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8月18日宣布辞去总统一职,吸引了国际社会目光。现年65岁饱受争议的穆沙拉夫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他对巴基斯坦和国际社会有怎样的影响?回顾一下他的政变上台、治国之策、协助美国反恐等事件,或许能得到一些启发。
政变上台 自命总统
穆沙拉夫1943年8月1日出生于印度新德里,进入巴基斯坦陆军学院时年仅18岁,此后,他开始了长期的军旅生涯。他参加过两次印巴战争,多次立功受奖。
在巴基斯坦,历史往往以一种奇怪的方式重复自己。1970年代,阿里·布托为控制军方,越级提拔了他眼中的“自己人”——当时的第三军军长齐亚·哈克担任陆军总参谋长。最后,这个“自己人”发动政变并把布托送上了断头台。而穆沙拉夫和前总理谢里夫之间的关系也大抵如此:谢里夫在1998年10月提拔在中将中排名第三、本已升迁无望的第一军军长穆沙拉夫为陆军参谋长,但双方很快在克什米尔等问题上产生分歧,最后同样酿成了政变。
1999年10月12日,穆沙拉夫和夫人正在斯里兰卡访问,谢里夫宣布将穆沙拉夫撤职。此时的穆沙拉夫正在从斯里兰卡飞回卡拉奇的飞机上,而谢里夫则命令地面控制台不允许穆沙拉夫乘坐的航班在巴基斯坦任何机场降落,此时飞机燃油只能维持70分钟航程。此后,飞机在卡拉奇上空不断地盘旋着,乘客全都惊慌失措,穆沙拉夫则利用飞机上的通讯设备向忠于他的部队下达了政变的命令。最后,在只剩下7分钟燃料的情况下,政变成功,飞机安全降落。
此后,谢里夫被法庭以恐怖主义、劫机和企图谋杀等罪名被判处终身监禁,2000年12月10日,谢里夫获赦并流亡沙特阿拉伯。
2001年6月20日,穆沙拉夫颁布政令,终止拉菲克塔拉尔的总统职务,并于当天自命总统,并同时兼任巴三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陆军参谋长等要职。他也是巴基斯坦历史上第四位军人总统。2002年4月30日,巴基斯坦全民公决支持穆沙拉夫在10月大选后继续担任总统,穆沙拉夫于2002年11月获得连任,任期5年。
巩固权力 治国有方
与以往的军人统治不同的是,穆沙拉夫没有实行军事管制,而是实行“军人掌权,文官治理”的策略,让军队以某种对等身份与文官机构并存,监督其工作,而不是凌驾其上。
但另一方面,穆沙拉夫不断巩固自己的权力基础,他首先颁布“临时宪法1号令”,宣布终止宪法,解散议会和内阁,由他本人任首席执行官,要求巴总统、最高法院和各级高级法院法官执行首席执行官的命令;接着他又颁布“临时宪法令”,成为巴历史上集总统、首席执行官、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和陆军参谋长于一身的第一人。
治国方面,穆沙拉夫专门成立了国家反贪局和国家重建局,积极推动经济振兴和反腐肃贪。在其治下,巴基斯坦经济迅速发展,GDP翻了两番。军政权从未发生因经济腐败问题而导致的执政危机,这与民选政府时期的腐败成风、经济不振、政局不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穆沙拉夫本人也非常清廉,他率先公布自己和家人的财产。
外交上,穆沙拉夫一直不遗余力地推行印巴和解。2001年7月,他应邀访印,成为16年来踏入印度国土的首位巴基斯坦领导人,并作为巴基斯坦国家元首第一次拜谒圣雄甘地的陵墓。在过去8年里,印巴关系取得显著进展:双方恢复了大使级外交关系,首次恢复了公路贸易;在克什米尔实现了停火,还开行了穿越双方实际控制线的公交车。
积极反恐 获信美国
“9·11”事件发生4小时后,穆沙拉夫凭着他的个人直觉,发表讲话,对恐怖分子表示谴责,对美国表示同情。随后几天,穆沙拉夫又作出两个重大决定:全力配合美国反恐,断绝与塔利班的任何关系。
在2006年9月出版的自传《在火线上》中,穆沙拉夫透露了当时的决策过程:当时的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在“9·11”事件后对穆沙拉夫说:“你不是支持我们,就是反对我们。”美方还发出威胁称,如果巴方不在清剿塔利班的行动中给予合作,美国将把巴基斯坦“炸回石器时代”。穆沙拉夫在书中说:“如果我们不加入他们的反恐战争,我们可以对抗他们和抵抗他们的攻击吗?答案是不可能,我们的军事武力将被摧毁。”
