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9月23日,一艘造型和用途都颇为独特的战舰在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旗下威斯康星州马里内特造船厂船台上,以少见的侧向下水方式滑入水中,它就是美国海军订购的第一艘濒海战斗舰“自由”号。这个世界上的一些事情是很有意思的,原本稀松平常的事物只要美国人一来“捧场”,便会一下子变得非常惹眼。就像这次“自由”号的下水,使得这种被设计成专门用于浅水作战的中小型舰只又一次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其实,这种独特的战舰(我们在这里暂时将其称为“浅水战斗舰”)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程,其间历经几起几落。不如让我们翻开历史,回顾一下浅水战斗舰走过的道路;放眼世界,看一下世界上的海洋、湖泊以及河流中游弋着哪些主要的“浅水战斗舰”;展望未来,预测一下这种战舰今后的发展。需要说明的是,为了在一定程度上缩小范围,笔者在此将现代“浅水战斗舰”定义为:战斗力足以与敌方护卫舰以上主力战舰交战,专门为浅水区(浅海、较深的湖泊以及河流)作战而设计的、排水量在500吨以上的战舰。排水量500吨以下的舰艇、同等级吨位但具有远海航行能力的护卫舰(如法国海军的花月级)和武备相对较弱的巡逻舰,不在此列。
寻根溯源——“班长”号与“蚊子船”
曾有人开玩笑说:“美国人之所以开始推崇濒海战斗舰,是因为这种战舰的‘根’就在美国。”笔者认为这句话不无道理。如果要为“浅水战斗舰”寻根溯源的话,那么“班长”号浅水重炮舰即使不是发端源头,也一定是这类战舰的“直系祖先”。
1862年3月,历史上称作“南北战争”的美国内战激战正酣。虽然南部邦联军在罗伯特·李、杰弗逊等名将的指挥下屡屡得手,但北方优势的海军力量却牢牢地封锁住了南方各个港口,使其难以获得维持战争所需要的各种物资。为了扭转这种被动的局面,南部军将一艘缴获的蒸汽一风帆混合动力战舰拆去桅杆,装上厚重的铁甲,更名为“弗吉尼亚”号。这艘形如“装有烟囱的大仓房”的装甲舰在南部邦联海军司令的亲自指挥下不可一世,接连击沉和重创多艘北军战舰。为了遏止这艘令北军闻之色变的“巨大的可怕装甲舰”(以当时的标准,排水量1000吨以上的“弗吉尼亚”号绝对可算是巨舰了),北方以相当快的速度赶制了“班长”号(Monitor亦译为“莫尼特”号)装甲炮舰。这艘长途航行起来显得颇为吃力、被“弗吉尼亚”号上的水兵讥讽为“装了个干酪罐的平底船”的奇特战舰,却出人意料地在海战中占据了优势。甚至有历史学家认为,如果不是因为舰长意外受伤而导致舰上指挥一度陷入混乱,“班长”号完全有可能击沉“弗吉尼亚”号。即使如此,“班长”号还是成功阻止了“弗吉尼亚”号打破北方海上封锁的企图。此后,直到战争结束,南部邦联海军都没能有所作为,更让南部邦联海军司令“要用‘弗吉尼亚’号摧毁北方佬舰队”的豪言壮语变成了痴人说梦。
这场发生在汉普顿锚地的海战虽然规模不大,却在世界海战史上有着重大的意义,因为它是史上第一次蒸汽动力铁甲舰之间的海战。而“班长”号更是采用了革命性的设计——该舰首次用可以旋转的炮塔替代了传统的侧舷炮,甲板完全封闭。除了炮塔、前后桅杆和靠近尾部的烟囱外,“班长”号没有其他任何上层建筑,全舰都覆盖着厚实的铁甲。因此“弗吉尼亚”号发射的开花弹难以对“班长”号及其舰员造成有效杀伤(在当时,以爆炸破片作为主要杀伤手段的开花弹对于露天甲板上的船员来说无异于来自地狱的邀请函)。加上“班长”号干舷低、目标小,水线以上部分非常少,“弗吉尼亚”号的实心穿甲弹也没有对其造成严重的伤害。另一方面,“班长”号吃水浅、转向方便,可以航行到“弗吉尼亚”号不能驶入的浅水区,从而进入到敌舰的炮火射击死角。炮塔内配备的两门298毫米后膛炮在当时是非常强大的火力,可以360°转动的炮塔瞄准起来比侧舷炮更加灵活,加上干舷低,炮弹数次击中“弗吉尼亚”号的水线及以下部分,将其严重击伤(由于“弗吉尼亚”号也是全封闭甲板,同样是全身披挂铁甲,因此在当时海战中被认为“十分可怕”的开花弹对彼此都不起作用)。
“班长”号不仅有效地推动了铁甲舰的发展(炮塔取代了侧舷炮,全钢铁结构取代了铁木混合结构),还开创了一种新型战舰——浅水重炮舰。浅水重炮舰专门用于在近海和一些较宽较深的河流、湖泊(如美国的五大湖区,俄罗斯的勒拿河及贝加尔湖还有里海)遂行作战任务,吃水普遍较浅、抗风浪性较差,不具有远海航行的能力,但厚重的装甲均超过同时代的巡洋舰,火炮口径也与同时代战列舰主炮相同或相接近。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皇家海军的浅水重炮舰配合主力舰队参加了对德国海军重要基地基尔港的封锁。在1929年东北地方当局与苏联为争夺中东铁路控制权而爆发的武装冲突中,苏联阿穆尔河江防舰队的浅水重炮舰不仅在三江口的富锦“水战”中将东北海军的江防炮舰打得七零八落,还有效地支援了苏军的陆上作战。时至今日,在中俄界河黑龙江(阿穆尔河)和图们江上,仍然游弋着装有大口径火炮和火箭炮的俄军江防护卫舰。
在“班长”号与“弗吉尼亚”号那场激战过去五年以后的1867年12月4日,英国泰恩河上出现了一艘模样奇特的小军舰——Staunch号,国内译为“师丹”炮船(GUNBOAT),其实际上是装炮台的军舰,在当时中国被翻译为“根驳”船、“根婆子”,又根据其特征称为“蚊子船”,意指这种军舰虽然体格小巧,但是万一被叮上一口也不是好受的事。西方则根据设计师的名字称之为“伦道尔”式炮艇。无论它的设计者伦道尔是否受过“班长”号的启发,“蚊子船”的设计思路都与前者如出一辙,即在吃水浅、适航性较低的船体上布置口径与同时代战列舰(铁甲舰)主炮基本相当的大口径火炮。
当然,“蚊子船”和以“班长”号为代表的浅水重炮舰之间也有很多不同之处——“蚊子船”没有炮塔,而是在船头露天安装了一门9英寸(228毫米)口径前膛巨炮。这门巨炮的炮身安装一套带有4个支柱的地井式炮架上,整个系统异常复杂,平时火炮低座在船体里,以防重心过高,保持军舰的稳性;战斗时则通过液压系统,在4~6分钟内将火炮举升到甲板上。每发射一次后,火炮在自身巨大的后坐力推动下,再缓缓降到甲板下,进行下一次射击的装填工作。火炮发射前军舰必须下锚,否则谁也无法预料巨大的后坐力会对这艘小船产生怎样的影响。主炮的炮管通过这道围壁前方一个很小的炮门开口向外伸出。因为炮门横向空隙很小,主炮几乎不能左 右旋回,必须采用“整船瞄准”法,即通过军舰的自身转动来实现调整火炮的横向瞄准、射击。为此,伦道尔将这艘小军舰的操作系统设计得极为灵便,转舵速度较一般军舰为高,2分45秒即可旋转一圈。在接近主甲板中部的位置上,矗立着高高的烟囱。而让当时造船界为之惊讶的是,这艘小船竟然连一根桅杆都没有,除了舰长室外,甚至没有为舰员留出任何居住空间。因此,不光是无法远距离航行,甚至连如何悬挂航海信号旗帜都成了问题。
显然,这种短宽的小型军舰根本就不是用来出海作战的,只不过是大炮的安装平台——“水炮台”而已。和同样装备大口径火炮的铁甲舰相比,“蚊子船”在造价上可谓天壤之别,但装载火炮所具有的威力却并无太大不同,属于低成本、高性价比的火炮搭载平台。该舰虽然不能到大海上与铁甲舰争雄,但是搭载的火炮同样可以给铁甲舰以巨大的威慑,近海防御时占有优势。相对于耗费大量土木人工、经年累月构筑起来的陆地炮台,“蚊子船”除了价格低廉的优势外,还进行机动,根据实际情况大量布置到需要加强的濒海地域,“驻扼口隘其力能拒甲舰”,短时间内即能构成海上炮台群。“蚊子船”诞生后很快引起轰动,被认为是用于要港防御的最新利器,英国皇家海军前后共购进了39艘,其他一些海军国家也都大感兴趣,纷纷解囊采购,阿姆斯特朗公司的舰船设计师伦道尔由此名扬四海。
从辉煌到暗淡——岸防铁甲舰与岸防战列舰
无论是浅水重炮舰还是“蚊子船”,都只风光了很短的时间。因为它们的“个头”实在是太小了,不仅自持力差,而且也难以应付较为恶劣的海况(“班长”号最终的结局就是在风浪中沉没而长眠海底),既不能在海战中坚持较长时间,又无法在风浪较大的情况下有效地战斗。最终,这些小军舰还是不能有效地对付来犯的铁甲舰队。于是,浅水重炮舰和“蚊子船”殊途同归,“进化”出了相同的“后世子孙”——岸防铁甲舰。先是德国在“蚊子船”的设计思路上做出自行改进,加上了水线带装甲,建造出具有开创性的“威斯帕”号,开创了近海防御铁甲舰(即岸防铁甲舰)的先河,继而法国又参照“威斯帕”号建成黄泉级岸防铁甲舰。当时正值清末的中国也在这方面一度领了风气之先,在黄泉级的基础上自行设计并制造了后来成为北洋舰队主力舰之一的“平远”号岸防铁甲舰。
所谓“岸防铁甲舰”,其实是一种放大版本的浅水重炮舰或“蚊子船”,或者说是提高海上自持力和抗风浪能力后演化出的“大号蚊子船”。其吃水并不加深多少,因为主要还是设计用于近海防御作战的。19世纪几艘著名的岸防铁甲舰(德国“威斯帕”号、法国黄泉级和中国“平远”号)的舰体线形和火炮布置与“蚊子船”大体相同,也就是说,论“血统”它们是“蚊子船”的后代,与浅水重炮舰没有直接关系。由于岸防铁甲舰延续了“蚊子船”航程短的缺点,抗风浪能力提高也有限(吃水浅的缘故),无法适应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扩张的需要,因此在各个海军强国的舰队里只是昙花一现,很快就销声匿迹了。当然,岸防铁甲舰在近代舰船发展史上也有所贡献,例如当时钢被认为过于坚硬,容易折断、韧性不如熟铁,因而一直没有被考虑用来作为军舰的装甲。而法国人在黄泉级上首次使用了科洛苏工厂生产的新式全钢装甲,在当时世界造船界被认为是大胆创新之举。
