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分析水稻热害发生的原因,提出减少热害发生的措施及热害发生后的补救措施,以为水稻高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稻;热害;发生原因;补救措施;安徽肥西
中图分类号S511.3 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24-0102-01
2010年8月31至9月2日对肥西县10个乡镇54个村民组,计37个中稻品种54 个田块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部分田块中稻结实率明显低于常年,最高的达到92.7%,最低的仅17.49%,平均结实率为64.8%,一般在60%~70%之间。由于8月上、中旬肥西县连续出现的35 ℃以上高温天气,影响中稻抽穗扬花期间正常授粉受精,造成水稻结实率下降。
1热害发生的原因
1.1中稻扬花期遭遇高温天气
水稻抽穗扬花期间连续出现5 d以上35 ℃以上高温,极易造成水稻热害,使水稻授粉受精不良,结实率下降。调查显示高店乡中稻,播期为4月26—29日,10个田块结实率平均为52.69%,而相邻的高刘镇,播期为5月4—8日,5个田块结实率为68.68%;新隆优1号杂交稻,高刘镇5月8日播种田块,结实率为43.92%,高店4月29日播种田块,结实率为17.49%。肥西县农委在丰乐镇创建的部级万亩水稻高产示范片,中稻播种期5月10日,水稻结实率都在85%以上。据肥西县气象局提供的气象资料,该县8月1—5日和8月10—14日出现了2个波次35 ℃以上高温,最高气温达到38.1 ℃。而全县4月20日至5月5日播种的中稻品种(组合)抽穗扬花期与此高温时段正好重合,重叠时间越长,热害越重。调查还发现,地势低洼封闭、通风条件较差和稻田缺水田块,中稻热害较重,结实率较低。
1.2部分中稻品种(组合)耐高温能力不强
从大田结实率调查可以看出,不同中稻品种(组合)耐高温能力存在明显差异。小庙镇4月20日左右播种、8月上旬抽穗的水稻品种有两优100、两优6326、农优1号、农优2号、新隆优1号、特优63,结实率分别为92.7%、85%、44.39%、48.09%、29.62%、58.5%。综合调查发现,水稻不同品种(组合)耐高温能力强弱依次为两优系列>协优系列>Ⅲ优系列>岗优系列>Ⅱ优系列>农优系列>特优系列。
2对策
2.1适度迟播,避开高温
江淮油稻和麦稻耕作区,播种期控制在5月5—15日之间,生育期长的品种适当早播,生育期短的品种推迟播种。将一季中稻的最佳抽穗扬花期安排在8月中旬,以有利于避开7月下旬至8月上旬存在的常发性高温伏旱天气。对于江淮丘陵易旱地区推迟播种后要推行灌溉用水等管理配套措施,统筹调度;亦可采取3月底至4月初播种,保温育秧,确保7月20日前齐穗,以避开高温热害和夹秋旱,稳产保收。对于双季早稻要适时早播早栽,采取薄膜覆盖保温旱育壮秧,使早稻在6月底至7月初抽穗,在高温到来之前度过乳熟前期,7月下旬高温到来时黄熟收割。
2.2选择抗逆性强的品种
早稻可选用抗高温力较强的品种与早熟高产品种合理搭配,利用抗高温较强的品种减少高温对水稻灌浆结实的影响;或栽种早熟高产品种以避开高温季节,以取得大面积平衡增产。中稻不同品种抗高温能力存在差异,水利条件较好地区应选择推广新两优6号、丰两优1号、丰两优4号、两优6326、Ⅲ优98、两优100等。
2.3采取降温措施,改善田间小气候
随着稻田供肥水平和水浆管理方式的不同,水稻个体的长相和群体结构亦不同,对高温的适应能力也随之发生变化。要及时灌水,利用水层调节温度作用,降低抽穗扬花期水稻大田气温,灌水深度宜在10 cm以上。
2.4提高水稻机体抗性
在水稻营养生长阶段平衡施肥,避免偏施氮肥;在水稻拔节孕穗阶段结合病虫害防治,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按照水稻生长发育要求进行水分管理,增强其机体抗性。
2.5及时采取措施,减轻损失
当水稻处于抽穗扬花等高温敏感时期,如遇35 ℃以上高温天气有可能形成热害时,要及时采取如下措施:一是田间灌深水以降低穗层温度。可日灌夜排,或实行长流水灌溉,降温增湿。二是根外喷施磷钾肥[1]。该法能极显著改善水稻受精能力,增强稻株对高温的抗性,有减轻高温伤害的效果。
3水稻高温热害灾后的补救技术
对普遍受灾但未绝收的田块要加强后期的田间管理,通过田间管理可显著减少秕粒,增加粒重。一是坚持浅水湿润灌溉[2]。后期切忌断水过早,不仅能提高产量,也可保证米质。二是加强病虫害防治。特别是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和白叶枯病、稻曲病、纹枯病的药剂防治。三是对孕穗期受热害的轻灾田块,在破口期前后补追1次粒肥[3-4]。可根外喷施磷钾肥和植物生长调节剂,以提高结实率和粒重。四是适期收割,精打细收。五是根据受灾的程度,因地制宜蓄养再生稻。通过加强田间水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促进再生芽萌发。
4参考文献
[1] 杨章华.杂交水稻制种生产中稻粒黑粉病的防治[J].植物医学,2010(4):4-5.
[2] 施仕胜.中稻病虫害防治技术对比试验[J].植物医生,2010(4):36-37.
[3] 姚建中,胡日辉,苏瑛.早中熟杂交中稻组合对比试验[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5):88-89.
