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家卫拍《一代宗师》,里面讲学武的三个境界: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我觉得学艺也是如此。开始的时候,都想证明自己多么的与众不同,恨不得天天把自我二字写脑门上,但想要标新立异,不过缘先贤之力,一知半解,道听途说,依葫芦画瓢。哪里会有什么横空出世,天外飞仙一样的自我呢?
这就像把一个学厨小弟扔进了一个无比浩瀚的菜市场一样。在太多的食材与烹调办法的选择之间,要如何做一桌四菜一汤?我想我最后肯定做的是芹菜肉丝、煮杂鱼、麻婆豆腐、酸菜拌鱼腥草、清水菜汤。因为这就是我口味上的本能罢了。选不过来就别选了,索性忘了半吊子的知识和技巧,由着性子,劈柴做饭就好。
我从小就属于没人管,我家在贵州省安龙县(隶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那个地方有一些布依族和苗族,但我是汉人。12岁小学毕业后,因为父母的工作调动,搬到一个地级市黔西南州,在那里念的初中和高中。
我的爸爸妈妈都是普通职员,爸爸在石油公司上班,妈妈在建设银行。我成长过程中也经历了物质匮乏,我记得特别清楚,我爸所在的那个石油公司卖的柴油、煤油,还分平价油和异价油。比如今年计划卖10吨煤油,但实际上这些不能满足大家的需求,于是提高价格再卖一部份煤油。
由于物资匮乏,小孩的娱乐活动更少,就是看点动画片、连环画。游戏机都是我长到很大才出现的东西,而且还算是很奢侈的东西了,不是每家都有。
我从小没什么别的爱好,就喜欢待在家里看书、看漫画。1990年之前,日本漫画、动画片还很少。能接触到的也就是《铁臂阿童木》《森林大帝》。到1990年日本漫画《七龙珠》《圣斗士星矢》以盗版形式进入中国的时候,正赶上我念小学。等到我上初中,日本漫画已经很多了,比如《城市猎人》《七龙珠》等等。
整个初中,我一直都想画漫画。从初一到初三,只要一有假期我就在家里画,然后投给漫画杂志,不过总是被退稿。每次退稿信上,人家都劝我学学素描、速写。
就这样连续给漫画杂志投了几年稿,屡投不中。到初三的时候,我才从姐姐那里听到世界上还有美术学院,才知道还有专门的学校教人画画。
当时在我家那里美术老师很少,而且水平有限。于是我找了三个老师,为了考美院做基本培训。在学习的过程中,我的兴趣就开始转变了,不想画漫画了,想画油画。1999年,我去重庆考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的时候,我妈妈有点想反对,但她知道反对也没用,只得作罢。
我这一代人基本上都是伴随日本漫画长大的,但我还有一些比较特殊的阅读经验,我爸爸喜欢读武侠小说,他经常去租来看,还有《三侠五义》《七侠五义》《说唐》这类话本小说,读武侠小说,我喜欢古龙远胜金庸,金庸所说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还是儒家那套东西,而古龙笔下的“大侠”,完全是个人化的英雄,担负着普通人不愿承载的道德使命。
古龙在我的青少年时期影响了我对于生死、情感、友谊、忍耐等一系列概念的认识,还有一些乱七八糟的书,比如《奸臣传》、《吏臣传》,甚至还有讲奇门遁甲、房中术的书。我看过最扯的一本是柯云路写的,解释他的“大气功师”原理的一本书,里面全是讲周易八卦、五行、炼丹术、气功,这些却是对我最早的启蒙。对一个孩子来说,神鬼玄虚天然地具有吸引力,你渴望了解世界最深的隐秘,拥有白日飞升的超人能力,而作为传统文化的只鳞片羽,这些阅读以一种野路子向我展现的世界在之后一直吸引着我。我的整个初中就是一边学打卦,一边画漫画过来的。
当然我也逃不开“革命现实主义”的现实,我从小也学邱少云、黄继光、董存瑞的英雄事迹,把熊猫当成中国的国宝。但是后来我觉得很荒谬,因为董存瑞、邱少云现在已经被人遗忘了,而熊猫只不过是一个生存繁衍功能不断退化的动物,用一个懒惰、龟缩避世的熊猫来代表中国,简直荒谬至极。
大家总问我:熊猫在人们心目中都是憨态可掬的形象,而你笔下的熊猫暴力又贪婪?我觉得即便我不选择熊猫,在其他人或动物身上也会体现这样的风格。因为暴力就是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我只是写实罢了。
