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城市群农业现代化发展环境及模式创新的对策思考

来源 :科学与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hj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近年来,河南省依据中原城市群的环境条件优势,围绕农业现代化在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实现城乡统筹方面的基础作用做了大量的探索,中原城市群的集聚效应不断显现,对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为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了可能。国家"十二五"规划把中原经济区建设列了进去,这将又是一个促进河南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良好机遇,进一步探索中原城市群农业现代化发展环境及模式创新,对推动河南农业现代化进程意义重大。
  [关键词] 中原城市群 农业现代化 环境 模式创新
  基金项目:①河南省教育厅软科学项目(项目编号:2007790018);②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课题招标项目(项目编号:B230);③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项目编号:112400430075);④《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河南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优秀课程建设,项目编号:645259.
  城市群(Urban Agglomeration)是在城镇化过程中,在特定的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地域空间里,以区域网络化组织为纽带,由若干个密集分布的不同等级的城市及其腹地通过空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城市-区域系统。中原城市群是指以省会郑州为中心,包括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在内的城市密集区。近年来,在河南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政策指引下,中原城市群发展迅速,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社会水平明显提升,集聚效应不断显现,在中国15个城市群中综合实力名列第7位,位列中国中西部第一位。尤其在推动全省农业现代化、农业标准化进程中积累了实践经验,发挥了示范和带动作用。本文根据实地调研认为,“十二五”期间,中原城市群农业现代化发展及模式创新尚有极大的空间和潜力,需要进一步认真探讨和分析总结。
  一、“十二五”实现中原城市群农业现代化模式创新的区位优势及环境条件
  (一)中原城市群农业现代化模式创新的区位优势
  河南省自2002年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以来,各地依托资源优势,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而中原城市群因其区位优势,一直走在全省前列。具体表现在:
  一是中原城市群占有农业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的领先优势。在全省确立的51个第一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中,中原城市群有26个,占全省50.9%;目前全省已建立的农业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202个、通过农业部产品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127个、获得了“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产品品种103种中,其中属于中原城市群区位的漯河市被省政府确定为无公害食品基地示范市。在被确定为全国创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县13个县(市)中,中原城市群占多数。通过省级计量认证和机构认可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焦作、漯河、三门峡、南阳等市中,属于中原城市群区位的占50%。
  二是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以实施农产品名牌战略为重点,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过程的带动作用。目前,通过实施农业产业化、农业标准化、农业机械化等措施,全省创出了一批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农业名牌产品,增强了全省农业市场竞争力。如以华英、大用为代表,成为全国最大的肉类生产加工基地:以白象、斯美特、南街村为代表,成为全国最大的方便面生产加工基地:以莲花等企业为代表,成为全国最大的调味品生产加工基地;以思念、三全、科迪等为代表,成为全国最大的速冻食品加工基地。品牌优势促进了农业现代化进程,提升了河南省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而这些品牌产品大多在中原城市群区位内。
  (二)中原城市群实现农业科技创新的区域优势及环境条件
