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选修课的设置是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无论在学习的方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对传统的语文学习有所突破。面对这样一个全新的事物,在一线工作的教师,确实兴奋过,也迷惘过,甚至无所适从过。下面笔者就选修课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和感想。
选修课和必修课的教学有什么本质的不同?选修课的课堂是什么样的?从必修到选修应如何衔接和过渡?诸多的担心和疑问困扰着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既然是选修课,就要考虑它与必修课的异同,既不能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的重复,又不能将选修课上成讲座或随意的活动课,因为毕竟是上课,上语文课,而且还要面对高考。笔者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抓课程目标。我们要认真研究课程目标,做到目标落实,不随意盲从,更不能想当然、漫无目的。如“诗歌与散文”和“小说与戏剧”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新闻与传记”重在阅读与理解;“文化论著研读”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而“语言教学应用”主要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2.充分了解学生和学情。不管什么时候,学情总是第一位的。选修课作为必修课的补充,应该有很强的针对性,在教学内容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特点,作为教师,要能驾驭教材,对教材内容要作适度的取舍,那就是:要学完,未必要教完。
对文本的解读可以抓重点也可以抓难点,但一定要深、一定要透,不能每篇都蜻蜓点水,选修课的教材都是一些大部头巨著,内容多,量又大,篇篇都讲、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可以做灵活处理:有的重点篇目可以集中时间认真研读赏析,有的课文则可以一带而过,有的则完全可以自学,不必在课内讲析;哪些是学生感兴趣的篇目、愿意学的篇目就集体学,有的则可个别化处理。哪篇课文适于练的就练,哪篇课文适于讲的就讲,适于读的就读,不平均用力。
3.努力寻求合适的教学方法。不同的系列选修课在教学方法上是有区别的,有的选修课侧重于实际运用,有的着眼于鉴赏陶冶,有的重在引导探索研究。在教学中,既要积累知识夯实基础又要让学生有兴趣继续学习,方法很关键;要处理好两个方面的问题:(1)在上选修课时应将文学欣赏和基础积累并抓。即重点性的讲解示范,把基础积累落到实处。(2)尊重和突出学生的学习个性和学习愿望,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学。
选修课的开设对学生而言,必要性和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选修课有别于必修课,既不能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的复制品,又不能将选修课上成随意的讲座。
美好的想法有时只是空中楼阁。现实是学校中对选修课的开设,大多数教师认为目前的教学安排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选修;较多教师认为开设语文选修课有较大的困难(主要指硬件和师资跟不上);甚至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完全没有必要开设语文选修课,按原有的课程结构也能实现教学目标。从选修课的课堂实际操作来看,选修课实际上已经必修化了。而笔者认为,最大的问题是:在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实施中,选修与必修在教学内容上没有层次的区别,在教学的方式方法上几乎一样。有老师就说:“选修课其实只是一部分学生在文学类多学了几篇文章,另一部分学生在实用类多训练了几个文本,挂选修之名而无选修之实。”
要切实可行地搞好选修课教学,首先就要解决选修哪些教学模块的问题。从时间上来计算,高中语文必修已占了高中学段学时的5/12(1个学期为2个学段),高考复习要用3/12,只剩下4/12给选修,也就是说选修课只有一个学年的时间。据我了解,一般学校开设选修课的时间大约为一个学期或一个半学期。在这样的时间要求下,应兼顾学生的需要和学校师资的可能,设法多开其它的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个性发展需求。比如《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先秦诸子选读》同属于文言文学习为基础的,根据需要选择其中1个模块就可以了。又如《中国小说欣赏》、《外国小说欣赏》、《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都有助于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对于这方面有兴趣的学生,可以考虑选择其中的1~2模块。考虑到高考的不断变化,还考虑到学生心理因素,我们在选择选修模块时尽可能选择与高考要求相接近的课程。如开《古代散文诗歌欣赏》时,可联系高考必考的“文言文阅读”和“古代诗歌鉴赏”;而《语言文字应用》和《中外传记作品选读》又能与高考中的“语言知识与运用”的若干考点相结合,帮助学生积累有关的知识,培养他们规范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良好习惯,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以适应高考的变化。
其次,处理好选修和必修的关系。它们是相互联系而又有区别的,共同在一起构成了高中语文课程。我们在实施具体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二者的区别,才能使我们的教学在关注全体学生成长的同时又能兼顾到学生的个体需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如阅读与鉴赏方面必修课的要求是:“发展独立阅读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表现手法。”而在选修模块中,对阅读鉴赏要求明显提高:“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的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学会尊重、理解作品所表现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风格的文化,理解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恰当的判断。”品味这些文字的表述,我们不难发现,选修课的要求明显加深和拓宽了。从发展学生的思维来看,更注重理性,对学生能力层级的要求更高。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具体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要注意掌握好必修与选修的尺度。
除此之外,还应注意学习方法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等等。选修课教学是一个新生事物,是新课改的核心问题,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思考、发现、创新、提高,就可以掌握选修课的教学主动性,不断地超越自我,步入一个新境界。
【参考数目】
[1] 冯生尧 主编.《课程改革:世界与中国》,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2] 顾之川.《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教材介绍》,《中小学教材教学》,2006年02期.
