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武汉是一座因水而起,因商而兴,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城市。作为传统的商贸重镇,作为全国第二大金融、商业城市,汉正街在武汉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而武汉的汉正街则是武汉商贸业的金字招牌,有着“天下第一街”之称。
时值改革开放30周年,我们对武汉市汉正街市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市场党委书记邹慧来进行了专访。
汉正街市场功不可没
记者:邹书记,您好!汉正街一直以来被誉为“天下第一街”,是中国商品流通领域改革的“风向标”和“试验田”。您能否给我们介绍一下,汉正街在武汉乃至在全国市场经济发展中所处的真正地位以及它发挥的有效作用?
邹书记:好的。汉正街,乃古汉口之官街、正街,迄今已有500年历史。明末清初时, “十里帆墙依市立,万家灯火彻霄明”,缔造了“货到汉口活”的商业神话。1979年,武汉在全国率先宣布“敞开城门”,首先恢复发展个体和私营经济。一时间,汉正街成为改革开放的风向标,被誉为“对外开放看深圳,对内搞活汉正街”。1982年8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汉正街小商品市场的经验值得重视》的社论,汉正街成为了全国小商品市场经济的排头兵。此后,全国同类批发市场蓬勃发展,成燎原之势。汉正街不仅培育了武汉当地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而且还被奉为全国所有制结构改革的先锋和典范,为全国私营经济的发展树立了榜样。
同时,汉正街在商品流通体制改革方面也开了全国之先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陈准于2002年“汉正街市场发展战略研讨会”上指出, “汉正街的出现,冲破了‘三级批发、禁止长途贩运、统一工业品价格’的政策限制。从宏观上说,它在短缺时代优化有限消费品资源的配置、在取代‘配给制’下的消费品流通渠道和连接生产、消费等方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汉正街批发市场的建立,突破了中国传统仅靠商业零售和一二级批发站的流通模式,实现了通过批发市场进行批发、零售的新模式,有效地解决了分散的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现行流通模式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更有学者将汉正街这种对丰富商品流通模式,推动城市商品流通体制的改革称为“汉正街模式”,并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小岗模式”,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的“首钢模式”并称为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三大制度创新。
汉正街正是凭借“集纳百川归大海”的气魄,发挥了承东启西、引南接北和广纳四方商贾、吞吐九州货物的集散功能,成为华中地区最大的货物集散地,商贸中心。
“买全国、卖全国”是人们对汉正街的生动描写。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资源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投资者和商人。据统计,有80%的外地商人投资于汉正街,79.05%的商品来自外地,广东、福建、浙江等地企业纷纷在这里设立了总经销总代理。毫不夸张地说,汉正街在武汉经济乃至在全国市场发展中功不可没。
世界了解武汉的窗口
记者:有人说,要让世界了解武汉,可以通过汉正街这个窗口。是这样吗?汉正街又是如何打造成一个品牌并产生品牌输出效应的呢?
邹书记:是的。“汉正街”品牌是个巨大的无形资产,它不仅是世界了解武汉的一个重要窗口,也是世界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因此汉正街不光是武汉的品牌,同时也是中国的品牌。
汉正街开辟商品流通新纪元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们,无法想象计划经济时期的商品流通模式。那时,从国家下计划一企业生产一国有商业部门收购后定价销售,小到一枚纽扣、一把雨伞,都必须按这个“路线图”才能到消费者手中。个体户被视为资本主义的产物,个人进货、定价销售,会落下个“投机倒把罪”。
上面我说了,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汉正街作为中国探索市场经济的试验场,“第一个吃螃蟹”。在全国乃至世界引起深切关注。
打造品牌基地以甩掉“水货”帽子
