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惧、无耻,但极棒”——这是熟悉华莱士的人给他的评价。他喜欢穷追猛打式的采访方式,他对新闻的执着到了“顽固”的境地。喜欢他的人说他是正义的化身,完全履行了“正直、顽强、公正”的新闻承诺;反对派则送他一顶“胆大妄为”的帽子,一个少有的麻烦制造者。
在超过半个世纪的广播电视生涯中,他参与创办和主持了“迈克·华莱士访谈”、“深夜追击”、“60分钟时事杂志”等一系列震撼世界的新闻栏目。
我听到了召唤
1918年,华莱士出生于美国波士顿一户市民家庭。父母是来自俄罗斯的犹太人。父亲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好好先生,打理着一家杂货批发店;母亲则是个性格冰冷的抑郁的家庭主妇,在华莱士的记忆中,无论做得多好,都难以得到她的赞许。
童年的华莱士调皮捣蛋,曾因在超市偷口香糖而被母亲严惩。很小,他就展露出音乐方面的天赋,7岁学拉小提琴,常在一堆女生面前卖弄。
高中毕业的时候,这个长着两条细细的圆规腿,渴望做一番别人从没做过的事业的年轻人,很是犹豫了一番:是成为一个音乐家,还是像哈里·迪克那样的网球明星?这些一闪而过的念头,都没有唤起他最大的热忱。
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一个新的行业——广播电视业悄然兴起。大学一年级末的时候,迈克·华莱士第一次走进大学的电台,未来的命运就在那一刻决定了:看着那些从未见过的设备,他有一种被电击的感觉,“我感到了一种召唤。”
在当时,“播音员”还是一个鲜有人知的新名词。当儿子最终选择了电台播音员这个职业时,父母百思不得其解——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性质的工作?比得上老师和律师吗?母亲给儿子打电话,“迈克,很多人在布克林听到了你的声音,我也听到了。所有的人都很高兴,我们也以你为荣。但是,播音员是个什么职位?可以竞选议员吗?”母亲的声音既幸福又狐疑。
“妈妈,它比议员更棒,因为整个美国都在聆听我的声音,而议员却做不到。”年轻的华莱士高兴地回答。
在无线广播的初期,没有新闻评论员,广播招徕听众的主要手段是讲故事,評价播音员好坏的标准在于他(她)的故事讲得如何。刚满23岁的华莱士,一夜间成了“风城”最受欢迎的表演者——读报的人放下了报纸,主妇们忘了针线活,孩子们更是睁大双眼……他们全都在聚精会神地聆听华莱士的节目,华莱士以他营造的美妙氛围,俘获了无数听众。
此时,华莱士已经决定了——要做就做全美最伟大的电台工作者。
让儿子为我感到骄傲
1956年是华莱士职业生涯中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年——他已经不甘心仅仅只做清谈或者闲聊节目,他敏锐地感觉到,受众的兴趣变了,他们更渴望了解这个世界的真实的一面。
华莱士开始在纽约电视台第五频道一档由特德·伊兹制片的节目中担任主持。1956年10月,这两个雄心勃勃的电视人开创了一种热点新闻报道的实验形式——“深夜追击”。
这是一档完全不同于过去形态的电视新闻节目,它把焦点集中在种种尖锐的社会问题上。“深夜追击”一下子令全纽约震惊,有人称华莱士为“荧光屏上的杀戮战士”,说他“会把人撕成两半”。
让华莱士得意的是,“电视观众赞同我们这么做,电视评论家也是如此,最重要的是,当时纽约臭名昭著的政界人士、商业巨头、娱乐圈名人,不管结果如何,都希望在镜头前接受我们的挑战。”
正当他的职业生涯再次高飞之时,个人的灾难也悄然降临。1962年,华莱士19岁的长子彼得,在独自去希腊的旅行途中失踪。华莱士火速赶往希腊寻找儿子。当他顺着彼得走过的山路搜寻时,注意到路面消失的地方有一处悬崖,他冲到那儿,看到了500英尺悬崖下儿子的尸体。华莱士悲痛欲绝。他想起彼得临行前曾和他说,美国精神其实就是一种颓废精神,社会问题并不被政府和新闻机构认真关注,而父亲的节目却让很多人激动,因为他们在节目中看到了一丝希望。当时,华莱士郑重答应彼得,“凡是涉及自由、民主和人权的事,我都将深入到新闻背后的深洞中。”
“彼得离开以后,我知道余下的半生,惟一应该做的就是严肃的新闻。我应该做一些让彼得为我感到骄傲的事情。”从这一年开始,华莱士放弃了其他一切节目,把全副精力投入到电视新闻中去。
“迈克—华莱士—在—此!”
