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语,又称引语,好的导语是教学乐章的前奏,预示着后面的高潮与结局;是师生间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引导着学生思维、努力求知的方向;是师生心灵沟通的一座桥梁,把旧的知识与新的知识紧密地联系起来。一个引人入胜的导语,能够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引导学生自然地步入探求知识的“情感区域”,直接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下面,我结合政治课中的一些具体内容,谈一谈讲好导语的基本要求。
一、讲好导语的基本要求
1 调动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要使学生乐于学好某一课、某一章、某一节的内容,必须先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这就要求教师要联系教学实际,结合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精心设计导语。例如,在开始教学《生活与哲学》的时侯,考虑到高中的同学刚刚接触哲学,不少同学认为哲学是高深莫测的,现实生活中学它没用。怎样才能澄清同学们的模糊认识,激起他们学习哲学的浓厚兴趣呢?可以设计这样一段导语来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有用,而且很美,它有知识的美、智慧的美;它有冰清玉洁、超凡人圣的哲理思辨;它有人生真谛、宇宙奥妙、无所不包的广大和深邃。它像神奇的太空奥妙无穷,像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这样的介绍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这时,教师转问:“这么美的学科,它是以什么为研究对象的呢?”从而自然而然地转入到课堂教学。
2 设置教学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怀疑就是思考,怀疑就是批判。古人云,未解之惑、未识之物、未辨之味、未通之理,皆可谓之“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怀疑的产生,也就是探讨的开始。因此教师在导语中要埋下若干疑点,依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巧妙地提出问题。例如,在讲《生活与哲学》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分析法》中的“矛盾具有特殊性”这个框题时,可以这样设疑:“既然矛盾是普遍存在的,那么,世界上的矛盾是相同的吗?你在世界上能否找到两个完全相同的东西?有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这样导人新课很容易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3 承旧启新,循循善诱。
教材内容结构的顺序,是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以及知识本身的内在联系而确定的。章与章之间、节与节之间的内容都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因此,教师要按照教学内容的进度以及知识本身相关的联系,精心设计出温故而知新的导语。如,在讲《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时,由于这一单元和上一单元《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的内容本身有必然的联系,第二单元侧重讲世界的本源,第三单元开始讲世界的状况,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导语:“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一单元我们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解决了一个什么问题?”学生回忆后回答:“上一单元主要学习了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解决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教师接着问:“只知道世界是物质的,不知道物质世界的状况怎么样,能不能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要知道物质世界的状况,就是要学习辩证法,而学习辩证法首先要学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这样的导语承旧启新、循循善诱,犹如在旧知和新知之间架通了一座知识的桥梁,学生自然而然地转入了新知识的学习。
以上仅简要地阐述了讲好导语的基本要求,至于教师在讲授某一章、某一节时,具体采用何种导语,要因课制宜、因生制宜,根据自己的特长和教学艺术特色,设计出别开生面、引人入胜的优质导语。
二、讲好导语的具体方式
可以采用故事引导式。人作为感性动物,先天对感性内容具有浓厚的兴趣。认识理性的教学内容,可以从感性的内容出发,利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寓言或奇闻轶事,循事论理、演绎归纳,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走向理性认识。简单地说,就是运用感性内容得出相关的理性概念和原理。在讲《生活与哲学》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关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时,可以首先给同学们讲述这样一个故事:古代有一国王,瞎一只眼,瘸一条腿。他请画师给自己画像,第一位画师把国王画得非常完美,国王看了以后,大怒说:“善于阿谀奉承的人,将来必有野心,拉出去斩首。”第二位画师如实地描绘了国王,国王看了也非常生气,说:“这是刊化国王,冒犯天威,拉出去斩首。”第三位画师却得到了国王的重赏。那么。第三位画师是怎样描绘国王的呢?请同学们看幻灯片。原来,第三位画师,画的国王是骑在马上,正在拉弓射箭。看来,第三位画师是聪明的,他抓住了国王的形象特点,采取了一种科学的工作方法,这种科学的工作方法是什么呢?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工作方法。用这样的故事导入,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为本节课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此外,导语还可以采用设问启示式。设问启示式的导语一般适用于深奥理论的阐述和复杂概念的解释。设问启示式的导语一般由教师自问自答。自问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自答可以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想像和思考空间。比如,在讲《经济生活》第一课《神奇的货币》时,不妨采用这种方式的导语。边展开钞票边说:“同学们看这是什么?”学生回答:“钱。”教师接着说:“在现代经济活动中,人们几乎每天都要和钱打交道,我们用它能买到各种各样的商品,那么同学们想~想,一张花花绿绿的纸片,为什么能买到各种各样的商品,是谁赋予它这么大的神通?它又是由什么力量支配的呢?”问题一出,教室里鸦雀无声,学生纷纷把目光投向教师,这时,教师再把“热腾腾的饭菜”端给学生。
导语的样式还有很多,如歌曲导入式、猜谜式、谈话式等。我认为,凡是能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贴近学生的心理特点,集启发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与教师配合的导语,都是好导语。
