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物理专业实习内容与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来源 :高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we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结合教学实际,对现阶段材料物理专业实习内容进行了探索,对实习教学的理念、模式和运行机制进行了研究和实践,为进一步深化实习教学改革,保障和提高实习教学的质量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材料物理 实习 内容模式 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10(a)-0101-02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正在实现由传统教育模式向现代综合素质教育模式的转变。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1]。因此,高等教育要强化实践育人的意识,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深化教学改革,努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适应现代工业生产所需的知识应用型人才,以满足新时期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实习教学是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2]。长期以来教学各部门和广大师生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并非常重视,但实习教学内容与模式仍然传统而陈旧,新的实习内容与模式的改革和实践的力度还很不够,实习教学远未达到其应有的效果。湘潭大学材料与光电物理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在近几年的教学改革与发展、学科建设过程中,针对实习教学内容与模式,大胆改革和尝试,取得了积极良好的效果,得到了实习基地、实习单位和企业及学校管理部门和广大师生的肯定和好评,这里将近几年我系实习教学的改革和发展的思路、方式进行系统归纳和总结,为进一步的改革和发展铺好路,也希望能有机会与同仁相互交流借鉴,为实习教学改革和发展进行更好的探索和实践。
  
  1 深化实习教学改革的再认识。
  实习教学是重要教学环节,一直非常受重视。但仍存在严重问题。(1)缺乏理论上对实习教学的有效指导;(2)缺乏专业化的高水平教学队伍;(3)缺乏科学的规范的实习教学管理;(4)缺乏有效的学校与社会用人单位的对接。此种情形严重影响料实习教学的效果,导致实习基地、实习内容与用人单位的对接不顺畅,而这种对接恰是学校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和关节点。因此,提高实习质量,实习教学的改革已经势在必行,而且必须与时俱进,常抓不懈。
  如何把握和适应当前新形势下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和要求,以及社会经济、科技进步、行业需求的特点,深化实习教学改革必要性和紧迫性的再认识,并针对教学实习中存在的与社会脱节的现象,调整实习教学的思路、内容和方法,优化教育模式,建立有效的学校与社会的对接,是改革、完善和发展实习教学的中心任务和主要内容。由于教学内容、实践能力是教学与社会对接的关键,因此基于适应性原则[3]建设前瞻性的教学体系和运行模式,培养实用型创新性人才,是实习教学改革的宗旨和关键所在。考虑到各级教学管理部门和广大师生对这一环节的认识高度和独到性因人而异,难免失之偏颇,若认识不统一、不一致、不系统、不全面,就会对实习教学的改革产生不同的看法和意见,实施时势必困难重重,效果就会大打折扣,难以达到预期目的。为此,我们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深入调研,充分座谈和交流。经过集思广益和认真梳理,认识到实习教学的关键性集中体现在它是厚基础、宽口径与专业化、强能力教学链的连接点和转折点,是专业化与经济建设有机结合、与企业需求亲密接轨的演练,是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强化创新能力的平台,是与社会要求和用人单位对接的桥梁和纽带。并确立改革的思路与重心应紧紧围绕如何解决厚基础、宽口径与专业化、强能力的矛盾,如何实现专业化与经济建设有机结合、与企业需求亲密接轨、与社会要求和用人单位的对接,如何激发学生创新能力、构建创新平台、强化创新意识。由此促进实习内容、实习模式和管理模式等方面的探索和改革,并同心协力地实施和推进。
  
  2 实习内容的探索和改革。
  在确立上述共识后,实习内容的探索和改革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思路,它需要社会尤其是企业的参与,需要根据教育教学本身的特点、规律和趋势与社会和企业的要求,由企业界和其他社会各界人士与师生共同探讨和制定。为此,首先需要建立师生与社会各界交流沟通机制和渠道,并将其作为教学重要环节纳入教学计划,使之制度化。我们做法是,每学期末邀请企业家和其他管理人员来校讲座和座谈,既让师生明白企业和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什么样的专业,及相关的要求和条件,也让社会各界了解学校教学内容、教学特征和规律,并针对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共同探讨教学实习内容,制定详细计划和具体要求,并确立实习方案和模式。
  经过几年的探索、完善,已将过去实习教学中的传统教学内容进行了深刻变革,实习内容由过去的单一型逐渐转变为现在的综合型,实现了实习内容的丰富性和综合性。实习过程中既强化生产与工艺流程的实践能力,弥补课堂教学的先天不足,也注重发挥学校教学中形成的测试分析的基础优势,促进其在质量检测等实际应用的综合训练,形成了重点和综合的有机统一。因而首先从课程的内容体系上形成了多样化的实习教学格局,强化了工程实践的综合素质、应用能力和创新性的训练。
  
