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这都不懂!

来源 :父母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d28469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父母的唠叨似乎还在耳边,自己竟然开始重复同样的旋律:“想当年我像你这么大时……”“我们上学那时候……”当然,作为回报,儿女们脸上的不屑和不满也依稀是自己当年的光景。
  不过唠叨之余,身为父母者也该给自己提个醒,如今的世界的的确确大为不同了。中国社会近 20年的变化,使得子女与我们的“当年”比我们与父母的“当年”有了太多的差别,接受什么不接受什么,甚至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今天的孩子们可能是与我们完全不同的情况。这可不是耸人听闻之语,下面这个故事便是证明——故事绝对真实。
  某市小学语文作业有一项看图填空,图上画的是一只卧在草堆上的母鸡,身下有十几个大鸡蛋,文字是“母鸡在()蛋”,要求在括号里填上正确的字。一位母亲在检查作业时发现宝贝儿子填的是“生”,便要求他再检查一下,小男孩翻翻作业宣称没有错误。母亲吼道:“看图填空!”儿子大叫:“看图填空更没错,我和同学对过答案!”咦!母亲大惊,一把拉过儿子,尽可能沉住气:“告诉妈妈,母鸡一次生几个蛋?”儿子毫不犹豫:“很多很多呀!”母亲笑了,笑声中透出对无知的嘲讽。小男孩有点气愤:“不是《动物世界》里演过吗?很多动物都这样,

生很多孩子,就算被别的动物吃掉一些,生病死掉一些,还能活下来很多,你还让我好好看呢!”母亲擦掉笑出的眼泪,安慰儿子:“你真聪明,能记住这些,还挺有想像力。不过,母鸡每次只能生一个蛋……”
  这位母亲越想越不对,这孩子是太天真,还是缺心眼?于是在一位朋友家作了个补充调查。正好在场的是一对表兄妹,哥哥念初中,妹妹念小学,听到同样的问题后,哥哥很狡猾地对妹妹点点头:“你先说!”小妹妹幼时曾经住过四合院,并且家里的老人曾经养过鸡,可惜看样子印象已不深了,细声细气地说:“反正我记得,我们家过去养过的那只鸡,每次只生一个蛋。”因为事先作了准备,在场的几位大人听到回答后面无表情,哥哥看到家长们没有表示出赞许,断定妹妹说得不对,哼了一声后满有把握地说:“大概,是 4个吧!”
  不少人听了这个故事,笑过之后便是不以为然,不以为然之后便是对自己的孩子进行调查,谁料结果惊人地相似——虽然,关于母鸡生蛋的数目相差甚多,但绝大多数的孩子都不知道正确答案。
  平心静气想想,这一点也不奇怪。对于今天在高层建筑中出生和长大的孩子来说,鸡蛋不过是从超市或农贸市场买回来的,可以煮、蒸、煎、炒的食物,他们既没有自己养过鸡,也没有机会像爱迪生那样趴在鸡窝边等着看母鸡如何生蛋。老实说,知道鸡蛋是母鸡生的已经很不容易了!怎么能指望他们知道卧在十几个鸡蛋上的母鸡是在孵蛋呢!
  不错,现代的孩子是对许多过去的知识显得无知,可同时作为父母,我们却对许多现代知识也显得很无知。不信,你和孩子聊聊黑洞或者隐形轰炸机;不信,你和他们比比看辨认街上的汽车品牌;不信,你和他们一道谈谈电脑,谈谈网络,恐怕也少不了招来他们的不屑:“这都不懂!”“我已经告诉过你了!”这些,有时会让你突然感觉自己的落伍。
  社会发展变化的频率愈快,程度愈深,两代人之间这种知识结构的差异便也愈突出。在今天的中国,正是如此。这种知识结构的差异并不是坏事,如果新生一代的生活将仅仅是重复老一辈的经历,社会将陷于停顿;而两代人的彼此沟通和学习,将会促使社会进步。
  不知道母鸡一次生几个蛋其实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大可以一笑了之,在生活中纠正这个错误的机会多得很——即使终其一生不知道正确答案也无关大局。但是,两代人各自的知识结构上的缺陷决不只是如此,而且许多并不是可以付之一笑的。因为它毕竟已表现在两代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之中了,有时甚至非常激烈尖锐。对于教育者来说,意识到差异的存在是极为必要的,可以免去许多教育的无效和浪费。不是吗,你津津乐道的话题他们可能莫名其妙,你不厌其烦的指点他们可能早已洞察其详,这无疑是教育的悲哀。
其他文献
好课没有固定标准。对不同的课(如比赛课、常态课、公开课等)的要求也是不同的。有人说,好课是能让学生感兴趣、喜欢,能触动学生思维灵感,让学生有所思的课;有人说,好课就是
家校互动的真正目的在于形成教育合力,最终推动孩子的发展。“家长每月答题作业”是我校开展家校互动的一项常规工作,也是全面提升家庭教育理念的一项重要举措。如何让这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