巴基斯坦成为反恐前线国家后,美国解除了因穆沙拉夫政变而施加的经济和军事制裁,给予巴基斯坦至少40亿美元的援助资金,并在2005年将巴基斯坦提升为“重要非北约盟国”。穆沙拉夫参加联合国大会时,身边的美国保镖人数仅次于布什。
2001年10月22日,巴基斯坦政府颁布了由穆沙拉夫签字批准的《反恐法》。2002年1月12日,穆沙拉夫发出了打击极端主义势力的号令,阐明了政府的有关政策。此后,巴基斯坦被美国视为反恐战争最亲密的盟友,一直不承认穆沙拉夫的布什政府也开始支持其政权,还在2004年授予巴“美国主要非北约盟国”的头衔。穆沙拉夫的亲美政策甚至让他得了一个“布什拉夫”(Busharraf)的外号。
“9·11”以来,“基地”第三号人物祖巴耶达赫、“9·11”策划人哈立德·穆罕默德等都先后在巴基斯坦落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对穆沙拉夫的不满也在加剧:本·拉登和奥马尔影踪全无,据传都隐匿在巴基斯坦西北部;埃及沙姆沙伊赫爆炸案发生后,埃及警方逮捕的6名嫌疑犯竟都是巴基斯坦人;伦敦爆炸案后抓获的4名爆炸案嫌犯中,3人有巴基斯坦血统。阿富汗也一直强烈谴责巴政府扶植塔利班武装。巴基斯坦某种程度上成了恐怖活动的新策源地。这或许就是美国最后“抛弃”穆沙拉夫的原因。
内忧外患 被迫辞职
穆沙拉夫与美国结盟在巴国内并不讨好,这一政策连累到穆沙拉夫的民意支持率。他在总统宝座上看似风光,实则危机四伏。
今年2月,支持穆沙拉夫的穆斯林联盟(领袖派)在2月18日举行的国民议会选举中落败,由前总理贝·布托领导的人民党和谢里夫领导的穆盟(谢里夫派)分别成为国民议会中的第一和第二大党。双方组成了执政联盟。两党在穆沙拉夫去留问题上最终形成共识。此后,穆沙拉夫一直在巴国内面临着强大的政治压力,不断有人向其发难。
另外,从2007年延续至今的大法官停职事件,已导致穆氏与世俗精英彻底决裂。去年3月9日,穆沙拉夫宣布暂停乔杜里首席大法官职务。行政权与司法权之间的斗争逐渐恶化为街头暴力,巴各地律师、反对党趁机在各主要城市组织规模空前的抗议活动,参加人数累计多达上百万。穆沙拉夫在国内的支持率不断下降。巴最高法院7月20日裁决结果决定恢复乔杜里首席大法官职务,同时推翻了关于乔杜里滥用职权的指控。舆论认为这一决定是对穆沙拉夫的沉重打击,并成为其执政以来最大的挑战。
此外,近两年巴基斯坦国内的经济形势也让穆沙拉夫雪上加霜。穆氏上台后曾承诺减少贫困和打击腐败,但巴人在2007年夏天看到的却是最严重的小麦、食糖紧缺和最高的通货膨胀,其中面粉的价格上涨了20%以上。在反腐方面,根据“透明国际”的清廉印象指数排行榜,巴基斯坦2001年排名是第79位,到2006年却下降到142位,是整个排名的倒数第22位。亚洲开发银行在2007年该国独立60周年时的一份报告把其描述为一个“治理不善、腐败成风和社会指标最糟糕的亚洲国家”。
美国立场的变化是压垮穆沙拉夫的最后一根稻草。在巴执政联盟宣布将启动对穆沙拉夫的弹劾程序之后,此前在穆沙拉夫遇到危机时一直公开支持他的美国却表现出“中立”立场。美国国务院发言人说:“我们一直认为巴内部政治应当由巴人民决定。我们希望任何行动都符合巴宪法和法治。”观察家认为,美国态度的变化源于巴执政联盟改变了对塔利班武装的温和立场。6月底,巴总理吉拉尼授权巴军方对西北部塔利班武装分子采取军事行动。这一做法向美国证明,没有穆沙拉夫,巴基斯坦的反恐行动照样可以继续进行。
分析人士指出,穆沙拉夫辞职后的巴政坛将不会风平浪静。人民党和穆盟(谢里夫派)在政见上分歧颇多,矛盾不断。与此同时,执政联盟上台4个月以来政绩不佳,支持率大大下降。穆沙拉夫辞职后,执政联盟内部必将面临一场新的权力分配,处理不好就将为巴政局埋下新的隐患。而穆沙拉夫个人未来走向也成为人们的关注焦点。(本刊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