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意造型”的剪纸,属于现代剪纸,它是不描不画的创作,是种信天游式的方法,即一把剪刀一张纸即兴创作的技法。这种“平面化”“随意化”的处理方式,符合学生的心理和创作特点,它不像传统的剪纸题材限制学生的表现欲望,而是在创作过程中能充分地体现学生稚拙、自然、天真的心态和审美趣味。
一、“以意造型” 给学生提供想象空间和表现空间
“以意造型”中的“意”就是“意象”,是无边无际的精神本质,给学生提供广大的想象空间和表现空间,使学生的主观意识和思想得到充分的展示。譬如:笔者在最初摸索期间找到从无意识剪纸到有意识剪纸的突破口,那就是折剪并不描不画,从最简单的图形着手,把圆或方形的纸对称折然后剪图案。开始时候学生是漫无目的地剪,但是就是这样漫无目的地剪,当学生把剪好的纸展开时都会情不自禁地感叹这种无意中出现的奇妙效果。后来学生还学会先折纸后剪外型,从起初两折四折到八折十二折逐渐增加,折数不一样内外型都是不一样的。在这从外到内,再从内到外的剪法中学生也学会了剪纸特有的语言符号,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为学生的想象和表现打下基础。
经过一段时间的简单图形训练,学生可在不折纸不描不画的状态下运用“以意造型”方法创作。譬如:让学生剪一个只狮子,起初笔者并没有找出相关的狮子剪纸作品给他们看,只是展示了很多狮子的图片供学生欣赏,然后让他们剪出狮子的形象。笔者在课室巡看时候发现,有些学生用铅笔仔细地在纸上把狮子造型画下来再剪;有些大胆的学生则直接用剪刀去剪。对比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操作方式,先用笔画的作品基本上保留了狮子的原貌,但没有创意,而且作品出现雷同现象。直接用剪刀剪的狮子样子不是很像,有的甚至剪了一个会跳舞的狮子或者是会吃面包的狮子等,但学生的想象力丰富,作品形象夸张、表情生动,非常有创造魅力。
二、培养学生“以意造型”的能力,开发创新思维
教师可充分利用剪纸的“以意造型”, 激发学生的创作火花,培养的创新精神。所以笔者认为,培养学生“以意造型”的能力,必须从学生的原发性思维方面入手。
1. 开发学生的原发性思维,激起创新火花
在学生剪图案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不过多地干预,而是让他们凭借已有的感性知识和直观视觉思维,通过一次次的实践操作来丰富剪纸的造型,从而达到《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所要求: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例如,在二年级的一节美术课《多彩的小风车》中,笔者在投影仪上做了一只四角的纸风车,每个风车的角上贴上同一种花的图案。演示完毕后笔者让学生自己操作,这时候出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有些学生问:“老师,我能否剪八个角的风车?”笔者马上说:“只要是对称的,你剪几个角都可以。”又一学生说:“老师剪的风车角是尖尖的,我能否把风车的角剪成圆或方的?”笔者立刻表扬说:“你的想象力太棒了,一般的风车角都是尖和方的而你能想到圆的,就按你的想法去做吧。”这个学生倍受鼓舞,兴致勃勃地操起剪刀来。这下其他学生的情绪都被调动了起来,有学生说他要在风车的转叶上贴上星星和月亮,有些学生说剪个超人贴在转叶上,这样超人就飞起来了……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了各式各样的风车,笔者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女生做了很多精致的小风车贴在大风车的转叶上。
笔者为此感到佩服和惊叹,学生的想象力真是惊人。他们看似“不听话”不按要求去做,但这样的发挥使他们的个性展现得淋漓尽致。这节美术课无疑是成功的!
