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次,听一个11岁的男孩弹钢琴,身旁一位朋友对我说:“这个孩子的钢琴学得太痛苦了!”
我问:“为什么?”
他说:“他对音乐根本没有感觉!”
没有感觉就无法把人带入音乐的世界,没有精神感觉更无法感知音乐,因为好的音乐是纯粹的精神与纯粹的心灵,人必须依靠精神情绪和精神感觉才能进入。
精神感觉可以使人的内在直达精神,了悟真善美,并完全成为精神。精神感觉总是和精神情绪相伴随而直达精神,她是生命的滋养和精神创造的预热与前奏。
有一天,我从幼儿园教室的门前经过,不经意看到一个4岁左右的小姑娘站在一张小课桌上起舞……下午的阳光透过窗户的上半部正好照射在那张小桌上。那是一天中阳光最柔和、最有色彩的时候,你可以想象,她是如何发现这片金色的阳光,如何感觉到这束阳光的美妙,然后情不自禁地站在桌上,想和这束阳光融为一体……
金色的阳光照在她起舞的身姿上。课桌并不大,她甚至不可以转身。在没有音乐伴奏的条件下,她用自己身体的动作和内在的感受形成音乐的场域,传递着音乐的美妙。不是职业的芭蕾或是现代舞蹈,那是浑然一体的、神性的、表达着她每一个细胞的感觉的舞蹈;那是我看到的最有魅力、最美丽的舞者;那是我听到的最动听的音乐。我这样表达,不是使用了这些文字,而是我真的感觉到了那文字以外的、文字不能表达的弹奏心弦的东西。
一种感觉把她引向了她内在的审美和精神,并让她产生了表现的愿望。这种感觉把精神照射在自己的造型形象上,让自己的形象放射出精神的灿灿光辉,然后她自己特别地去感觉它。
使这个孩子拥有表达自己内心感觉的机会的,是她内心的自由和环境的自由。对于这个孩子,这个事件是偶然的,但偶然的事件成为孩子创造自我的必然。对于儿童来说只需一次,某种东西就在孩子的身体里形成了。
类似的事情都不是孩子们的偶然,孩子们在自由中生活,内心精神感觉的出现就具有了必然性。任何一种内在的高级感觉都可以使我们直达精神,精神的升华再沉淀,就形成了自我。
孩子们明显地渴望拥有这样的审美和精神的生活环境。当幼儿园有老师的诗歌朗诵会、读书会、音乐欣赏、舞蹈表演时;当我们一起畅谈精神和艺术时,儿童都喜欢待在边上,着迷一般地感觉和倾听。我知道很多时候他们甚至都听不懂某些话语,但他们的感觉犹在。
有时候,我们到朋友家聊天。我们谈论生命、心灵、教育、人生……这是一种精神生活。孩子坐在边上不愿离开,他静静地沉浸在其中。妈妈有时候会说:“去玩吧。”孩子不愿意。我说:“孩子喜欢精神生活,让他呆着吧。”孩子听不懂,但可以感觉精神的氛围。
幼儿的内在天然存在精神能量,并受其指引。孩子对精神生活有着天然的精神感觉,有着天然的熟知和亲切,如同植物和花朵天然喜欢阳光。所以我们聊天的意识和语言在什么层面、在什么精神层级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对精神活动和精神生活,儿童有小鹿般的警觉。
有一次,我和朋友一家一起看芭蕾舞《天鹅湖》,演出结束后,一路走出,4岁的女孩一直无语。坐在车上转头看,小女孩双目清澈闪亮,神态深入而宁静地坐在后座上,身心依然沉醉在芭蕾中。一种精神的氛围在她的身体周围弥漫着……她沉浸在其中,光亮的眼睛像一个初恋者,柔美的下巴和颈部的静感像一个舞者,芭蕾一直在她内心的世界起舞……我看到舞动的芭蕾叠加在这孩子精美的精神之上。
大人们一路都在说不相干的话,屁股一落定在车上,就又开始说起废话来。
废话很温馨,可是和孩子的心境相距很远。我们是从世俗场景的寒暄和喧哗中收取快乐的人。如果有一天,我们可以和儿童共鸣,和儿童用感觉共享精神时光,儿童就不再孤独,不再渐渐把那个精神的世界遗忘掉,而不像我们已经遗忘了。
我们和儿童的世界就是这样的不同。儿童相信和吸收精神的美,如同相信和吸收童话世界一样。
(孙瑞雪 儿童教育专家,蒙特梭利教育研究中心创始人)
我问:“为什么?”
