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刺激分子Tim-1在角膜移植排斥反应中的作用

来源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2009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角膜移植是目前临床上治疗角膜盲可靠且有效的复明手段,角膜移植术后的免疫排斥反应是角膜移植失败的主要原因. 目的 研究共刺激分子Tim-1在大鼠角膜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角膜移植排斥反应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40只清洁级成年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自体角膜移植组和同种异体角膜移植组.正常对照组大鼠未行任何手术,自体角膜移植组分别以Wistar大鼠作为供体和受体施行穿透角膜移植术,而同种异体角膜移植组以SD大鼠角膜作为供体,Wistar大鼠作为受体行穿透角膜移植术,各组供体角膜植片均为3.5mm,植床直径为3.0 mm.分别于术后7d、14d在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术眼角膜炎症反应情况,按照Larkin的标准进行排斥反应评分,计算排斥反应指数(RI),观察各组角膜植片的平均存活时间和植片存活率.术后7d、14d,3个组各取3只大鼠眼球制备角膜组织切片,分别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观察角膜组织的炎症反应和共刺激分子Tim-1蛋白在角膜组织中的表达;此外分别于术后7d、14d各组取5只大鼠角膜制备组织匀浆,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共刺激分子Tim-1 mRNA在大鼠角膜植片中表达量(吸光度,A)的变化.结果 术后7d,自体角膜移植组和同种异体角膜移植组大鼠角膜植片均出现轻度水肿;术后14 d,自体角膜移植组角膜植片水肿消失,植片透明,而同种异体角膜移植组大鼠角膜植片水肿增厚,呈灰白色混浊,可见新生血管形成.自体角膜移植组植片的存活率为100%,同种异体角膜移植组植片存活率为0,平均生存时间为(9.8±1.2)d.组织病理学检查表明,术后7d自体角膜移植组植片基质层可见炎性细胞浸润,但术后14d炎性细胞明显减少;同种异体角膜移植组术后7d植片水肿,基质层可见炎性细胞浸润,术后14 d阳性细胞大量增加,可见新生血管.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表明,正常对照组Wistar大鼠角膜上皮层和内皮层可见少量Tim-1蛋白阳性反应细胞,术后7d自体角膜移植组和同种异体角膜移植组的角膜植片中Tim-1蛋白阳性染色细胞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术后14d,自体角膜移植组Tim-1蛋白阳性细胞较7d明显减少,而在同种异体角膜移植组中仍然呈高表达.术后7d,正常对照组、自体角膜移植组和同种异体角膜移植组大鼠角膜中Tim-1 mRNA表达量分别为1.24±0.03、5.85±0.08和6.54±0.20,术后14 d自体角膜移植组Tim-1 mRNA表达量下降至1.54±0.10,而同种异体角膜移植组升高至8.62±0.24,各组在不同时间点大鼠角膜中Tim-1 mRNA表达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组=3 277.590,P=0.000;F时间=136.000,P=0.000). 结论 共刺激分子Tim-1可能在创伤后炎症反应早期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可能同时介导了角膜移植术后的排斥反应。

其他文献
背景 白内障囊外摘出术后发生的后囊膜混浊(PCO)与残留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的增生和迁徙有关,曾有研究认为,糖尿病患者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率高于正常人,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是否可促进LECs的迁徙尚不清楚. 目的 探讨IGF-1/IGF-1受体(IGF-1R)系统对LECs迁移能力的影响,为临床上防治PCO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将人永生化LECs系(HLEC-B3)细胞在DME
通过对常见气体检测原理的对比性分析,选定基于红外吸收光谱法的气体传感器作为仪器的核心检测部件。利用模块化设计思想,把仪器分为气体传感器、微控制器、数据传输、人机交
在新的形势下,面对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高校后勤安全管理工作要想紧跟时代步伐,迎接新的挑战,必须大胆创新,通过构建现代科学的后勤安全管理体系全面提高安全水平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施工技术管理对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有很大影响,所以在建筑工程施工中,需不断提高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水平,从而更好地促进建筑行业的发展。结合实际工程案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主要的微血管病变之一,已成为发达国家成年糖尿病患者可预防性失明的常见原因。脂代谢紊乱是一种系统性疾病,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糖尿
本文对我国猕猴桃育种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进而归纳了我国猕猴桃育种的现有特点,在此基础上,指明了我国猕猴桃新品种育种方向及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