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盲目追求升学率的传统教育越来越沦为“重知识,轻技能”的应试教育,这与新时代对人才的素质要求渐行渐远,于是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急迫,我们的新教改由此应运而生。新课程的研究性学习可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学习、巩固知识的同时还能尝试学以致用。若研究性学习行之有效,必能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从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下面,我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对生物课堂研究性学习的理解和实践。
一、研究性学习的观念冲击
1.教师职能的变化
在传统教学中,课堂采用的都是“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学生只能被动地跟着教师的步伐去接受知识,其思维方式和知识传输已明显不适应新时代学生的个体需求。而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从“灌”向“导”、从“填鸭式”向“互动式”、从“以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转变,教师只有从“教”的角度去唤起学生“学”的兴趣,以学生活动为主线,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学生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知识,并学会将学到的知识综合应用于实践,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从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样,以前那种“上课一条虫,下课一条龙”的情况将不复出现,学生将会养成勤学好问的良好习惯,我们的课堂也将会空前活跃起来。
2.教学内容与时间的冲突
新教材与时俱进地增添了不少关于生物科技、科学史等新知识点和多个学生实验及演示实验,研究性课题贯穿在必修课和选修课中。教学内容繁多,教学时间紧促,要解决这一矛盾,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尝试:(1)让学生自学新教材中的图片资料和阅读性的小资料,并随堂检查自学情况;(2)对于一些相对浅显却是必须掌握的知识内容,可多用提问、探究的形式让学生加以学习巩固;(3)教师要把精力放在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上,力求讲深、讲透;(4)适当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只有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进而克服时间不足的问题。
二、研究性学习的生物教改
作为一门与社会发展密切联系的自然学科,生物学在研究性学习的课堂上大有优势。例如,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食品安全、生物多样性与环境保护、植被破坏与水土流失、乱伐森林与当前极端气候的关系以及环境污染与人类疾病发生关系的调查等都是高考的热门话题,特别适合作为研究性学习开展的课题。
1.汲取科学史营养
生物科学的发展源远流长,蕴含丰富的学习素材,我们如能对此多加运用,对生物科学家的科学品质和科学思维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条分缕析,必然会对学生有极大的启示作用。学生通过了解科学研究的大致过程、方法,为研究性课题的开展提供基本的思路和方法;通过探究,能够体验成功,增强信心;通过认真研究的过程,学生能够汲取足够的营养,为学好生物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2.丰富背景资料
“填鸭式”教学注重知识的灌输和记忆,缺少应有的理性思考,缺乏情景和背景资料的支撑,对于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提高是不利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去了解知识的背景资料,挖掘知识潜在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我还设计与所学知识背景相关的问题,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且通过成功体验,极大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有效地强化了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学习热情。
此外,在选取背景资料时,我经常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力和创造力。
3.构建全新的课堂模式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应该选择合适有效的教学模式。秉承“自主、合作、探究”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原则,我大胆地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及特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需要,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探究的情境,把握探究的深度,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有效的探究。如H2O2酶与FeCl3催化效率的比较、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pH对酶活性的影响等,都可以采用这种教学模式。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体,需要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的,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技能,相互交流探究的思路,总结分析探究的结果。这种课堂模式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课改思想,让学生充分体验劳动的艰辛及科学发现的快乐,使他们真正享受学习的乐趣。
4.重视实验教学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新教材中增添了许多实验,正是还生物学以本来面目。我认为在进行课本实验复习时,不能因高考命题不直接取材于课本,而淡化或干脆放弃课本实验复习,也不能是高一、二年级所学内容的简单重复,而应该分实验群进行综合性、开放式的复习。如复习观察类实验时,我因势利导地提出以下问题:根据实验课本上所述目的,能否改用其他生物材料?用已有生物材料可以进行哪些实验?同样是用显微镜观察,这四个实验在装片制作、低倍镜下观察部位和高倍镜下观察部位有何异同……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索,加深他们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增强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获得对相似知识点的有效复习方法。
作为教师,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做好演示实验。简而言之,在重视对课本实验复习的同时,也要关注实验设计和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考查,尤其应关注基本思路和方法的掌握,增强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处理等能力。只有做到重视实验教学,我们的生物研究性学习才能收到实效。
5.设置开放性的课外练习
课外练习对知识的巩固和迁移具有重要作用,而练习的设置直接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方向。常见的练习多是非开放性的,侧重于知识的掌握。所以,教师应该多设置开放性的课外练习,因为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锻炼学生的研究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设置一些开放性练习,将研究性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的研究能力得以切实提高。
