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名医经验;王禹堂;恶性淋巴瘤;中医疗法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6.06.029
中图分类号:R2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6)06-0109-02
恶性淋巴瘤(malignant lymphoma,ML)是一种原发于淋巴结或结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根据其组织细胞学特点,可分为霍奇金淋巴瘤(HL)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临床以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组织增生,尤以浅表淋巴结肿大为特点,常伴有肝脾肿大,晚期有贫血、发热和恶病质等。临床上,外科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化学治疗仍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近20年来,经过合理有效的放疗、化疗、手术切除,特别是生物靶向治疗的参与,ML的治疗效果显著提高,生存率较前有明显上升[1]。但单纯西医治疗仍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综合治疗水平总体仍较低、化疗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差、耐药复发后预后差等。
依据临床表现,ML可归属中医学“痰核”“痰毒”“瘰疬”“癥积”“恶核”“石疽”等范畴。基于ML恶性发展的特点,目前“恶核”的病名得到业界认可。
本院主任医师王禹堂教授是国家级名老中医、著名中西医结合肿瘤学专家、全国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从事中西医结合肿瘤临床研究工作40余年,学识渊博,经验丰富,其中ML是王老擅长治疗的病种之一。现将王老治疗淋巴瘤经验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
王老认为,对ML病因病机的认识要抓住“痰”这一主线,所谓“百病多由痰作祟,诸般怪证皆属于痰”。对于瘰疬、痰核一类以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历代医家将病因多责之于痰,即所谓“无痰不作核”。朱丹溪更明确指出:“凡人身上中下有块者多是痰。”痰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其发病虽有正虚之因,但早期则以痰毒瘀结为基本病理。
王老认为,诸多因素皆可生痰,与痰相关的脏腑主要包括肺、脾、肾,外邪主要包括寒、湿、风、热等。寒湿毒邪袭表,壅遏肺气,肺失宣降,津液失调,凝聚为痰;或寒湿困遏脾胃之气化功能,水湿不化而生痰;或脾胃素虚,嗜食生冷,阻遏阳气,虚寒内生,中焦失运,水湿内停,聚湿生痰;或内伤劳倦,肾阳素虚,寒毒内生;寒湿毒邪直中少阴,损伤阳气,温化无权,气不化水,水湿停蓄成痰;忧思恼怒,情志不舒,气机逆乱,津液失于输化,亦可生痰;或木郁克土,脾不化湿,聚而成痰。而外受风热,邪毒内侵,日久化热化火,煎熬津液,炼津为痰,热痰蕴结,灼伤脏腑,化而为毒,发为恶核;或气郁日久化热,热灼津液为痰,痰火互结。尽管有各种各样的外界致病因素,但归根到底,发病的关键在于人体内环境的失衡,脏腑、经络等功能失调,即“内虚”,其中脾胃虚弱是最重要的病理基础。脾虚则运化失常,精微失布,水湿停蓄,凝而不散,聚而生痰,久则发为本病。