随着经济发展,全国批发市场不断增长,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汉正街市场饱受挤压,辐射范畴日渐萎缩,低质低价低档的“水货”一度充斥市场,汉正街因此陷入“恶性循环”的窘境,交易量被个别新兴市场甩到了后面。
残酷的现实让汉正街意识到,市场“守”不住,必须与时俱进,提档升级,甩掉“水货”市场的帽子,谋求可持续发展。拆迁安置、引资扩建、细分市场,分类招商……汉正街开始步入规模化、规范化、品牌化、专业化发展的“第二次创业”之道。
经过艰苦建设和发展,汉正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青石板小街狭窄脏乱,棚户商摊,以地为铺,以街为市,各种货物混杂经营,顾客常为一种商品找遍整个街区,扁担、板车与人流交织,拥挤不堪;现在现代化街道宽敞平坦,商户按类搬进专业市场和大楼规范经营,送货打货的车辆直接开到门前,街道整齐干净了,顾客购物也方便舒服多了。
2005年年底,一场火灾更是大大推进了汉正街打造产业基地的步伐。当地政府痛下决心,将6600多家服装作坊、近10万人集体迁出汉正街,到武汉远郊和周边县市建生产基地。几年来,汉川、黄冈等地的一个个基地拔地而起,品牌化、标准化生产,90%的产品供往汉正街。
树品牌、建基地,有效提升了汉正街的档次。这里现已聚集3万多个中外名优品牌的总经销、总代理,品牌化、规模化格局日益显现,商品流向也日趋多元化,城市消费份额增长迅速。边彤说,近年来,很多武汉的商场、精品店老板都不再跑广州、上海,直接到汉正街进货。
借力科技和文化实现华丽转身
汉正街,这个有着500多年历史的小商品集市,依靠科技手段和文化资源,致力于实现由古老向现代交易方式、由低端向高端市场延伸的华丽转身。
近年来,在全球化、信息化浪潮冲击下,汉正街转变传统经营理念,注重先进科技手段的应用和文化资源优势的发挥,通过建设电子商务平台实现现代化的商品交易,通过开发人文和自然景观资源发展旅游商贸,大力拓展新兴业态、高端业态。
重塑金字招牌
记者:在激烈的商业竞争环境下,汉正街目前一直致力于重塑“天下第一街”的金字招牌,请问你们下一步有何举措?
邹书记:在这方面,我们汉正街市场主要有五条措施:
其一,明确市场定位,推动差异竞争
将汉正街定位于建设商贸旅游区,下一步我们将着力推进五个转变:一是加快“三现”交易的摊位式市场向展示、交易相分离的展贸型市场转型,提升商务服务功能;二是加快从以农村市场为主向兼顾城乡市场转变,提高中高档商品和品牌商品的比重;三是加快从传统批发方式向总代理、总经销、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交易手段转变,提高市场的现代化水平;四是加快从全面发展向突出服装重点转变,逐步做大,集设计创意、营销展示、品牌推广于一体的时尚产业群;五是加快从购物为主向大力发展相关服务业和文化旅游业转变,推进商贸旅游同步发展。
其二,加强整体规划,优化空间布局
加强汉正街各类资源的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有效配置和科学管理,形成总部集聚、功能完善、商贸繁荣、商务发达的市场核心区域。下一步,我们还将优化市场立体布局,凸显市场经营板块和梯次经营结构。
其三,创新市场业态,提升服务功能
我们将以市场改造项目为载体,围绕市场服务功能的提升,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大力推广电子商务平台,用现代化交易手段,增强商品展示、结算中心、物流配送以及总经销、总代理的职能。二是日益完善商务配套设施。在汉正街核心区域积极规划和兴建会展中心、信息中心和金融服务、商务办公等配套设施。三是逐步改善市场基础设施。改善市场内的道路、停车条件,增强市场的配送功能,并制定相关政策逐步解决商居混杂、工商混杂的问题。
其四,强化产业支撑,发展配套物流
我们还将着力提升对市场影响最大的加工和物流两大功能:一是依托武汉“1+8”城市圈建设,加快在武汉周边县市建设一批配套加工园区,从规划人手,以一县一品、一镇一品、一村一品的产业聚群发展模式,拉长汉正街市场产业链,进一步提高市场商品的地产化率,增强市场的竞争力。二是大力发展与市场配套的现代物流业,加快完善汉正街国际物流园、汉西建材物流园规划,积极引进有实力的大型现代物流企业,承接汉正街核心区域的仓储物流、大进大出功能。
其五,弘扬历史文化,促进旅游发展
我们还将充分利用汉正街两江交汇的独特自然景观和深厚的传统商贸文化,发展商贸旅游;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导入区域旅游形象设计,并开展专题旅游推广,打造以旅促商的现代商贸旅游区;此外,还要进一步强化“质量立市、信誉兴市”意识,建立健全市场经营者信用评价、管理、奖惩体系,积极创建“诚信市场、信用商户”,提升汉正街的美誉度。
时值改革开放30周年,我们对武汉市汉正街市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市场党委书记邹慧来进行了专访。
汉正街市场功不可没
记者:邹书记,您好!汉正街一直以来被誉为“天下第一街”,是中国商品流通领域改革的“风向标”和“试验田”。您能否给我们介绍一下,汉正街在武汉乃至在全国市场经济发展中所处的真正地位以及它发挥的有效作用?
