,煤炭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观念也在跟随着发生变化,当今企业不再单一看重高学历与文凭,而是从企业需求实际出发,对大学生的应用动手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眼高手低”的毕业生不再适应企业的发展要求。因此,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进行改革,以适应当前煤炭行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黑龙江科技学院安全工程学科主要培养专科、本科和硕士三个层次,各层次培养目标有所差异。专科人才培养着重培养安全操作技能方面,侧重动手能力的培养;本科人才培养主要是安全工程设计和事故致因分析和预防方面,侧重工程设计和分析方面的培养;硕士人才培养主要侧重于安全工程方面的研究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而我校本科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重视理论教学而轻视实践工程能力培养,特别是学生大学四年的课堂教学只停留在理论学习阶段,而对日新月异的企业生产实际有所脱离,显然背离了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基于此,对安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如何在有限的时间的条件下,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和事故致因分析、预防水平,应该是当前我校该专业人才培养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当然,要解决该问题,也面临诸多困难。因此,当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特别是毕业设计只能虚拟现实,脱离工程背景,事故致因和预防分析也只能限于脱离实际的情况下进行。造成学生离校就业后“眼高手低”,用人单位甚至抱怨说高薪聘请的大学本科生还不如专科生的工程技术水平。
因此,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及人才培养的途径,已成为迫在眉睫的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校企共建人才培养途径
针对上述问题,安全工程学院率先提出利用校企两大教育资源、协同共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即以培养煤矿企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广范利用高校和煤炭企业两大教育资源和环境,有效发挥高校理论教学优势和企业工程实践教学优势,协同办学、互利共赢。为达到上述教学目标,实现校企共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本文提出“两个保证条件”和“两个重要环节”。
1.两个保障条件分析。(1)合理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其人才培养方案是重要的指导性文件,人才培养方案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效果。因为,高校毕业生作为产品要到市场中参与竞争,并最终要到煤矿企业中去检验。因此,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要在充分调研基础上,吸纳企业对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适当时候也可将邀请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根据实际情况,煤矿企业单位参与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可采用间接和直接两种方式。前者为高校到企业充分调研,然后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出企业的意见和建议;后者为邀请企业相关人员直接参与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2006年始,就采用上述两种方式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实践证明,校企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为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
(2)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建设。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直接实施者是师资队伍,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是决定着高质量人才培养的根本。黑龙江科技学院安全工程学院教师97%以上为硕士学历,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但工程实践能力略差;煤炭企业人员由于多年的从业经验,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水平,而理论水平相对较弱。因此,在校企共建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可充分利用高校教师和现场工程师的各自优势,建立一支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
为达到上述目标,可采用两种办法,其一可以高校教师为主,通过教师深入企业挂职进行工程实际锻炼,解决理论与工程对接的难题。其二为聘请企业现场工程人员到高校作为教師的一员,对高校学生进行授课。当然,为完成上述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要以校企互利共赢的平台为基础,即作为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汇报,企业可优先对高素质人才有选择权,并且高校对企业可提供全面有效的科技攻关技术服务,进而提高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积极性。
2.两个重要环节分析。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实践教学是否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对于安全工程学院专业实际,实习教学和毕业设计是较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1)实习教学。安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要提高学生的从业能力,具体包括对煤矿企业安全生产问题的分析和解决问题,当然包括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高校教育教学不同于职业技术学校,为培养专门的技术型人才而把实践动手训练放在重中之重,而是强调专业理论知识教学为基础,适当进行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以往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学时相对较少,达不到培养学生对从业环境和安全(下转第213页)(上接第211页)相关技术和问题的充分掌握和了解。 过去安全工程专业学生实习教学过程中,忽视煤矿企业从业人员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企业人员很少参与到学生实习教学指导中,学生实习全程为高校教师进行指导,造成学生对实习单位的安全管理、安全技术和工艺等缺乏系统全面的认识,达不到实际技能提高的目的。
为解决上述问题,安全学院提出:以教师到现场利用其专业特长为企业进行科技服务,而企业人员利用其优势为实习学生提供现场工程实践的服务。并且打破单一教师培养学生存在的弊端,明确企业在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弥补以往实习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2)毕业设计。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其毕业设计是重要的教学环节。作为工科学生的毕业设计必须以工程实际背景为基础,进行真题真做以达到训练目的。安全工程专业多年的畢业设计一直以模拟现场实际为基础进行设计,对工程实际背景进行理想化,导致学生在设计过程中脱离现场实际,没有达到理论知识和现场实际进行对接的目的。导致毕业设计仅仅是一次无障碍演练,属于与实际无障碍对接的过程,缺失了学生对具体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的提高。因此,安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工程实际背景和毕业设计指导方式必须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为最终目标。基于此,毕业设计要解决两个关键问题,其一为毕业设计题目选取;其二为毕业设计指导方式。选题关乎人才培养是否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的实现,即毕业设计题目要切合实际,注重通过设计达到融理论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于一体的目的,同时也要给学生留有一定发挥自主思维的空间,避免框架套用模式。毕业设计指导方式主要是指导教师的选配,指导教师要具有解决现场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由于高校教师多从事课堂教学,现场工程经验相对缺乏,因此,毕业设计指导教师选取可采用高校教师+现场工程师相结合的双师型指导。通过这种毕业设计指导方式,保证毕业设计真题真做,实现学生毕业后零距离就业。
三、校企共建人才培养模式效果分析
从2006年至今,黑龙江科技学院安全工程学院在进行国内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针对煤矿安全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型进行研究,并充分利用龙煤集团四大局的地域优势,吸纳企业人员参与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并邀请煤矿企业人员参与安全工程专业实习教学和毕业设计指导等教学环节。通过教学实践证明,校企共建人才培养模式解决了当前高校人才培养只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的弊端,提高了学生整体素质,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和事故预防分析能力。企业反馈意见表明,该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四、结束语
安全工程专业校企共建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实现高校与企业两大优势资源的共同利用,为高校人才培养开创一条切实可行之路。该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实现学习与从业在时间、空间、能力和心理上的“零距离”。当然,校企共建人才培养模式仍然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如该模式实施过程中如何建立健全完善的人才培养保障机制等需要在后续教育教学中加以解决。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项目(项目编号:2009-5003)]
参考文献:
1.陈小虎.校企融合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2)
2.光莉莉,黄正平.合作人才培养的难点和对策研究[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6)
3.张志强.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4)
4.蒋丹.论我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7(1)
5.马振山.构建高等教育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模式研究[J].工会论坛,2008(6)
6.张国华,徐云青.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应用.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5)
(作者单位:徐云青,杨春霞,黑龙江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毕业武,蒲文龙,黑龙江科技大学安全工程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7)
(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