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介绍T78优2155的特征特性,总结其高产栽培技术,包括育秧、抛栽、田间管理3个方面内容,以供种植者参考。
关键词 T78优2155;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1.3 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2-0040-01
T78优2155是福建省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感温型三系杂交稻,2006年通过广东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粤审稻2006051)。在粮食产能区建设中,T78优2155分别在连城县北团镇(海拔320 m,土壤为沙质灰泥田)上江村46.67 hm2和江园村53.33 hm2晚稻示范区种植中表现为分蘖力中等,植株较高,株型集中,后期熟色好,抗稻瘟病。株高115 cm,穗长23.2 cm,每穗总粒数132粒,结实率86%,千粒重26.0 g。产量表现:好、中、差各选3户,每户实测667 m2,上江村平均产量分别为7 123.5、7 015.5 kg/hm2。总结其增产模式攻关技术,旨在为生产中提供技术依据。
1 T78优2155的特征特性
由T78A与明恢2155配置育成的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稻平均全生育期121~124 d,与中9优207相当。分蘖力中等,植株较高,株型中集,抗倒力弱,后期熟色好。株高112.2~118.7 cm,穗长22.9~24.0 cm,每穗总粒数133粒,结实率87.2%,千粒重26.0 g。米质未达国标优质等级,整精米率48.9%,垩白粒率43%,垩白度8.6%,直链淀粉19.0%,胶稠度72 mm,长宽比2.7。高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96.2%,对中C群、中B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100.00%、89.47%;中感白叶枯病,对C4菌群、C5菌群分别表现中感和感。
2 T78优2155高产栽培技术
2.1 培育壮秧是实现增产模式的关键
2.1.1 适时播种。根据北团镇杂交水稻安全抽穗期往前推算出最佳播种期。晚稻栽培应避过“寒露风”,确保安全齊穗,以6月25日前播种为宜,用种量为22.5 kg/hm2。播种前做好晒种、消毒、浸种、催芽工作,催芽以完全露白为宜[1]。
2.1.2 秧地准备。秧地选择避风向阳、土壤肥沃疏松、排灌方便的地块,秧畦要整平、整细,塑料盘旱育1 hm2大田需秧田150~180 m2。结合秧田整地抓好土壤培肥,农家肥15.0~22.5 t/hm2,或进口三元素复合肥225~300 kg/hm2作基肥。
2.1.3 精细播种。①摆盘。1 hm2大田备足561孔秧盘600片,秧盘排列要整齐紧密(塑料盘旱育摆放秧盘前秧地要先辅一层泥浆),排盘时秧盘钵体底部要轻压入畦面1/4~1/3。②播种方法。选用肥沃、黏度适中、杂草少的塘泥或稻田表土作营养土,营养土调成浆糊状后填满秧盘并扫平,播种前1 kg芽谷用稻麦增产菌2 g拌种,播种要力求均匀,空穴率应低于10%,播种后用扫把来回轻扫几次,使谷种均塌入盘孔内。秧盘面上不能留有泥土和谷种,以防秧苗串根。
2.1.4 秧田管理。秧田水管以保持营养土和秧畦土壤湿润即可,要防止秧田水淹畦面而使盘面沉积浮泥造成串根。晚稻抛前3~5 d控制盘土水分,以便抛栽。肥管重点抓好一叶一心期断奶肥和抛栽前4~5 d送嫁肥的施用。秧苗一叶一心期喷施300 mg/kg多效唑控制秧苗高度,促秧苗分蘖。
2.2 抛栽质量是实现增产模式的基础
适时、适量、均匀抛栽,提高抛栽质量是实现增产模式的基础因素。晚稻秧龄25 d左右、叶龄4.5~5.5叶时抛秧,抛栽27万~33万丛/hm2,保证足够的基本苗。大田要耙平、耙烂、耙净,薄水抛栽,水层掌握在1.67 cm以内。抛栽时要划块定量,留好作业行,先抛2/3秧苗,再将剩余秧苗及作业行里捡出的秧苗补空稀处,对过密过稀地方作适当匀苗,尽量减少无秧空洞,使秧苗落田均匀,生长平衡[2-3]。
2.3 高效群体是实现增产模式的主体