2 治疗经验
对恶性肿瘤的治疗,单纯辨证治疗恐难奏效。据此,王老临证注重辨病与辨证相结合,针对ML病因,从痰论治,在化痰散结的基础上根据患者体质、疾病所处阶段辨证加减。
2.1 辨病从痰论治,以攻邪为主
ML患者体质虽有虚实之分,但邪不去则正难安,除体质极度虚弱者当先扶正外,对大多数患者治疗当以祛邪为主,化痰散结为先。ML的治疗,化痰散结是关键。对于化痰,多数医家注重从脾论治,主张健脾化痰。王老认为,恶核之痰虽多因脾虚所致,但发病之时已属顽痰,为痰火互结,炼液为痰,日久兼毒入络,故治以清热散结、化痰解毒为大法,健脾为辅。王老参照历代治疗瘰疬痰核的经验,将化痰散结药物作为处方基础。常用药物包括清热散结消肿的夏枯草、山慈菇、土贝母、黄药子、瓜蒌,燥湿化痰的天南星、法半夏,祛风散结化痰的僵蚕、白附子,顽痰难消者加皂刺、僵蚕、全蝎等取虫类药物可起到搜痰剔络的作用。
2.2 辨证加减
2.2.1 痰多兼瘀,痰阻气机 恶核之病,痰浊常兼血瘀,既可因痰阻而气滞,久而成瘀;亦可先由瘀血内停,导致气机闭阻,津液不能正常输布,聚而成痰,二者互为因果。对此,历代医家多有论述,如清代祁坤《外科大成》谓失荣为“六欲不遂,隧痰失道,气血凝结而成,乃百死一生之症”。唐容川《血证论》亦云:“血积既久,亦能化为痰水”及“须知痰水之壅,由瘀血使然,但去瘀血,则痰水自消。”说明痰湿与气滞血瘀的关系,以及理气祛瘀而治痰的机制。故王老临证常将化痰散结药与理气活血药并用。如常选柴胡、郁金等理气药物,对患病日久或化疗后兼有疼痛,肿块巨大,并见舌黯、有瘀斑者,常加用莪术、桃仁、土鳖虫等。
2.2.2 注重健脾补肾 王老临证治疗注重调养先后天之本。化疗是目前治疗ML的主要方法,化疗药物可有效攻击肿瘤,使其迅速消散,属强效攻邪的方法,但同时也大伤人体正气,患者表现为一派脾肾两虚症状,如头晕乏力、恶心厌食、血象降低等。对此,王老主张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化疗期间,中药治疗以益气养血、健脾补肾滋养先后天之本为法,药选炙黄芪、当归、熟地黄、女贞子、枸杞子、鸡血藤、菟丝子、黄精、阿胶、党参等。通过中药调理,使患者气血两虚症状得以缓解,食欲改善,血象升高,化疗顺利完成。
2.2.3 根据病势选择用药 不同种类淋巴瘤的恶性程度不同,临床表现不同,预后也不尽相同。因此,王老临证选方用药上也区别对待。一般来讲,HL、惰性淋巴瘤进展较慢,病势缓和,用药常选择以化痰祛瘀健脾为法,以健脾化痰为主;对侵袭性淋巴瘤一方面建议患者坚持化疗,中药治疗方面则加强祛痰化瘀力量,除应用虫类药物和破血药物如全蝎、三棱、莪术等外,还加用清热解毒药物,以缓解癌毒炽盛之势,常用药物有龙葵、蛇莓、白英等。王老认为,这些类型的ML来势凶猛,进展迅速,痰瘀互结日久化热,癌毒炽盛是主要特点,故应加入大剂量清热解毒抗癌药物才能奏效。
3 典型病例
患者,男,58岁,2013年1月7日就诊。患者于2012年8月发现双颈部肿物、质韧、有肿胀感、无疼痛、无发热。B超示“双侧颈部、左腋下多发肿大淋巴结,最大者2.4 cm×1.8 cm”。胸部CT示“纵隔见肿大淋巴结”。颈部淋巴结活检病理示“非霍奇金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型”。免疫组化示:CD20(+)。因患者对美罗华过敏,曾用CHOP(CTX 1 mg+EPI 120 mg+VCR 2 mg+PDN 500 mg)方案化疗4周期。刻诊:神疲乏力,口干懒言,恶心,食少纳呆,眠差多梦,大便干,小便可,舌黯、有瘀斑,脉细数。查:双侧颈部可触及淋巴结、质韧,大者0.8 cm×0.5 cm。血常规示:白细胞2.4×109/L,血红蛋白97 g/L,血小板103×109/L。西医诊断:NHL,侵及双颈、左腋下、纵隔淋巴结。中医诊断:恶核(证属气血两虚、痰瘀互结)。治以益气养血、化痰祛瘀。