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高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sxy88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旧课程在很多地方阻碍了学生的想象思维。新课标针对此弊端,为教师、学生提供了自由度很大的空间。新课程给老师留出了很大的创造空间,教师要善于发现教材中这样的爆发点,在课堂中不断帮助学生拓宽思维,点燃他们创造的火花。
  [关键词] 新课改 创造空间 方法
  
  恩格斯说:“思维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激活思维就是想方设法让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绽放出想象的火花。古今中外人士一直强调想象对于人类的重要性。形容想象甚至到了“人类没有想象,如同鸟儿失去了翅膀”的程度。可是旧课程却在很多地方无情地扼杀了学生的想象思维,致使学生的思维僵化、呆板、无新鲜活力。新课标针对此弊端,为教师、学生提供了自由度很大的空间,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无疑给沉闷的语文课堂注入了一股清风,直吹入学生的心田,于是学生终于拥有了一片畅想的天空。
  一、在朗讀课文时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在朗读方面长期存在两个失误:一是放录音或教师范读多。二是学生课堂朗读少。课文录音我们无可挑剔,教师准确地朗读、圆润的发音、感情的把握等,无不让人交口称赞,在称赞之余,我们是否也该为学生想想?在老师读之前,学生有没有读过课文?即使预习中读过,对文章的内容理解了吗?若没有经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老师就是读了,那么学生就不用去理解内容把握感情。更省去了一个大麻烦,学生完全可以模仿录音或老师去读,甚至可以读得声情并茂,但他们真正理解了多少呢?针对这些失误,新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自我朗读体会,倡导“四步读书法”,即读准、读顺、读情、读境。例如第八册第五单元的《白杨》,要求通过课文的语言文字体会白杨树的特点及对具有白杨精神的边疆建设者的敬佩之情。课文中:“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这段文字便是对这一主题的直接体现。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组织学生以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这段文字“读顺”(读准已在预习中完成)然后通过重点词语体会白杨树的特点(挺直、坚强不屈、生命力强);再把这一特点与戈壁滩的荒凉相对比,再次读这段文字,读出对白杨的赞叹即读情;最后把白杨树与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精神相联系,再回到这段文字,集体共鸣,读出对边疆建设者的崇敬之情,即读境。此时的朗读已不再是“见字出声”而是“内明于心,外达于人”了。犹如激流奔泻,催人奋进。
  二、在质疑解惑中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善于发现问题,敢于质疑问题是创造的前提,爱因斯坦在成名后介绍经验时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追根究底地追究问题罢了。”可是传统的教育恰恰没有给学生的质疑解惑留下畅想的余地。往往是老师精心设计出种种问题,制出标准答案,再一步步引导学生往事先挖好的陷井里跳,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老师在黑板上写了拼音字母“K”,问学生应该怎样记住?学生纷纷举手:那“一竖”像根水草,那个“小于号”像两只小蝌蚪在亲密地交谈;那是扑克上的老“K”,官挺大……,但最后老师说:“你们编得都不太好,像老师这样编:“像挺机关枪K、K、K。”多么富有情趣的想象力,却被教师死板教条的理念所扼杀。试想:在如此束缚之下,哪个学生还敢说?哪个学生学敢疑?还谈何发展、创新?庆幸的是,在今天的语文课堂上,没有了师道尊严,学生便敢于大胆发言;没有了老师的满堂灌,学生质疑声反而多了;没有了标准答案,学生的回答是丰富多彩的。“老树,老树,你是男的还是女的,你会跳舞吗?”“彩虹像一座拱形的门,我想知道门的那边什么样?”……这样的课堂,学习气氛和谐了,学生的思维活跃了,瞧,学生已在广阔的天空畅想呢。
  三、利用教材的自由空间,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
  新课程给老师留出了很大的创造空间,教师要善于发现教材中这样的爆发点,在课堂中不断帮助学生拓宽思维,点燃他们创造的火花。例如:北师大版第三册的十一单元的一首小诗《风》:“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树叶在枝头颤动的时候,我们知道风在那了……”当我发现在座的每一个孩子听得都很投入时,我便问:同学们看见过风吗?你留意过它的存在吗?你能仿照课文自己编一首小诗吗?学生的眼睛霎时亮了起来,灵感的火花被激发出来了: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浪花娃娃跳来跳去的时候,我们知道风来了。”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蒲公英的孩子纷纷出发的时候,我们知道风来帮忙了。”