2.3.1 水分管理。水分管理采用“浅、露、活、晒”相结合的方法。抛后3~4 d内田面不上水,促扎根立苗;抛后5~7 d灌水施除草剂(田水不能淹没心叶),分蘖期田间保留浅水层;当茎蘖数达预期穗数的80%时,排水搁(烤)田,分次搁田,控制群体旺长,减少无效分蘖;后期采用湿润间隙灌溉的水管方式,增强根系活力。
2.3.2 肥料管理。大田施纯N 150~180 kg/hm2,N∶P2O5∶K2O=1∶0.5∶0.7,基肥施用量占总施肥量的60%~80%,作全层施用;进入幼穗分化3期后看苗施好穗肥,后期抓好根外追肥,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
2.3.3 病虫害防治。坚持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根据病虫害预报和田间检查及时防治纹枯病、稻瘟病、细菌性条斑病、螟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病虫害。使用农药应尽量选用高效低毒、少残留的对口农药或生物农药,以确保高产优质。生产上一般在分蘖期和破口期各防治1次,其他时候视病虫害发生严重程度而增加防治次数。分蘖期用阿维菌素1 500 mL/hm2 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450 g/hm2 5%井冈霉素水剂3 L/hm2防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和纹枯病;破口期用18%杀虫双水剂3 L/hm2 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2 250 g/hm2防治稻纵卷叶螟和稻瘟病[4]。
3 参考文献
[1] 俞立明.甬优8号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现代农村科技,2011(10):13.
[2] 王开斌,汪先霞,詹杨.豫南超级稻高产栽培技术[J].种业导刊,2010(12):18-19.
[3] 周祖昌,陈文伟,鲁贤平,等.单季晚稻甬优9号在天台的种植表现及栽培技术[J].浙江农业科学,2008(3):330-331.
[4] 黄大山,曹开蔚,程飞虎,等.一季粳稻作双季晚稻高产栽培技术[J].中国稻米,2010(4):40-42.
关键词 T78优2155;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1.3 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2-0040-01
T78优2155是福建省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感温型三系杂交稻,2006年通过广东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粤审稻2006051)。在粮食产能区建设中,T78优2155分别在连城县北团镇(海拔320 m,土壤为沙质灰泥田)上江村46.67 hm2和江园村53.33 hm2晚稻示范区种植中表现为分蘖力中等,植株较高,株型集中,后期熟色好,抗稻瘟病。株高115 cm,穗长23.2 cm,每穗总粒数132粒,结实率86%,千粒重26.0 g。产量表现:好、中、差各选3户,每户实测667 m2,上江村平均产量分别为7 123.5、7 015.5 kg/hm2。总结其增产模式攻关技术,旨在为生产中提供技术依据。
1 T78优2155的特征特性
由T78A与明恢2155配置育成的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早稻平均全生育期121~124 d,与中9优207相当。分蘖力中等,植株较高,株型中集,抗倒力弱,后期熟色好。株高112.2~118.7 cm,穗长22.9~24.0 cm,每穗总粒数133粒,结实率87.2%,千粒重26.0 g。米质未达国标优质等级,整精米率48.9%,垩白粒率43%,垩白度8.6%,直链淀粉19.0%,胶稠度72 mm,长宽比2.7。高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96.2%,对中C群、中B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100.00%、89.47%;中感白叶枯病,对C4菌群、C5菌群分别表现中感和感。
2 T78优2155高产栽培技术