虽然岸防铁甲舰的设计思想无法在列强海军中生存,却受到一些中欧和北欧国家的垂青。由于这些国家海军唯一的使命就是防守和控制北海或波罗的海一系列峡湾,这些海域面积都不大,也几乎没什么大的风浪,因此岸防铁甲舰完全能够满足需要,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20世纪初,挪威、瑞典、丹麦、芬兰等欧洲国家根据本国军事需求和周边沿海地理情况,建造了一批浅吃水、厚装甲、中等火力的小型主力舰。这些战舰的排水量在三四千吨左右,火炮口径超过同时代的重巡洋舰,但不及战列巡洋舰,《英国简氏舰船年鉴》将其分类为“岸防战列舰”。这些“岸防战列舰”说穿了就是尺寸进一步放大、装甲进一步加厚,具有“前无畏舰”或者“无畏舰”的线形、火炮布置和射击指挥仪,具备多个炮塔齐射能力的岸防铁甲舰。有意思的是,这些建造和装备岸防战列舰的国家似乎没有购买或仿制过“蚊子船”,却长时间使用浅水重炮舰。而这些岸防战列舰也和浅水重炮舰一样使用炮塔,因此可以说是浅水重炮舰的直接后代,和“蚊子船”只是“旁系血亲”(借鉴了设计思路)。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似乎主要是有些国家不那么愿意提及某些历史,关于岸防战列舰的很多情况至今外界所知不多。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岸防战列舰在两次世界大战的海战中并没有什么上乘表现。1940年4月德国入侵挪威时,挪威海军的四艘岸防战列舰中,“挪威”号和“埃斯沃尔德”号于4月9日在纳尔维克被德国驱逐舰击沉,“雷霆”号和“金发王哈拉尔”号这两艘舰龄40多年的老舰行动迟缓,无法脱逃到英国,向德军投降。德军首先拆下舰上原有的208毫米和120毫米炮,用于防卫挪威沿岸。解除武装后的船体被拖回基尔港,于1941年改装为防空炮台。“雷霆”号改名“宁芙”号,“金发王哈拉尔”号改名“式提斯”号。德国海军在其上安装了6门105毫米高炮、2门40亳米炮和6门20毫米炮,并保留了舰上原有的锅炉和蒸汽机,能以14节左右的速度航行。“宁芙”号和“式提斯”号改装完毕后,停泊于挪威北部特罗姆瑟,担任战列舰“提尔皮茨”号锚地的防空警戒任务。“提尔皮茨”号锚地转移到阿尔塔峡湾后,两舰分别转至基尔和威廉港。“式提斯”号在基尔港一直服役到德国投降,战后归还给挪威,1946年解体。“宁芙”号则于1945年5月北上增援纳尔维克守军,在罗弗敦群岛的斯韦尔沃港被英国飞机炸伤搁浅,1946年被挪威海军打捞出水,拖到南方的斯塔万格解体。芬兰海军也一度拥有两艘岸防战列舰,其命运同样不佳:一艘在“续战”中触雷沉没(苏德战争爆发后,芬兰也协同德国对苏作战,芬兰历史上将其称作“继续战争”或“续战”,意为1939年苏芬战争的延续),另一艘则在二战结束后作为战争赔偿移交给苏联海军,退役后被拆解。在地球的另一端,亲日的泰国海军也拥有过一艘日本为其建造的岸防战列舰,目的是“与日本帝国海军共同作战”。不过该舰在太平洋战争中几乎未发挥任何作用。
也有例外的情况,有资料记载,在纳粹德国入侵波兰的战争中,波兰海军的一艘岸防战列舰曾经进行了英勇而悲壮的战斗,最终与一艘德国战列舰同归于尽。由于各种原因,关 于这段历史是否真实我们无法断定,也无从得知这艘勇敢的波兰岸防战列舰(如果它确实存在的话)的名字和更详细信息,但德国海军确实在入侵波兰时损失了一艘老式的“前无畏”型战列舰。
从“遍布四海却默默无名”到“千树万树梨花开”——浅水战斗舰的现在与未来
在美国海军宣布要研制和采购濒海战斗舰之前,人们很少提及这类战舰,仿佛它们不存在一般。其实,这类战舰已经在世界各地的海洋、湖泊以及河流中游弋了几十年,一方面它们不像那些大型水面舰只那样吸引眼球,所以不那么为人注意;另一方面与护卫舰、驱逐舰等“公认且明确”的名字不同,其名称在各个国家不尽相同,且比较混乱,如“濒海战斗舰”、“轻(小)型护卫舰”、“岸防护卫舰”、“近海护航舰”、“导弹警卫舰”、“导弹攻击舰”和“近海巡洋舰”等等。让人们很难将这么多“称号”归结为同一类型的舰只,但无论名字是什么,它们都具有共同的特!点:携带的武器数量和威力超过一艘2000吨级的舰队护卫舰(伴随主力舰队进行远海活动的护卫舰),有些甚至不亚于4000吨级驱(护)舰,但吃水较浅,几乎不考虑远海航行能力,专门为浅水区(浅海、较深的湖泊以及河流)作战而设计的排水量在500吨以上的中、小型战舰。我们在此暂时将其统称为“浅水战斗舰”。
苏联
浅水战斗舰的概念之所以能够在导弹时代得以延续,很大程度上是苏联的“功劳”。无论是沙皇俄国、苏联还是今天的俄罗斯海军,都对这类战舰相当重视。泽列诺多利斯克市设计局研制和建造的1124型信天翁级(北约名为格里莎级)岸防护卫舰是该设计局的拳头产品,影响深远。由于作战能力强、造价低、排水量小,信天翁级一度大量生产,曾在25年内建造了近100艘。在该型舰基础上衍生出多个级别的同类型舰只,如苏联海军1159型美洲豹级(北约名为科尼级)、11661型猎豹级(北约名为靴靶斯坦级)护卫舰、前民主德国133.1、133.1M型小型反潜舰(北约名为帕契姆I级、帕契姆Ⅱ级,现仍在印度尼西亚和俄罗斯海军中服役)、波兰620型轻型护卫舰、印度25型护卫舰,不仅提供给当时社会主义阵营的其他国家,还出售给亚非的亲苏国家,并且长期作为苏联/俄罗斯海军里海区分舰队(旗舰为2002年服役的11661型猎豹级首舰“靴靶斯坦”号)、勒拿河一贝加尔湖区分舰队、伏尔加河分舰队等较大的内河(湖)区舰队的旗舰。苏联海军总司令戈尔什科夫元帅曾赞其为“舰队工作平台”。
时至今日,这些战舰仍然是阿尔及利亚、保加利亚等国海军最具战斗力的舰只。值得一提的是,南斯拉夫海军也曾经拥有四艘1159型岸防护卫舰,分别是两艘购自苏联的斯普利特级和两艘本国仿制的托尔级。两级舰性能完全相同,装备有四枚SS-N-2C“冥河”改进型反舰导弹和一座双联装SA-N-4“黄蜂”舰空导弹发射装置。四艘舰均在科索沃战争中为躲避北约空袭而自沉,后来未见打捞及修复的报道,可能已经毁弃。
2006年5月16日,俄海军最新型20380型岸防护卫舰首制舰“守护”号在俄罗斯北方造船厂下水,今年年初开始在俄海军服役。俄海军总司令马索林上将在出席“守护”号下水仪式时特别强调了20380型首舰建成的重要意义,他说:“是的,它既不是巡洋舰,也不是战列舰,但它掀开了俄罗斯造船史上新的一页,这是在俄罗斯历史上最不平常的时刻设计建造的第一艘水面战舰。”他还宣布俄海军将采购20-40艘守护级岸防护卫舰,北方、波罗的海、黑海、太平洋四大舰队和里海区舰队都将装备该级舰。
“守护”号由“金刚石”中央海军设计局专家设计。与以往苏/俄制战舰甲板上密布各种设备的杂乱外观不同,守护级建造过程中特别重视隐身性能,是一种名副其实的现代雷达隐形战舰。无论是艇体,还是上层建筑结构中,都大量使用可吸收雷达信号的非燃玻璃钢材料。辐射透明性较强的桅塔内部天线阵列配置采用最新技术方案,同时使用其他隐形技术。为降低声纳场,主发动机特意装配在由合成材料制成的消噪框架结构内。克雷洛夫中央科研所还对战舰结构进行了大量分析、研究和试验,最后使其科学定型,大幅降低了航行时的阻力。与传统俄制战舰相比,守护级的信息化程度也大幅提高,建成了信息场,一体化桥楼系统和主指挥所联为一体,组成统一战斗指挥系统,保障舰长、舰员实时接收海上、水下和空中局势信息,了解战舰本身、舰载武器和技术设备状况,保障战舰驾驶和武器使用实现全程自动化。
守护级的武器装备采用模块化设计,俄海军自用的型号预计将装备8枚被西方称为“鱼叉斯基”的55-N-25“天王星”反舰导弹和1套“喀什坦”-M弹炮合一防空系统、一门100毫米A-190E通用火炮、两座30毫米6管AK-630M舰炮和两套反潜鱼雷双管发射装置,舰上还有直升机库。如果用户需要,可以换装包括著名的55-N-22“晒斑”反舰导弹和“刀刃”舰空导弹(“道尔”-M1的海军型)在内的更具威力的武器。
在更早的2006年2月16日,乌克兰海军官兵在塞瓦斯托波尔海军基地为“捷尔诺波尔”号近海巡洋舰举行了服役仪式。这艘长65米的战舰是1994年以来乌克兰第一艘为本国海军建造的舰艇。“捷尔诺波尔”号其实是1124型信天翁级的最新改进型,采用了柴油机一燃气轮机混合动力,换装了西方电子设备和“鱼叉”反舰导弹。乌克兰还推出了捷尔诺波尔级的出口型梦幻级。由于经费有限,这类岸防护卫舰不仅将成为俄罗斯和乌克兰近几年为维持海军战力而大量建造的主力战舰,还将成为俄、乌两国大力推向国际市场的主打产品。
苏联/俄罗斯在浅水战斗舰领域的杰作远不止岸防护卫舰,由位于圣彼得堡的中央船舶设计局设计的1239型海狮级导弹攻击舰绝对是这类战舰中令人生畏的成员。首舰“布拉风”号是目前黑海舰队最具攻击力的战舰,2号舰“西蒙风”号现为波罗的海舰队旗舰。1239型标准排水量850吨,满载排水量1050吨,创造性地采用了无空气静力载荷的双体侧壁式气垫船型舰体。艇首设有气垫围裙,两个侧壁船体提供停泊及排水航行时全艇的浮力,并形成下方封闭的气垫区,舰尼两侧各布置有一座伸缩式支柱,支柱端布置有螺旋桨。这种独特设计使该型舰在4级海浪情况下航速可以达到50多节,而在5级海情下(浪高3.5米)航速可达40多节。即使在只用垫升风扇工作的情况下,仍能依靠从气垫里喷向舰尾的 气流以3节的航速顶风(风速7米/秒)运动。“布拉风”号至今已在海里航行了13年、航程12000海里,“西蒙风”号下水也是第9个年头了。由于经费问题,两舰都未进行过检修,然而它们从未有过被拖船拖回基地的情况。
1239型的另一个特点是强大的武器装备,8枚SS-N-22“晒斑”反舰导弹使其拥有了与著名的现代级大型驱逐舰相同的反舰火力。由于没有舰载机,1239型需要其他飞机或直升机为“晒斑”反舰导弹提供中继制导。俄罗斯卡莫夫设计局正加紧为1239型舰试制以卡-137无人直升机为蓝本的舰载无人直升机,以使该型舰更好地发挥其威力。1239型舰还装有一座双联装SA-N-4“壁虎”导弹发射装置、一座AK176型76毫米炮和两座AK630型六管30毫米炮,作战能力达到甚至超过不少驱逐舰。高航速、强火力的1239型导弹攻击舰被俄海军官兵形容为“可靠的海上截击机”。