[3] 欧阳芬、吴子兴.《论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设置及其对语文素养的培养》,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第十一中学)
选修课和必修课的教学有什么本质的不同?选修课的课堂是什么样的?从必修到选修应如何衔接和过渡?诸多的担心和疑问困扰着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既然是选修课,就要考虑它与必修课的异同,既不能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的重复,又不能将选修课上成讲座或随意的活动课,因为毕竟是上课,上语文课,而且还要面对高考。笔者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抓课程目标。我们要认真研究课程目标,做到目标落实,不随意盲从,更不能想当然、漫无目的。如“诗歌与散文”和“小说与戏剧”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新闻与传记”重在阅读与理解;“文化论著研读”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而“语言教学应用”主要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2.充分了解学生和学情。不管什么时候,学情总是第一位的。选修课作为必修课的补充,应该有很强的针对性,在教学内容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特点,作为教师,要能驾驭教材,对教材内容要作适度的取舍,那就是:要学完,未必要教完。
对文本的解读可以抓重点也可以抓难点,但一定要深、一定要透,不能每篇都蜻蜓点水,选修课的教材都是一些大部头巨著,内容多,量又大,篇篇都讲、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可以做灵活处理:有的重点篇目可以集中时间认真研读赏析,有的课文则可以一带而过,有的则完全可以自学,不必在课内讲析;哪些是学生感兴趣的篇目、愿意学的篇目就集体学,有的则可个别化处理。哪篇课文适于练的就练,哪篇课文适于讲的就讲,适于读的就读,不平均用力。
3.努力寻求合适的教学方法。不同的系列选修课在教学方法上是有区别的,有的选修课侧重于实际运用,有的着眼于鉴赏陶冶,有的重在引导探索研究。在教学中,既要积累知识夯实基础又要让学生有兴趣继续学习,方法很关键;要处理好两个方面的问题:(1)在上选修课时应将文学欣赏和基础积累并抓。即重点性的讲解示范,把基础积累落到实处。(2)尊重和突出学生的学习个性和学习愿望,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学。
选修课的开设对学生而言,必要性和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选修课有别于必修课,既不能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的复制品,又不能将选修课上成随意的讲座。
美好的想法有时只是空中楼阁。现实是学校中对选修课的开设,大多数教师认为目前的教学安排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选修;较多教师认为开设语文选修课有较大的困难(主要指硬件和师资跟不上);甚至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完全没有必要开设语文选修课,按原有的课程结构也能实现教学目标。从选修课的课堂实际操作来看,选修课实际上已经必修化了。而笔者认为,最大的问题是:在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实施中,选修与必修在教学内容上没有层次的区别,在教学的方式方法上几乎一样。有老师就说:“选修课其实只是一部分学生在文学类多学了几篇文章,另一部分学生在实用类多训练了几个文本,挂选修之名而无选修之实。”
要切实可行地搞好选修课教学,首先就要解决选修哪些教学模块的问题。从时间上来计算,高中语文必修已占了高中学段学时的5/12(1个学期为2个学段),高考复习要用3/12,只剩下4/12给选修,也就是说选修课只有一个学年的时间。据我了解,一般学校开设选修课的时间大约为一个学期或一个半学期。在这样的时间要求下,应兼顾学生的需要和学校师资的可能,设法多开其它的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个性发展需求。比如《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先秦诸子选读》同属于文言文学习为基础的,根据需要选择其中1个模块就可以了。又如《中国小说欣赏》、《外国小说欣赏》、《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都有助于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对于这方面有兴趣的学生,可以考虑选择其中的1~2模块。考虑到高考的不断变化,还考虑到学生心理因素,我们在选择选修模块时尽可能选择与高考要求相接近的课程。如开《古代散文诗歌欣赏》时,可联系高考必考的“文言文阅读”和“古代诗歌鉴赏”;而《语言文字应用》和《中外传记作品选读》又能与高考中的“语言知识与运用”的若干考点相结合,帮助学生积累有关的知识,培养他们规范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良好习惯,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以适应高考的变化。
其次,处理好选修和必修的关系。它们是相互联系而又有区别的,共同在一起构成了高中语文课程。我们在实施具体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二者的区别,才能使我们的教学在关注全体学生成长的同时又能兼顾到学生的个体需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如阅读与鉴赏方面必修课的要求是:“发展独立阅读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表现手法。”而在选修模块中,对阅读鉴赏要求明显提高:“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的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学会尊重、理解作品所表现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风格的文化,理解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恰当的判断。”品味这些文字的表述,我们不难发现,选修课的要求明显加深和拓宽了。从发展学生的思维来看,更注重理性,对学生能力层级的要求更高。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具体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要注意掌握好必修与选修的尺度。
除此之外,还应注意学习方法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等等。选修课教学是一个新生事物,是新课改的核心问题,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思考、发现、创新、提高,就可以掌握选修课的教学主动性,不断地超越自我,步入一个新境界。
【参考数目】
[1] 冯生尧 主编.《课程改革:世界与中国》,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2] 顾之川.《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教材介绍》,《中小学教材教学》,2006年02期.
[3] 欧阳芬、吴子兴.《论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设置及其对语文素养的培养》,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第十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