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的小学品德课存在很多问题:教学缺乏美的吸引、爱意的温暖,缺乏生活时空的表象还原与意象重构。抽象的说教和僵化的逻辑分析,使学生对品德学习失去兴趣、好奇心和探索的动力。如何让小学品德课走进孩子的内心、温暖孩子的心灵?
一堂好课,一定要打破陈规,深入钻研;一堂好的品德课,更要联系生活、体验情感,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感受、成长。我们在教学中要大胆地从教材出发,通过鲜活的载体,引导学生走进并“点击”生活的精彩、享受生活的情趣、体验生命的价值。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充满温情、生趣盎然。
“体验内化法”是建立在情理相互作用机制之上的体验建构型教学模式。它主张学习个体进入道德生活事件当中,在真切地体验、发现、领悟中,形成独特的感受和认识,在创造真善美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同构主体的真善美。“体验内化法”强调生活情境的支撑作用,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审美性操作,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引导学生感受、感知、思考生活,并依托模拟活动进行道德想象和体验,丰富内在精神世界。
多媒体技术将声音、图像、动画、影视等多种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使教学过程更加直观、形象、多样化,丰富学生的身心体验。因此,利用多媒体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在促进学生体验内化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多媒体环境下“体验内化法”的基本过程
具体而言,“体验内化法”是通过情境的创设,帮助学生真切体验和感受生活中的人和事;通过语言的表达和与同伴的争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外化,同时吸纳别人的观点,来弥补和校正自己的认识不足;通过转换情境,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迁移,促进体验内化;通过在真实环境中的实践,学生落实实际行动,促进真正的道德成长。其实施步骤如下。
第一,教师运用实物演示、画面再现、音乐渲染、语言描绘、开展活动等方式设置情境。
第二,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去体验、感受情境中的人与事,使学生内心受到触动,思想受到感染,情感渐渐形成。
第三,引导学生组织、整理自己的体验和感受,鼓励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表达看法,与同伴共享。
第四,鼓励学生积极地发现问题,并欣赏同伴的不同发现,在合作和友好的竞争中解决问题,进行良好的人际交往。
第五,创设模拟情境,激发学生的道德想象,进行“代入性”的内省,形成内心的冲突与交织。这部分是让学生形成新的体验,并迁移到其他环境中去,模拟应用。
第六,让学生回到现实生活中,发现社会生活的美,积极走进社会生活,感受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塑造美好的自己。品德教育最重要的是实践性——无论课堂上的情境多么真实,多么富有感染力,都不能代替现实生活。课堂上一般无法完成这项实践的任务,因此需要向课堂外延伸。
2.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实施不同的体验内化活动
小学品德课大致可分为明理型、动情型、导行型三大类。
对于明理型课,在实施体验内化活动时,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展示内容,减缓学生明理的坡度。明理是品德课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提高学生道德认识的关键。学生的道德认识总是以一定的具体形象为基础,经过分析和抽象而逐步建立起来的。因此,明理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教学中,如果仅限于教材中一些相对独立的人物、事件、现象进行口头说教,硬贴标签,实难奏效。针对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这一特点,我们把明理型课分为“感知——形成——深化”三个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化大为小,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化间断为连续,将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降低明理的坡度,使学生准确地理解观点。
对于动情型课,在实施体验内化活动时,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增加学生情感的深度。一方面,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迸发的内心体验,另一方面,道德情感又可以促使人们提高道德认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情通则理达”。在动情型课的教学中,要以教材所固有的情感因素去引发学生情感,并通过师生相互沟通,增强学生情感的倾向性。人的某些情感往往会在某个特定的场合中被激发出来——这就是“触境生情”。教学《不能忘记的屈辱》一课时,课始,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圆明园废墟场景,让学生在观看时不由自主地产生悲怆、凄凉之感。这时,再出示课题。这个过程就是学生情感的引发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感情具有感染性和辐射性。当学生处于饱含感情色彩的情境中时,他们的情感会得到激发会形成带有个人色彩的道德情感冲动。当学生的情感积蓄到一定程度时,教师适时引导他们抒发心中的情感,就能起到传播情感、强化全体学生积极情感体验的作用。
对于导行型课,在实施体验内化活动时,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再现场景,加大导行力度。品德课的教学效果最终还是要落实在学生的道德行为上。小学生处于道德行为的形成期,要他们把从书本上、课堂上获得的道德认识变为行动,还有相当的距离。教师可针对小学生思想活跃但分辨能力不强的特点,巧用多媒体创设一定的行为辨析情境,让学生通过训练,学会正确地认识道德现象,评价道德行为,选择道德方式,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掩卷沉思,良好品德的养成离不开生活的滋养。我们的教学要以儿童的生活为起点,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儿童的生活进行教学,提升儿童的生活能力,引领儿童的生活。我相信,品德课只有实现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向社会开放,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在生活中提升能力,学习做有德性的人,他们才能感受到品德教育的温情。
