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年”文化指的是在过年期间独特的风俗习惯所承载的一种文化。沂蒙老区年文化则主要指的是沂蒙地区从过去至今过年时期独特的风俗习惯所形成的一种文化。其主要从从物质,制度,精神三个方面来概括研究。物质层面主要体现了其对吉祥平安地追求和对天地神明的敬畏。制度层面上主要体现了其自我道德约束与孝文化的传承。精神层面上体现其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年文化中浓厚的感恩精神。并对沂蒙老区年文化进行批判继承,与时代相结合,发扬其蕴含的积极精神。
关键词:年文化;沂蒙老区;传统文化
一、“年”文化的物质体现的情感追求
过年时节,从沂蒙老区人民的衣食住行到言语行为,生活中的一切都包含着“年”文化的内涵和精神意义。新年初始,人们见面以“过年好”,“见面发财”等吉利语互致问候。
腊月二十五后,家家必择吉日‘扫屋’,以示辞旧迎新。”[5](p1553)费县的年夜饭也取吉祥的谐音来附会。“郯城地区则走上街互道新年祝福,用吉祥的语言来表达祝愿。“后男女出动,至宗亲邻里家祝贺,对长辈行跪拜礼,称之谓‘拜年’。路遇熟人抱拳祝贺‘新年好’,‘恭喜恭喜’,‘见面发财’等吉庆话。”[7](p894)
通过这些给年夜饭取谐音,张贴春联和挂门笺子的行为甚至走上街互道祝福的语言,我们看到了老区人民为目之所急的一切赋予平安的含义。“旧时代有的在大门上贴门神,在门前竖揽门棍,意为阻拦邪魔鬼崇进宅。讨债者见贴上对联或门神,便暂不上门讨债。”[1](p503)沂水还有用饺子作为辟邪替代物的习俗“下饺子,燃放鞭炮,以水饺等供诸神牌位前,然后全家同吃饺子。一切讨债人停止讨债,故有‘救命的饺子’之说。”[9](p725)
老区人民通过这些平常事务中的点滴,体现着他们对于平安和未来的希冀,家家户户都希望能够吉祥如意的愿望,对生活中的物质赋予的含义,更体现着老区人民平安是福的伟大智慧。简简单单的物品也因为有了人们希冀的愿望所以有了更深重的意义。
二、年文化“祭神”仪式中所体现的内涵
过年时节,沂蒙老区有许多祭拜天地神明的仪式,通过这些仪式,人们表达了对神明等不可知力量的敬畏,也更加规范自身行为,形成良好的自我道德约束。
从古至今,民间多将灶神作为一种记录善恶的代表,督促行为规范的监察机构。灶神纸马上往往画有两个小罐,各表善恶。灶王爷生活在各家各户,谁也难逃他的监视。正是由于灶神在人们心中作为一种善恶监察机制,且存在于每家每户,使得人们不得不由于对于其的畏惧心理而约束自身行为,并由这种畏惧而逐渐演化为祭灶神的仪式,这种仪式当中包含的实际是對天地中不可解释力量的敬畏。关于其的文字记载《灶君宝卷》中灶神是玉皇大帝权威力量执行者,他监察人的善恶行为,为玉皇大帝对于人间的赏罚提供事实依据。通过这些繁琐的“祭神”仪式,人们充分表达了对宇宙自然的敬畏,更体现出了源于内心深层次的道德规范限制,这种对于自身的道德规范,为保持良好的社会风气,提供了坚实的道德基础。
三、年文化的正能量精神体现
(一)充溢朝气和希望的生活态度
过年是人们按照旧历的一种节日庆祝,旧历与农业关系甚大。在农闲时节,人们也同样清闲了下来,谷落秋收之后便是冬藏,人们没法继续耕种,便开始了自己的狂欢。“怀着对下一年的收成的祝愿与对未来生活更美好的期望,人们把对新生活的所有期盼与热望投注在四季的初始。”[13]
沂水则在正月初一时直接的表达了自对生活新的期盼。正月初一,新年开始,穿新衣,向诸神上供品,焚纸香,放鞭炮,祈祷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四季平安。[9](p725)人们在新年中极尽狂欢,又对来年的生活饱含希望,为新的一年奠定了一个正能量的开头。“用生活追求愿望,用愿望点燃生活。在新春伊始企望未来之时,这种生活观被年文化发挥得淋漓尽致。”[13]
这些活动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老区人民将对生活的理想赋予到现实之中,这些现象融合了民族心理和民族信仰的原始特征,并逐渐作为一种惯例沿袭至今。
(二)祭天祭祖中的感恩意识
沂蒙老区人民在过年期间,也会用繁复的仪式对天地和祖先进行祭拜,表达筹谢和感恩之情。平邑地区上午上坟祭祖,下午请“家堂”(上坟的不再请),挂宗谱,立牌位,供奉祖先。[6](p635)临沂地区则男子在除夕下午着整齐衣冠,置祭品到林地上坟,或请已逝先辈之灵回家过年(请家堂)。入夜,秉烛焚香,灯火通明,合家团聚,彻夜不眠,谓之“守岁”。子夜时分,在“天地棚”里上供,发纸马,放鞭炮,尔后全家一起吃水饺。[5](p1555)