1968年,CBS总制片唐·海华特决心推出一档新节目,他把目光投在了华莱士身上,并把他和业内颇有名望的新闻记者哈里·瑞斯组合起来。一开始,这档节目一直在收视率的低谷徘徊。5年后,“60分钟”时事杂志就被安排到了CBS新闻频道星期天晚上播出,这正是最黄金的时段。此时,“60分钟”已成为CBS最具冲击力的引爆社会舆论的重磅炸弹。开播四十多年来,“60分钟”一直位列全美收视率前10名。
跳动在“60分钟”里的那颗心脏就是华莱士。在这档节目中,华莱士一直和世界上最强势的人一对一地对着干。他告诉霍梅尼,埃及总统萨达特认为他是个疯子;他逼着倡导“伊斯兰国度”的黑人和种族主义牧师路易斯·法拉坎承认,是他鼓动别人杀害了美国1960年代初黑人运动领袖马尔科姆·X。
华莱士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他的新闻观——放肆,张扬,真实,深入。他与唐·海华特一同将“60分钟”打造成具有好莱坞星光幻影的精彩栏目。在海华特的眼中,华莱士是“传媒王国的异教徒,新闻行业的盗火者”。这恰恰与他自己设想的“60分钟杂志”风格吻合。
“60分钟”节目曾经打出一个广告:“哪4个字会让骗子和流氓心惊胆战?”答案是:“迈克-华莱士-在-此!”
华莱士经常进行“突袭采访”,在事先未通知的情况下来到某人的办公室,把麦克风放到被采访者的面前。
华莱士咄咄逼人的风格,奠定了调查式电视新闻的标准。他勇于追问那些令人难堪的问题——那些人人想问,却又无人敢问的问题。在与同事的论战中,他毫不客气地抨击美国的新闻风气,“什么叫新闻?政治上的婆婆妈妈和家庭中的吵架拌嘴叫新闻吗?新闻从业者的良心是什么?我们的社会有这么多问题摆在前面,但我们更多的新闻从业者只把双眼盯在白宫和好莱坞上,这不仅是渎职,也是可耻的逃避行为!”
如今,华莱士已经到了安然和家人进晚餐的年龄,然而,他依然不愿意退出这个曾给他带来巨大荣誉的舞台。“我的眼睛和耳朵确实不如从前了,但是,只要有可能,我还会往前走。”他摆明态度:“退休是一回事,处于退休状态又是另一回事。”
“我的墓志铭?我希望这样写——他粗鲁,但是公正——就这一句,我不需要别的。”
(周广宇摘自《影响世界的声音》)
在超过半个世纪的广播电视生涯中,他参与创办和主持了“迈克·华莱士访谈”、“深夜追击”、“60分钟时事杂志”等一系列震撼世界的新闻栏目。
我听到了召唤
1918年,华莱士出生于美国波士顿一户市民家庭。父母是来自俄罗斯的犹太人。父亲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好好先生,打理着一家杂货批发店;母亲则是个性格冰冷的抑郁的家庭主妇,在华莱士的记忆中,无论做得多好,都难以得到她的赞许。
童年的华莱士调皮捣蛋,曾因在超市偷口香糖而被母亲严惩。很小,他就展露出音乐方面的天赋,7岁学拉小提琴,常在一堆女生面前卖弄。
高中毕业的时候,这个长着两条细细的圆规腿,渴望做一番别人从没做过的事业的年轻人,很是犹豫了一番:是成为一个音乐家,还是像哈里·迪克那样的网球明星?这些一闪而过的念头,都没有唤起他最大的热忱。
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一个新的行业——广播电视业悄然兴起。大学一年级末的时候,迈克·华莱士第一次走进大学的电台,未来的命运就在那一刻决定了:看着那些从未见过的设备,他有一种被电击的感觉,“我感到了一种召唤。”
在当时,“播音员”还是一个鲜有人知的新名词。当儿子最终选择了电台播音员这个职业时,父母百思不得其解——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性质的工作?比得上老师和律师吗?母亲给儿子打电话,“迈克,很多人在布克林听到了你的声音,我也听到了。所有的人都很高兴,我们也以你为荣。但是,播音员是个什么职位?可以竞选议员吗?”母亲的声音既幸福又狐疑。
“妈妈,它比议员更棒,因为整个美国都在聆听我的声音,而议员却做不到。”年轻的华莱士高兴地回答。
在无线广播的初期,没有新闻评论员,广播招徕听众的主要手段是讲故事,評价播音员好坏的标准在于他(她)的故事讲得如何。刚满23岁的华莱士,一夜间成了“风城”最受欢迎的表演者——读报的人放下了报纸,主妇们忘了针线活,孩子们更是睁大双眼……他们全都在聚精会神地聆听华莱士的节目,华莱士以他营造的美妙氛围,俘获了无数听众。
