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改革以来,许多一线的小学数学教师对数学概念的教学感到困惑和迷茫。以往的教材给概念界定了明确的定义,而新教材在这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动,给一线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数学概念的教学不再是简单地呈现给学生,而是要求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与经验,鼓励和指导学生探索、感悟、理解。我在多年的数学概念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现总结如下,与同行探讨。
一、把准知识起点
数学知识之间联系紧密,因此教学数学概念时,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掌握知识间的前后联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设计恰当、有效的教学环节,自然地引出概念。例如,学习“三角形的分类”(按角分)时,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角的分类和建立三角形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了解了这些,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回忆角的分类的知识,接着出示几个角让学生判断,然后出示三角形组成的小船图案,让学生尝试按角的特征给这些三角形分类。这样既使学生学习了新的知识,又沟通了所学知识间的前后联系。
二、创设有效情境
夸美纽斯认为,知识的开端永远必须来自感官。因此,小学数学的情境创设,应该从学生的视觉感官出发,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进而促使学生动手、动脑,积极参与数学知识的探究。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可创设如下情境:“春天到了,花儿开了,引来了许多漂亮的蝴蝶。有一只蝴蝶特别调皮,它和小朋友玩起了捉迷藏,把身体的一半藏在花丛中,只露出了一半身体,你能找到它的另一半吗?”学生对这个情境特别感兴趣,在他们找出了这只蝴蝶的另一半后,教师追问是如何找到的,学生回答“因为蝴蝶的身体是对称的,也就是两边相同”。这个情境创设不仅有趣,充分调动了学生探究的兴趣,而且具有针对性和适切性,强调并突出了轴对称图形概念的基本和关键要素——两边对称,有利于学生对轴对称图形概念的学习。
三、注重活动探究
数学概念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每个数学概念的背后都有许多鲜活的内容。因此,数学概念的教学,教师可以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引领学生观察、比较、感悟,从而认识概念的基本特征。例如,教学“面积”这一概念时,我设计了四个层次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探究。首先,直观感知物体的面有大小。播放歌曲《拍手歌》,让学生边听、边唱、边拍,感知自己的手掌面、课本封面、课桌面等,并比较它们的大小,然后我提问“它们的大小是用什么来衡量的呢”,由此引入新知的学习。其次,通过“摸一摸”“说一说”等活动感知面积的含义。先让学生摸课桌、文具盒等物体的表面,并以手掌面为参照,感受它们各自面积的大小,再让学生仿照“黑板表面的大小是黑板面的面积”,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课本封面的面积、课桌面的面积的理解。通过模仿、迁移,引导学生体会面积的意义,接着通过画、涂等活动,完善面积的含义。接着我在黑板上演示沿着学具盒的周边把它画下来,得到一个平面图形,给平面图形涂色后指名学生说说涂色部分是这个图形的什么,让学生明白平面图形也有面积,然后总结面积的含义——物体表面的大小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面积。最后,通过“比一比”“辨一辨”的活动,深化面积的含义。“比一比”就是让学生比较文具盒和课本封面的面积;“辨一辨”就是让学生用蓝色笔描出这两个图形的边线,并涂红色表示它们的面积,然后让学生说说蓝色和红色部分分别是图形的什么,以弄清楚周长与面积的区别和关系。这样有梯度的学习,既使学生易于理解所学知识,又让学生进一步深刻体会、感悟面积单位的实际意义,培养了思维能力。
四、建构知识网络
所谓知识网络,就是结合已有的知识结构,把数学知识编织成有机的网络,让学生更加精准地掌握知识,体会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帮助学生逐步建立一定的知识网络,这是概念教学的重要方法。但是,由于小学生抽象、概括、理解能力不强,构建知识网络的能力较弱。因此,教师要鼓励并帮助学生把新学的概念内化到以往的知识结构中,以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小学数学的许多概念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如交叉关系、并列关系、种属关系等。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对一些相关联的概念进行对比、归类,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从而使知识结构更加完整,准确地掌握概念。如梯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都是四边形,在学生认识梯形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这四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四边形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加深学生对这四种图形的理解。学生建立概念网络,在更好地记忆概念的同时,不断地感受到了数学思维的准确性、逻辑性、系统性。