当然,导语毕竟只是帽子。犹如歌曲的前奏,不能占用太长的时间,因此,导语设计要精粹短小,除繁去冗。导语贵在创新,它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分析、归纳、概括和综合,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设计出富有个性特色的优质导语。
一、讲好导语的基本要求
1 调动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要使学生乐于学好某一课、某一章、某一节的内容,必须先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这就要求教师要联系教学实际,结合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精心设计导语。例如,在开始教学《生活与哲学》的时侯,考虑到高中的同学刚刚接触哲学,不少同学认为哲学是高深莫测的,现实生活中学它没用。怎样才能澄清同学们的模糊认识,激起他们学习哲学的浓厚兴趣呢?可以设计这样一段导语来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有用,而且很美,它有知识的美、智慧的美;它有冰清玉洁、超凡人圣的哲理思辨;它有人生真谛、宇宙奥妙、无所不包的广大和深邃。它像神奇的太空奥妙无穷,像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这样的介绍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这时,教师转问:“这么美的学科,它是以什么为研究对象的呢?”从而自然而然地转入到课堂教学。
2 设置教学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怀疑就是思考,怀疑就是批判。古人云,未解之惑、未识之物、未辨之味、未通之理,皆可谓之“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怀疑的产生,也就是探讨的开始。因此教师在导语中要埋下若干疑点,依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巧妙地提出问题。例如,在讲《生活与哲学》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分析法》中的“矛盾具有特殊性”这个框题时,可以这样设疑:“既然矛盾是普遍存在的,那么,世界上的矛盾是相同的吗?你在世界上能否找到两个完全相同的东西?有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这样导人新课很容易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3 承旧启新,循循善诱。
教材内容结构的顺序,是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以及知识本身的内在联系而确定的。章与章之间、节与节之间的内容都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因此,教师要按照教学内容的进度以及知识本身相关的联系,精心设计出温故而知新的导语。如,在讲《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时,由于这一单元和上一单元《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的内容本身有必然的联系,第二单元侧重讲世界的本源,第三单元开始讲世界的状况,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导语:“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一单元我们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解决了一个什么问题?”学生回忆后回答:“上一单元主要学习了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解决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教师接着问:“只知道世界是物质的,不知道物质世界的状况怎么样,能不能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要知道物质世界的状况,就是要学习辩证法,而学习辩证法首先要学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这样的导语承旧启新、循循善诱,犹如在旧知和新知之间架通了一座知识的桥梁,学生自然而然地转入了新知识的学习。
以上仅简要地阐述了讲好导语的基本要求,至于教师在讲授某一章、某一节时,具体采用何种导语,要因课制宜、因生制宜,根据自己的特长和教学艺术特色,设计出别开生面、引人入胜的优质导语。
二、讲好导语的具体方式
可以采用故事引导式。人作为感性动物,先天对感性内容具有浓厚的兴趣。认识理性的教学内容,可以从感性的内容出发,利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寓言或奇闻轶事,循事论理、演绎归纳,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走向理性认识。简单地说,就是运用感性内容得出相关的理性概念和原理。在讲《生活与哲学》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关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时,可以首先给同学们讲述这样一个故事:古代有一国王,瞎一只眼,瘸一条腿。他请画师给自己画像,第一位画师把国王画得非常完美,国王看了以后,大怒说:“善于阿谀奉承的人,将来必有野心,拉出去斩首。”第二位画师如实地描绘了国王,国王看了也非常生气,说:“这是刊化国王,冒犯天威,拉出去斩首。”第三位画师却得到了国王的重赏。那么。第三位画师是怎样描绘国王的呢?请同学们看幻灯片。原来,第三位画师,画的国王是骑在马上,正在拉弓射箭。看来,第三位画师是聪明的,他抓住了国王的形象特点,采取了一种科学的工作方法,这种科学的工作方法是什么呢?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工作方法。用这样的故事导入,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为本节课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此外,导语还可以采用设问启示式。设问启示式的导语一般适用于深奥理论的阐述和复杂概念的解释。设问启示式的导语一般由教师自问自答。自问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自答可以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想像和思考空间。比如,在讲《经济生活》第一课《神奇的货币》时,不妨采用这种方式的导语。边展开钞票边说:“同学们看这是什么?”学生回答:“钱。”教师接着说:“在现代经济活动中,人们几乎每天都要和钱打交道,我们用它能买到各种各样的商品,那么同学们想~想,一张花花绿绿的纸片,为什么能买到各种各样的商品,是谁赋予它这么大的神通?它又是由什么力量支配的呢?”问题一出,教室里鸦雀无声,学生纷纷把目光投向教师,这时,教师再把“热腾腾的饭菜”端给学生。
导语的样式还有很多,如歌曲导入式、猜谜式、谈话式等。我认为,凡是能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贴近学生的心理特点,集启发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与教师配合的导语,都是好导语。
当然,导语毕竟只是帽子。犹如歌曲的前奏,不能占用太长的时间,因此,导语设计要精粹短小,除繁去冗。导语贵在创新,它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分析、归纳、概括和综合,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设计出富有个性特色的优质导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