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探讨快速周转护理模式在心肌梗塞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以100例心肌梗塞患者为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快速周转护理)与对照组(常规急救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FMC至心电图、告知至获得知情同意时间、入院至溶栓时间、入院至胸痛缓解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栓再通率为88.00%,高于對照组(68.00%,P<0.05);观察组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分别为26.00%、6.00%,低于对照组(52.00%、28.00%,P<0.05)。结论 将快速周转护理用于心肌梗塞患者可减少患者的急救时间,提升治疗疗效,改善患者预后。
关键词:快速周转护理;心肌梗塞;救治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09-258-01
心肌梗塞是心血管系统常见疾病,是急诊科、心血管内科常见危重急症,该病的发病急骤,预后差[1]。心脏介入手术及静脉溶栓治疗为早期治疗心肌梗塞的措施,其中溶栓治疗在基层医院的应用较为广泛,溶栓治疗具有快速、简便,对存在适应的患者,静脉内溶栓仍为治疗的首选[2]。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静脉溶栓治疗的应用广泛,降低了心肌梗塞的致死率,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3]。本文结合我院急诊科及院前急救的特点,将快速周转护理模式用于心肌梗塞患者探究其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20.4-2021.4我院收治的100例心肌梗塞患者为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50例,年龄42~75岁,平均年龄(58.91±4.68)岁,男性33例,女性17例,体质量指数(22.19±2.19)kg/m2。对照组50例,年龄41~75岁,平均年龄(59.32±4.72)岁,男性35例,女性15例,体质量指数(22.30±2.03)kg/m2。两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本文获得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1)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4]中关于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2)经心电图检测确诊;(3)发病至入院时间在12 h内;(4)患者对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存在介入手术禁忌症;(2)既往接受心脏外科手术者;(3)存在出血倾向者;存在溶栓禁忌症;(4)患有精神疾病或严重心理疾病;(5)认知功能障碍。
1.2 方法
对照组:入组后常规的急救护理,到达急诊科后进行心电图、肝肾功能、心肌酶谱检查;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给予患者硝酸甘油、保持绝对卧床休息、吸氧、心理干预。给予患者镇静镇痛,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后接受溶栓治疗。
观察组:快速周转护理,具体为:(1)接诊到可疑的心肌梗死患者后立即测量生命体征、立即进行心电图检测;尽可能选择留置针建立静脉通路并留取血液样本;心电图提示心肌缺血损伤时,通过手机拍照传送至救护小组微信群,通知组长及时查看并远程指导,通知院内启动急诊程序;给予患者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通过症状、心电图及心肌标志物等明确为心肌梗塞后,转运期间给予患者疾病知识宣教,告知治疗方案及溶栓治疗的收益,获取患者家属的知情同意。患者送至医院后安置进CCU,心内科医师接诊后告知医师病情;入院后立即开通绿色通道,实施先救治后付费;建立双静脉通路,使用留置针;连接除颤仪进行心电监护,使用粘贴式双导联电极板;护士从急诊药房取出溶栓药物,开始溶栓治疗2 h由专人负责,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2)根据结果进行对症处理,必要时经相关专家会诊。从下述方面进行预防性护理,a:指导患者吹气球、上肢扩胸运动、有效咳嗽,指导家属协助排痰。b:协助患者穿戴弹力袜,早期足底泵治疗,指导患者早期踝泵、股四头肌运动等,2次/d,20 min/次;病情允许,给予患者抗凝药物。c:嘱咐患者多饮水,尿潴留患者给予留置导尿管处理,防止尿路感染;d:指导患者多食用富含粗纤维、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防止便秘;e:给予患者防压垫垫臀部,防止压疮。(3)术后常规给予患者24 h低流量吸氧及心电监护,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出入量、体温、生化指标的变化;重视术后并发症的预防。(4)术后快速康复计划,患者清醒后,进食半流质食物,指导患者进行踝泵、股四头肌运动。(5)快速周转对接,住院期间的术后愈合良好,康复锻炼可配合护理人员完成,日常生活能力提高可适当安排患者出院,做好家庭照护的对接;告知患者体位护理注意事项,嘱咐家属关心、鼓励患者,督促患者康复锻炼。若患者家庭照护条件不允许进一步康复治疗,可与社区医院对接。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救治时间(发病至首次医疗接触(FMC)、FMC至心电图、告知至获得知情同意、入院至溶栓、入院至胸痛缓解);统计患者治疗疗效及预后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SPSS 21.0。计数资料n(%)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救治时间
观察组FMC至心电图、告知至获得知情同意时间、入院至溶栓时间、入院至胸痛缓解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发病至FMC、住院时间比较无差异(P>0.05)。
2.2 两组疗效及预后
观察组血栓再通率为88.00%,高于对照组(68.00%,P<0.05);观察组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分别为26.00%、6.00%,低于对照组(52.00%、28.00%,P<0.05);两组严重心率失常、发病30 d内死亡率比较无差异(P>0.05)。 3 讨 论
