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谋划 精心实施 积极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

来源 :教育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hy83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01年起,我校开始部署教育信息化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随着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我校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了喜人的成绩。然而,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目前我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呈现疲软趋势,教育技术对教学质量的提升作用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此,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创新的促进作用,我们必须进一步创造适应教育发展的信息化环境,进一步打造具有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的团队,进一步提高学校的信息化领导力。
  一、完善评价机制,促进观念转变
  我校部分教师之所以在信息教育上缺乏动力,主要是因为任务强加,所以抵触;因为非教学所需,所以忽视;因为缺乏兴趣,所以倍加反感。因此,上级行政部门、学校应采取相应的管理机制和激励措施推动校园信息化建设,应大力推行无纸化办公和电子政务系统。在教学过程中,应建立与信息化发展相适应的评价体系,改变教师常规工作检查方式,推行电子备课系统,鼓励教师积极运用现代技术实现学科整合。
  二、优化各种培训,切实减轻教师教学负担
  目前,我校教师储备力量不足,个别科目师资力量紧缺,相当一部分教师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再加上我校培训项目繁多,老师们缺乏自由支配的时间,除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以外,无暇顾及教研教改。由于精力不足,部分教师甚至对现有工作心存反感,应付之情难免产生。同时,我校电教培训工作长达十年之久,内容形式已僵化,45周岁以下教师已全部通过教育技术能力考试,基本掌握了教学所需技能,就目前而言,教师也无需掌握太多专业化的电脑技能。因此,建议优化培训内容,改变现有周周全员培训的的形式,代之以新分新调教师为对象的专题培训。
  三、加大电教经费投入,优化教育信息化环境
  目前,我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数量有限,原来配备的设备因使用时间过长,机器老化严重,运行性能削减,极大地限制了教师进行现代化教学的积极性。另外,教师办公电脑配备以后,学校电脑数量大增,现有10M宽带网络已无法满足正常需要,加上原有网络布线过于粗糙,新加无线设备有限,机房设备承载能力不足,网络不畅严重影响了信息化办公的质量,也使教师对教育信息化失去了信心。因此,建议分批次考虑更换教学楼楼层网络设备、中心机房网络设备,对原有有线布局进行优化。为适应未来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需要,应积极协调上级部门,加大宽带接入容量,争取实现100M光纤接入桌面,同时应科学规划校园无线网络,实现校园网络无盲点,校园管理无盲区。
  四、优化电教中心职能,做好教育教学服务和保障工作
  目前,电教中心共8人,人数虽多,但存在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不足,研究意识、服务意识缺乏等现象。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所有人员均为兼职,既要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又要负责学校电教工作,时间和精力上都无法保证工作正常开展;
  (2)对电教人员缺乏科学、有效地评价机制;
  (3)一线教师对电教工作不理解,部分处室、年级对电教工作在思想认识上存在误区,导致工作分工不明确,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电教人员工作量;
  (4)个别电教人员工作态度不端正。
  建议:建立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加强电教人员队伍建设,优化电教中心职能,可由主任全面协调中心工作,下设网络信息(1 人)、设备管理维护(1人,兼管教师机房)、资源建设与宣传(2人)三个主要职能岗位。至少设立2名专职人员,其中电视台1人,设备管理维护1 人;通用技术可由应用物理专业教师承担,信息技术上课人员不再纳入电教中心编制,由教务处和年级统一管理;适当增配相关科室电教设备,明确科室工作分工,如办公室、政教处、团委等科室因活动较多,宜配备照相器材,所有配备了相应设备的科室、年级应自行负责本科室、年级活动的宣传工作,高三报名工作也应明确电教人员、年级组、班主任的工作职责,不能将大量工作加在电教人员身上,在年级组配备了照相机的基础上,电教人员应只提供机房开放、报名培训工作;转变电教工作思路,加强学生信息素养和技能,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扩大我校航模小组规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有关航模大赛。
  五、建立教师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应用积极性
  针对目前教师工作积极性不足的情况,上级相关行政部门、学校要建立合理、科学的激励机制,充分借鉴内地省市和我区兄弟学校经验、将信息化成果纳入评职评优体系。为提高教师信息化素养,应多方争取外出学习和培训的机会,让更多地教师走出大山,亲身体验信息技术带来的震撼。
  六、积极协调,多措并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与其他地区相比,目前,我校基础设施投入明显不足,拉萨、山南、林芝、那曲等地区已实现了部分学校班班装电子白板。宽带校校通、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已成为未来学校发展的趋势。根据目前我校设备情况,应积极协调上级部门,解决设备不足和已配设备更新等问题,加强软硬件建设,加快实施数字化校园建设。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创新. 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4).
