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研究

来源 :商场现代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huizuiz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历史的意义不在于过去,而在于未来。1978年,改革开放的东风吹遍全国大地。1982年,义乌顺应时代潮流,率先开放城乡市场,拉开了市场建设的序幕。义乌坚持“兴商建市”发展战略,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率先开放商品市场,跨越式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中心,商品市场的建设和发展始终走在全国前列,为促进我国商品出口贸易,推进小商品贸易制造和转型升级,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关键词:义乌市场;发展模式;历史变迁
  一、引言
  2020年6月1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山东烟台考察时表示,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是人间的烟火,和“高大上”一样,是中国的生机。地摊经济由来已久,是指通过摆地摊获得收入来源形成的一种经济形式。地摊经济是城市里的一种边缘经济,一直由于影响市容环境而不登大雅之堂。但地摊经济有其独特的优势,特别是在当前背景下,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就业压力。其实,早在20世纪70年代,义乌就已经出现了地摊批发小百货,顺势而为,一步步发展到现在的中国小商品城。
  二、义乌小商品城发展历程
  1.市场萌芽与马路市场时期
  义乌自古有“鸡毛换糖”的经商传统。这一传统在改革开放以后,迸发出巨大的改革功能。1978年底,义乌稠城、廿三里两镇的农民自发地在镇区马路两侧摆起了地摊,并逐步形成时间、地点相对固定的“马路市场”。1979年,每逢市日,来自廿三里一带的敲糖帮在稠城县前街、北门街,随地设摊,沿街叫卖。1980年,县工商部门采取“明管暗放”的办法,默许自发小百货市场由县前街移至北门街的北段。1981年上半年,由义东区工商所搭起200多个摊位,形成了义乌最早的小商品市场——廿三里小百货市场。
  1982年4月,时任中共义乌县委书记的谢高华深入稠城、义东、苏溪、佛堂等区、镇进行调查,并组织机关干部下基层开展调研。县委认为:义乌小百货经营活动基本属于合法行为。1982年6月23日,县委常委对稠城市场整顿问题再一次进行研究。谢高华在会上明确提出:“敲糖换鸡毛是我县一大优势,应予以支持。小商品市场是个纽带,必须加强管理,把它办好。”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王芳,支持义乌小百货市场的发展。
   1991年3月,国家体改委发表以《义乌小商品市场发展经验》为题的文章,充分肯定义乌“兴商建市”的发展战略。
  2.市场快速发展与棚架市场时期
  到1982年初,义乌个体工商户已达4000余户。为加强管理,1982年2月9日,县政府批转县工商局《关于个体工商业户的登记发证和管理问题的报告》,规定三类零星小商品和鲜活商品可以从宽掌握。二类工业品的商业活动,要从严控制。到1982年上半年,经登记发证的摊位增至320多个,经营方式以批量销售为主。9月5日,在湖清门建成了一个设施簡陋的露天市场。
   1984年5月7日至13日,县委组织各级干部102人,去温州学习“温州经验”,清除了“左”的错误影响。提出了“立足市场,面向全国,闯入港澳,打进国际市场,振兴义乌”的经济发展思路。10月5日,谢高华在全县区(镇)、乡党委书记会议上明确提出义乌“兴商建县”的发展战略。1984年12月6日,占地1.35万平方米、内设1800余个固定摊位的新马路小商品市场开业,结束了经营者露天经营的生涯。
   1985年2月,时任县委书记赵仲光以《兴商建县,振兴义乌》为题,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期间作典型发言,亮出了义乌“兴商建县”的经济发展战略。
   1986年9月26日,城中路小商品市场建成开业,小商品市场成交额首次突破亿元大关。
  3.规模化发展与早期室内市场时期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一股以工业为主导的风潮席卷中国,许多地方政府纷纷提出“工业强市(县)”、“兴工强市(县)”战略,尽管发展工业对提高一个地方GDP数据和财政收入的作用比发展商业更为明显,但义乌市委、市政府并没有改变原来的战略构想,而是一如既往地坚持走“兴商建市”道路。实践证明这是正确的,因为义乌原有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在商贸业尚未完成资本原始积累,义乌市委、市政府于1994年果断提出了实施“引商转工”、“以商促工”、“工商联动”的发展战略,把工业作为实施“兴商建市”战略的又一重点来抓。在“兴商建市”战略引导下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的一批经商大户,迅速转向发展与市场关联度较大的轻工产品生产,使得轻工产品生产很快超过了一些更早提出“工业强市(县)”战略的周边县(市)的生产水平,这对义乌现代工业的发展起到了“摇篮”作用。“以商促工”、“工商联动”在后来的小商品市场调整巩固期中,再次被证明是具有前瞻性的“有为战略”。