  从目前国内外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一般经验来看,培育和获得新品种,科技创新是唯一途径;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大幅度提高初级农产品的质量和农产品附加值,必须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来提供强大的技术保障。河南作为农业大省,要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根本转变,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的创新,首先需要有农业科技力量的支撑。而河南省有实力的高等院校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河南理工大学、河南农业大学,和全省最有实力的科研机构河南省科学院、社会科学院、农业科学院等都集中在中原城市群区位。该区域聚集了全省90%以上的高等院校和一些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科研院所,科技人才队伍和技术创新能力比较雄厚,这样的区位优势和环境条件对该区域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及模式创新奠定了人力资源及科研基础。
  二、中原城市群农业现代化发展及模式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及劣势环境因素
  (一)在实施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创新中发现的问题
  中部地区是中国农村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巨大的乡村人口一方面能够为城市经济体提供劳动力和广阔的商品市场;另一方面,相对较低的劳动素质和购买力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原城市群在推进农业现代化模式创新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与中西部其他城市群相比,认知度不高,优势不够明显,有些方面甚至处于劣势;中心城市首位度低,辐射带动作用小;整体竞争力弱,产业层次低,龙头企业支撑力度还比较弱,尚缺少名牌优势农产品群,现代农业服务体系不够健全。科技、教育整体实力虽然在省内优势明显,但与武汉、西安相比差距较大,资源开发过度,农业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可持续发展压力较大。其农业标准化工作虽然有了一些进展,但总体看还不能适应带动全省农业现代化发展及模式创新的需要。如,区位内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尚不健全,标准制定与标准实施有脱节现象;标准与市场、流通结合不紧密,存在重制定标准与轻实施标准的现象,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水平还不高;农业现代化制度创新、经营模式创新工作研究不够、资金投人不足,农业部门多年来一直没有稳定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创新专项经费。比如,农业标准化实施中,很多标准虽已制定,但却没有经费组织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和示范区建设速度缓慢,区域内现有的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示范区的数量和面积与全省的地位还不相适应。农业生产环境与生产资料的质量影响农业标准化的实施,一方面.当前农区化肥、农药过量施用,不仅造成地下水、土壤和大气污染,而且形成农药用量再次增加的恶性循环,收获物中农药残留量增加;另一方面,工业“三废”和生活污水的不合理排放,致使农业灌溉用水质量下降,农田有毒物质和重金属含量增高,这些都严重影响农作物质量安全,影响了农业标准化的实施。
  (二)制约中原城市群农业科技创新的不利环境因素
  首先,支撑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农业科技创新的经济能力还比较弱。从总体上看,中原城市群与我国东部三大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相比存在较大差距。2008年,中原城市群地区生产总值仅有1.06万亿元,分别为三大城市群的16.2%、35.7%和35.6%,占全国GDP的比重仅为3.5%。
  其次,城乡差距明显,制约农业科技创新程度。由于长期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中原城市群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平衡,城乡差距明显,严重制约着中原城市群城乡统筹发展及农业科技创新进程。2008年,中原城市群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43倍。
  再次,城镇化发展滞后。2008年,中原城市群城镇化水平达到43.9%,低出全国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也低于中部地区的湖北与山西。
  最后,统筹城乡发展的配套制度滞后。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城市偏向的政策,影响了城乡的整体发展。在城乡制度安排上,延续多年的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财政制度、金融制度、行政管理制度、农业税收制度、农业经营制度等仍然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障碍。在中原城市群地区同样存在着严重的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的相关配套制度也较落后。
  三、利用区位优势,推动中原城市群农业现代化模式创新的对策措施
  (一)在促进农业标准化进程、强化农产品品牌意识方面做足文章