沂蒙人民之所以祭拜上天和先祖大约与中国传统的农耕生活有关,在新旧交替之际,人们既要答谢上天,又要通过这种祭天仪式来祈求得到来年的顺遂。这既包含着一种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也包含着祈祷天地神明可以保佑自己来年风调雨顺的思想。更重要的是,这种仪式包含着人们对过去福佑的报答,是一种内发的道德感恩意识。依靠宗族血缘而衍生出的孝文化也在沂蒙老区的过年方式中得到了展现,人们通过繁复仪式供奉亲族牌位,意在提醒自己不忘本家。所以在新年,人们用种种仪式拜年,一来是加强了同族成员之间的联系,二来是替代祠堂接轨了传统,表达对先祖或者已逝亲人的思念,同时又对现存长辈的尊重。
通过这样的血缘认同强化,也自然加深了人们对孝文化的认同。更容易在与亲族长辈的互动当中具备感恩意识,具备基本的道德修养。沂蒙老区人民祭天祭祖本质上是一种道德体现,是对万事万物的感恩的自然流露和对家族亲眷的报答。
参考文献
[1]陈留泉.沂源县志[M].济南:齐鲁书社,1995.8
[2]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山东省志[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
[3]临沂市兰山区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临沂市志[M].济南:齐鲁书社,1999.10
[4]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山东省志民俗志(1840—2005)[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6
[5]临沂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 .临沂地区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1
[6]山东省平邑县志编纂委员会.平邑县志[M]济南:齐鲁书社,1997.1.
[7]山东省郯城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郯城县志[M]深圳;深圳特区出版社,2001.9.
[8]山东省莒南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莒南县志[M]济南:齐鲁书社,1998.3.
[9]山东省沂水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沂水县志[M]济南:齐鲁书社,1997,11.
[10]山东省费县志编纂委员会.费县志[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发行,1992.12.
[11]于联凯.沂蒙文化研究[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10
关键词:年文化;沂蒙老区;传统文化
一、“年”文化的物质体现的情感追求
过年时节,从沂蒙老区人民的衣食住行到言语行为,生活中的一切都包含着“年”文化的内涵和精神意义。新年初始,人们见面以“过年好”,“见面发财”等吉利语互致问候。
腊月二十五后,家家必择吉日‘扫屋’,以示辞旧迎新。”[5](p1553)费县的年夜饭也取吉祥的谐音来附会。“郯城地区则走上街互道新年祝福,用吉祥的语言来表达祝愿。“后男女出动,至宗亲邻里家祝贺,对长辈行跪拜礼,称之谓‘拜年’。路遇熟人抱拳祝贺‘新年好’,‘恭喜恭喜’,‘见面发财’等吉庆话。”[7](p894)
通过这些给年夜饭取谐音,张贴春联和挂门笺子的行为甚至走上街互道祝福的语言,我们看到了老区人民为目之所急的一切赋予平安的含义。“旧时代有的在大门上贴门神,在门前竖揽门棍,意为阻拦邪魔鬼崇进宅。讨债者见贴上对联或门神,便暂不上门讨债。”[1](p503)沂水还有用饺子作为辟邪替代物的习俗“下饺子,燃放鞭炮,以水饺等供诸神牌位前,然后全家同吃饺子。一切讨债人停止讨债,故有‘救命的饺子’之说。”[9](p725)
老区人民通过这些平常事务中的点滴,体现着他们对于平安和未来的希冀,家家户户都希望能够吉祥如意的愿望,对生活中的物质赋予的含义,更体现着老区人民平安是福的伟大智慧。简简单单的物品也因为有了人们希冀的愿望所以有了更深重的意义。
二、年文化“祭神”仪式中所体现的内涵
过年时节,沂蒙老区有许多祭拜天地神明的仪式,通过这些仪式,人们表达了对神明等不可知力量的敬畏,也更加规范自身行为,形成良好的自我道德约束。
从古至今,民间多将灶神作为一种记录善恶的代表,督促行为规范的监察机构。灶神纸马上往往画有两个小罐,各表善恶。灶王爷生活在各家各户,谁也难逃他的监视。正是由于灶神在人们心中作为一种善恶监察机制,且存在于每家每户,使得人们不得不由于对于其的畏惧心理而约束自身行为,并由这种畏惧而逐渐演化为祭灶神的仪式,这种仪式当中包含的实际是對天地中不可解释力量的敬畏。关于其的文字记载《灶君宝卷》中灶神是玉皇大帝权威力量执行者,他监察人的善恶行为,为玉皇大帝对于人间的赏罚提供事实依据。通过这些繁琐的“祭神”仪式,人们充分表达了对宇宙自然的敬畏,更体现出了源于内心深层次的道德规范限制,这种对于自身的道德规范,为保持良好的社会风气,提供了坚实的道德基础。