  [2]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
其他文献
叙事视角和叙事声音的关系究竟如何,在文学叙事学的研究中,有着不同的认识,两者关系从一致性、同步性的混成状态走向差异性和边界不断明晰的状态,进而在特定条件下不断融通裂变,这些现象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在新闻叙事学的实践中,类似的变化也同样存在,只是具体到新闻叙事文本,呈现着特殊形式,在叙事文本中,视角和声音复杂交织在一起,集中体现着新闻文本的特质。
刑事热点案件舆情的生成、发酵和传播具有特殊性,利益方的刻意启动、当事人的特殊身份标签、定罪量刑的巨大落差是出现热点案件舆情的主要风险点。其根本原因在于刑事案件传播信息与客观真实存在较大差异,案件评价精英化和大众化出现分野,司法公开反馈机制难以满足知情权需要。应当从细化互联网平台传播责任、打造专业新闻发言人制度、填补当事人信息发布的规则漏洞等3个方面予以完善。
动态、立体及交互是数字时代非遗保护与传承的趋势。江门非遗数字化保护面临采集手段单一、数字内容创作基础薄弱、数字化传播路径局限等诸多问题。剖析表演动作、手工技艺、民间文学三类非遗项目文化价值及传播特征,分析数字采集技术、数字内容制作、数字传播方式在非遗数字化保护中的应用。对江门非遗数字化保护提出丰富数字采集手段、完善数据平台资源及功能、探索新兴数字传播方式的策略。
文章以抖音短视频为例,论述老年网红的发展现状,对老年网红兴起的动因进行剖析,并且根据目前短视频行业的发展现状预测未来老年网红的发展趋势.
面对品质服务工作,传统的管理体系“以客户为中心”的全员服务氛围未能形成、能力分散未成体系化、缺少数智化的品质服务管理能力。采用数智化技术,以基于客户声音的数智驱动及基于产品体验的数智品控为双翼,构建数智化“一核两翼”端到端服品质服务管理体系。本课题主要通过1个贯穿端到端服务过程的数智化品质服务管理体系,N项自主研发创新,创造了一升多降的成效。
以“御儿古风”的系列微短剧为研究对象,试着从情感传播的角度进行文化解读,探析短视频平台微短剧风靡背后的情感动因和消费逻辑。
因新冠疫情而引发的“全民网课”成为了高职课程信息化建设有效性的试金石.文章以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阐述目前高职院校课程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现状,分析新冠疫情给高职课程信息化建设带来的影响,采用网络问卷调查的方法探明课程信息化建设在新冠疫情期间所起的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路径,以期提升高职课程信息化的应灾、抗灾能力,并在后疫情时代为高职课程信息化建设的未来发展方向提供参考.
人工智能正在全面重塑着信息采集、生产理念以及分发模式等整个媒介生产过程,使得数据获取更加智能化,客观性和实效性增强,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风险。因此面对人工智能,不能盲目乐观或悲观。文章从人工智能时代传媒业的特点出发,探索传媒业在人工智能时代面对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相应对策。
医患关系是医务人员与患者因诊疗服务而产生的特殊关系,它作为社会关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一直是民众热议的话题。良好的医患沟通有助于减少医患矛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本研究基于风险社会相关理论,并以多个典型医患事件为例,分析信息风险对医患关系的影响,从而为构建和谐互助、良性沟通的医患关系提供对策。研究表明医疗过程中信息过载、网络技术发展中信息虚假以及医患沟通中信息不对称是影响医患关系的重要因素。
在“一带一路”和自贸区建设的深化过程中,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单一翻译技能型人才已经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和职业发展需要,为此在提升翻译人才培养质量的实践中,与美育教育的有机融合呼之欲出。文章以美育教育为切入点,阐述美育教育在翻译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发掘目前翻译人才培养中美育教育缺失的现实状况,并积极探索以美育教育为导向的翻译人才培养路径,促进翻译人才的全面发展,满足社会对创新型高层次翻译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