  1、进一步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强化农产品产地及产品的品牌意识。首先要明确为什么一定要创建中原城市群农业品牌。这主要缘于中原城市群在河南农业发展中所处的区位优势,它对提高河南省农业生产质量起到带头作用。所以,一定要利用中原城市群农业科技人力资源集中的优势,把提高区内广大农技人员、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的标准化意识、质量安全意识、农产品产地及产品的品牌意识,作为推进中原城市群农业标准化生产的重要环节。把标准化、农产品产地及产品品牌理念融人们农作物新品种选育、栽培技术和采后加工的技术研究开发中,倡导技术成果的标准化,使先进适用技术通过标准的形式推广应用。把标准化、农产品产地及产品的品牌相关知识列人培训计划,作为对农技人员知识更新的重要内容。通过广播、电视、报刊、印发宣传资料、派出农业技术专家等形式,加大标准化有关政策、法规、技术的宣传,形成全社会参与、关心、支持农业标准化的工作氛围。
  2、尽快建立结构合理的农业标准体系,进一步打造中原城市群农产品创新品牌。近些年来农药、饲料添加剂、化肥、激素等的使用不断增加,在为农业生产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产生了农业污染日益突出的问题。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存在不仅危害人们的生命健康,损害消费者利益,而且也影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就打造中原城市群农产品品牌对策来说,应尽快建立和完善结构合理的农业标准体系,紧紧围绕优质专用小麦、优质畜产品“两个基地”建设,加快制定中原城市群优质专用小麦、专用玉米、棉花、双低油菜、苹果等优势农产品和大枣、板栗、核桃、山茱萸、辛夷、杜仲等名特产品的操作规程标准。积极鼓励农业企业或生产基地制定企业标准。建立和完善以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为重点的包括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农业综合标准体系。
  根据河南省近几年的做法,如何形成农产品质量品牌,应该在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体系方面下真功夫。应以特色、优势农产品为突破口,实行从产地到加工、销售全过程的质量安全控制。使那些无信誉、产品质量安全不符合标准要求的农产品无市场、无销路。从农业标准化和农业品牌的相互促进关系看,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有助于创建农产品的品牌。在创建中原城市群农业名牌上,要抓住农业标准化这个“牛鼻子”。
  3、进一步加大农业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建设力度,提高中原城市群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国内外农业标准化实施的实践证明,农业标准只有在实施和推广应用中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典型示范、以点带面一直是农业标准化工作行之有效的好做法。国家级、省级农业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建设不仅能为产地树立农业标准示范的典型,同时可以树立产地在全国、全省的良好形象,提高中原城市群农产品品牌知名度。
  4、用工业理念发展现代农业,用现代科学方法管理农业,为河南农产品品牌创新起领军作用。用先进工业产品装备农业,推广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着力发展都市型高效、优质、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优化农业生产布局,重点建设黄河故道和滩区绿色养殖带、中原肉牛产业带、豫北平原优质小麦生产基地、西部山区林果产业带、南部花卉苗木特色农业带和中部生态农业带。大力推进农业市场化进程,重点发展各类大型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增强郑州粮食批发市场的功能和“郑州价格”的影响力,进一步完善农产品的交易和管理机制。提高农业集约化程度,实现农业生产工业化、服务社会化,农产品品牌化。从政策、资金、项目、服务方面对骨干企业进行倾斜。实施名牌带动,引导农产品龙头企业扩大规模,优化结构,强化质量管理,积极开拓销售市场,提高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形成农业品牌产品的规模效益。另外实践证明,搞活农产品流通渠道,缩短交易距离,降低交易成本,比提高农产品价格要重要得多。
  (二)提升区位内农业生态环境承载力,为农业现代化模式创新提供环境保证
  事实证明,一个地区、要形成农业规模化经营、增加农业产量、提高农产品质量、扩大农产品市场等等,加强农业生态建设,有效治理农村环境污染,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加快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促进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就如何进一步促进中原城市群农业现代化模式创新进程,打造中原城市群农业品牌,提升其农产品品牌知名度而言,提升区位内农业生态环境承载力是其关键。据有关专家研究的对策和建议看,可以归纳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黄河大堤两侧和黄河滩区,依托黄河标准化堤防,布局建设黄河生态工程,实现大堤造林总面积39万公顷,继续实施堤防加固、河槽疏浚和控导、安全撤退道路、避水连台等黄河治理与安全建设工程。保护性开发桃花峪、孤柏嘴、嘉应观、花园口、东坝头、黄河重要渡口、重要工程(含遗址)等沿黄自然、历史人文景观,使黄河两岸成为横跨中原城市群的生态涵养带。
  二是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两侧,布局建设南水北调中线绿化工程,规划造林面积0.44万公顷,同步建成总干渠、支渠工程和绿化工程,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成为纵贯中原城市群的生态走廊和绿色风景线。