作为1239型的后续发展计划,俄罗斯提出了进一步放大体积,排水量增加到1600吨的原牛级导弹攻击舰方案。原牛级在1239型的基础上增加了直升机平台和机库,可以携带卡27舰载直升机执行反潜和中继制导任务,换装性能更先进的“晒斑”增程型反舰导弹和“刀刃”舰空导弹。目前,俄海军中大多数苏联时期遗留下来的舰艇已接近使用寿命,虽然近几年经济开始复苏,但其仍然缺乏建造大型主力战舰的经费。即使造出少量大舰,也会优先配属给北方舰队和太平洋舰队。加上黑海和波罗的海水深较浅、风浪比较小,因此岸防护卫舰和导弹攻击舰将成为俄黑海舰队及波罗的海舰队的核心力量,在俄海军复兴的道路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俄罗斯还为江河区分舰队研制并建造了21630型暴徒级江防护卫舰。首制舰“阿斯特拉罕”号不久前交付阿穆尔河区分舰队,成为该舰队的新旗舰。暴徒级的外形与著名的1124型岸防护卫舰颇为相似,尺寸更小、吃水也更浅,排水量550吨,配备有对空监视雷达、电子侦察/对抗装置以及AK-630六管速射炮和舰载型SA-18“针”防空导弹。最引入注意的是,该型舰装有一门带隐身外形的100毫米舰炮和一门6管122毫米“冰雹”火箭炮,整舰也具有一定的隐身外形,可谓是“当代的浅水重炮舰”。
瑞典
同为波罗的海国家的瑞典在浅水战斗舰方面也走在世界前列。维斯比级不仅是瑞典海军的骄傲,也是这一领域的非凡之作。维斯比级护卫舰被瑞典称为“多用途轻型隐身护卫舰”,除可遂行水面作战外,还可担负反水雷战、反潜战及实施布雷、监视任务,是瑞典海军为21世纪设计的主力水面战舰。1996年,瑞典国防装备管理局代表瑞典海军向考库姆造船厂订购了6艘维斯比级隐身护卫舰,同年12月17日,首舰“维斯比”号在卡尔斯克鲁纳开工建造;2002年6月下水,同年交付国防装备管理局安装武器及作战系统,并于2004年经过验收加入瑞典海军。按照计划,6艘舰将于2008年交付完毕。
维斯比级舰长72米,宽10.4米,吃水2.5米,满载排水量620吨,人员编制43人。从这些参数上看,似乎维斯比级是一型非常不起眼的小军舰,但该级舰注定要在世界海军发展史上留下重要的一页,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维斯比”级是世界上第一款投入现役的“全隐身”战舰。维斯比级的隐身范围包括水声特征、水下电磁场特征、压力特征、雷达反射截面积和主动辐射信号等各方面的低可探测性能,是名副其实的“全而隐身”战舰。为此,维斯比级采用了许多全新的设计理念和成果。
维斯比级外形异常前卫,干舷与甲板上层建筑以坡型浑然一体,有效地消除了较大的雷达反射面。甲板以上建筑大为减少,外形采取了削去顶端的多棱形和圆锥形这样的多面积和多角体设计,实现用多方向的小镜面反射和边缘反射代替小角度能量集中的大镜面反射。武器及声纳嵌于防护甲板的舱盖内,主监视雷达及舰炮管均为可伸缩内嵌式,炮管只在开火时才伸出来,整个船体看上去平滑、整洁、封闭、低矮,突变点大为减少。舰体材料方面,维斯比级创造性地应用了一种全新的非金属舰体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这种复合材料是用碳纤维增强塑料夹层板制成的,内层是聚氯乙烯(PVC)材料,外层是碳纤维和乙烯基物质,覆盖在PVC上。其主要特点是重量轻、结构牢、强度高、抗震性与隔热性好,对舰艇内部各种机械设备产生的红外辐射有较好的屏蔽作用,能避免被光学红外探测系统轻易发现;并且具有对雷达和磁场的低可探测性,能有效降低被对方雷达及磁性水雷武器发现的概率。在舰体外表面还覆盖了雷达吸波材料及频率选择铺面,频率选择铺面为宽频带结构材料,扩展了对雷达的吸波波段,增加了对付敌方雷达的种类。
维斯比级采用柴一燃联合动力,4台霍尼韦尔公司的TF50A型燃气轮机提供中/高速推进,总输出功率为16000千瓦;两台MTU 16 V2000N90型柴油机提供巡航/低速推进,总输出功率为2600千瓦。在使用柴油机推进时,持续航速可达15节,使用燃气轮机时最大航速可达35节以上。为有效减少红外信号的产生,该级舰采用无烟囱设计,取而代之的是可显著降低红外辐射的多口舷侧式排气方式。在机器、空调排气道口及船体外部设有热敏式喷水冷却系统,能降温冷却船体。由于船壳本身是极好的绝热材料,船体外表面还覆盖了一层与天然叶绿素反射程度相近的防红外徐料,可有效地抑制机舱、排气管道等发热部位,将热量控制在船体内部。
维斯比级用喷水式低噪声推进器取代螺旋桨式推进器,从而有效地抑制由螺旋桨推进所产生的空泡噪声。隔音设备安装在水线以上,外部罩上消音罩,主机、辅机、传动装置均装在减震隔音双缓冲弹性支架上。船舱的真空板也起到了良好的隔音效果,水上/水下可选式发动机排气管路可在消音与降温之间做出选择。这些设计使维斯比级在同一航速下,可使舰艇的水下辐射噪声降低10分贝。为减少电磁感应,该级舰在设计上消除了电子系统导线的连接性环绕,产生磁场的关键系统安放得尽可能高。此外,舰上还装备了消磁系统。维斯比级还通过采取强化塑料制造舰壳、用真空薄板做船舱隔板、用玻璃纤维制造包括炮座在内的甲板上层建筑材料、用碳纤维制作动力传动轴等,有效减轻船体重量以达到减小引爆水压引信水雷的舰船航行时动态水压的目的。
该级舰的另一创新之处在于使用了模块式和开放式实时指挥、控制、通信、情报和协同共享系统。它建立在一个开放的体系上,由设立在舰体中部 作战信息中心的12个多功能操作台进行具体操控,采用Windows NT操作系统。这在未来采用新技术和新武器时,无需对C3I系统进行根本性改动,节约了经费和时间。系统内的很多终端都是商用级别的电脑,既节约成本又操作方便。
维斯比级装备的雷达包括:爱立信微波系统公司的“海长颈鹿”AMBC-3D型c波段对空/海搜索雷达、TERMA型低干扰概率搜索与导航雷达以及萨伯公司生产的火控雷达。其中,“海长颈鹿”AMBC-3D型搜索雷达是世界上首部实用化小型固态化线控阵体制雷达,采用了先进的“优先跟踪”方案对付复杂假目标,探测距离30-100公里,可在1/3雷达探测距离上跟踪雷达截面积为0.1平方米的目标,最多可同时跟踪100个不同类型的海空目标。
维斯比级的武器装备也极具特色:四具固定式400毫米鱼雷发射管,用于发射博福斯公司的45型有线主/被动制导反潜鱼雷。该鱼雷主要是用于瑞典附近的波罗的海浅水区域的反潜作战,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另外还装备有一座瑞典特有的127毫米多用途火箭发射器,可用于近程反鱼雷作战或者发射红外诱饵干扰弹对抗敌方反舰导弹,作战半径400米-6000米。防空武器是一座博福斯SAK MK3型57毫米多功能舰炮。由Ceros-200型雷达/光电指挥仪控制,可发射瑞典自行研制的可编程引信(AHEAD)炮弹,能有效应对敌方来袭的飞机和反舰导弹。该炮射速120发/分-220发/分,射程17公里,采用了新型隐身炮塔,炮塔与整个舰体融为一体,这也是目前维斯比级上唯一的“硬杀伤”防空火力。根据需要,未来可能加装垂直发射的RBS-23型舰空导弗反舰武器则包括两座四联装“萨伯”RBS-15MKⅡ型反舰导弹,左右舷各一座。为确保舰艇表面的光滑和整体隐身性能,导弹发射装置安装在甲板下面,从甲板的专门舱口发射,减少了导弹发射时红外信号剧增现象的发生。RBS-15MKⅡ导弹可掠海飞行,飞行速度0.8马赫,弹长435米,重250公斤;采用半穿甲爆破型战斗部,复合制导加主动雷达末制导,最大射程达200公里。对于一艘排水量600吨级的小型军舰来说,这已经是相当强的火力配置,完全能够满足瑞典海军现在及将来的需要。
虽然维斯比级已经在隐身技术上处于世界前列,但是瑞典海军并没因此停止前进的脚步,其下一代水面作战舰艇已在研制之中。新舰将采用气垫船型,在船体材料、红外信号、流体力学、一体化后勤保障等许多技术领域全面超越维斯比级,达到更高层次的“全面隐身”水平。
以色列
浅水战斗舰的另一个主要“集结地”是中东地区。与黑海和波罗的海相比,该地区的主要海域——红海、地中海东南部和波斯湾等海区的海域面积更小、水深更浅,几乎没有什么风浪。为了保护各自在海上的石油钻井平台,富裕的海湾国家非常愿意建造或购买这种吃水较浅、吨位较小,战斗力却并不弱的小型舰只,以色列海军的“萨尔”5型舰就是其中的典范。
“萨尔”5在以色列海军中的正式名称是导弹警卫舰(在此之前的“萨尔”家族成员均为导弹艇),由美国英格尔斯造船厂建造。首舰“埃拉特”号于1993年2月下水,1994年5月交付以色列海军服役。“萨尔”5型最初计划建造4艘,后因以方经费不足而减至3艘。至1995年2月,3艘舰已全音B完工服役。该型舰全长85.4米,舰宽11.9米,吃水3.2米,满载排水量1227吨,采用柴一燃混合动力,最大航速34节,续航力3500海里/21节,海上自持力24昼夜,是一型集保护海上交通线、反水面舰艇、反潜、防空和巡逻等任务于一身的多功能水面舰艇。
虽然不能与维斯比级的“全面隐身”相比,“萨尔”5型也是一款精心设计的隐形战舰,在外形设计上作了相应的有利于隐身的处理,水线以上采用了很大的外飘;上层建筑设计则有很大的倾斜,既有内倾,又有外倾;表面使用了雷达吸波涂层;露天甲板与平台显得干净、简洁,外形与法国著名的拉斐特级隐形护卫舰有几分神似。在内部结构方面,“萨尔”5的主机和辅机设备采取了隔振降噪的弹性安装方式;柴油机和发电机采取了双层隔振安装方式;机舱采用了气幕带;舰内广泛使用了隔声热绝缘材料。在红外隐形方面,烟囱采用了冷却措施并运用三防水幕系统来降低红外特征;柴油机也采取了水下排气以降低红外辐射(顺便说一句,以色列电视台公布的“被黎巴嫩真主党游击队击伤的‘萨尔’5型画面”未必是真正的“遇袭画面”,两处所谓的“击伤痕迹”其实就是柴油机的水下排气口)。