而钟馗、邱少云等人的形象为什么在我作品中变得那么尴尬又可笑,我觉得这是一种本能的小丑的精神,既是这个世界里弱者戳强者咯吱窝的挑衅,也是向同病相怜的世界表达的稀薄的善意。
我想推翻那套革命现实主义教育对我施加的影响,可那些东西真是能渗透到血液里,虽然我们生在80年代,好像没有直接和革命、和毛发生什么关系,但领导人的变化,政策的变化,都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影响,我们想关心自己的生活,但政治总要关心你,影响你。如果我不谈论对官方意识形态的反感,这种东西也不会自动从我的生活中消除。
如果再继续追问见到的这个“自己”从何而来,又怎么被塑造的话,必然会越发感觉到我们只是海边的寄居蟹,对潮水的本能,不过是对月亮的感应。在宇宙之中,那个“自己”渺如芥子,但感应伟力,如飘萍可辨水流,一叶而知秋意,芥子亦可纳须弥。
不过,当以追问去弄明白搭建这个“自己”的资粮都是些什么又是怎么搭建起来的,“自己”与供给这些资粮的世界是怎样的关系之后,要修葺也好,改建也罢,我想也就都不是问题了。
如果有小孩子要教他/她学习艺术,我想最好的方式是无为。有些人可能从小接受到更好的教育,在某方面起步较早,但也可能因此被荒废掉。开发越早的田地,肥力越早被用完,这样的例子并不是没有。
这就像养猪,科学养殖的猪肥瘦适中,长得也快。散养的猪长得慢,抗病能力强,相对来说脂肪含量低一点,没那么肥美。可一头猪特别不愿意接受科学养殖呢?我和我周围的画家朋友,都是散养长大的。接受精英式、每一步都被设计到位教育出来的艺术家,还真没有。
何况还有出生地、经济情况等外部环境是我们没法自己决定的。我在小地方长大的,四周都没人画画,高考时还觉得四川美术学院是一所民营学校,我毕业的那所中学,到今天为止,也只有我一个人考四川美术学院,但我还是成为了画家。我父母那个时代的人没有什么教育理念,忙得没时间管,也太想管。高中的时候,我跟我爸爸一起出去吃饭,还会一起喝点酒。
在当今这个时代,最重要的问题不是获取资讯,反而是能不能提供一些差异化的背景。互联网让这个世界变得扁平化,这个时候,比如说有一个小孩,家里是村里的神汉世家,长辈都是搞巫术的,那这个孩子肯定和其他人不一样。在这个越来越相似的世界,一个人的背景越是与众不同,看问题的方式越不一样,才越有可能从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
这就像把一个学厨小弟扔进了一个无比浩瀚的菜市场一样。在太多的食材与烹调办法的选择之间,要如何做一桌四菜一汤?我想我最后肯定做的是芹菜肉丝、煮杂鱼、麻婆豆腐、酸菜拌鱼腥草、清水菜汤。因为这就是我口味上的本能罢了。选不过来就别选了,索性忘了半吊子的知识和技巧,由着性子,劈柴做饭就好。
我从小就属于没人管,我家在贵州省安龙县(隶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那个地方有一些布依族和苗族,但我是汉人。12岁小学毕业后,因为父母的工作调动,搬到一个地级市黔西南州,在那里念的初中和高中。
我的爸爸妈妈都是普通职员,爸爸在石油公司上班,妈妈在建设银行。我成长过程中也经历了物质匮乏,我记得特别清楚,我爸所在的那个石油公司卖的柴油、煤油,还分平价油和异价油。比如今年计划卖10吨煤油,但实际上这些不能满足大家的需求,于是提高价格再卖一部份煤油。
由于物资匮乏,小孩的娱乐活动更少,就是看点动画片、连环画。游戏机都是我长到很大才出现的东西,而且还算是很奢侈的东西了,不是每家都有。
我从小没什么别的爱好,就喜欢待在家里看书、看漫画。1990年之前,日本漫画、动画片还很少。能接触到的也就是《铁臂阿童木》《森林大帝》。到1990年日本漫画《七龙珠》《圣斗士星矢》以盗版形式进入中国的时候,正赶上我念小学。等到我上初中,日本漫画已经很多了,比如《城市猎人》《七龙珠》等等。
整个初中,我一直都想画漫画。从初一到初三,只要一有假期我就在家里画,然后投给漫画杂志,不过总是被退稿。每次退稿信上,人家都劝我学学素描、速写。
就这样连续给漫画杂志投了几年稿,屡投不中。到初三的时候,我才从姐姐那里听到世界上还有美术学院,才知道还有专门的学校教人画画。