  三是加强伏牛山区农业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造林面积132万公顷,使豫西南连绵起伏的山地丘陵地区成为中原城市群西南部的农业生态屏障和重要的农业水源涵养地。
  四是加强南太行绿化,规划造林面积27万公顷,改善境内太行山及其南麓地区的植被和生态现状,使太行山区成为中原城市群西北部的生态屏障。
  五是在中原城市群东部平原地区,实施沙化治理及平原防护林工程,规划造林面积17万公顷,减少风沙危害,调节气候,涵养水土,使之成为中原城市群东部的农业生态涵养区。
  六是在各城市周边地区,布局建设环城防护林工程,规划造林面积12万公顷,构建城市外围地区森林生态带,形成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绿色城市景观。通过六大工程的建设,力争2010年区域林木覆盖率提高到25%,郑州、洛阳、开封3市建成区绿化率达到40%以上,其他6城市达到35%以上。
  近年来中原城市群农业环境治理和保护的经验证明,加强区位内农业环境治理和保护,应以治理城市污染为重点,继续加强工业点源污染治理,控制农村面源污染,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促进区域农业环境质量的持续好转。通过建设大型水利工程、优化水资源配置、控制开采地下水、大力推广应用节水技术、发展中水回用和推行阶梯水价等综合措施,科学开发和节约农用水资源,确保满足农业水资源需求。在全省耕地占补平衡的前提下,对中原城市群建设发展用地予以倾斜支持。大力开展土地整治,合理开发土地后备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区位农业土地利用效率。要加强中原城市群城市空间发展的规划和管理,对各城镇总体规划控制区范围以外地域上的生态敏感区、城市水源涵养地、滞洪区、省级以上重点文物遗址、地质灾害易发区、重要矿产资源埋藏区等实施空间管治,禁止在管治范围内进行有损农业环境和资源的各种活动。
  参 考 文 献
  [1]杨承训、徐兴恩:《河南经济发展比较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
  [2]杨承训、徐兴恩:《河南省辖市经济发展个性与战略选择》,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
  [3]黄建军.河南省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选择.未来与发展,2009(12):72-74.
  [4]文小才.河南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26.
  [5]黄任燕.河南农业产业化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经济师,2004(7),232.
  [6]王新建.河南省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新河南网-经济视角2010-7-7.
  [7]黄建军,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河南省农业经济发展实证研究,湖北农业科学,2010(6):1506-1509.
  [8]黄建军,人力资本对河南省农村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湖北农业科学,2010(10):2617-2620.
  [9]刘凤仙,中部传统农区农业经营组织变迁及经营模式创新研究,湖北农业科学,2010(12):3261-3263.
  [10]刘凤仙.基于SWOT分析的河南省农业标准化模式创新研究.山西农业科学,2010(10):65-69.
其他文献
介绍了一种基于3G网络的智能家居防盗监控系统,系统由无线传感网络,GSM无线收发电路,语音电路,视频监控电路,TFT触摸彩屏显示等组成,实现了家居的安全防护和远程监控功能。实践表明
国营农场农业如何在新形势下发展葛树广(安徽省龙亢农场农业公司,23342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新的经济体制在我国已经建立,这决定了农业生产必须进入市场,才会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市场
电力调度系统是指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出现的一种重要的电力监测、控制、管理手段。本文针对广西某市的电力调度,尝试建立了满足电力系统安全、公平、稳定、经济运行的电
1 引言 5-溴水杨基荧光酮(简称5-BSAF)是一种新型离子络合剂,该络合剂和表面活性剂溴化十六烷基三甲胺(CTMAB)及Fe(Ⅲ)可形成稳定的三元络合物。将其预先吸附于玻碳电极表面,阴极
剖宫产术是产科最主要的手术操作,也是处理高危妊娠和异常分娩,挽救孕产妇和围生儿生命的有效手段。近年来,由于孕妇及家属的偏见,医疗纠纷的增多等社会因素,部分产科医生手术指征掌握不够严格,使剖宫产率不断上升。现对2006~2010年468例剖宫产原因进行分析,找寻降低剖宫产的途径,合理掌握剖宫产指征,达到降低剖宫产率的目的,保障母婴安全。
安徽省兼具南北气候特点,栽培果树种类较多,近年水果有较大发展。本文分析了安徽省水果生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发展的指导思想,思路和对策的商榷意见。
[摘 要] 文章就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体育课程开发模式为主导的职业体育教育课程建设与改革在理论研究上和实践应用上取得的成效进行了探讨。得出的结论是课程体系是重要的载体。  [关键词] 工作过程导向 课程开发模式 职业体育教育 课程建设  基金项目:教育部高指委“十二五”规划课题(WJ125YB017)    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要形成特色鲜明的高职办学模式,课程体系是重要的载体。办学特色正是通过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