“萨尔”5型装有多种控制系统,自动化程度相当高,全舰舰员加上航空人员(配备有一架舰载直升机)只有74人。虽然舰体由美国制造,但“萨尔”5型的武器中却有很大一部分为以色列国产,包括著名的32单元垂直发射的“巴拉克”舰空导弹和8枚“迎伯列”反舰导弹。此外,“萨尔”5还装有2座四联装美制“鱼叉”反舰导弹发射装置。在一艘排水量1000吨级的小型军舰上装备两种反舰导弹,这在全世界范围内也是少见的,但对以色列来说却很正常。在满载排水量只有490吨的“萨尔”4.5型导弹艇上,以色列就安装了与“萨尔”5型种类完全相同的导弹武器,仅比“萨尔”5型少了两枚“趣伯列”。“萨尔”5型的火炮武器为一门“密集阵”六管20毫米速射炮和两门25毫米“海火神”五管速射炮,反潜武器包括三联装MK46鱼雷和用于主动防御的TC-1拖曳诱骗鱼雷,携带的“海豚”SA336G或“海豹”舰载直升机具有搜索/攻击敌方潜艇和为“鱼叉”反舰导弹提供中继制导的能力。
阿联酋
向来“财大气粗”的阿联酋在发展海军方面也不甘人后,不惜重金向法国诺曼底造船公司订购了拜努纳级快速导弹攻击舰。据法国方面称,拜努纳级满载排水量800吨,采用了多项最新技术,包括深V字型尖舭型船体和喷水推进装置,确保在浅吃水的情况下具有良好适航性和安静性。拜努纳级外形采用隐形设计,动力系统为两台德国MTU 12V595 TE90柴油机,最大航速32节,巡航速度15节/2000海里,具有“革命性的指挥控制系统”。尤其引人注意的是,拜努纳级计划安装“紫菀”舰对空导弹,如果这项计划得以实现,它将成为世界上最小的具有区域防空能力的战舰。法国人宣称拜努纳级“将一举成为中东地区最先进的战舰”,但究竟能否给世人带来惊喜,我们拭目以待。此外,埃及、科威特、卡塔尔等国 也在寻求类似的小型战舰。
美国
最后我们来说一下美国最近下水的“自由”号濒海战斗舰。可以说,如果没有“自由”号,那么这种长年在不起眼的近海甚至内河(湖)上航行、很少出现在大洋之上的小型战舰只能是军舰中其貌不扬的另类,不可能像现在这样吸引世人的目光。
与其他国家同类舰只立足于“近海防御”的设计思想不同,“自由”号濒海战斗舰的着眼点是“到别人家门口进攻”。换句话说,“自由”号的作战水域是“敌对国家”的近海和较大的江河、湖泊。上世纪末以来,随着冷战结束,美国海军的作战环境、作战对象发生剧变,其逐渐认识到“今天的战场在濒海,在五大洲陆海交界的地方”。为此,美国海军:不断地调整军事战略,先后提出了“由海向陆”、“前沿存在”等战略思想。近年来,美国海军又提出了“海上打击、海上盾牌和海上基地”概念,标志着“近海战略”正式替代了“远洋战略”,“自由”号正是这种思想的产物。除美国海军外,以色列、沙特阿拉伯等国海军也计划采购“自由”号一级的濒海战斗舰。
美国海军认为,在未来作战中,美军需要在濒海区域安全介入。因此,新型濒海战斗舰必须具备大洋航行能力,能远距离到达全球需要部署的地方,在世界上任何地方不超出近海几百海里区域内,联合特遣部队提供快速机动的高精确度、强火力打击来支持军事行动。在美国海军的构想中,濒海战斗舰将在美国海军“未来30年发展计划”中扮演主力角色。为满足未来全球海上战略的需求,美国海军计划在2035年之前采购至少50-60艘濒海战斗舰,其总价值高达120亿美元以上。
在美国海军“濒海战斗舰”的竞标中,军火生产巨头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提出了半滑行单体船方案,通用动力公司则联合英国BMT公司提出了三体船设计方案,而雷声公司提出了表面效应船的方案。以目前的情况看,通用动力公司很硬气地表示“将完成三体濒海战斗舰的建造,用实际性能战胜洛·马”,雷声公司则已经基本上退出了竞争。但无论如何,美国海军订购了“自由”号,已经意味着洛·马公司在这场竞争中赢得了先机。洛克希德·马丁不愧是经验老到,在美国高、低端两型第四代战斗机(ATF与JsF)竞标中的获胜使其得出了“技术成熟的方案就是最好的方案”的经验,在此次濒海战斗舰竞争中,这一经验又一次奏效了。
看到“自由”号的外形,我们很容易联想到瑞典维斯比级,事实上,洛·马公司在设计“自由”号时确实参照了维斯比级的设计,包括与瑞典考库姆造船厂进行技术交流,购入部分技术资料。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认为“自由”号就是一艘融入美国设计思想和制造技术的“放大版维斯比级”。
“自由”号采用半滑行单体船设计,舰长103米,吃水深3.65米,标准排水量2840吨,满载排水量超过3000吨,是迄今为止体形和吨位最大的浅水战斗舰。借鉴了维斯比级,“自由”号也使用喷水推进装置,但性能更胜一筹。“自由”号的动力系统采用两台罗·罗公司生产的MT-30燃汽轮机,最高航速可达到60节,并能够在两分钟之内从0节加速到最高45节,巡航时速可达到30节;能够在两艘船的距离上从30节的航速立即停泊,在三艘船的距离上以30节航速突然转弯,全速航行时,可在七个船长的距离内作360°的回转,拥有上述航行能力的“自由”号航程超过了6900公里。
“自由”号舰体采用模块化结构,舰壳和上层建筑的材料为高级铝合金,但主要结构采用钢制材料,一些部位采用复合材料。外形采用内倾形式来减少雷达反射信号,并采用全封闭的上层建筑和通信/传感器桅杆,提高了生存能力。在恶劣海况下具有更好的低速航行性能,从而有利于直升机/无人机的安全起降。该舰还装备有高速拦截艇的下水和回收设施,以支持特种作战。直升机甲板下部还装备有折叠跳板,可以进行轻型装甲车辆、火炮等装备的滚装运输,其运载能力比美国海军要求的高出50%,尾部起降平台还可为直升机和无人机提供作业,堪称高速“海上卡车”。
“自由”号的舰体结构被设计成可重新组合的开放式结构,能根据任务需要组装、搭配不同的武器模块系统并实现“即插即用”。这种“可配置使命模块”使其在反潜艇、反水雷和反水面作战的技战术性能:疗面有质的提升,对各种威胁做出反应。该舰主要承担反潜战、反水面战、水雷战和协助特种作战等四大使命——反潜战模块以切断潜艇接近的途径为主,其配置包括一架配备声纳、声纳浮标和鱼雷的MH-60R反潜型直升机,以及配备改进型鱼雷系统的反潜型无人机、回声测距系统、可携带传感器和发射武器的RQ-8型“火力侦察兵”无人机和安装了雷达潜望镜探测系统的垂直起降无人机,用于探删潜艇潜望镜。
“自由”号的反水面战模块能攻击和躲避水面舰艇特别是高速密集小艇,包括一架安装有光电/红外传感器和“地狱火”(即“海尔法”)导弹、机枪、火箭弹的MH-60R直升机,西班牙伊萨尔船厂生产的“多娜”舰炮火控系统和美国联合防务公司生产的可发射精确智能弹药的MK110式57毫米隐形舰炮(与维斯比级的舰炮极为相似)。如果未来电磁轨道炮研制成功,也将优先装备“自由”号。美国海军还计划为其加装“未来战斗系统”的非直瞄发射系统。该发射系统可装载15枚垂直发射的精确攻击导弹,能攻击40公里内的静止和移动目标。美国还在加紧开发“翠鸟”Ⅱ武装水上无人机。该无人机将装备可监视和侦察传感器、主动声呐、2枚Mk54鱼雷或者4枚“海尔法”导弹(从另一个角度上讲,“翠鸟”Ⅱ武装水上无人机也是“水上战斗机”这一古老机种的“复活”),并能安装一挺7.62毫米机枪,以免遭小型快艇和潜艇的攻击。
“自由”号的水雷战模块可避开水雷从容地进行反水雷作战,其配置包括一架“黑鹰”直升机、无入水面航行器(USV)、WLD-1遥控猎雷系统(RMS)、战区预备自动水下航行器(BPAUV)和REMUS无人水下航行器(UUV)。水雷战濒海战斗舰也同样将搭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VTUAV),为反水雷的爆炸处理小组提供支持。
“自由”号还装备有先进的传感器系统和电子设备,能在近海浅滩航行,具有敏捷、灵活的操纵性能,能秘密行驶至敌方海岸线附近协助“海豹”特种部队登陆或其他的特种作战部队执行秘密任务。此外,“自由”号还可以广泛地应用到非军事领域如打击走私、缉毒等任务。可以这样说,通过安装不同的任务模块,“自由”号可以“变身”为反潜舰、新概念护卫舰、扫雷舰和特种两栖输送舰等各种不同用途的舰只,由于其任务弹性相当大。美国海军没有按照传统的战舰分类标准为其定位,而是将其笼统地称为“濒海战斗舰”。
“自由”号濒海战斗舰是目前已经建造出的最大也是作战能力最强的浅水战斗舰只。然而,该舰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发挥其性能还存有疑问。首先就是抗风浪性,由于“自由”号在设计上参照了维斯比级,这种浅吃水船型虽然在浅海内具有出色的航行性能,但抗风浪能力却是不佳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自由”号与维斯比级的关系,与当年岸防战列舰和岸防铁甲舰之间的关系非常相似。历史证明,岸防战列舰的抗风浪能力相比岸防铁甲舰并没有多少提高;瑞典海军的测试也表明维斯比级难以适应恶劣的海况。那么,与维斯比级船型几乎相同的“自由”号适应海况的能力又能提高多少呢?而且“自由”号的吨位接近维斯比级的五倍,体积和吃水只是有限地增加,可能带来的问题就是重心偏高。这同样会对舰体的抗风浪性能带来不利影响,毕竟用于近岸防御的维斯比级是无需太多顾忌抗风浪性能的。如何做到既能远涉重洋,又能在浅水区航行自如这两方面兼顾,是“自由”号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另一方面,由于大量使用铝合金和碳纤维材料,“自由”号的防护能力也存有疑问。英阿马岛海战中“谢菲尔德”号驱逐舰被一枚“飞鱼”导弹击沉,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该舰采用的大量铝合金材料在高温下起火燃烧造成的。当然,21世纪的最新科学技术或许可以解决我们过去连想都不敢想的问题,但究竟能够解决到何种程度,尚需要时间来证明。由于美国的国际影响力,如果“自由”号取得成功,“浅水战斗舰”无疑会在全世界范围内受到进一步的“追捧”。不过,即使“自由”号最终被证明名不副实甚至美国海军放弃濒海战斗舰项目,这类战舰仍然会在一些国家继续存在下去。