他说:“他对音乐根本没有感觉!”
没有感觉就无法把人带入音乐的世界,没有精神感觉更无法感知音乐,因为好的音乐是纯粹的精神与纯粹的心灵,人必须依靠精神情绪和精神感觉才能进入。
精神感觉可以使人的内在直达精神,了悟真善美,并完全成为精神。精神感觉总是和精神情绪相伴随而直达精神,她是生命的滋养和精神创造的预热与前奏。
有一天,我从幼儿园教室的门前经过,不经意看到一个4岁左右的小姑娘站在一张小课桌上起舞……下午的阳光透过窗户的上半部正好照射在那张小桌上。那是一天中阳光最柔和、最有色彩的时候,你可以想象,她是如何发现这片金色的阳光,如何感觉到这束阳光的美妙,然后情不自禁地站在桌上,想和这束阳光融为一体……
金色的阳光照在她起舞的身姿上。课桌并不大,她甚至不可以转身。在没有音乐伴奏的条件下,她用自己身体的动作和内在的感受形成音乐的场域,传递着音乐的美妙。不是职业的芭蕾或是现代舞蹈,那是浑然一体的、神性的、表达着她每一个细胞的感觉的舞蹈;那是我看到的最有魅力、最美丽的舞者;那是我听到的最动听的音乐。我这样表达,不是使用了这些文字,而是我真的感觉到了那文字以外的、文字不能表达的弹奏心弦的东西。
一种感觉把她引向了她内在的审美和精神,并让她产生了表现的愿望。这种感觉把精神照射在自己的造型形象上,让自己的形象放射出精神的灿灿光辉,然后她自己特别地去感觉它。
使这个孩子拥有表达自己内心感觉的机会的,是她内心的自由和环境的自由。对于这个孩子,这个事件是偶然的,但偶然的事件成为孩子创造自我的必然。对于儿童来说只需一次,某种东西就在孩子的身体里形成了。
类似的事情都不是孩子们的偶然,孩子们在自由中生活,内心精神感觉的出现就具有了必然性。任何一种内在的高级感觉都可以使我们直达精神,精神的升华再沉淀,就形成了自我。
孩子们明显地渴望拥有这样的审美和精神的生活环境。当幼儿园有老师的诗歌朗诵会、读书会、音乐欣赏、舞蹈表演时;当我们一起畅谈精神和艺术时,儿童都喜欢待在边上,着迷一般地感觉和倾听。我知道很多时候他们甚至都听不懂某些话语,但他们的感觉犹在。
有时候,我们到朋友家聊天。我们谈论生命、心灵、教育、人生……这是一种精神生活。孩子坐在边上不愿离开,他静静地沉浸在其中。妈妈有时候会说:“去玩吧。”孩子不愿意。我说:“孩子喜欢精神生活,让他呆着吧。”孩子听不懂,但可以感觉精神的氛围。
幼儿的内在天然存在精神能量,并受其指引。孩子对精神生活有着天然的精神感觉,有着天然的熟知和亲切,如同植物和花朵天然喜欢阳光。所以我们聊天的意识和语言在什么层面、在什么精神层级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对精神活动和精神生活,儿童有小鹿般的警觉。
有一次,我和朋友一家一起看芭蕾舞《天鹅湖》,演出结束后,一路走出,4岁的女孩一直无语。坐在车上转头看,小女孩双目清澈闪亮,神态深入而宁静地坐在后座上,身心依然沉醉在芭蕾中。一种精神的氛围在她的身体周围弥漫着……她沉浸在其中,光亮的眼睛像一个初恋者,柔美的下巴和颈部的静感像一个舞者,芭蕾一直在她内心的世界起舞……我看到舞动的芭蕾叠加在这孩子精美的精神之上。
大人们一路都在说不相干的话,屁股一落定在车上,就又开始说起废话来。
废话很温馨,可是和孩子的心境相距很远。我们是从世俗场景的寒暄和喧哗中收取快乐的人。如果有一天,我们可以和儿童共鸣,和儿童用感觉共享精神时光,儿童就不再孤独,不再渐渐把那个精神的世界遗忘掉,而不像我们已经遗忘了。
我们和儿童的世界就是这样的不同。儿童相信和吸收精神的美,如同相信和吸收童话世界一样。
(孙瑞雪 儿童教育专家,蒙特梭利教育研究中心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