   1988年下半年,投资125万元,新建针织市场。当年10月,再开辟篁园路,保联东街,朝阳一、二街和直街为小商品市场临时摊区。1989年10月,扩建了篁园路小百货市场。
   1991年3月,国家体改委发表以《义乌小商品市场发展经验》为题的文章,充分肯定义乌“兴商建市”的发展战略。1991 年12月底,篁园路小商品市场营业大楼建成,实现从“棚架市场”向“室内市场”的转变。1992年3月2日,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首次公布全国十大市场名单中称,义乌小商品市场1991年成交额、上缴税收、日上市品种、摊位总量等指标均位居全国年集贸市场之首。1992年8月3日,经国家工商局批准,义乌小商品城更名为“浙江省义乌市‘中国小商品城’”。
  1994年10月28日,篁园路小商品市场二期正式开业。
   1995年11月29日,宾王市场竣工开业,原篁园市场的服装市场、副食品市场、纺织品市场整体迁入经营。
  2000年4月18日,中国小商品城进出口商品展销中心开业,中心首批入驻企业153家,产品出口美国、巴西、阿根廷、尼日利亚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10月12日,中国小商品城眼镜市场开业。12月,篁园市场外商服务处挂牌成立。   4.国际化发展与现代化商贸城时期
  21世纪初,中国经济进入了新一轮的增长周期,这一阶段国民生产经济的重要特征是国际化与重化工业化。此时,义乌市委、市政府对选择国际化而不是重化工业化显得更加成熟、自信,步伐也迈得更快更稳,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与时俱进地提出建设国际性商贸城市的战略目标;通过积极争取,义乌成为全国首个设立海关办事处、全国首个也是唯一一个可管辖涉外民商事案件和办理外国人居留签证的县级市。从而为义乌小商品市场和“义乌商圈”的国际化铺平了道路。市委、市政府还采取了改革简化政府审批制度;通过出口奖励、出口退税专项贷款贴息、支持境外参展、注册商品和设立分支机构等方式,鼓励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设立了海关,检疫检验等机构,实行“异地报关、口岸放行”的一站式大通关,打通国际通道;加大银企合作力度。引导支持商城集团通过上市直接融资;探索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等一系列创新的举措。2005年,义乌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市场发展促进市场持续繁荣的若干意见》,从强化市场主体,引进和培育市场设施建设、市场功能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加强对市场发展的领导等五个方面对义乌国际性商贸城市的建设作出了总体部署;提出要按照打造国际性小商品展示中心、流通中心和信息中心的要求,大力实施国际化战略,加快推进市场基础设施、流通业态、交易方式和经营管理现代化,努力把义乌小商品市场建设成为世界小商品新技术、新产品的展示平台,全国乃至世界中小企业品牌产品的销售中心,全球最大的日用消费品采购基地。随着国际商贸城的交易、展示、信息等功能的完善和发挥,以及“义博会”规模的日益扩大和国际化程度的提高,一个以小商品市场为龙头,市场核心产业、支撑市场的制造业和配套服务产业为基础,打破地域限制的跨区域分工协作网络,即“义乌商圈”业已形成,并不断向国际化方向拓展。
  2002年10月22日,义乌国际商贸城一区投入运营。2004年10月22日,义乌国际商贸城二区建成开业。2005年10月22日,中国义乌国际商贸城三区建成开业。2008年10月21日,义乌国际商贸城四区建成开业。2011年5月5日,义乌国际商贸城五区市场暨进口商品馆非洲产品展销中心开业。
   弹指一挥三十年。义乌市场发展带动了地方社会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全面进步,在市场龙头的引领下,义乌市由一个贫穷落后、资源缺乏的农业小县一跃成为一座融入全球的开放城市、充满活力的创业城市、独具魅力的和谐城市。未来,在国家战略的指引下,义乌市场提出了建设“两区六城”的新蓝图。
  三、义乌小商品城的经济学分析
  1.商贸文化与“义乌模式”
  一个面积仅1100余平方公里的农业小县,既缺乏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区位优势,也没有厚实的技术基础和充足的资金支持,更谈不上享受国家特定的优惠政策,却在短短30年间跻身全国经济实力最强的县市行列,成为初具规模、生机勃勃的国际化商贸城市。这就是当代义乌人所创造的发展奇迹,其所代表的区域现代化道路,也即举世瞩目的“义乌模式”。
   谈到“义乌模式”,人们讨论最多的是小商品市场的兴起和发展。当代义乌的发展是从小商品市场的发育成长开始的。事实上,义乌成功的最大奥秘在于其独特的商业传统和相应的文化意识。可以说,有着鲜明地域特征的义乌商贸文化,既是推动“义乌模式”形成的内在动力,又集中体现了“义乌模式”的文化内涵和精神特质。