寻根溯源——“班长”号与“蚊子船”
曾有人开玩笑说:“美国人之所以开始推崇濒海战斗舰,是因为这种战舰的‘根’就在美国。”笔者认为这句话不无道理。如果要为“浅水战斗舰”寻根溯源的话,那么“班长”号浅水重炮舰即使不是发端源头,也一定是这类战舰的“直系祖先”。
1862年3月,历史上称作“南北战争”的美国内战激战正酣。虽然南部邦联军在罗伯特·李、杰弗逊等名将的指挥下屡屡得手,但北方优势的海军力量却牢牢地封锁住了南方各个港口,使其难以获得维持战争所需要的各种物资。为了扭转这种被动的局面,南部军将一艘缴获的蒸汽一风帆混合动力战舰拆去桅杆,装上厚重的铁甲,更名为“弗吉尼亚”号。这艘形如“装有烟囱的大仓房”的装甲舰在南部邦联海军司令的亲自指挥下不可一世,接连击沉和重创多艘北军战舰。为了遏止这艘令北军闻之色变的“巨大的可怕装甲舰”(以当时的标准,排水量1000吨以上的“弗吉尼亚”号绝对可算是巨舰了),北方以相当快的速度赶制了“班长”号(Monitor亦译为“莫尼特”号)装甲炮舰。这艘长途航行起来显得颇为吃力、被“弗吉尼亚”号上的水兵讥讽为“装了个干酪罐的平底船”的奇特战舰,却出人意料地在海战中占据了优势。甚至有历史学家认为,如果不是因为舰长意外受伤而导致舰上指挥一度陷入混乱,“班长”号完全有可能击沉“弗吉尼亚”号。即使如此,“班长”号还是成功阻止了“弗吉尼亚”号打破北方海上封锁的企图。此后,直到战争结束,南部邦联海军都没能有所作为,更让南部邦联海军司令“要用‘弗吉尼亚’号摧毁北方佬舰队”的豪言壮语变成了痴人说梦。
这场发生在汉普顿锚地的海战虽然规模不大,却在世界海战史上有着重大的意义,因为它是史上第一次蒸汽动力铁甲舰之间的海战。而“班长”号更是采用了革命性的设计——该舰首次用可以旋转的炮塔替代了传统的侧舷炮,甲板完全封闭。除了炮塔、前后桅杆和靠近尾部的烟囱外,“班长”号没有其他任何上层建筑,全舰都覆盖着厚实的铁甲。因此“弗吉尼亚”号发射的开花弹难以对“班长”号及其舰员造成有效杀伤(在当时,以爆炸破片作为主要杀伤手段的开花弹对于露天甲板上的船员来说无异于来自地狱的邀请函)。加上“班长”号干舷低、目标小,水线以上部分非常少,“弗吉尼亚”号的实心穿甲弹也没有对其造成严重的伤害。另一方面,“班长”号吃水浅、转向方便,可以航行到“弗吉尼亚”号不能驶入的浅水区,从而进入到敌舰的炮火射击死角。炮塔内配备的两门298毫米后膛炮在当时是非常强大的火力,可以360°转动的炮塔瞄准起来比侧舷炮更加灵活,加上干舷低,炮弹数次击中“弗吉尼亚”号的水线及以下部分,将其严重击伤(由于“弗吉尼亚”号也是全封闭甲板,同样是全身披挂铁甲,因此在当时海战中被认为“十分可怕”的开花弹对彼此都不起作用)。
“班长”号不仅有效地推动了铁甲舰的发展(炮塔取代了侧舷炮,全钢铁结构取代了铁木混合结构),还开创了一种新型战舰——浅水重炮舰。浅水重炮舰专门用于在近海和一些较宽较深的河流、湖泊(如美国的五大湖区,俄罗斯的勒拿河及贝加尔湖还有里海)遂行作战任务,吃水普遍较浅、抗风浪性较差,不具有远海航行的能力,但厚重的装甲均超过同时代的巡洋舰,火炮口径也与同时代战列舰主炮相同或相接近。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皇家海军的浅水重炮舰配合主力舰队参加了对德国海军重要基地基尔港的封锁。在1929年东北地方当局与苏联为争夺中东铁路控制权而爆发的武装冲突中,苏联阿穆尔河江防舰队的浅水重炮舰不仅在三江口的富锦“水战”中将东北海军的江防炮舰打得七零八落,还有效地支援了苏军的陆上作战。时至今日,在中俄界河黑龙江(阿穆尔河)和图们江上,仍然游弋着装有大口径火炮和火箭炮的俄军江防护卫舰。
在“班长”号与“弗吉尼亚”号那场激战过去五年以后的1867年12月4日,英国泰恩河上出现了一艘模样奇特的小军舰——Staunch号,国内译为“师丹”炮船(GUNBOAT),其实际上是装炮台的军舰,在当时中国被翻译为“根驳”船、“根婆子”,又根据其特征称为“蚊子船”,意指这种军舰虽然体格小巧,但是万一被叮上一口也不是好受的事。西方则根据设计师的名字称之为“伦道尔”式炮艇。无论它的设计者伦道尔是否受过“班长”号的启发,“蚊子船”的设计思路都与前者如出一辙,即在吃水浅、适航性较低的船体上布置口径与同时代战列舰(铁甲舰)主炮基本相当的大口径火炮。
当然,“蚊子船”和以“班长”号为代表的浅水重炮舰之间也有很多不同之处——“蚊子船”没有炮塔,而是在船头露天安装了一门9英寸(228毫米)口径前膛巨炮。这门巨炮的炮身安装一套带有4个支柱的地井式炮架上,整个系统异常复杂,平时火炮低座在船体里,以防重心过高,保持军舰的稳性;战斗时则通过液压系统,在4~6分钟内将火炮举升到甲板上。每发射一次后,火炮在自身巨大的后坐力推动下,再缓缓降到甲板下,进行下一次射击的装填工作。火炮发射前军舰必须下锚,否则谁也无法预料巨大的后坐力会对这艘小船产生怎样的影响。主炮的炮管通过这道围壁前方一个很小的炮门开口向外伸出。因为炮门横向空隙很小,主炮几乎不能左 右旋回,必须采用“整船瞄准”法,即通过军舰的自身转动来实现调整火炮的横向瞄准、射击。为此,伦道尔将这艘小军舰的操作系统设计得极为灵便,转舵速度较一般军舰为高,2分45秒即可旋转一圈。在接近主甲板中部的位置上,矗立着高高的烟囱。而让当时造船界为之惊讶的是,这艘小船竟然连一根桅杆都没有,除了舰长室外,甚至没有为舰员留出任何居住空间。因此,不光是无法远距离航行,甚至连如何悬挂航海信号旗帜都成了问题。
显然,这种短宽的小型军舰根本就不是用来出海作战的,只不过是大炮的安装平台——“水炮台”而已。和同样装备大口径火炮的铁甲舰相比,“蚊子船”在造价上可谓天壤之别,但装载火炮所具有的威力却并无太大不同,属于低成本、高性价比的火炮搭载平台。该舰虽然不能到大海上与铁甲舰争雄,但是搭载的火炮同样可以给铁甲舰以巨大的威慑,近海防御时占有优势。相对于耗费大量土木人工、经年累月构筑起来的陆地炮台,“蚊子船”除了价格低廉的优势外,还进行机动,根据实际情况大量布置到需要加强的濒海地域,“驻扼口隘其力能拒甲舰”,短时间内即能构成海上炮台群。“蚊子船”诞生后很快引起轰动,被认为是用于要港防御的最新利器,英国皇家海军前后共购进了39艘,其他一些海军国家也都大感兴趣,纷纷解囊采购,阿姆斯特朗公司的舰船设计师伦道尔由此名扬四海。
从辉煌到暗淡——岸防铁甲舰与岸防战列舰
无论是浅水重炮舰还是“蚊子船”,都只风光了很短的时间。因为它们的“个头”实在是太小了,不仅自持力差,而且也难以应付较为恶劣的海况(“班长”号最终的结局就是在风浪中沉没而长眠海底),既不能在海战中坚持较长时间,又无法在风浪较大的情况下有效地战斗。最终,这些小军舰还是不能有效地对付来犯的铁甲舰队。于是,浅水重炮舰和“蚊子船”殊途同归,“进化”出了相同的“后世子孙”——岸防铁甲舰。先是德国在“蚊子船”的设计思路上做出自行改进,加上了水线带装甲,建造出具有开创性的“威斯帕”号,开创了近海防御铁甲舰(即岸防铁甲舰)的先河,继而法国又参照“威斯帕”号建成黄泉级岸防铁甲舰。当时正值清末的中国也在这方面一度领了风气之先,在黄泉级的基础上自行设计并制造了后来成为北洋舰队主力舰之一的“平远”号岸防铁甲舰。
所谓“岸防铁甲舰”,其实是一种放大版本的浅水重炮舰或“蚊子船”,或者说是提高海上自持力和抗风浪能力后演化出的“大号蚊子船”。其吃水并不加深多少,因为主要还是设计用于近海防御作战的。19世纪几艘著名的岸防铁甲舰(德国“威斯帕”号、法国黄泉级和中国“平远”号)的舰体线形和火炮布置与“蚊子船”大体相同,也就是说,论“血统”它们是“蚊子船”的后代,与浅水重炮舰没有直接关系。由于岸防铁甲舰延续了“蚊子船”航程短的缺点,抗风浪能力提高也有限(吃水浅的缘故),无法适应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扩张的需要,因此在各个海军强国的舰队里只是昙花一现,很快就销声匿迹了。当然,岸防铁甲舰在近代舰船发展史上也有所贡献,例如当时钢被认为过于坚硬,容易折断、韧性不如熟铁,因而一直没有被考虑用来作为军舰的装甲。而法国人在黄泉级上首次使用了科洛苏工厂生产的新式全钢装甲,在当时世界造船界被认为是大胆创新之举。