处方:炙黄芪30 g,当归15 g,党参10 g,女贞子15 g,枸杞子15 g,菟丝子15 g,黄精10 g,肉苁蓉20 g,阿胶10 g,鸡血藤30 g,熟地黄15 g,法半夏9 g,焦三仙30 g,瓜蒌20 g,玄参15 g,莪术10 g,炒酸枣仁30 g。每日1剂,水煎服。嘱患者同时坚持化疗。服药7剂后,患者乏力、纳差明显好转,大便通,眠差,改炒酸枣仁为30 g,继服2周期,血象回升,双颈部仍有小淋巴结。患者停用化疗,守方继服1个月后,诸症明显好转,乏力、口干,治疗改以化痰祛瘀散结为主。处方:黄芪30 g,当归15 g,夏枯草15 g,山慈菇10 g,土贝母10 g,天南星6 g,法半夏10 g,僵蚕10 g,全蝎5 g,白附子6 g,玄参15 g,瓜蒌15 g,白花蛇舌草15 g,莪术10 g,皂角刺5 g,昆布10 g。守方加减继服1年后,双颈部淋巴结消失。随访2年,患者每3月复查,未见肿瘤进展征象。
按:本案患者为典型B细胞NHL,侵及双颈、腋下、纵隔淋巴结,已用目前标准化疗,期间因药物毒性攻伐人体正气,患者出现一系列气血两虚症状。据此,王老坚持中西医结合各取所长的治疗原则,认为化疗药物祛邪之力强于中药,但中药可改善体质,减轻化疗不良反应。治疗依辨证当以益气养血、健脾补肾为法,兼以化痰祛瘀。治疗后,患者气虚乏力明显改善,血象也回升至正常,使化疗可顺利完成。化疗结束后,患者颈部仍有小淋巴结,乃痰毒未尽,故治疗改以化痰祛瘀解毒为主,益气养血为辅,体现了中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针对不同病期,因势利导,灵活用药的特点。经综合治疗,患者颈部淋巴结已不可及,且病情平稳,未采取其他治疗手段,随访2年无进展,说明中药化痰祛瘀解毒治疗取得满意疗效。
参考文献:
[1] 姜文奇.恶性淋巴瘤的生物治疗进展[J].癌症,2005,24(8):1027- 1032.
(收稿日期:2015-03-03;编辑:梅智胜)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6.06.029
中图分类号:R2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6)06-0109-02
恶性淋巴瘤(malignant lymphoma,ML)是一种原发于淋巴结或结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根据其组织细胞学特点,可分为霍奇金淋巴瘤(HL)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临床以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组织增生,尤以浅表淋巴结肿大为特点,常伴有肝脾肿大,晚期有贫血、发热和恶病质等。临床上,外科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化学治疗仍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近20年来,经过合理有效的放疗、化疗、手术切除,特别是生物靶向治疗的参与,ML的治疗效果显著提高,生存率较前有明显上升[1]。但单纯西医治疗仍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综合治疗水平总体仍较低、化疗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差、耐药复发后预后差等。
依据临床表现,ML可归属中医学“痰核”“痰毒”“瘰疬”“癥积”“恶核”“石疽”等范畴。基于ML恶性发展的特点,目前“恶核”的病名得到业界认可。