  “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窗帘被掀起的时候,我们知道风来了。”
  可谓精彩纷呈。这时我抓住契机接着问:“如果风儿是个爱学习的孩子呢?这时,一个小女孩站起来一板一眼地说“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不用说我和你了,但是窗帘被掀起的时候,我们知道风来和我们一起读书了。”
  这就是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对世界的认识。新课改的过程中,教师要找准契机,把想象的权力还给学生,让思维的火花迸发出来,给学生的畅想开辟一方乐土。
其他文献
上面是一道高考题,涉及such与so的用法。such…that作“如此…以至于”解,连接一个表示结果的状语从句。与so....that意思相同,但用法不同。如:so...that这一结构中,so后边可加形容词或副词,而such后边要用名词(这个名词前面可以带形容词,也可以不带),下面通过分析这两个词的用法来找到问题的答案。
一、开展互动式英语教学,英语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改理论,大胆探索,勇于创新高中英语开展互动式教学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利用各种因素让学生自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学生在互动氛
此题是合肥市2013年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理科数学卷第19题,有一定难度,是一道向量与解析几何相结合的综合题,旨在考查同学们圆锥曲线的基本知识和综合运用代数与几何知识的能力,是一道很值得探究的优秀试题。
有关三角函数值域的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学业水平测试和高考的重点、热点。该类问题主要是针对三角函数基础知识的考查,以及结合其他模块知识的综合应用的考查.它对同学们思维能力要求较高。许多同学在解决这类问题时有较多的困惑。为此笔者把教学过程中处理这类问题的一些感悟总结如下。供大家参考。
我曾经在公交车上目睹过这样一幕:  那是一个炎热的夏日的午后,乘车的人有些多,我好不容易才挤上塞满了乘客的公交车。车上又热又挤,很不舒服。我看着有座位的人很是羡慕,但羡慕归羡慕,还是要站着。渐渐地车里的人少了些,可依然没有座位。这时,上来了一位妇女,她手拉着一个小男孩,看样子,便知是接上幼儿园孩子回家的妈妈。妇女一只手拉着扶手,一只手拉着小男孩。  车子在平稳行进着,突然一个刹车,小男孩由于站立不
高中教学 研究性学习 作用  在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中,“研究性学习”被摆在重要位置已经走进了数学课堂,这是一种积极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学生对某些数学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或从数学的角度對某些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以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在高中数学学习中,研究性学习具有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21世纪的今天,培养具
【关键词】教学方法 政治学科 教学效果  一、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学习环境。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和谐、民主的课堂学习氛围,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证。在这样的氛围里,师生和谐相处,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学生才会拥有安全感和愉悦感,才能在课堂上真正表现自己,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和能力,学得开心;老师出会有众多的学生参与和配合,教得舒心。  1.动脑“多思”  即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对所学知识
美术课作业本“美容”德育专家关鸿羽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对于学生来说,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形成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在我们的教育中,尤其是小学初始阶段,对于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不可忽视。  上星期,刚发下的美术作业本,才用了三次,有些学生的本子角就翘起来了,封面上也变得脏兮兮的。特别是男生的本子损毁现象比较严重:有的给封面插图添枝加叶,有的把空白处或背面当作“画画本”
九年级化学教材内容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让学生感到自己的生活需要懂得一些化学知识、让学生能够感觉到学习化学很有用,能够解决自己身边的许多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