   可以说,义乌传统的商贸文化并不只是围绕商业和市场形成的文化,更多的是属于地域社会文化在商业和市场活动中的反映。不是商业的发展造就了商业的理性,而是文化的理性推动了商业的发展。
   “义乌模式”既是一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也是一种区域社会发展模式。在这方面,“义乌模式”所体现的商贸文化具有更多精神層面的内涵。透过“义乌模式”,我们可以看出其精神内涵的两个突出方面:一是个体独立基础上的群体合作精神。合作并不独特,但要在保持个体独立性的同时进行合作却不容易,义乌商贸文化便具有这种精神。笔者觉得可以用义乌当地“板凳龙”的社会习俗来解释这种精神的文化基础。义乌“板凳龙”习俗的独特之处在于龙灯不是花很多人力、财力和物力统一制造出来的整体,而是一条由各家各户自拿、自舞,但巧妙结合、分合自如的板凳组成的“板凳龙”。这种龙灯可长可短,每户人家可随时加入或退出。龙灯的规模也可随时扩大或缩小,既保持了每家每户的自主性和产权独立性,又能营造出相当壮观的效果。这种“板凳龙”习俗,正是义乌小商品市场发展的独特性所在,也是“义乌模式”主要价值取向在文化习俗领域的一种折射。二是求实基础上的开拓创新精神。不顾实际的开拓是盲动,好高骛远的创新是空想。纵观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发展过程,每一阶段的飞跃都是基于自身实际情况和深思熟虑的开拓创新,没有轰轰烈烈的形式,没有华而不实的做作,只有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作风和把握时机、因势而发、乘势而上的勇气和胆略。
   如果说传统商贸文化是促成“义乌模式”的内在动力,使之具有明显的地域独特性,那么“义乌模式”所蕴涵的现代商贸文化特征,则使其突破地域性,呈现出普遍的典范意义。
  2.市场发展中的政府作用
  义乌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小商品市场经济发展的思路,集中体现在市场管理方式的不断改进和各个时期的产业规划上。产业规划的出台,对产业发展引导的加强,不仅充分发挥了政府的经济职能,而且使市场主体能够充分运用自主权,获得理性预期;并且使得市委、市政府对经济的调控有据可依,有规可循,避免了因班子换届、领导调动等带来不应有的变动,这是义乌能够 40多年如一日地牢牢抓住“兴商建市”这一总体发展战略的一个根本原因。也正因为如此,义乌小商品市场才能够突破体制、机制上的障碍和自身的固有缺陷,克服各个时期所遭遇的各种困难,保持了长期的繁荣发展;才使得国内外众多的小商品生产商、运输商、销售商等围绕共同的交易平台进行商贸往来,发展分工协作关系,从而为“义乌商圈”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最关键的市场基础。
  3.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当前,义乌市场面临最大的挑战是以互联网新技术带来的新商业模式的挑战,商品渠道呈扁平化态势,采购商通过互联网对接供应商,对实体市场的依赖度下降。对义乌市场来说,电子商务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主动应对,融合发展,才能形成更具有竞争力的市场新优势。义乌市场发展电子商务要充分发挥义乌实体市场的优势,推进实体市场和电子商务互动发展,创新商业模式。与其他第三方电商平台相比,“义乌购”的优势是有实体支撑,与商户零距离。义乌购,作为植根于实体市场的互联网创新企业,承载着义乌市场创新发展的使命及目标,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打造成世界级的电子商务平台,为世界“小商品之都”建设贡献力量。
   顺势而为、以改革促发展是义乌市场最大的特征。回顾市场发展历程,义乌市场发展的每一步都刚好踩准了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的步点,契合着当时的经济背景。但是,市场的发展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从马路市场到国家战略,几代商城人在争议和探索中不断前进。面对金融危机以及互联网的冲击,义乌市场始终在“危”中发掘商机,在改革创新中拓展新的空间。
  参考文献:
  [1]中共义乌市委党史研究室.义乌党史要览[M].义乌:内部刊物,2008.
  [2]义乌丛书编纂委员会.见证—义乌市场四十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
   [3]义乌丛书编纂委员会.奇迹的背后—义乌商贸文化的历史透视和现实解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4]陆立军.市场义乌:从鸡毛换糖到国际贸易[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5]陆立军.浙中崛起—基于浙中城市群和“义乌商圈”的理论和实践创新[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1.
  [6]义乌市统计局.义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告(1999-2019).义乌市统计信息网.