本院主任医师王禹堂教授是国家级名老中医、著名中西医结合肿瘤学专家、全国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从事中西医结合肿瘤临床研究工作40余年,学识渊博,经验丰富,其中ML是王老擅长治疗的病种之一。现将王老治疗淋巴瘤经验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
王老认为,对ML病因病机的认识要抓住“痰”这一主线,所谓“百病多由痰作祟,诸般怪证皆属于痰”。对于瘰疬、痰核一类以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历代医家将病因多责之于痰,即所谓“无痰不作核”。朱丹溪更明确指出:“凡人身上中下有块者多是痰。”痰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其发病虽有正虚之因,但早期则以痰毒瘀结为基本病理。
王老认为,诸多因素皆可生痰,与痰相关的脏腑主要包括肺、脾、肾,外邪主要包括寒、湿、风、热等。寒湿毒邪袭表,壅遏肺气,肺失宣降,津液失调,凝聚为痰;或寒湿困遏脾胃之气化功能,水湿不化而生痰;或脾胃素虚,嗜食生冷,阻遏阳气,虚寒内生,中焦失运,水湿内停,聚湿生痰;或内伤劳倦,肾阳素虚,寒毒内生;寒湿毒邪直中少阴,损伤阳气,温化无权,气不化水,水湿停蓄成痰;忧思恼怒,情志不舒,气机逆乱,津液失于输化,亦可生痰;或木郁克土,脾不化湿,聚而成痰。而外受风热,邪毒内侵,日久化热化火,煎熬津液,炼津为痰,热痰蕴结,灼伤脏腑,化而为毒,发为恶核;或气郁日久化热,热灼津液为痰,痰火互结。尽管有各种各样的外界致病因素,但归根到底,发病的关键在于人体内环境的失衡,脏腑、经络等功能失调,即“内虚”,其中脾胃虚弱是最重要的病理基础。脾虚则运化失常,精微失布,水湿停蓄,凝而不散,聚而生痰,久则发为本病。
2 治疗经验
对恶性肿瘤的治疗,单纯辨证治疗恐难奏效。据此,王老临证注重辨病与辨证相结合,针对ML病因,从痰论治,在化痰散结的基础上根据患者体质、疾病所处阶段辨证加减。
2.1 辨病从痰论治,以攻邪为主
ML患者体质虽有虚实之分,但邪不去则正难安,除体质极度虚弱者当先扶正外,对大多数患者治疗当以祛邪为主,化痰散结为先。ML的治疗,化痰散结是关键。对于化痰,多数医家注重从脾论治,主张健脾化痰。王老认为,恶核之痰虽多因脾虚所致,但发病之时已属顽痰,为痰火互结,炼液为痰,日久兼毒入络,故治以清热散结、化痰解毒为大法,健脾为辅。王老参照历代治疗瘰疬痰核的经验,将化痰散结药物作为处方基础。常用药物包括清热散结消肿的夏枯草、山慈菇、土贝母、黄药子、瓜蒌,燥湿化痰的天南星、法半夏,祛风散结化痰的僵蚕、白附子,顽痰难消者加皂刺、僵蚕、全蝎等取虫类药物可起到搜痰剔络的作用。
2.2 辨证加减
2.2.1 痰多兼瘀,痰阻气机 恶核之病,痰浊常兼血瘀,既可因痰阻而气滞,久而成瘀;亦可先由瘀血内停,导致气机闭阻,津液不能正常输布,聚而成痰,二者互为因果。对此,历代医家多有论述,如清代祁坤《外科大成》谓失荣为“六欲不遂,隧痰失道,气血凝结而成,乃百死一生之症”。唐容川《血证论》亦云:“血积既久,亦能化为痰水”及“须知痰水之壅,由瘀血使然,但去瘀血,则痰水自消。”说明痰湿与气滞血瘀的关系,以及理气祛瘀而治痰的机制。故王老临证常将化痰散结药与理气活血药并用。如常选柴胡、郁金等理气药物,对患病日久或化疗后兼有疼痛,肿块巨大,并见舌黯、有瘀斑者,常加用莪术、桃仁、土鳖虫等。
2.2.2 注重健脾补肾 王老临证治疗注重调养先后天之本。化疗是目前治疗ML的主要方法,化疗药物可有效攻击肿瘤,使其迅速消散,属强效攻邪的方法,但同时也大伤人体正气,患者表现为一派脾肾两虚症状,如头晕乏力、恶心厌食、血象降低等。对此,王老主张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化疗期间,中药治疗以益气养血、健脾补肾滋养先后天之本为法,药选炙黄芪、当归、熟地黄、女贞子、枸杞子、鸡血藤、菟丝子、黄精、阿胶、党参等。通过中药调理,使患者气血两虚症状得以缓解,食欲改善,血象升高,化疗顺利完成。