2. 鼓励学生的原发性思维,迸出创新想象
艺术是种发现,发现是创造的关键,也是创新的摇篮。只有勇于探索和实践学生才能拥有发现。发现什么呢?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应该鼓励学生从误以为错了的地方去发现,因为“错误”的背后往往蕴涵着正确的因素。从“错”了的地方去发现学生的个性,发现学生的创造力;从“错”中迸出创新想象使创新火花开得更加灿烂。
例如:一名二年级学生用不描不画的方式剪了一支花茎弯弯曲曲向日葵,很灰心地跑过来和笔者说:“老师,我剪的向日葵花茎都不直,感觉这些花好丑,我不想剪了……”正当该学生想放弃的时候,笔者细心地鼓励并引导他说:“你剪得一点都不丑!你不用画也不用描地剪,多少会有点不直的,而且你剪得很有创意。这不正好像一支会跳舞的花吗?你看看,她的腰姿扭得多美啊,她的心情似乎非常愉快呦,你可再剪多一些花,给花儿们开个化装舞会……”他很受鼓舞,回到座位上剪了许多形态各样、颜色丰富的舞动着的向日葵贴在一张大卡纸,看上去真像花儿的热闹舞会。该学生的奇思妙想使作品自然巧合,形象生动,造型夸张,在错误中发现,将错就错的“再创造”过程中迸发艺术创新思维,在培养生动想象的同时获得极大的快乐,体验艺术创作的喜悦和魅力。
3. 引导学生的原发性思维,完善创新意念
笔者在开发和鼓励学生的原发性思维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的原发性思维,完善创新意念,挖掘学生最深最广的潜能,提高学生全面发展的水平。
例如,有一次笔者要在五年级的艺术栏展示一整张大剪纸作品,需要10个学生共同创作。后来,笔者根据学生的方案定下主题“盛夏的荷塘”,以不描不画直接操剪刀的方式,把荷塘的景象剪出来。学生在思考要剪这什么内容时候,绝大多数都是想到荷花,可是这样就显得很单调了。于是笔者引导学生从荷塘周围的环境和夏天的气氛一步步地想,这下学生可来劲了,有人想到荷塘边长了很多鲜艳的野花,远处还有细细的柳条,塘里有白天鹅在游泳,荷叶上还有青蛙在跳……至于具体操作方面,因为都是不用笔画的,随意性非常大。学生把平时一般平面化表现的花做成了立体的,而且花瓣层层叠加,颜色搭配由简单到复杂,真的很漂亮!连白天鹅都是立体的,不过样子过于简单。在笔者的提醒下,有个学生马上动手把天鹅的翅膀一点一点地镂空,这种没有图案和线条限制的镂空完全出自学生的原发性思维的“意境造型”。
实践证明,将“以意造型”的剪纸艺术带到学校艺术教育中来,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创作意识,发展创新精神,实践了美术课程的新标准,有助于美术教育的长远发展,从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责任编辑 赵霭雯
一、“以意造型” 给学生提供想象空间和表现空间
“以意造型”中的“意”就是“意象”,是无边无际的精神本质,给学生提供广大的想象空间和表现空间,使学生的主观意识和思想得到充分的展示。譬如:笔者在最初摸索期间找到从无意识剪纸到有意识剪纸的突破口,那就是折剪并不描不画,从最简单的图形着手,把圆或方形的纸对称折然后剪图案。开始时候学生是漫无目的地剪,但是就是这样漫无目的地剪,当学生把剪好的纸展开时都会情不自禁地感叹这种无意中出现的奇妙效果。后来学生还学会先折纸后剪外型,从起初两折四折到八折十二折逐渐增加,折数不一样内外型都是不一样的。在这从外到内,再从内到外的剪法中学生也学会了剪纸特有的语言符号,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为学生的想象和表现打下基础。
经过一段时间的简单图形训练,学生可在不折纸不描不画的状态下运用“以意造型”方法创作。譬如:让学生剪一个只狮子,起初笔者并没有找出相关的狮子剪纸作品给他们看,只是展示了很多狮子的图片供学生欣赏,然后让他们剪出狮子的形象。笔者在课室巡看时候发现,有些学生用铅笔仔细地在纸上把狮子造型画下来再剪;有些大胆的学生则直接用剪刀去剪。对比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操作方式,先用笔画的作品基本上保留了狮子的原貌,但没有创意,而且作品出现雷同现象。直接用剪刀剪的狮子样子不是很像,有的甚至剪了一个会跳舞的狮子或者是会吃面包的狮子等,但学生的想象力丰富,作品形象夸张、表情生动,非常有创造魅力。
二、培养学生“以意造型”的能力,开发创新思维
教师可充分利用剪纸的“以意造型”, 激发学生的创作火花,培养的创新精神。所以笔者认为,培养学生“以意造型”的能力,必须从学生的原发性思维方面入手。
1. 开发学生的原发性思维,激起创新火花