  3 实习方案和模式的探索和改革。
  确立实习内容的丰富性和综合性后,我们在实习教学的实施方面进行积极有效的探索和改革,并形成了现阶段科学合理的实习模式:选择性实习和阶段性实习。由于企业和社会的需求和导向各异,学生的职业兴趣和意愿不尽相同,我们充分考虑这些因素,经过不断的努力和积累,建立了3个实习基地,并积极推进了选择性实习。这种实习模式,尊重了学生和企业的主体性。这样一来,学生和企业的意愿得到尽可能的满足和对接,增强双方在实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强化了专业的对口性,激发了双方的工作热情和创新性,效果和反映良好。
  同时,为与企业有效配合,增强实习效果,我们还推行了阶段性实习,即预备实习、现场实习和创新实践。预备实习主要包括工作调研与准备、岗前培训。工作调研与准备主要是通过网络和图书,了解实习基地的特色、优势、业绩及发展前景,以及企业的产品策略、操作规范和工作流程等,认识生产实习的意义,熟悉生产实习过程,尤为突出和重要的是规范实习行为,培养职业道德。岗前培训就是强化“入厂教育”:帮助和引导学生明确实习目标,强化安全意识,熟悉和掌握加工设备的性能、结构、加工特点及范围等,促进和启发学生对实践知识的积累和内化。在指导学生操作前,要帮助和引导学了解技术要求和质量要求,掌握工艺流程。
  现场实习是教学实习的中心内容,这一阶段的改革集中在细化实习程序,强化实际操作、能力培养与经验积累,并就每阶段进行前期检查和中后期严格考核,经常性地进行心得交流、总结,及时解决现场实习出现的问题,挖掘亮点,肯定成绩,发挥优势,完善每一实习环节。
  创新实践就是要根据学科和专业特点,再结合学生和实习基地、单位、车间的实际情况,制定创新性的实习计划和方案,拓展有限空间,潜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全方位开发学生智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加强创新训练,强化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并具有创新能力的新型专业人才,更好适应社会需要。
  
  4 管理模式的探索与改革。
  鉴于实习内容的丰富性和实习模式的多样性选择性,必须对实习过程中的管理模式进行优化改革。由于实习模式多样性选择性,学生自然分成了不同实习小组,且小组内部工作、交流、联系、合作密切。通过有效引导和组织,以小组为单位强化了学生的自主组织管理。同时,各学生小组明确而具体的实习内容和目标,为企业代表参与实习的组织和管理提供良好的空间和时机。借此机会邀请企业代表参与实习的组织和管理,既尊重了企业代表,他们乐意接受,也有助于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还密切双方的联系。这样,带队老师能从繁杂的细节管理中解脱出来,主要负责总体的宏观的管理和协调,从而保证整个实习过程中选择性实习和阶段实习的顺利进行和完成。所以通过摸索和改革,改变了过去主要依赖带队老师管理、企业代表管理严格要求、学生管理松散的状况,完善和优化了以目标化管理为基础的三重管理--老师管理,企业代表管理和学生自主组织管理联合并行的管理模式,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管理模式,实现了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5 效果评判和反响调查。
  为保证实习教学质量,跟踪实习的效果,效果评判和反响调查也被纳入实习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环。效果评判和反响调查的完善和改革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在带队老师、学生和实习单位间进行更加具体更加细致的效果评判和反响调查,务求全面真实、科学合理,改变过去的疏于形式。另一方面是扩大评判和调查渠道,特别是加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评判和调查,使之更完善更有说服力,以保证科学性、有效性。基于这些效果评判和反响调查,进一步完善、调整和优化实习教学教学实习,进一步将教学实习推进到更高水平和层次。
  
  6 结语
  实习教学是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院校专业教学工作中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3]。因此,大力加强实习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对培养和输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性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实习教学内容和模式进行改革,我们把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思想贯穿于实习教学的全过程,有效地缩短了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的适应期,加强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希望我们在材料类专业实习教学中进行探索和实践的心得和总结,能继续推进实习教学改革向纵深处发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构建保证教学质量和培养创新能力的实习教学体系,在实习教学环节真正、有效、全面地推进素质教育,为社会经济发展输送具有很强的工作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4]。
  
  参考文献
  [1] 李巨光,高丙文.高校理科实验教学问题探析[J],高等理科教育,2005(5),71-73.
  [2] 王绍荣,周钗美,鲁兴荫.构建研究型实践教学模式的思考与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05(4),93-95.
  [3] 李天燕,夏建刚.优化实践教学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高等理科教育,2006(4),81-84.
  [4] 王秋华,章坚武,王玉娜.电子信息类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改革[J].高等理科教育,2008(1),64-66.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