2.2.3 根据病势选择用药 不同种类淋巴瘤的恶性程度不同,临床表现不同,预后也不尽相同。因此,王老临证选方用药上也区别对待。一般来讲,HL、惰性淋巴瘤进展较慢,病势缓和,用药常选择以化痰祛瘀健脾为法,以健脾化痰为主;对侵袭性淋巴瘤一方面建议患者坚持化疗,中药治疗方面则加强祛痰化瘀力量,除应用虫类药物和破血药物如全蝎、三棱、莪术等外,还加用清热解毒药物,以缓解癌毒炽盛之势,常用药物有龙葵、蛇莓、白英等。王老认为,这些类型的ML来势凶猛,进展迅速,痰瘀互结日久化热,癌毒炽盛是主要特点,故应加入大剂量清热解毒抗癌药物才能奏效。
3 典型病例
患者,男,58岁,2013年1月7日就诊。患者于2012年8月发现双颈部肿物、质韧、有肿胀感、无疼痛、无发热。B超示“双侧颈部、左腋下多发肿大淋巴结,最大者2.4 cm×1.8 cm”。胸部CT示“纵隔见肿大淋巴结”。颈部淋巴结活检病理示“非霍奇金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型”。免疫组化示:CD20(+)。因患者对美罗华过敏,曾用CHOP(CTX 1 mg+EPI 120 mg+VCR 2 mg+PDN 500 mg)方案化疗4周期。刻诊:神疲乏力,口干懒言,恶心,食少纳呆,眠差多梦,大便干,小便可,舌黯、有瘀斑,脉细数。查:双侧颈部可触及淋巴结、质韧,大者0.8 cm×0.5 cm。血常规示:白细胞2.4×109/L,血红蛋白97 g/L,血小板103×109/L。西医诊断:NHL,侵及双颈、左腋下、纵隔淋巴结。中医诊断:恶核(证属气血两虚、痰瘀互结)。治以益气养血、化痰祛瘀。处方:炙黄芪30 g,当归15 g,党参10 g,女贞子15 g,枸杞子15 g,菟丝子15 g,黄精10 g,肉苁蓉20 g,阿胶10 g,鸡血藤30 g,熟地黄15 g,法半夏9 g,焦三仙30 g,瓜蒌20 g,玄参15 g,莪术10 g,炒酸枣仁30 g。每日1剂,水煎服。嘱患者同时坚持化疗。服药7剂后,患者乏力、纳差明显好转,大便通,眠差,改炒酸枣仁为30 g,继服2周期,血象回升,双颈部仍有小淋巴结。患者停用化疗,守方继服1个月后,诸症明显好转,乏力、口干,治疗改以化痰祛瘀散结为主。处方:黄芪30 g,当归15 g,夏枯草15 g,山慈菇10 g,土贝母10 g,天南星6 g,法半夏10 g,僵蚕10 g,全蝎5 g,白附子6 g,玄参15 g,瓜蒌15 g,白花蛇舌草15 g,莪术10 g,皂角刺5 g,昆布10 g。守方加减继服1年后,双颈部淋巴结消失。随访2年,患者每3月复查,未见肿瘤进展征象。
按:本案患者为典型B细胞NHL,侵及双颈、腋下、纵隔淋巴结,已用目前标准化疗,期间因药物毒性攻伐人体正气,患者出现一系列气血两虚症状。据此,王老坚持中西医结合各取所长的治疗原则,认为化疗药物祛邪之力强于中药,但中药可改善体质,减轻化疗不良反应。治疗依辨证当以益气养血、健脾补肾为法,兼以化痰祛瘀。治疗后,患者气虚乏力明显改善,血象也回升至正常,使化疗可顺利完成。化疗结束后,患者颈部仍有小淋巴结,乃痰毒未尽,故治疗改以化痰祛瘀解毒为主,益气养血为辅,体现了中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针对不同病期,因势利导,灵活用药的特点。经综合治疗,患者颈部淋巴结已不可及,且病情平稳,未采取其他治疗手段,随访2年无进展,说明中药化痰祛瘀解毒治疗取得满意疗效。
参考文献:
[1] 姜文奇.恶性淋巴瘤的生物治疗进展[J].癌症,2005,24(8):1027- 1032.
(收稿日期:2015-03-03;编辑:梅智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