虽然岸防铁甲舰的设计思想无法在列强海军中生存,却受到一些中欧和北欧国家的垂青。由于这些国家海军唯一的使命就是防守和控制北海或波罗的海一系列峡湾,这些海域面积都不大,也几乎没什么大的风浪,因此岸防铁甲舰完全能够满足需要,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20世纪初,挪威、瑞典、丹麦、芬兰等欧洲国家根据本国军事需求和周边沿海地理情况,建造了一批浅吃水、厚装甲、中等火力的小型主力舰。这些战舰的排水量在三四千吨左右,火炮口径超过同时代的重巡洋舰,但不及战列巡洋舰,《英国简氏舰船年鉴》将其分类为“岸防战列舰”。这些“岸防战列舰”说穿了就是尺寸进一步放大、装甲进一步加厚,具有“前无畏舰”或者“无畏舰”的线形、火炮布置和射击指挥仪,具备多个炮塔齐射能力的岸防铁甲舰。有意思的是,这些建造和装备岸防战列舰的国家似乎没有购买或仿制过“蚊子船”,却长时间使用浅水重炮舰。而这些岸防战列舰也和浅水重炮舰一样使用炮塔,因此可以说是浅水重炮舰的直接后代,和“蚊子船”只是“旁系血亲”(借鉴了设计思路)。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似乎主要是有些国家不那么愿意提及某些历史,关于岸防战列舰的很多情况至今外界所知不多。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岸防战列舰在两次世界大战的海战中并没有什么上乘表现。1940年4月德国入侵挪威时,挪威海军的四艘岸防战列舰中,“挪威”号和“埃斯沃尔德”号于4月9日在纳尔维克被德国驱逐舰击沉,“雷霆”号和“金发王哈拉尔”号这两艘舰龄40多年的老舰行动迟缓,无法脱逃到英国,向德军投降。德军首先拆下舰上原有的208毫米和120毫米炮,用于防卫挪威沿岸。解除武装后的船体被拖回基尔港,于1941年改装为防空炮台。“雷霆”号改名“宁芙”号,“金发王哈拉尔”号改名“式提斯”号。德国海军在其上安装了6门105毫米高炮、2门40亳米炮和6门20毫米炮,并保留了舰上原有的锅炉和蒸汽机,能以14节左右的速度航行。“宁芙”号和“式提斯”号改装完毕后,停泊于挪威北部特罗姆瑟,担任战列舰“提尔皮茨”号锚地的防空警戒任务。“提尔皮茨”号锚地转移到阿尔塔峡湾后,两舰分别转至基尔和威廉港。“式提斯”号在基尔港一直服役到德国投降,战后归还给挪威,1946年解体。“宁芙”号则于1945年5月北上增援纳尔维克守军,在罗弗敦群岛的斯韦尔沃港被英国飞机炸伤搁浅,1946年被挪威海军打捞出水,拖到南方的斯塔万格解体。芬兰海军也一度拥有两艘岸防战列舰,其命运同样不佳:一艘在“续战”中触雷沉没(苏德战争爆发后,芬兰也协同德国对苏作战,芬兰历史上将其称作“继续战争”或“续战”,意为1939年苏芬战争的延续),另一艘则在二战结束后作为战争赔偿移交给苏联海军,退役后被拆解。在地球的另一端,亲日的泰国海军也拥有过一艘日本为其建造的岸防战列舰,目的是“与日本帝国海军共同作战”。不过该舰在太平洋战争中几乎未发挥任何作用。
也有例外的情况,有资料记载,在纳粹德国入侵波兰的战争中,波兰海军的一艘岸防战列舰曾经进行了英勇而悲壮的战斗,最终与一艘德国战列舰同归于尽。由于各种原因,关 于这段历史是否真实我们无法断定,也无从得知这艘勇敢的波兰岸防战列舰(如果它确实存在的话)的名字和更详细信息,但德国海军确实在入侵波兰时损失了一艘老式的“前无畏”型战列舰。
从“遍布四海却默默无名”到“千树万树梨花开”——浅水战斗舰的现在与未来
在美国海军宣布要研制和采购濒海战斗舰之前,人们很少提及这类战舰,仿佛它们不存在一般。其实,这类战舰已经在世界各地的海洋、湖泊以及河流中游弋了几十年,一方面它们不像那些大型水面舰只那样吸引眼球,所以不那么为人注意;另一方面与护卫舰、驱逐舰等“公认且明确”的名字不同,其名称在各个国家不尽相同,且比较混乱,如“濒海战斗舰”、“轻(小)型护卫舰”、“岸防护卫舰”、“近海护航舰”、“导弹警卫舰”、“导弹攻击舰”和“近海巡洋舰”等等。让人们很难将这么多“称号”归结为同一类型的舰只,但无论名字是什么,它们都具有共同的特!点:携带的武器数量和威力超过一艘2000吨级的舰队护卫舰(伴随主力舰队进行远海活动的护卫舰),有些甚至不亚于4000吨级驱(护)舰,但吃水较浅,几乎不考虑远海航行能力,专门为浅水区(浅海、较深的湖泊以及河流)作战而设计的排水量在500吨以上的中、小型战舰。我们在此暂时将其统称为“浅水战斗舰”。
苏联
浅水战斗舰的概念之所以能够在导弹时代得以延续,很大程度上是苏联的“功劳”。无论是沙皇俄国、苏联还是今天的俄罗斯海军,都对这类战舰相当重视。泽列诺多利斯克市设计局研制和建造的1124型信天翁级(北约名为格里莎级)岸防护卫舰是该设计局的拳头产品,影响深远。由于作战能力强、造价低、排水量小,信天翁级一度大量生产,曾在25年内建造了近100艘。在该型舰基础上衍生出多个级别的同类型舰只,如苏联海军1159型美洲豹级(北约名为科尼级)、11661型猎豹级(北约名为靴靶斯坦级)护卫舰、前民主德国133.1、133.1M型小型反潜舰(北约名为帕契姆I级、帕契姆Ⅱ级,现仍在印度尼西亚和俄罗斯海军中服役)、波兰620型轻型护卫舰、印度25型护卫舰,不仅提供给当时社会主义阵营的其他国家,还出售给亚非的亲苏国家,并且长期作为苏联/俄罗斯海军里海区分舰队(旗舰为2002年服役的11661型猎豹级首舰“靴靶斯坦”号)、勒拿河一贝加尔湖区分舰队、伏尔加河分舰队等较大的内河(湖)区舰队的旗舰。苏联海军总司令戈尔什科夫元帅曾赞其为“舰队工作平台”。
时至今日,这些战舰仍然是阿尔及利亚、保加利亚等国海军最具战斗力的舰只。值得一提的是,南斯拉夫海军也曾经拥有四艘1159型岸防护卫舰,分别是两艘购自苏联的斯普利特级和两艘本国仿制的托尔级。两级舰性能完全相同,装备有四枚SS-N-2C“冥河”改进型反舰导弹和一座双联装SA-N-4“黄蜂”舰空导弹发射装置。四艘舰均在科索沃战争中为躲避北约空袭而自沉,后来未见打捞及修复的报道,可能已经毁弃。
2006年5月16日,俄海军最新型20380型岸防护卫舰首制舰“守护”号在俄罗斯北方造船厂下水,今年年初开始在俄海军服役。俄海军总司令马索林上将在出席“守护”号下水仪式时特别强调了20380型首舰建成的重要意义,他说:“是的,它既不是巡洋舰,也不是战列舰,但它掀开了俄罗斯造船史上新的一页,这是在俄罗斯历史上最不平常的时刻设计建造的第一艘水面战舰。”他还宣布俄海军将采购20-40艘守护级岸防护卫舰,北方、波罗的海、黑海、太平洋四大舰队和里海区舰队都将装备该级舰。
“守护”号由“金刚石”中央海军设计局专家设计。与以往苏/俄制战舰甲板上密布各种设备的杂乱外观不同,守护级建造过程中特别重视隐身性能,是一种名副其实的现代雷达隐形战舰。无论是艇体,还是上层建筑结构中,都大量使用可吸收雷达信号的非燃玻璃钢材料。辐射透明性较强的桅塔内部天线阵列配置采用最新技术方案,同时使用其他隐形技术。为降低声纳场,主发动机特意装配在由合成材料制成的消噪框架结构内。克雷洛夫中央科研所还对战舰结构进行了大量分析、研究和试验,最后使其科学定型,大幅降低了航行时的阻力。与传统俄制战舰相比,守护级的信息化程度也大幅提高,建成了信息场,一体化桥楼系统和主指挥所联为一体,组成统一战斗指挥系统,保障舰长、舰员实时接收海上、水下和空中局势信息,了解战舰本身、舰载武器和技术设备状况,保障战舰驾驶和武器使用实现全程自动化。
守护级的武器装备采用模块化设计,俄海军自用的型号预计将装备8枚被西方称为“鱼叉斯基”的55-N-25“天王星”反舰导弹和1套“喀什坦”-M弹炮合一防空系统、一门100毫米A-190E通用火炮、两座30毫米6管AK-630M舰炮和两套反潜鱼雷双管发射装置,舰上还有直升机库。如果用户需要,可以换装包括著名的55-N-22“晒斑”反舰导弹和“刀刃”舰空导弹(“道尔”-M1的海军型)在内的更具威力的武器。
在更早的2006年2月16日,乌克兰海军官兵在塞瓦斯托波尔海军基地为“捷尔诺波尔”号近海巡洋舰举行了服役仪式。这艘长65米的战舰是1994年以来乌克兰第一艘为本国海军建造的舰艇。“捷尔诺波尔”号其实是1124型信天翁级的最新改进型,采用了柴油机一燃气轮机混合动力,换装了西方电子设备和“鱼叉”反舰导弹。乌克兰还推出了捷尔诺波尔级的出口型梦幻级。由于经费有限,这类岸防护卫舰不仅将成为俄罗斯和乌克兰近几年为维持海军战力而大量建造的主力战舰,还将成为俄、乌两国大力推向国际市场的主打产品。
苏联/俄罗斯在浅水战斗舰领域的杰作远不止岸防护卫舰,由位于圣彼得堡的中央船舶设计局设计的1239型海狮级导弹攻击舰绝对是这类战舰中令人生畏的成员。首舰“布拉风”号是目前黑海舰队最具攻击力的战舰,2号舰“西蒙风”号现为波罗的海舰队旗舰。1239型标准排水量850吨,满载排水量1050吨,创造性地采用了无空气静力载荷的双体侧壁式气垫船型舰体。艇首设有气垫围裙,两个侧壁船体提供停泊及排水航行时全艇的浮力,并形成下方封闭的气垫区,舰尼两侧各布置有一座伸缩式支柱,支柱端布置有螺旋桨。这种独特设计使该型舰在4级海浪情况下航速可以达到50多节,而在5级海情下(浪高3.5米)航速可达40多节。即使在只用垫升风扇工作的情况下,仍能依靠从气垫里喷向舰尾的 气流以3节的航速顶风(风速7米/秒)运动。“布拉风”号至今已在海里航行了13年、航程12000海里,“西蒙风”号下水也是第9个年头了。由于经费问题,两舰都未进行过检修,然而它们从未有过被拖船拖回基地的情况。
1239型的另一个特点是强大的武器装备,8枚SS-N-22“晒斑”反舰导弹使其拥有了与著名的现代级大型驱逐舰相同的反舰火力。由于没有舰载机,1239型需要其他飞机或直升机为“晒斑”反舰导弹提供中继制导。俄罗斯卡莫夫设计局正加紧为1239型舰试制以卡-137无人直升机为蓝本的舰载无人直升机,以使该型舰更好地发挥其威力。1239型舰还装有一座双联装SA-N-4“壁虎”导弹发射装置、一座AK176型76毫米炮和两座AK630型六管30毫米炮,作战能力达到甚至超过不少驱逐舰。高航速、强火力的1239型导弹攻击舰被俄海军官兵形容为“可靠的海上截击机”。