此时,华莱士已经决定了——要做就做全美最伟大的电台工作者。
让儿子为我感到骄傲
1956年是华莱士职业生涯中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年——他已经不甘心仅仅只做清谈或者闲聊节目,他敏锐地感觉到,受众的兴趣变了,他们更渴望了解这个世界的真实的一面。
华莱士开始在纽约电视台第五频道一档由特德·伊兹制片的节目中担任主持。1956年10月,这两个雄心勃勃的电视人开创了一种热点新闻报道的实验形式——“深夜追击”。
这是一档完全不同于过去形态的电视新闻节目,它把焦点集中在种种尖锐的社会问题上。“深夜追击”一下子令全纽约震惊,有人称华莱士为“荧光屏上的杀戮战士”,说他“会把人撕成两半”。
让华莱士得意的是,“电视观众赞同我们这么做,电视评论家也是如此,最重要的是,当时纽约臭名昭著的政界人士、商业巨头、娱乐圈名人,不管结果如何,都希望在镜头前接受我们的挑战。”
正当他的职业生涯再次高飞之时,个人的灾难也悄然降临。1962年,华莱士19岁的长子彼得,在独自去希腊的旅行途中失踪。华莱士火速赶往希腊寻找儿子。当他顺着彼得走过的山路搜寻时,注意到路面消失的地方有一处悬崖,他冲到那儿,看到了500英尺悬崖下儿子的尸体。华莱士悲痛欲绝。他想起彼得临行前曾和他说,美国精神其实就是一种颓废精神,社会问题并不被政府和新闻机构认真关注,而父亲的节目却让很多人激动,因为他们在节目中看到了一丝希望。当时,华莱士郑重答应彼得,“凡是涉及自由、民主和人权的事,我都将深入到新闻背后的深洞中。”
“彼得离开以后,我知道余下的半生,惟一应该做的就是严肃的新闻。我应该做一些让彼得为我感到骄傲的事情。”从这一年开始,华莱士放弃了其他一切节目,把全副精力投入到电视新闻中去。
“迈克—华莱士—在—此!”
1968年,CBS总制片唐·海华特决心推出一档新节目,他把目光投在了华莱士身上,并把他和业内颇有名望的新闻记者哈里·瑞斯组合起来。一开始,这档节目一直在收视率的低谷徘徊。5年后,“60分钟”时事杂志就被安排到了CBS新闻频道星期天晚上播出,这正是最黄金的时段。此时,“60分钟”已成为CBS最具冲击力的引爆社会舆论的重磅炸弹。开播四十多年来,“60分钟”一直位列全美收视率前10名。
跳动在“60分钟”里的那颗心脏就是华莱士。在这档节目中,华莱士一直和世界上最强势的人一对一地对着干。他告诉霍梅尼,埃及总统萨达特认为他是个疯子;他逼着倡导“伊斯兰国度”的黑人和种族主义牧师路易斯·法拉坎承认,是他鼓动别人杀害了美国1960年代初黑人运动领袖马尔科姆·X。
华莱士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他的新闻观——放肆,张扬,真实,深入。他与唐·海华特一同将“60分钟”打造成具有好莱坞星光幻影的精彩栏目。在海华特的眼中,华莱士是“传媒王国的异教徒,新闻行业的盗火者”。这恰恰与他自己设想的“60分钟杂志”风格吻合。
“60分钟”节目曾经打出一个广告:“哪4个字会让骗子和流氓心惊胆战?”答案是:“迈克-华莱士-在-此!”
华莱士经常进行“突袭采访”,在事先未通知的情况下来到某人的办公室,把麦克风放到被采访者的面前。
华莱士咄咄逼人的风格,奠定了调查式电视新闻的标准。他勇于追问那些令人难堪的问题——那些人人想问,却又无人敢问的问题。在与同事的论战中,他毫不客气地抨击美国的新闻风气,“什么叫新闻?政治上的婆婆妈妈和家庭中的吵架拌嘴叫新闻吗?新闻从业者的良心是什么?我们的社会有这么多问题摆在前面,但我们更多的新闻从业者只把双眼盯在白宫和好莱坞上,这不仅是渎职,也是可耻的逃避行为!”
如今,华莱士已经到了安然和家人进晚餐的年龄,然而,他依然不愿意退出这个曾给他带来巨大荣誉的舞台。“我的眼睛和耳朵确实不如从前了,但是,只要有可能,我还会往前走。”他摆明态度:“退休是一回事,处于退休状态又是另一回事。”
“我的墓志铭?我希望这样写——他粗鲁,但是公正——就这一句,我不需要别的。”
(周广宇摘自《影响世界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