总之,数学概念的学习主要是帮助学生经历数学概念的产生和形成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自主感悟、体验,注重引导学生反思、提炼、抽象和概括,建构数学概念,形成知识网络,真正使数学概念教学变得有趣、高效。
一、把准知识起点
数学知识之间联系紧密,因此教学数学概念时,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掌握知识间的前后联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设计恰当、有效的教学环节,自然地引出概念。例如,学习“三角形的分类”(按角分)时,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角的分类和建立三角形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了解了这些,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回忆角的分类的知识,接着出示几个角让学生判断,然后出示三角形组成的小船图案,让学生尝试按角的特征给这些三角形分类。这样既使学生学习了新的知识,又沟通了所学知识间的前后联系。
二、创设有效情境
夸美纽斯认为,知识的开端永远必须来自感官。因此,小学数学的情境创设,应该从学生的视觉感官出发,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进而促使学生动手、动脑,积极参与数学知识的探究。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可创设如下情境:“春天到了,花儿开了,引来了许多漂亮的蝴蝶。有一只蝴蝶特别调皮,它和小朋友玩起了捉迷藏,把身体的一半藏在花丛中,只露出了一半身体,你能找到它的另一半吗?”学生对这个情境特别感兴趣,在他们找出了这只蝴蝶的另一半后,教师追问是如何找到的,学生回答“因为蝴蝶的身体是对称的,也就是两边相同”。这个情境创设不仅有趣,充分调动了学生探究的兴趣,而且具有针对性和适切性,强调并突出了轴对称图形概念的基本和关键要素——两边对称,有利于学生对轴对称图形概念的学习。
三、注重活动探究
数学概念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每个数学概念的背后都有许多鲜活的内容。因此,数学概念的教学,教师可以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引领学生观察、比较、感悟,从而认识概念的基本特征。例如,教学“面积”这一概念时,我设计了四个层次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探究。首先,直观感知物体的面有大小。播放歌曲《拍手歌》,让学生边听、边唱、边拍,感知自己的手掌面、课本封面、课桌面等,并比较它们的大小,然后我提问“它们的大小是用什么来衡量的呢”,由此引入新知的学习。其次,通过“摸一摸”“说一说”等活动感知面积的含义。先让学生摸课桌、文具盒等物体的表面,并以手掌面为参照,感受它们各自面积的大小,再让学生仿照“黑板表面的大小是黑板面的面积”,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课本封面的面积、课桌面的面积的理解。通过模仿、迁移,引导学生体会面积的意义,接着通过画、涂等活动,完善面积的含义。接着我在黑板上演示沿着学具盒的周边把它画下来,得到一个平面图形,给平面图形涂色后指名学生说说涂色部分是这个图形的什么,让学生明白平面图形也有面积,然后总结面积的含义——物体表面的大小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面积。最后,通过“比一比”“辨一辨”的活动,深化面积的含义。“比一比”就是让学生比较文具盒和课本封面的面积;“辨一辨”就是让学生用蓝色笔描出这两个图形的边线,并涂红色表示它们的面积,然后让学生说说蓝色和红色部分分别是图形的什么,以弄清楚周长与面积的区别和关系。这样有梯度的学习,既使学生易于理解所学知识,又让学生进一步深刻体会、感悟面积单位的实际意义,培养了思维能力。
四、建构知识网络
所谓知识网络,就是结合已有的知识结构,把数学知识编织成有机的网络,让学生更加精准地掌握知识,体会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帮助学生逐步建立一定的知识网络,这是概念教学的重要方法。但是,由于小学生抽象、概括、理解能力不强,构建知识网络的能力较弱。因此,教师要鼓励并帮助学生把新学的概念内化到以往的知识结构中,以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小学数学的许多概念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如交叉关系、并列关系、种属关系等。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对一些相关联的概念进行对比、归类,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从而使知识结构更加完整,准确地掌握概念。如梯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都是四边形,在学生认识梯形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这四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四边形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加深学生对这四种图形的理解。学生建立概念网络,在更好地记忆概念的同时,不断地感受到了数学思维的准确性、逻辑性、系统性。
总之,数学概念的学习主要是帮助学生经历数学概念的产生和形成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自主感悟、体验,注重引导学生反思、提炼、抽象和概括,建构数学概念,形成知识网络,真正使数学概念教学变得有趣、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