作为1239型的后续发展计划,俄罗斯提出了进一步放大体积,排水量增加到1600吨的原牛级导弹攻击舰方案。原牛级在1239型的基础上增加了直升机平台和机库,可以携带卡27舰载直升机执行反潜和中继制导任务,换装性能更先进的“晒斑”增程型反舰导弹和“刀刃”舰空导弹。目前,俄海军中大多数苏联时期遗留下来的舰艇已接近使用寿命,虽然近几年经济开始复苏,但其仍然缺乏建造大型主力战舰的经费。即使造出少量大舰,也会优先配属给北方舰队和太平洋舰队。加上黑海和波罗的海水深较浅、风浪比较小,因此岸防护卫舰和导弹攻击舰将成为俄黑海舰队及波罗的海舰队的核心力量,在俄海军复兴的道路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俄罗斯还为江河区分舰队研制并建造了21630型暴徒级江防护卫舰。首制舰“阿斯特拉罕”号不久前交付阿穆尔河区分舰队,成为该舰队的新旗舰。暴徒级的外形与著名的1124型岸防护卫舰颇为相似,尺寸更小、吃水也更浅,排水量550吨,配备有对空监视雷达、电子侦察/对抗装置以及AK-630六管速射炮和舰载型SA-18“针”防空导弹。最引入注意的是,该型舰装有一门带隐身外形的100毫米舰炮和一门6管122毫米“冰雹”火箭炮,整舰也具有一定的隐身外形,可谓是“当代的浅水重炮舰”。
瑞典
同为波罗的海国家的瑞典在浅水战斗舰方面也走在世界前列。维斯比级不仅是瑞典海军的骄傲,也是这一领域的非凡之作。维斯比级护卫舰被瑞典称为“多用途轻型隐身护卫舰”,除可遂行水面作战外,还可担负反水雷战、反潜战及实施布雷、监视任务,是瑞典海军为21世纪设计的主力水面战舰。1996年,瑞典国防装备管理局代表瑞典海军向考库姆造船厂订购了6艘维斯比级隐身护卫舰,同年12月17日,首舰“维斯比”号在卡尔斯克鲁纳开工建造;2002年6月下水,同年交付国防装备管理局安装武器及作战系统,并于2004年经过验收加入瑞典海军。按照计划,6艘舰将于2008年交付完毕。
维斯比级舰长72米,宽10.4米,吃水2.5米,满载排水量620吨,人员编制43人。从这些参数上看,似乎维斯比级是一型非常不起眼的小军舰,但该级舰注定要在世界海军发展史上留下重要的一页,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维斯比”级是世界上第一款投入现役的“全隐身”战舰。维斯比级的隐身范围包括水声特征、水下电磁场特征、压力特征、雷达反射截面积和主动辐射信号等各方面的低可探测性能,是名副其实的“全而隐身”战舰。为此,维斯比级采用了许多全新的设计理念和成果。
维斯比级外形异常前卫,干舷与甲板上层建筑以坡型浑然一体,有效地消除了较大的雷达反射面。甲板以上建筑大为减少,外形采取了削去顶端的多棱形和圆锥形这样的多面积和多角体设计,实现用多方向的小镜面反射和边缘反射代替小角度能量集中的大镜面反射。武器及声纳嵌于防护甲板的舱盖内,主监视雷达及舰炮管均为可伸缩内嵌式,炮管只在开火时才伸出来,整个船体看上去平滑、整洁、封闭、低矮,突变点大为减少。舰体材料方面,维斯比级创造性地应用了一种全新的非金属舰体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这种复合材料是用碳纤维增强塑料夹层板制成的,内层是聚氯乙烯(PVC)材料,外层是碳纤维和乙烯基物质,覆盖在PVC上。其主要特点是重量轻、结构牢、强度高、抗震性与隔热性好,对舰艇内部各种机械设备产生的红外辐射有较好的屏蔽作用,能避免被光学红外探测系统轻易发现;并且具有对雷达和磁场的低可探测性,能有效降低被对方雷达及磁性水雷武器发现的概率。在舰体外表面还覆盖了雷达吸波材料及频率选择铺面,频率选择铺面为宽频带结构材料,扩展了对雷达的吸波波段,增加了对付敌方雷达的种类。
维斯比级采用柴一燃联合动力,4台霍尼韦尔公司的TF50A型燃气轮机提供中/高速推进,总输出功率为16000千瓦;两台MTU 16 V2000N90型柴油机提供巡航/低速推进,总输出功率为2600千瓦。在使用柴油机推进时,持续航速可达15节,使用燃气轮机时最大航速可达35节以上。为有效减少红外信号的产生,该级舰采用无烟囱设计,取而代之的是可显著降低红外辐射的多口舷侧式排气方式。在机器、空调排气道口及船体外部设有热敏式喷水冷却系统,能降温冷却船体。由于船壳本身是极好的绝热材料,船体外表面还覆盖了一层与天然叶绿素反射程度相近的防红外徐料,可有效地抑制机舱、排气管道等发热部位,将热量控制在船体内部。
维斯比级用喷水式低噪声推进器取代螺旋桨式推进器,从而有效地抑制由螺旋桨推进所产生的空泡噪声。隔音设备安装在水线以上,外部罩上消音罩,主机、辅机、传动装置均装在减震隔音双缓冲弹性支架上。船舱的真空板也起到了良好的隔音效果,水上/水下可选式发动机排气管路可在消音与降温之间做出选择。这些设计使维斯比级在同一航速下,可使舰艇的水下辐射噪声降低10分贝。为减少电磁感应,该级舰在设计上消除了电子系统导线的连接性环绕,产生磁场的关键系统安放得尽可能高。此外,舰上还装备了消磁系统。维斯比级还通过采取强化塑料制造舰壳、用真空薄板做船舱隔板、用玻璃纤维制造包括炮座在内的甲板上层建筑材料、用碳纤维制作动力传动轴等,有效减轻船体重量以达到减小引爆水压引信水雷的舰船航行时动态水压的目的。
该级舰的另一创新之处在于使用了模块式和开放式实时指挥、控制、通信、情报和协同共享系统。它建立在一个开放的体系上,由设立在舰体中部 作战信息中心的12个多功能操作台进行具体操控,采用Windows NT操作系统。这在未来采用新技术和新武器时,无需对C3I系统进行根本性改动,节约了经费和时间。系统内的很多终端都是商用级别的电脑,既节约成本又操作方便。
维斯比级装备的雷达包括:爱立信微波系统公司的“海长颈鹿”AMBC-3D型c波段对空/海搜索雷达、TERMA型低干扰概率搜索与导航雷达以及萨伯公司生产的火控雷达。其中,“海长颈鹿”AMBC-3D型搜索雷达是世界上首部实用化小型固态化线控阵体制雷达,采用了先进的“优先跟踪”方案对付复杂假目标,探测距离30-100公里,可在1/3雷达探测距离上跟踪雷达截面积为0.1平方米的目标,最多可同时跟踪100个不同类型的海空目标。
维斯比级的武器装备也极具特色:四具固定式400毫米鱼雷发射管,用于发射博福斯公司的45型有线主/被动制导反潜鱼雷。该鱼雷主要是用于瑞典附近的波罗的海浅水区域的反潜作战,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另外还装备有一座瑞典特有的127毫米多用途火箭发射器,可用于近程反鱼雷作战或者发射红外诱饵干扰弹对抗敌方反舰导弹,作战半径400米-6000米。防空武器是一座博福斯SAK MK3型57毫米多功能舰炮。由Ceros-200型雷达/光电指挥仪控制,可发射瑞典自行研制的可编程引信(AHEAD)炮弹,能有效应对敌方来袭的飞机和反舰导弹。该炮射速120发/分-220发/分,射程17公里,采用了新型隐身炮塔,炮塔与整个舰体融为一体,这也是目前维斯比级上唯一的“硬杀伤”防空火力。根据需要,未来可能加装垂直发射的RBS-23型舰空导弗反舰武器则包括两座四联装“萨伯”RBS-15MKⅡ型反舰导弹,左右舷各一座。为确保舰艇表面的光滑和整体隐身性能,导弹发射装置安装在甲板下面,从甲板的专门舱口发射,减少了导弹发射时红外信号剧增现象的发生。RBS-15MKⅡ导弹可掠海飞行,飞行速度0.8马赫,弹长435米,重250公斤;采用半穿甲爆破型战斗部,复合制导加主动雷达末制导,最大射程达200公里。对于一艘排水量600吨级的小型军舰来说,这已经是相当强的火力配置,完全能够满足瑞典海军现在及将来的需要。
虽然维斯比级已经在隐身技术上处于世界前列,但是瑞典海军并没因此停止前进的脚步,其下一代水面作战舰艇已在研制之中。新舰将采用气垫船型,在船体材料、红外信号、流体力学、一体化后勤保障等许多技术领域全面超越维斯比级,达到更高层次的“全面隐身”水平。
以色列
浅水战斗舰的另一个主要“集结地”是中东地区。与黑海和波罗的海相比,该地区的主要海域——红海、地中海东南部和波斯湾等海区的海域面积更小、水深更浅,几乎没有什么风浪。为了保护各自在海上的石油钻井平台,富裕的海湾国家非常愿意建造或购买这种吃水较浅、吨位较小,战斗力却并不弱的小型舰只,以色列海军的“萨尔”5型舰就是其中的典范。
“萨尔”5在以色列海军中的正式名称是导弹警卫舰(在此之前的“萨尔”家族成员均为导弹艇),由美国英格尔斯造船厂建造。首舰“埃拉特”号于1993年2月下水,1994年5月交付以色列海军服役。“萨尔”5型最初计划建造4艘,后因以方经费不足而减至3艘。至1995年2月,3艘舰已全音B完工服役。该型舰全长85.4米,舰宽11.9米,吃水3.2米,满载排水量1227吨,采用柴一燃混合动力,最大航速34节,续航力3500海里/21节,海上自持力24昼夜,是一型集保护海上交通线、反水面舰艇、反潜、防空和巡逻等任务于一身的多功能水面舰艇。
虽然不能与维斯比级的“全面隐身”相比,“萨尔”5型也是一款精心设计的隐形战舰,在外形设计上作了相应的有利于隐身的处理,水线以上采用了很大的外飘;上层建筑设计则有很大的倾斜,既有内倾,又有外倾;表面使用了雷达吸波涂层;露天甲板与平台显得干净、简洁,外形与法国著名的拉斐特级隐形护卫舰有几分神似。在内部结构方面,“萨尔”5的主机和辅机设备采取了隔振降噪的弹性安装方式;柴油机和发电机采取了双层隔振安装方式;机舱采用了气幕带;舰内广泛使用了隔声热绝缘材料。在红外隐形方面,烟囱采用了冷却措施并运用三防水幕系统来降低红外特征;柴油机也采取了水下排气以降低红外辐射(顺便说一句,以色列电视台公布的“被黎巴嫩真主党游击队击伤的‘萨尔’5型画面”未必是真正的“遇袭画面”,两处所谓的“击伤痕迹”其实就是柴油机的水下排气口)。
“萨尔”5型装有多种控制系统,自动化程度相当高,全舰舰员加上航空人员(配备有一架舰载直升机)只有74人。虽然舰体由美国制造,但“萨尔”5型的武器中却有很大一部分为以色列国产,包括著名的32单元垂直发射的“巴拉克”舰空导弹和8枚“迎伯列”反舰导弹。此外,“萨尔”5还装有2座四联装美制“鱼叉”反舰导弹发射装置。在一艘排水量1000吨级的小型军舰上装备两种反舰导弹,这在全世界范围内也是少见的,但对以色列来说却很正常。在满载排水量只有490吨的“萨尔”4.5型导弹艇上,以色列就安装了与“萨尔”5型种类完全相同的导弹武器,仅比“萨尔”5型少了两枚“趣伯列”。“萨尔”5型的火炮武器为一门“密集阵”六管20毫米速射炮和两门25毫米“海火神”五管速射炮,反潜武器包括三联装MK46鱼雷和用于主动防御的TC-1拖曳诱骗鱼雷,携带的“海豚”SA336G或“海豹”舰载直升机具有搜索/攻击敌方潜艇和为“鱼叉”反舰导弹提供中继制导的能力。