其他文献
摘 要:采购和供应管理(PSM)作为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发展迅速,新兴工业4.0后的技术升级给予了PSM飞跃式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这些技术的深度应用帮助解决PSM中的很多挑战,更支撑整个供应链的发展。本文以A公司备件管理系统设计应用为例,利用RFID技术,搭建了基于B/S架构的备件管理系统,改进了备件管理模式及服务水平,在提升备品备件使用效率的同时有效降低了成本。  关键词:采购;供应链;备件管理  
期刊
摘 要:财务冗余指的是企业未被完全使用的沉淀资源,企业管理层对该资源配置具有自由决策权,进而该自由裁决权会形成企业研发投资的代理问题。财务冗余与研发投资的关系作为本文研究重点,并重点考虑董事结构对二者关系的影响。研究以沪深两市高新技术企业面板数据为样本,运用系统GMM估计实证检验不同身份董事对创新投资和财务冗余的调节关系,立足点为技术董事、独立董事。研究发现:(1)高新技术企业的财务冗余能够促进研
期刊
基金项目:本文属2020年安徽财经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消费者视角下城市夜经济质量提升研究——以安徽合肥为例》(编号:202010378226)研究成果  摘 要:本文以美国顾客满意指数模型为实验基础,以问卷调查为实验方法,以结构方程模型为实验模型基于消费者视角构造了夜经济质量提升模型。研究发现当前安徽合肥的夜间经济环境尚未满足消费者的实际期望,同时消费者会首先注重于满足个人需求,其次
期刊
摘 要:近两年受新冠疫情影响,我国对外贸易遭受严重影响。为进一步促进外贸企业振兴回暖,作为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的展览业,纷纷举办线上“云展会”助力外贸行业的发展。这一举措是疫情下的重大创新,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云展会”将会成为众多外贸企业找销路、谋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从外贸企业的角度进行分析,在“云展会”背景下,阐述线上展会的特点,提出外贸企业在参加线上展会时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之策。  关键
期刊
摘 要:作为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的新发展,DeFi(“分布式金融”)指的是建立在区块链之上的金融应用生态系统。本文首先探讨了DeFi所具备的优势,即去中心化、抗震性、创新性、交互性,然后指出目前DeFi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需要应对的挑战有:第一,安全性问题;第二,信息透明度与隐私权的矛盾冲突问题;第三,投机主义问题;第四,与传统金融的协调融合问题;第五,合法性及监管问题。  关键词:区块链;分布
期刊
摘 要:本文以电子商务企业苏宁易购为案例,并结合行业不断发展的现状与趋势,选取价值链作为研究工具,按照价值链演变特点,选取对比企业、利益相关者、内部环境对苏宁易购成本管理的现状以及存在问题进行论述。苏宁易购作为一家优势和劣势都较为明显的企业,本文从横向、纵向、内部价值链三个角度进行分析苏宁易购在价值链成本管理方面的经验与教训以及发展手段,对其他电子商务企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与借鉴意义。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重庆市作为“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连接点、内陆开放高地,港口物流的发展对地区乃至国家都至关重要。本文通过介绍重庆市港口物流现阶段情况并进行分析,提出了重庆市港口物流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意见,力求实现重庆市港口物流建设的一体化、与其他物流运输方式的协同化、自身的现代化和绿色化。   关键词:港口物流;一体化建设;多式联运  引言:港口物流是海陆间物流通道的关键,在当代物流发展中有着独特优
期刊
摘 要:2020年11月,《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正式签署,而此前印度以协议不符合印度利益为由退出谈判。本文利用GTAP模型和第十版数据库,通过不同情景的设置,探究降低关税和技术性壁垒对RCEP成员国和其他国家产生的经济效应,以及在印度缺席或是加入的不同情况下,RCEP的建立对成员国和其他国家带来的影响。结果表明,RCEP生效后将改善成员国的多项宏观经济指标,且在贸易壁垒降低到一定程度时,印度
期刊
摘 要:网红经济是“互联网+”时代出现的经济新形态,电子商务的发展促进了网红经济产业链的形成和完善。同时,网红经济下的电子商务也进行了一轮升级革新。本文引入AIDMA、AISAS和AFAS三种营销模型,对网红经济下电商消费者行为决策产生的变化及电商模式的创新进行解释,采用SWOT法全面剖析了网红经济与电子商务融合的现状,并据此提出推进跨界融合、提升供应链协同效率、坚持多元化和专业化并举、健全监管体
期刊
摘 要: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数据分析开始逐渐应用到越来越多的行业之中,尤其是与经济发展过程中高速崛起的互联网企业相结合,大数据分析越来越成为提高企业营销效率,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升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在2013年之后,大数据分析开始进入到产业应用的发展阶段,经历过20多年的讨论分析,与大数据分析相关的数据服务和硬件市场规模逐渐呈增长趋势。大数据金融、大数据营销、大数据医疗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