2.1 培育壮秧是实现增产模式的关键
2.1.1 适时播种。根据北团镇杂交水稻安全抽穗期往前推算出最佳播种期。晚稻栽培应避过“寒露风”,确保安全齊穗,以6月25日前播种为宜,用种量为22.5 kg/hm2。播种前做好晒种、消毒、浸种、催芽工作,催芽以完全露白为宜[1]。
2.1.2 秧地准备。秧地选择避风向阳、土壤肥沃疏松、排灌方便的地块,秧畦要整平、整细,塑料盘旱育1 hm2大田需秧田150~180 m2。结合秧田整地抓好土壤培肥,农家肥15.0~22.5 t/hm2,或进口三元素复合肥225~300 kg/hm2作基肥。
2.1.3 精细播种。①摆盘。1 hm2大田备足561孔秧盘600片,秧盘排列要整齐紧密(塑料盘旱育摆放秧盘前秧地要先辅一层泥浆),排盘时秧盘钵体底部要轻压入畦面1/4~1/3。②播种方法。选用肥沃、黏度适中、杂草少的塘泥或稻田表土作营养土,营养土调成浆糊状后填满秧盘并扫平,播种前1 kg芽谷用稻麦增产菌2 g拌种,播种要力求均匀,空穴率应低于10%,播种后用扫把来回轻扫几次,使谷种均塌入盘孔内。秧盘面上不能留有泥土和谷种,以防秧苗串根。
2.1.4 秧田管理。秧田水管以保持营养土和秧畦土壤湿润即可,要防止秧田水淹畦面而使盘面沉积浮泥造成串根。晚稻抛前3~5 d控制盘土水分,以便抛栽。肥管重点抓好一叶一心期断奶肥和抛栽前4~5 d送嫁肥的施用。秧苗一叶一心期喷施300 mg/kg多效唑控制秧苗高度,促秧苗分蘖。
2.2 抛栽质量是实现增产模式的基础
适时、适量、均匀抛栽,提高抛栽质量是实现增产模式的基础因素。晚稻秧龄25 d左右、叶龄4.5~5.5叶时抛秧,抛栽27万~33万丛/hm2,保证足够的基本苗。大田要耙平、耙烂、耙净,薄水抛栽,水层掌握在1.67 cm以内。抛栽时要划块定量,留好作业行,先抛2/3秧苗,再将剩余秧苗及作业行里捡出的秧苗补空稀处,对过密过稀地方作适当匀苗,尽量减少无秧空洞,使秧苗落田均匀,生长平衡[2-3]。
2.3 高效群体是实现增产模式的主体
2.3.1 水分管理。水分管理采用“浅、露、活、晒”相结合的方法。抛后3~4 d内田面不上水,促扎根立苗;抛后5~7 d灌水施除草剂(田水不能淹没心叶),分蘖期田间保留浅水层;当茎蘖数达预期穗数的80%时,排水搁(烤)田,分次搁田,控制群体旺长,减少无效分蘖;后期采用湿润间隙灌溉的水管方式,增强根系活力。
2.3.2 肥料管理。大田施纯N 150~180 kg/hm2,N∶P2O5∶K2O=1∶0.5∶0.7,基肥施用量占总施肥量的60%~80%,作全层施用;进入幼穗分化3期后看苗施好穗肥,后期抓好根外追肥,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
2.3.3 病虫害防治。坚持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根据病虫害预报和田间检查及时防治纹枯病、稻瘟病、细菌性条斑病、螟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病虫害。使用农药应尽量选用高效低毒、少残留的对口农药或生物农药,以确保高产优质。生产上一般在分蘖期和破口期各防治1次,其他时候视病虫害发生严重程度而增加防治次数。分蘖期用阿维菌素1 500 mL/hm2 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450 g/hm2 5%井冈霉素水剂3 L/hm2防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和纹枯病;破口期用18%杀虫双水剂3 L/hm2 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2 250 g/hm2防治稻纵卷叶螟和稻瘟病[4]。
3 参考文献
[1] 俞立明.甬优8号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现代农村科技,2011(10):13.
[2] 王开斌,汪先霞,詹杨.豫南超级稻高产栽培技术[J].种业导刊,2010(12):18-19.
[3] 周祖昌,陈文伟,鲁贤平,等.单季晚稻甬优9号在天台的种植表现及栽培技术[J].浙江农业科学,2008(3):330-331.
[4] 黄大山,曹开蔚,程飞虎,等.一季粳稻作双季晚稻高产栽培技术[J].中国稻米,2010(4):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