心肌梗塞是常见的危重急症,早期、快速的解除梗死动脉,恢复心肌组织的血液灌注为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5]。心肌梗塞患者的抢救过程需与其他急救護理程序区分,减少时间的浪费,提高抢救成功率。本文将快速周转护理用于心肌梗塞患者,分析其价值。
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入院至溶栓及胸痛缓解的时间明显缩短。护理干预作为心肌梗塞抢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未受到广泛重视,尤其在院前基层医院、转运期间。本文利用基层医院急诊科兼顾院前急救的特点,成立快速周转护理小组,促使院前急救、急诊科及心内科医护人员成立团队合作的急救通道。通过培训,医护人员掌握心肌梗塞相关的知识及急救技能,可使患者在院前完成心电图、血清指标等的检测[6]。利用微信将患者的基本信心传送至院内,便于院内救护小组远程指导抢救。在急诊科室常备急救药品,确保可第一时间为患者提供抢救。对接诊的疑似心肌梗塞患者立即开放静脉通路、血液样本采集、启动溶栓,在接诊期间告知患者相关治疗情况及溶栓治疗的收益,缩短溶栓准备时间,提高抢救的效率[7]。患者入院后将患者直接送至CCU,减少溶栓治疗操作的时间。通过上述治疗环节,缩短心肌梗塞患者溶栓抢救时间,为患者的抢救争取时间,提高救治效果,挽救患者生命。快速周转护理同时注重患者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与家庭照护或社区医院的周转对接,保证患者预后恢复。
综上所述,将快速周转护理用于心肌梗塞患者可减少患者的急救时间,提升治疗疗效,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石娟, 龚兴媛, 张雪婷,等. 综合急救护理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分析[J]. 科学养生, 2020, 23(1):222-223.
[2]杨洁, 李兵飞. 无缝链接急救护理模式在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中的应用观察[J].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20, 31(1):170-172.
[3]莫凤兴, 莫云弟, 邵凤娣,等. 急救一体化护理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9, 38(17):2831-2834.
[4]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循环杂志》编辑委员会. 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1, 29(12):710-725.
[5]翟婉雪,贾亚龙. 快速周转护理模式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髋关节功能及术后康复的影响[J].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20, 31(20):172-173.
[6]蔡丽英. 无缝链接护理模式在基层医院急性心肌梗死救治中的应用[J].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8,30(17):5-7.
[7]环小琴, 樊霞云, 陈娟,等. 无缝链接护理模式在基层医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中的应用[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8, 15(11):145-147.
关键词:快速周转护理;心肌梗塞;救治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09-258-01
心肌梗塞是心血管系统常见疾病,是急诊科、心血管内科常见危重急症,该病的发病急骤,预后差[1]。心脏介入手术及静脉溶栓治疗为早期治疗心肌梗塞的措施,其中溶栓治疗在基层医院的应用较为广泛,溶栓治疗具有快速、简便,对存在适应的患者,静脉内溶栓仍为治疗的首选[2]。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静脉溶栓治疗的应用广泛,降低了心肌梗塞的致死率,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3]。本文结合我院急诊科及院前急救的特点,将快速周转护理模式用于心肌梗塞患者探究其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20.4-2021.4我院收治的100例心肌梗塞患者为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50例,年龄42~75岁,平均年龄(58.91±4.68)岁,男性33例,女性17例,体质量指数(22.19±2.19)kg/m2。对照组50例,年龄41~75岁,平均年龄(59.32±4.72)岁,男性35例,女性15例,体质量指数(22.30±2.03)kg/m2。两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本文获得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1)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4]中关于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2)经心电图检测确诊;(3)发病至入院时间在12 h内;(4)患者对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存在介入手术禁忌症;(2)既往接受心脏外科手术者;(3)存在出血倾向者;存在溶栓禁忌症;(4)患有精神疾病或严重心理疾病;(5)认知功能障碍。
1.2 方法
对照组:入组后常规的急救护理,到达急诊科后进行心电图、肝肾功能、心肌酶谱检查;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给予患者硝酸甘油、保持绝对卧床休息、吸氧、心理干预。给予患者镇静镇痛,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后接受溶栓治疗。