阿联酋
向来“财大气粗”的阿联酋在发展海军方面也不甘人后,不惜重金向法国诺曼底造船公司订购了拜努纳级快速导弹攻击舰。据法国方面称,拜努纳级满载排水量800吨,采用了多项最新技术,包括深V字型尖舭型船体和喷水推进装置,确保在浅吃水的情况下具有良好适航性和安静性。拜努纳级外形采用隐形设计,动力系统为两台德国MTU 12V595 TE90柴油机,最大航速32节,巡航速度15节/2000海里,具有“革命性的指挥控制系统”。尤其引人注意的是,拜努纳级计划安装“紫菀”舰对空导弹,如果这项计划得以实现,它将成为世界上最小的具有区域防空能力的战舰。法国人宣称拜努纳级“将一举成为中东地区最先进的战舰”,但究竟能否给世人带来惊喜,我们拭目以待。此外,埃及、科威特、卡塔尔等国 也在寻求类似的小型战舰。
美国
最后我们来说一下美国最近下水的“自由”号濒海战斗舰。可以说,如果没有“自由”号,那么这种长年在不起眼的近海甚至内河(湖)上航行、很少出现在大洋之上的小型战舰只能是军舰中其貌不扬的另类,不可能像现在这样吸引世人的目光。
与其他国家同类舰只立足于“近海防御”的设计思想不同,“自由”号濒海战斗舰的着眼点是“到别人家门口进攻”。换句话说,“自由”号的作战水域是“敌对国家”的近海和较大的江河、湖泊。上世纪末以来,随着冷战结束,美国海军的作战环境、作战对象发生剧变,其逐渐认识到“今天的战场在濒海,在五大洲陆海交界的地方”。为此,美国海军:不断地调整军事战略,先后提出了“由海向陆”、“前沿存在”等战略思想。近年来,美国海军又提出了“海上打击、海上盾牌和海上基地”概念,标志着“近海战略”正式替代了“远洋战略”,“自由”号正是这种思想的产物。除美国海军外,以色列、沙特阿拉伯等国海军也计划采购“自由”号一级的濒海战斗舰。
美国海军认为,在未来作战中,美军需要在濒海区域安全介入。因此,新型濒海战斗舰必须具备大洋航行能力,能远距离到达全球需要部署的地方,在世界上任何地方不超出近海几百海里区域内,联合特遣部队提供快速机动的高精确度、强火力打击来支持军事行动。在美国海军的构想中,濒海战斗舰将在美国海军“未来30年发展计划”中扮演主力角色。为满足未来全球海上战略的需求,美国海军计划在2035年之前采购至少50-60艘濒海战斗舰,其总价值高达120亿美元以上。
在美国海军“濒海战斗舰”的竞标中,军火生产巨头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提出了半滑行单体船方案,通用动力公司则联合英国BMT公司提出了三体船设计方案,而雷声公司提出了表面效应船的方案。以目前的情况看,通用动力公司很硬气地表示“将完成三体濒海战斗舰的建造,用实际性能战胜洛·马”,雷声公司则已经基本上退出了竞争。但无论如何,美国海军订购了“自由”号,已经意味着洛·马公司在这场竞争中赢得了先机。洛克希德·马丁不愧是经验老到,在美国高、低端两型第四代战斗机(ATF与JsF)竞标中的获胜使其得出了“技术成熟的方案就是最好的方案”的经验,在此次濒海战斗舰竞争中,这一经验又一次奏效了。
看到“自由”号的外形,我们很容易联想到瑞典维斯比级,事实上,洛·马公司在设计“自由”号时确实参照了维斯比级的设计,包括与瑞典考库姆造船厂进行技术交流,购入部分技术资料。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认为“自由”号就是一艘融入美国设计思想和制造技术的“放大版维斯比级”。
“自由”号采用半滑行单体船设计,舰长103米,吃水深3.65米,标准排水量2840吨,满载排水量超过3000吨,是迄今为止体形和吨位最大的浅水战斗舰。借鉴了维斯比级,“自由”号也使用喷水推进装置,但性能更胜一筹。“自由”号的动力系统采用两台罗·罗公司生产的MT-30燃汽轮机,最高航速可达到60节,并能够在两分钟之内从0节加速到最高45节,巡航时速可达到30节;能够在两艘船的距离上从30节的航速立即停泊,在三艘船的距离上以30节航速突然转弯,全速航行时,可在七个船长的距离内作360°的回转,拥有上述航行能力的“自由”号航程超过了6900公里。
“自由”号舰体采用模块化结构,舰壳和上层建筑的材料为高级铝合金,但主要结构采用钢制材料,一些部位采用复合材料。外形采用内倾形式来减少雷达反射信号,并采用全封闭的上层建筑和通信/传感器桅杆,提高了生存能力。在恶劣海况下具有更好的低速航行性能,从而有利于直升机/无人机的安全起降。该舰还装备有高速拦截艇的下水和回收设施,以支持特种作战。直升机甲板下部还装备有折叠跳板,可以进行轻型装甲车辆、火炮等装备的滚装运输,其运载能力比美国海军要求的高出50%,尾部起降平台还可为直升机和无人机提供作业,堪称高速“海上卡车”。
“自由”号的舰体结构被设计成可重新组合的开放式结构,能根据任务需要组装、搭配不同的武器模块系统并实现“即插即用”。这种“可配置使命模块”使其在反潜艇、反水雷和反水面作战的技战术性能:疗面有质的提升,对各种威胁做出反应。该舰主要承担反潜战、反水面战、水雷战和协助特种作战等四大使命——反潜战模块以切断潜艇接近的途径为主,其配置包括一架配备声纳、声纳浮标和鱼雷的MH-60R反潜型直升机,以及配备改进型鱼雷系统的反潜型无人机、回声测距系统、可携带传感器和发射武器的RQ-8型“火力侦察兵”无人机和安装了雷达潜望镜探测系统的垂直起降无人机,用于探删潜艇潜望镜。
“自由”号的反水面战模块能攻击和躲避水面舰艇特别是高速密集小艇,包括一架安装有光电/红外传感器和“地狱火”(即“海尔法”)导弹、机枪、火箭弹的MH-60R直升机,西班牙伊萨尔船厂生产的“多娜”舰炮火控系统和美国联合防务公司生产的可发射精确智能弹药的MK110式57毫米隐形舰炮(与维斯比级的舰炮极为相似)。如果未来电磁轨道炮研制成功,也将优先装备“自由”号。美国海军还计划为其加装“未来战斗系统”的非直瞄发射系统。该发射系统可装载15枚垂直发射的精确攻击导弹,能攻击40公里内的静止和移动目标。美国还在加紧开发“翠鸟”Ⅱ武装水上无人机。该无人机将装备可监视和侦察传感器、主动声呐、2枚Mk54鱼雷或者4枚“海尔法”导弹(从另一个角度上讲,“翠鸟”Ⅱ武装水上无人机也是“水上战斗机”这一古老机种的“复活”),并能安装一挺7.62毫米机枪,以免遭小型快艇和潜艇的攻击。
“自由”号的水雷战模块可避开水雷从容地进行反水雷作战,其配置包括一架“黑鹰”直升机、无入水面航行器(USV)、WLD-1遥控猎雷系统(RMS)、战区预备自动水下航行器(BPAUV)和REMUS无人水下航行器(UUV)。水雷战濒海战斗舰也同样将搭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VTUAV),为反水雷的爆炸处理小组提供支持。
“自由”号还装备有先进的传感器系统和电子设备,能在近海浅滩航行,具有敏捷、灵活的操纵性能,能秘密行驶至敌方海岸线附近协助“海豹”特种部队登陆或其他的特种作战部队执行秘密任务。此外,“自由”号还可以广泛地应用到非军事领域如打击走私、缉毒等任务。可以这样说,通过安装不同的任务模块,“自由”号可以“变身”为反潜舰、新概念护卫舰、扫雷舰和特种两栖输送舰等各种不同用途的舰只,由于其任务弹性相当大。美国海军没有按照传统的战舰分类标准为其定位,而是将其笼统地称为“濒海战斗舰”。
“自由”号濒海战斗舰是目前已经建造出的最大也是作战能力最强的浅水战斗舰只。然而,该舰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发挥其性能还存有疑问。首先就是抗风浪性,由于“自由”号在设计上参照了维斯比级,这种浅吃水船型虽然在浅海内具有出色的航行性能,但抗风浪能力却是不佳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自由”号与维斯比级的关系,与当年岸防战列舰和岸防铁甲舰之间的关系非常相似。历史证明,岸防战列舰的抗风浪能力相比岸防铁甲舰并没有多少提高;瑞典海军的测试也表明维斯比级难以适应恶劣的海况。那么,与维斯比级船型几乎相同的“自由”号适应海况的能力又能提高多少呢?而且“自由”号的吨位接近维斯比级的五倍,体积和吃水只是有限地增加,可能带来的问题就是重心偏高。这同样会对舰体的抗风浪性能带来不利影响,毕竟用于近岸防御的维斯比级是无需太多顾忌抗风浪性能的。如何做到既能远涉重洋,又能在浅水区航行自如这两方面兼顾,是“自由”号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另一方面,由于大量使用铝合金和碳纤维材料,“自由”号的防护能力也存有疑问。英阿马岛海战中“谢菲尔德”号驱逐舰被一枚“飞鱼”导弹击沉,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该舰采用的大量铝合金材料在高温下起火燃烧造成的。当然,21世纪的最新科学技术或许可以解决我们过去连想都不敢想的问题,但究竟能够解决到何种程度,尚需要时间来证明。由于美国的国际影响力,如果“自由”号取得成功,“浅水战斗舰”无疑会在全世界范围内受到进一步的“追捧”。不过,即使“自由”号最终被证明名不副实甚至美国海军放弃濒海战斗舰项目,这类战舰仍然会在一些国家继续存在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