在学生剪图案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不过多地干预,而是让他们凭借已有的感性知识和直观视觉思维,通过一次次的实践操作来丰富剪纸的造型,从而达到《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所要求: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例如,在二年级的一节美术课《多彩的小风车》中,笔者在投影仪上做了一只四角的纸风车,每个风车的角上贴上同一种花的图案。演示完毕后笔者让学生自己操作,这时候出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有些学生问:“老师,我能否剪八个角的风车?”笔者马上说:“只要是对称的,你剪几个角都可以。”又一学生说:“老师剪的风车角是尖尖的,我能否把风车的角剪成圆或方的?”笔者立刻表扬说:“你的想象力太棒了,一般的风车角都是尖和方的而你能想到圆的,就按你的想法去做吧。”这个学生倍受鼓舞,兴致勃勃地操起剪刀来。这下其他学生的情绪都被调动了起来,有学生说他要在风车的转叶上贴上星星和月亮,有些学生说剪个超人贴在转叶上,这样超人就飞起来了……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了各式各样的风车,笔者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女生做了很多精致的小风车贴在大风车的转叶上。
笔者为此感到佩服和惊叹,学生的想象力真是惊人。他们看似“不听话”不按要求去做,但这样的发挥使他们的个性展现得淋漓尽致。这节美术课无疑是成功的!
2. 鼓励学生的原发性思维,迸出创新想象
艺术是种发现,发现是创造的关键,也是创新的摇篮。只有勇于探索和实践学生才能拥有发现。发现什么呢?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应该鼓励学生从误以为错了的地方去发现,因为“错误”的背后往往蕴涵着正确的因素。从“错”了的地方去发现学生的个性,发现学生的创造力;从“错”中迸出创新想象使创新火花开得更加灿烂。
例如:一名二年级学生用不描不画的方式剪了一支花茎弯弯曲曲向日葵,很灰心地跑过来和笔者说:“老师,我剪的向日葵花茎都不直,感觉这些花好丑,我不想剪了……”正当该学生想放弃的时候,笔者细心地鼓励并引导他说:“你剪得一点都不丑!你不用画也不用描地剪,多少会有点不直的,而且你剪得很有创意。这不正好像一支会跳舞的花吗?你看看,她的腰姿扭得多美啊,她的心情似乎非常愉快呦,你可再剪多一些花,给花儿们开个化装舞会……”他很受鼓舞,回到座位上剪了许多形态各样、颜色丰富的舞动着的向日葵贴在一张大卡纸,看上去真像花儿的热闹舞会。该学生的奇思妙想使作品自然巧合,形象生动,造型夸张,在错误中发现,将错就错的“再创造”过程中迸发艺术创新思维,在培养生动想象的同时获得极大的快乐,体验艺术创作的喜悦和魅力。
3. 引导学生的原发性思维,完善创新意念
笔者在开发和鼓励学生的原发性思维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的原发性思维,完善创新意念,挖掘学生最深最广的潜能,提高学生全面发展的水平。
例如,有一次笔者要在五年级的艺术栏展示一整张大剪纸作品,需要10个学生共同创作。后来,笔者根据学生的方案定下主题“盛夏的荷塘”,以不描不画直接操剪刀的方式,把荷塘的景象剪出来。学生在思考要剪这什么内容时候,绝大多数都是想到荷花,可是这样就显得很单调了。于是笔者引导学生从荷塘周围的环境和夏天的气氛一步步地想,这下学生可来劲了,有人想到荷塘边长了很多鲜艳的野花,远处还有细细的柳条,塘里有白天鹅在游泳,荷叶上还有青蛙在跳……至于具体操作方面,因为都是不用笔画的,随意性非常大。学生把平时一般平面化表现的花做成了立体的,而且花瓣层层叠加,颜色搭配由简单到复杂,真的很漂亮!连白天鹅都是立体的,不过样子过于简单。在笔者的提醒下,有个学生马上动手把天鹅的翅膀一点一点地镂空,这种没有图案和线条限制的镂空完全出自学生的原发性思维的“意境造型”。
实践证明,将“以意造型”的剪纸艺术带到学校艺术教育中来,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创作意识,发展创新精神,实践了美术课程的新标准,有助于美术教育的长远发展,从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责任编辑 赵霭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