邹书记:好的。汉正街,乃古汉口之官街、正街,迄今已有500年历史。明末清初时, “十里帆墙依市立,万家灯火彻霄明”,缔造了“货到汉口活”的商业神话。1979年,武汉在全国率先宣布“敞开城门”,首先恢复发展个体和私营经济。一时间,汉正街成为改革开放的风向标,被誉为“对外开放看深圳,对内搞活汉正街”。1982年8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汉正街小商品市场的经验值得重视》的社论,汉正街成为了全国小商品市场经济的排头兵。此后,全国同类批发市场蓬勃发展,成燎原之势。汉正街不仅培育了武汉当地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而且还被奉为全国所有制结构改革的先锋和典范,为全国私营经济的发展树立了榜样。
同时,汉正街在商品流通体制改革方面也开了全国之先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陈准于2002年“汉正街市场发展战略研讨会”上指出, “汉正街的出现,冲破了‘三级批发、禁止长途贩运、统一工业品价格’的政策限制。从宏观上说,它在短缺时代优化有限消费品资源的配置、在取代‘配给制’下的消费品流通渠道和连接生产、消费等方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汉正街批发市场的建立,突破了中国传统仅靠商业零售和一二级批发站的流通模式,实现了通过批发市场进行批发、零售的新模式,有效地解决了分散的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现行流通模式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更有学者将汉正街这种对丰富商品流通模式,推动城市商品流通体制的改革称为“汉正街模式”,并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小岗模式”,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的“首钢模式”并称为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三大制度创新。
汉正街正是凭借“集纳百川归大海”的气魄,发挥了承东启西、引南接北和广纳四方商贾、吞吐九州货物的集散功能,成为华中地区最大的货物集散地,商贸中心。
“买全国、卖全国”是人们对汉正街的生动描写。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资源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投资者和商人。据统计,有80%的外地商人投资于汉正街,79.05%的商品来自外地,广东、福建、浙江等地企业纷纷在这里设立了总经销总代理。毫不夸张地说,汉正街在武汉经济乃至在全国市场发展中功不可没。
世界了解武汉的窗口
记者:有人说,要让世界了解武汉,可以通过汉正街这个窗口。是这样吗?汉正街又是如何打造成一个品牌并产生品牌输出效应的呢?
邹书记:是的。“汉正街”品牌是个巨大的无形资产,它不仅是世界了解武汉的一个重要窗口,也是世界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因此汉正街不光是武汉的品牌,同时也是中国的品牌。
汉正街开辟商品流通新纪元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们,无法想象计划经济时期的商品流通模式。那时,从国家下计划一企业生产一国有商业部门收购后定价销售,小到一枚纽扣、一把雨伞,都必须按这个“路线图”才能到消费者手中。个体户被视为资本主义的产物,个人进货、定价销售,会落下个“投机倒把罪”。
上面我说了,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汉正街作为中国探索市场经济的试验场,“第一个吃螃蟹”。在全国乃至世界引起深切关注。
打造品牌基地以甩掉“水货”帽子
随着经济发展,全国批发市场不断增长,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汉正街市场饱受挤压,辐射范畴日渐萎缩,低质低价低档的“水货”一度充斥市场,汉正街因此陷入“恶性循环”的窘境,交易量被个别新兴市场甩到了后面。