三、年文化的正能量精神体现
(一)充溢朝气和希望的生活态度
过年是人们按照旧历的一种节日庆祝,旧历与农业关系甚大。在农闲时节,人们也同样清闲了下来,谷落秋收之后便是冬藏,人们没法继续耕种,便开始了自己的狂欢。“怀着对下一年的收成的祝愿与对未来生活更美好的期望,人们把对新生活的所有期盼与热望投注在四季的初始。”[13]
沂水则在正月初一时直接的表达了自对生活新的期盼。正月初一,新年开始,穿新衣,向诸神上供品,焚纸香,放鞭炮,祈祷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四季平安。[9](p725)人们在新年中极尽狂欢,又对来年的生活饱含希望,为新的一年奠定了一个正能量的开头。“用生活追求愿望,用愿望点燃生活。在新春伊始企望未来之时,这种生活观被年文化发挥得淋漓尽致。”[13]
这些活动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老区人民将对生活的理想赋予到现实之中,这些现象融合了民族心理和民族信仰的原始特征,并逐渐作为一种惯例沿袭至今。
(二)祭天祭祖中的感恩意识
沂蒙老区人民在过年期间,也会用繁复的仪式对天地和祖先进行祭拜,表达筹谢和感恩之情。平邑地区上午上坟祭祖,下午请“家堂”(上坟的不再请),挂宗谱,立牌位,供奉祖先。[6](p635)临沂地区则男子在除夕下午着整齐衣冠,置祭品到林地上坟,或请已逝先辈之灵回家过年(请家堂)。入夜,秉烛焚香,灯火通明,合家团聚,彻夜不眠,谓之“守岁”。子夜时分,在“天地棚”里上供,发纸马,放鞭炮,尔后全家一起吃水饺。[5](p1555)
沂蒙人民之所以祭拜上天和先祖大约与中国传统的农耕生活有关,在新旧交替之际,人们既要答谢上天,又要通过这种祭天仪式来祈求得到来年的顺遂。这既包含着一种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也包含着祈祷天地神明可以保佑自己来年风调雨顺的思想。更重要的是,这种仪式包含着人们对过去福佑的报答,是一种内发的道德感恩意识。依靠宗族血缘而衍生出的孝文化也在沂蒙老区的过年方式中得到了展现,人们通过繁复仪式供奉亲族牌位,意在提醒自己不忘本家。所以在新年,人们用种种仪式拜年,一来是加强了同族成员之间的联系,二来是替代祠堂接轨了传统,表达对先祖或者已逝亲人的思念,同时又对现存长辈的尊重。
通过这样的血缘认同强化,也自然加深了人们对孝文化的认同。更容易在与亲族长辈的互动当中具备感恩意识,具备基本的道德修养。沂蒙老区人民祭天祭祖本质上是一种道德体现,是对万事万物的感恩的自然流露和对家族亲眷的报答。
参考文献
[1]陈留泉.沂源县志[M].济南:齐鲁书社,1995.8
[2]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山东省志[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
[3]临沂市兰山区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临沂市志[M].济南:齐鲁书社,1999.10
[4]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山东省志民俗志(1840—2005)[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6
[5]临沂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 .临沂地区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1
[6]山东省平邑县志编纂委员会.平邑县志[M]济南:齐鲁书社,1997.1.
[7]山东省郯城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郯城县志[M]深圳;深圳特区出版社,2001.9.
[8]山东省莒南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莒南县志[M]济南:齐鲁书社,1998.3.
[9]山东省沂水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沂水县志[M]济南:齐鲁书社,1997,11.
[10]山东省费县志编纂委员会.费县志[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发行,1992.12.
[11]于联凯.沂蒙文化研究[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