当时在我家那里美术老师很少,而且水平有限。于是我找了三个老师,为了考美院做基本培训。在学习的过程中,我的兴趣就开始转变了,不想画漫画了,想画油画。1999年,我去重庆考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的时候,我妈妈有点想反对,但她知道反对也没用,只得作罢。
我这一代人基本上都是伴随日本漫画长大的,但我还有一些比较特殊的阅读经验,我爸爸喜欢读武侠小说,他经常去租来看,还有《三侠五义》《七侠五义》《说唐》这类话本小说,读武侠小说,我喜欢古龙远胜金庸,金庸所说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还是儒家那套东西,而古龙笔下的“大侠”,完全是个人化的英雄,担负着普通人不愿承载的道德使命。
古龙在我的青少年时期影响了我对于生死、情感、友谊、忍耐等一系列概念的认识,还有一些乱七八糟的书,比如《奸臣传》、《吏臣传》,甚至还有讲奇门遁甲、房中术的书。我看过最扯的一本是柯云路写的,解释他的“大气功师”原理的一本书,里面全是讲周易八卦、五行、炼丹术、气功,这些却是对我最早的启蒙。对一个孩子来说,神鬼玄虚天然地具有吸引力,你渴望了解世界最深的隐秘,拥有白日飞升的超人能力,而作为传统文化的只鳞片羽,这些阅读以一种野路子向我展现的世界在之后一直吸引着我。我的整个初中就是一边学打卦,一边画漫画过来的。
当然我也逃不开“革命现实主义”的现实,我从小也学邱少云、黄继光、董存瑞的英雄事迹,把熊猫当成中国的国宝。但是后来我觉得很荒谬,因为董存瑞、邱少云现在已经被人遗忘了,而熊猫只不过是一个生存繁衍功能不断退化的动物,用一个懒惰、龟缩避世的熊猫来代表中国,简直荒谬至极。
大家总问我:熊猫在人们心目中都是憨态可掬的形象,而你笔下的熊猫暴力又贪婪?我觉得即便我不选择熊猫,在其他人或动物身上也会体现这样的风格。因为暴力就是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我只是写实罢了。
而钟馗、邱少云等人的形象为什么在我作品中变得那么尴尬又可笑,我觉得这是一种本能的小丑的精神,既是这个世界里弱者戳强者咯吱窝的挑衅,也是向同病相怜的世界表达的稀薄的善意。
我想推翻那套革命现实主义教育对我施加的影响,可那些东西真是能渗透到血液里,虽然我们生在80年代,好像没有直接和革命、和毛发生什么关系,但领导人的变化,政策的变化,都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影响,我们想关心自己的生活,但政治总要关心你,影响你。如果我不谈论对官方意识形态的反感,这种东西也不会自动从我的生活中消除。
如果再继续追问见到的这个“自己”从何而来,又怎么被塑造的话,必然会越发感觉到我们只是海边的寄居蟹,对潮水的本能,不过是对月亮的感应。在宇宙之中,那个“自己”渺如芥子,但感应伟力,如飘萍可辨水流,一叶而知秋意,芥子亦可纳须弥。
不过,当以追问去弄明白搭建这个“自己”的资粮都是些什么又是怎么搭建起来的,“自己”与供给这些资粮的世界是怎样的关系之后,要修葺也好,改建也罢,我想也就都不是问题了。
如果有小孩子要教他/她学习艺术,我想最好的方式是无为。有些人可能从小接受到更好的教育,在某方面起步较早,但也可能因此被荒废掉。开发越早的田地,肥力越早被用完,这样的例子并不是没有。
这就像养猪,科学养殖的猪肥瘦适中,长得也快。散养的猪长得慢,抗病能力强,相对来说脂肪含量低一点,没那么肥美。可一头猪特别不愿意接受科学养殖呢?我和我周围的画家朋友,都是散养长大的。接受精英式、每一步都被设计到位教育出来的艺术家,还真没有。
何况还有出生地、经济情况等外部环境是我们没法自己决定的。我在小地方长大的,四周都没人画画,高考时还觉得四川美术学院是一所民营学校,我毕业的那所中学,到今天为止,也只有我一个人考四川美术学院,但我还是成为了画家。我父母那个时代的人没有什么教育理念,忙得没时间管,也太想管。高中的时候,我跟我爸爸一起出去吃饭,还会一起喝点酒。
在当今这个时代,最重要的问题不是获取资讯,反而是能不能提供一些差异化的背景。互联网让这个世界变得扁平化,这个时候,比如说有一个小孩,家里是村里的神汉世家,长辈都是搞巫术的,那这个孩子肯定和其他人不一样。在这个越来越相似的世界,一个人的背景越是与众不同,看问题的方式越不一样,才越有可能从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