残酷的现实让汉正街意识到,市场“守”不住,必须与时俱进,提档升级,甩掉“水货”市场的帽子,谋求可持续发展。拆迁安置、引资扩建、细分市场,分类招商……汉正街开始步入规模化、规范化、品牌化、专业化发展的“第二次创业”之道。
经过艰苦建设和发展,汉正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青石板小街狭窄脏乱,棚户商摊,以地为铺,以街为市,各种货物混杂经营,顾客常为一种商品找遍整个街区,扁担、板车与人流交织,拥挤不堪;现在现代化街道宽敞平坦,商户按类搬进专业市场和大楼规范经营,送货打货的车辆直接开到门前,街道整齐干净了,顾客购物也方便舒服多了。
2005年年底,一场火灾更是大大推进了汉正街打造产业基地的步伐。当地政府痛下决心,将6600多家服装作坊、近10万人集体迁出汉正街,到武汉远郊和周边县市建生产基地。几年来,汉川、黄冈等地的一个个基地拔地而起,品牌化、标准化生产,90%的产品供往汉正街。
树品牌、建基地,有效提升了汉正街的档次。这里现已聚集3万多个中外名优品牌的总经销、总代理,品牌化、规模化格局日益显现,商品流向也日趋多元化,城市消费份额增长迅速。边彤说,近年来,很多武汉的商场、精品店老板都不再跑广州、上海,直接到汉正街进货。
借力科技和文化实现华丽转身
汉正街,这个有着500多年历史的小商品集市,依靠科技手段和文化资源,致力于实现由古老向现代交易方式、由低端向高端市场延伸的华丽转身。
近年来,在全球化、信息化浪潮冲击下,汉正街转变传统经营理念,注重先进科技手段的应用和文化资源优势的发挥,通过建设电子商务平台实现现代化的商品交易,通过开发人文和自然景观资源发展旅游商贸,大力拓展新兴业态、高端业态。
重塑金字招牌
记者:在激烈的商业竞争环境下,汉正街目前一直致力于重塑“天下第一街”的金字招牌,请问你们下一步有何举措?
邹书记:在这方面,我们汉正街市场主要有五条措施:
其一,明确市场定位,推动差异竞争
将汉正街定位于建设商贸旅游区,下一步我们将着力推进五个转变:一是加快“三现”交易的摊位式市场向展示、交易相分离的展贸型市场转型,提升商务服务功能;二是加快从以农村市场为主向兼顾城乡市场转变,提高中高档商品和品牌商品的比重;三是加快从传统批发方式向总代理、总经销、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交易手段转变,提高市场的现代化水平;四是加快从全面发展向突出服装重点转变,逐步做大,集设计创意、营销展示、品牌推广于一体的时尚产业群;五是加快从购物为主向大力发展相关服务业和文化旅游业转变,推进商贸旅游同步发展。
其二,加强整体规划,优化空间布局
加强汉正街各类资源的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有效配置和科学管理,形成总部集聚、功能完善、商贸繁荣、商务发达的市场核心区域。下一步,我们还将优化市场立体布局,凸显市场经营板块和梯次经营结构。
其三,创新市场业态,提升服务功能
我们将以市场改造项目为载体,围绕市场服务功能的提升,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大力推广电子商务平台,用现代化交易手段,增强商品展示、结算中心、物流配送以及总经销、总代理的职能。二是日益完善商务配套设施。在汉正街核心区域积极规划和兴建会展中心、信息中心和金融服务、商务办公等配套设施。三是逐步改善市场基础设施。改善市场内的道路、停车条件,增强市场的配送功能,并制定相关政策逐步解决商居混杂、工商混杂的问题。
其四,强化产业支撑,发展配套物流
我们还将着力提升对市场影响最大的加工和物流两大功能:一是依托武汉“1+8”城市圈建设,加快在武汉周边县市建设一批配套加工园区,从规划人手,以一县一品、一镇一品、一村一品的产业聚群发展模式,拉长汉正街市场产业链,进一步提高市场商品的地产化率,增强市场的竞争力。二是大力发展与市场配套的现代物流业,加快完善汉正街国际物流园、汉西建材物流园规划,积极引进有实力的大型现代物流企业,承接汉正街核心区域的仓储物流、大进大出功能。
其五,弘扬历史文化,促进旅游发展
我们还将充分利用汉正街两江交汇的独特自然景观和深厚的传统商贸文化,发展商贸旅游;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导入区域旅游形象设计,并开展专题旅游推广,打造以旅促商的现代商贸旅游区;此外,还要进一步强化“质量立市、信誉兴市”意识,建立健全市场经营者信用评价、管理、奖惩体系,积极创建“诚信市场、信用商户”,提升汉正街的美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