观察组:快速周转护理,具体为:(1)接诊到可疑的心肌梗死患者后立即测量生命体征、立即进行心电图检测;尽可能选择留置针建立静脉通路并留取血液样本;心电图提示心肌缺血损伤时,通过手机拍照传送至救护小组微信群,通知组长及时查看并远程指导,通知院内启动急诊程序;给予患者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通过症状、心电图及心肌标志物等明确为心肌梗塞后,转运期间给予患者疾病知识宣教,告知治疗方案及溶栓治疗的收益,获取患者家属的知情同意。患者送至医院后安置进CCU,心内科医师接诊后告知医师病情;入院后立即开通绿色通道,实施先救治后付费;建立双静脉通路,使用留置针;连接除颤仪进行心电监护,使用粘贴式双导联电极板;护士从急诊药房取出溶栓药物,开始溶栓治疗2 h由专人负责,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2)根据结果进行对症处理,必要时经相关专家会诊。从下述方面进行预防性护理,a:指导患者吹气球、上肢扩胸运动、有效咳嗽,指导家属协助排痰。b:协助患者穿戴弹力袜,早期足底泵治疗,指导患者早期踝泵、股四头肌运动等,2次/d,20 min/次;病情允许,给予患者抗凝药物。c:嘱咐患者多饮水,尿潴留患者给予留置导尿管处理,防止尿路感染;d:指导患者多食用富含粗纤维、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防止便秘;e:给予患者防压垫垫臀部,防止压疮。(3)术后常规给予患者24 h低流量吸氧及心电监护,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出入量、体温、生化指标的变化;重视术后并发症的预防。(4)术后快速康复计划,患者清醒后,进食半流质食物,指导患者进行踝泵、股四头肌运动。(5)快速周转对接,住院期间的术后愈合良好,康复锻炼可配合护理人员完成,日常生活能力提高可适当安排患者出院,做好家庭照护的对接;告知患者体位护理注意事项,嘱咐家属关心、鼓励患者,督促患者康复锻炼。若患者家庭照护条件不允许进一步康复治疗,可与社区医院对接。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救治时间(发病至首次医疗接触(FMC)、FMC至心电图、告知至获得知情同意、入院至溶栓、入院至胸痛缓解);统计患者治疗疗效及预后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SPSS 21.0。计数资料n(%)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救治时间
观察组FMC至心电图、告知至获得知情同意时间、入院至溶栓时间、入院至胸痛缓解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发病至FMC、住院时间比较无差异(P>0.05)。
2.2 两组疗效及预后
观察组血栓再通率为88.00%,高于对照组(68.00%,P<0.05);观察组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分别为26.00%、6.00%,低于对照组(52.00%、28.00%,P<0.05);两组严重心率失常、发病30 d内死亡率比较无差异(P>0.05)。 3 讨 论
心肌梗塞是常见的危重急症,早期、快速的解除梗死动脉,恢复心肌组织的血液灌注为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5]。心肌梗塞患者的抢救过程需与其他急救護理程序区分,减少时间的浪费,提高抢救成功率。本文将快速周转护理用于心肌梗塞患者,分析其价值。
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入院至溶栓及胸痛缓解的时间明显缩短。护理干预作为心肌梗塞抢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未受到广泛重视,尤其在院前基层医院、转运期间。本文利用基层医院急诊科兼顾院前急救的特点,成立快速周转护理小组,促使院前急救、急诊科及心内科医护人员成立团队合作的急救通道。通过培训,医护人员掌握心肌梗塞相关的知识及急救技能,可使患者在院前完成心电图、血清指标等的检测[6]。利用微信将患者的基本信心传送至院内,便于院内救护小组远程指导抢救。在急诊科室常备急救药品,确保可第一时间为患者提供抢救。对接诊的疑似心肌梗塞患者立即开放静脉通路、血液样本采集、启动溶栓,在接诊期间告知患者相关治疗情况及溶栓治疗的收益,缩短溶栓准备时间,提高抢救的效率[7]。患者入院后将患者直接送至CCU,减少溶栓治疗操作的时间。通过上述治疗环节,缩短心肌梗塞患者溶栓抢救时间,为患者的抢救争取时间,提高救治效果,挽救患者生命。快速周转护理同时注重患者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与家庭照护或社区医院的周转对接,保证患者预后恢复。
综上所述,将快速周转护理用于心肌梗塞患者可减少患者的急救时间,提升治疗疗效,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石娟, 龚兴媛, 张雪婷,等. 综合急救护理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分析[J]. 科学养生, 2020, 23(1):222-223.
[2]杨洁, 李兵飞. 无缝链接急救护理模式在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中的应用观察[J].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20, 31(1):170-172.
[3]莫凤兴, 莫云弟, 邵凤娣,等. 急救一体化护理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9, 38(17):2831-2834.
[4]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循环杂志》编辑委员会. 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1, 29(12):710-725.
[5]翟婉雪,贾亚龙. 快速周转护理模式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髋关节功能及术后康复的影响[J].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20, 31(20):172-173.
[6]蔡丽英. 无缝链接护理模式在基层医院急性心肌梗死救治中的应用[J].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8,30(17):5-7.
[7]环小琴, 樊霞云, 陈娟,等. 无缝链接护理模式在基层医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中的应用[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8, 15(11):145-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