(作者单位:辽宁沈阳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
一堂好课,一定要打破陈规,深入钻研;一堂好的品德课,更要联系生活、体验情感,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感受、成长。我们在教学中要大胆地从教材出发,通过鲜活的载体,引导学生走进并“点击”生活的精彩、享受生活的情趣、体验生命的价值。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充满温情、生趣盎然。
“体验内化法”是建立在情理相互作用机制之上的体验建构型教学模式。它主张学习个体进入道德生活事件当中,在真切地体验、发现、领悟中,形成独特的感受和认识,在创造真善美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同构主体的真善美。“体验内化法”强调生活情境的支撑作用,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审美性操作,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引导学生感受、感知、思考生活,并依托模拟活动进行道德想象和体验,丰富内在精神世界。
多媒体技术将声音、图像、动画、影视等多种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使教学过程更加直观、形象、多样化,丰富学生的身心体验。因此,利用多媒体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在促进学生体验内化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多媒体环境下“体验内化法”的基本过程
具体而言,“体验内化法”是通过情境的创设,帮助学生真切体验和感受生活中的人和事;通过语言的表达和与同伴的争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外化,同时吸纳别人的观点,来弥补和校正自己的认识不足;通过转换情境,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迁移,促进体验内化;通过在真实环境中的实践,学生落实实际行动,促进真正的道德成长。其实施步骤如下。
第一,教师运用实物演示、画面再现、音乐渲染、语言描绘、开展活动等方式设置情境。
第二,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去体验、感受情境中的人与事,使学生内心受到触动,思想受到感染,情感渐渐形成。
第三,引导学生组织、整理自己的体验和感受,鼓励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表达看法,与同伴共享。
第四,鼓励学生积极地发现问题,并欣赏同伴的不同发现,在合作和友好的竞争中解决问题,进行良好的人际交往。
第五,创设模拟情境,激发学生的道德想象,进行“代入性”的内省,形成内心的冲突与交织。这部分是让学生形成新的体验,并迁移到其他环境中去,模拟应用。
第六,让学生回到现实生活中,发现社会生活的美,积极走进社会生活,感受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塑造美好的自己。品德教育最重要的是实践性——无论课堂上的情境多么真实,多么富有感染力,都不能代替现实生活。课堂上一般无法完成这项实践的任务,因此需要向课堂外延伸。
2.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实施不同的体验内化活动
小学品德课大致可分为明理型、动情型、导行型三大类。
对于明理型课,在实施体验内化活动时,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展示内容,减缓学生明理的坡度。明理是品德课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提高学生道德认识的关键。学生的道德认识总是以一定的具体形象为基础,经过分析和抽象而逐步建立起来的。因此,明理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教学中,如果仅限于教材中一些相对独立的人物、事件、现象进行口头说教,硬贴标签,实难奏效。针对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这一特点,我们把明理型课分为“感知——形成——深化”三个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化大为小,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化间断为连续,将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降低明理的坡度,使学生准确地理解观点。
对于动情型课,在实施体验内化活动时,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增加学生情感的深度。一方面,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迸发的内心体验,另一方面,道德情感又可以促使人们提高道德认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情通则理达”。在动情型课的教学中,要以教材所固有的情感因素去引发学生情感,并通过师生相互沟通,增强学生情感的倾向性。人的某些情感往往会在某个特定的场合中被激发出来——这就是“触境生情”。教学《不能忘记的屈辱》一课时,课始,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圆明园废墟场景,让学生在观看时不由自主地产生悲怆、凄凉之感。这时,再出示课题。这个过程就是学生情感的引发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感情具有感染性和辐射性。当学生处于饱含感情色彩的情境中时,他们的情感会得到激发会形成带有个人色彩的道德情感冲动。当学生的情感积蓄到一定程度时,教师适时引导他们抒发心中的情感,就能起到传播情感、强化全体学生积极情感体验的作用。
对于导行型课,在实施体验内化活动时,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再现场景,加大导行力度。品德课的教学效果最终还是要落实在学生的道德行为上。小学生处于道德行为的形成期,要他们把从书本上、课堂上获得的道德认识变为行动,还有相当的距离。教师可针对小学生思想活跃但分辨能力不强的特点,巧用多媒体创设一定的行为辨析情境,让学生通过训练,学会正确地认识道德现象,评价道德行为,选择道德方式,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掩卷沉思,良好品德的养成离不开生活的滋养。我们的教学要以儿童的生活为起点,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儿童的生活进行教学,提升儿童的生活能力,引领儿童的生活。我相信,品德课只有实现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向社会开放,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在生活中提升能力,学习做有德性的人,他们才能感受到品德教育的温情。
(作者单位:辽宁沈阳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