以上是我对生物课堂研究性学习的一些理解和实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情况寻求更合理的研究方法,将各种方法相互结合施用,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责任编辑 杜华)
一、研究性学习的观念冲击
1.教师职能的变化
在传统教学中,课堂采用的都是“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学生只能被动地跟着教师的步伐去接受知识,其思维方式和知识传输已明显不适应新时代学生的个体需求。而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从“灌”向“导”、从“填鸭式”向“互动式”、从“以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转变,教师只有从“教”的角度去唤起学生“学”的兴趣,以学生活动为主线,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学生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知识,并学会将学到的知识综合应用于实践,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从而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样,以前那种“上课一条虫,下课一条龙”的情况将不复出现,学生将会养成勤学好问的良好习惯,我们的课堂也将会空前活跃起来。
2.教学内容与时间的冲突
新教材与时俱进地增添了不少关于生物科技、科学史等新知识点和多个学生实验及演示实验,研究性课题贯穿在必修课和选修课中。教学内容繁多,教学时间紧促,要解决这一矛盾,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尝试:(1)让学生自学新教材中的图片资料和阅读性的小资料,并随堂检查自学情况;(2)对于一些相对浅显却是必须掌握的知识内容,可多用提问、探究的形式让学生加以学习巩固;(3)教师要把精力放在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上,力求讲深、讲透;(4)适当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只有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进而克服时间不足的问题。
二、研究性学习的生物教改
作为一门与社会发展密切联系的自然学科,生物学在研究性学习的课堂上大有优势。例如,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食品安全、生物多样性与环境保护、植被破坏与水土流失、乱伐森林与当前极端气候的关系以及环境污染与人类疾病发生关系的调查等都是高考的热门话题,特别适合作为研究性学习开展的课题。
1.汲取科学史营养
生物科学的发展源远流长,蕴含丰富的学习素材,我们如能对此多加运用,对生物科学家的科学品质和科学思维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条分缕析,必然会对学生有极大的启示作用。学生通过了解科学研究的大致过程、方法,为研究性课题的开展提供基本的思路和方法;通过探究,能够体验成功,增强信心;通过认真研究的过程,学生能够汲取足够的营养,为学好生物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2.丰富背景资料
“填鸭式”教学注重知识的灌输和记忆,缺少应有的理性思考,缺乏情景和背景资料的支撑,对于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提高是不利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去了解知识的背景资料,挖掘知识潜在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我还设计与所学知识背景相关的问题,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且通过成功体验,极大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有效地强化了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学习热情。
此外,在选取背景资料时,我经常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力和创造力。
3.构建全新的课堂模式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应该选择合适有效的教学模式。秉承“自主、合作、探究”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原则,我大胆地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及特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需要,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探究的情境,把握探究的深度,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有效的探究。如H2O2酶与FeCl3催化效率的比较、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pH对酶活性的影响等,都可以采用这种教学模式。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体,需要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的,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技能,相互交流探究的思路,总结分析探究的结果。这种课堂模式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课改思想,让学生充分体验劳动的艰辛及科学发现的快乐,使他们真正享受学习的乐趣。
4.重视实验教学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新教材中增添了许多实验,正是还生物学以本来面目。我认为在进行课本实验复习时,不能因高考命题不直接取材于课本,而淡化或干脆放弃课本实验复习,也不能是高一、二年级所学内容的简单重复,而应该分实验群进行综合性、开放式的复习。如复习观察类实验时,我因势利导地提出以下问题:根据实验课本上所述目的,能否改用其他生物材料?用已有生物材料可以进行哪些实验?同样是用显微镜观察,这四个实验在装片制作、低倍镜下观察部位和高倍镜下观察部位有何异同……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索,加深他们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增强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获得对相似知识点的有效复习方法。
作为教师,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做好演示实验。简而言之,在重视对课本实验复习的同时,也要关注实验设计和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考查,尤其应关注基本思路和方法的掌握,增强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处理等能力。只有做到重视实验教学,我们的生物研究性学习才能收到实效。
5.设置开放性的课外练习
课外练习对知识的巩固和迁移具有重要作用,而练习的设置直接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方向。常见的练习多是非开放性的,侧重于知识的掌握。所以,教师应该多设置开放性的课外练习,因为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锻炼学生的研究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设置一些开放性练习,将研究性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的研究能力得以切实提高。
以上是我对生物课堂研究性学习的一些理解和实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情况寻求更合理的研究方法,将各种方法相互结合施用,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责任编辑 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