[4] 陈良娣,陈良兴.杂交中稻主要病虫害发生与总体防治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3):154-155.
关键词中稻;热害;发生原因;补救措施;安徽肥西
中图分类号S511.3 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24-0102-01
2010年8月31至9月2日对肥西县10个乡镇54个村民组,计37个中稻品种54 个田块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部分田块中稻结实率明显低于常年,最高的达到92.7%,最低的仅17.49%,平均结实率为64.8%,一般在60%~70%之间。由于8月上、中旬肥西县连续出现的35 ℃以上高温天气,影响中稻抽穗扬花期间正常授粉受精,造成水稻结实率下降。
1热害发生的原因
1.1中稻扬花期遭遇高温天气
水稻抽穗扬花期间连续出现5 d以上35 ℃以上高温,极易造成水稻热害,使水稻授粉受精不良,结实率下降。调查显示高店乡中稻,播期为4月26—29日,10个田块结实率平均为52.69%,而相邻的高刘镇,播期为5月4—8日,5个田块结实率为68.68%;新隆优1号杂交稻,高刘镇5月8日播种田块,结实率为43.92%,高店4月29日播种田块,结实率为17.49%。肥西县农委在丰乐镇创建的部级万亩水稻高产示范片,中稻播种期5月10日,水稻结实率都在85%以上。据肥西县气象局提供的气象资料,该县8月1—5日和8月10—14日出现了2个波次35 ℃以上高温,最高气温达到38.1 ℃。而全县4月20日至5月5日播种的中稻品种(组合)抽穗扬花期与此高温时段正好重合,重叠时间越长,热害越重。调查还发现,地势低洼封闭、通风条件较差和稻田缺水田块,中稻热害较重,结实率较低。
1.2部分中稻品种(组合)耐高温能力不强
从大田结实率调查可以看出,不同中稻品种(组合)耐高温能力存在明显差异。小庙镇4月20日左右播种、8月上旬抽穗的水稻品种有两优100、两优6326、农优1号、农优2号、新隆优1号、特优63,结实率分别为92.7%、85%、44.39%、48.09%、29.62%、58.5%。综合调查发现,水稻不同品种(组合)耐高温能力强弱依次为两优系列>协优系列>Ⅲ优系列>岗优系列>Ⅱ优系列>农优系列>特优系列。
2对策
2.1适度迟播,避开高温
江淮油稻和麦稻耕作区,播种期控制在5月5—15日之间,生育期长的品种适当早播,生育期短的品种推迟播种。将一季中稻的最佳抽穗扬花期安排在8月中旬,以有利于避开7月下旬至8月上旬存在的常发性高温伏旱天气。对于江淮丘陵易旱地区推迟播种后要推行灌溉用水等管理配套措施,统筹调度;亦可采取3月底至4月初播种,保温育秧,确保7月20日前齐穗,以避开高温热害和夹秋旱,稳产保收。对于双季早稻要适时早播早栽,采取薄膜覆盖保温旱育壮秧,使早稻在6月底至7月初抽穗,在高温到来之前度过乳熟前期,7月下旬高温到来时黄熟收割。
2.2选择抗逆性强的品种
早稻可选用抗高温力较强的品种与早熟高产品种合理搭配,利用抗高温较强的品种减少高温对水稻灌浆结实的影响;或栽种早熟高产品种以避开高温季节,以取得大面积平衡增产。中稻不同品种抗高温能力存在差异,水利条件较好地区应选择推广新两优6号、丰两优1号、丰两优4号、两优6326、Ⅲ优98、两优100等。
2.3采取降温措施,改善田间小气候
随着稻田供肥水平和水浆管理方式的不同,水稻个体的长相和群体结构亦不同,对高温的适应能力也随之发生变化。要及时灌水,利用水层调节温度作用,降低抽穗扬花期水稻大田气温,灌水深度宜在10 cm以上。
2.4提高水稻机体抗性
在水稻营养生长阶段平衡施肥,避免偏施氮肥;在水稻拔节孕穗阶段结合病虫害防治,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按照水稻生长发育要求进行水分管理,增强其机体抗性。
2.5及时采取措施,减轻损失
当水稻处于抽穗扬花等高温敏感时期,如遇35 ℃以上高温天气有可能形成热害时,要及时采取如下措施:一是田间灌深水以降低穗层温度。可日灌夜排,或实行长流水灌溉,降温增湿。二是根外喷施磷钾肥[1]。该法能极显著改善水稻受精能力,增强稻株对高温的抗性,有减轻高温伤害的效果。
3水稻高温热害灾后的补救技术
对普遍受灾但未绝收的田块要加强后期的田间管理,通过田间管理可显著减少秕粒,增加粒重。一是坚持浅水湿润灌溉[2]。后期切忌断水过早,不仅能提高产量,也可保证米质。二是加强病虫害防治。特别是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和白叶枯病、稻曲病、纹枯病的药剂防治。三是对孕穗期受热害的轻灾田块,在破口期前后补追1次粒肥[3-4]。可根外喷施磷钾肥和植物生长调节剂,以提高结实率和粒重。四是适期收割,精打细收。五是根据受灾的程度,因地制宜蓄养再生稻。通过加强田间水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促进再生芽萌发。
4参考文献
[1] 杨章华.杂交水稻制种生产中稻粒黑粉病的防治[J].植物医学,2010(4):4-5.
[2] 施仕胜.中稻病虫害防治技术对比试验[J].植物医生,2010(4):36-37.
[3] 姚建中,胡日辉,苏瑛.早中熟杂交中稻组合对比试验[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5):88-89.
[4] 陈良娣,陈良兴.杂交中稻主要病虫害发生与总体防治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3):15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