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外人常常为“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的宏大冶炼场景感染。置身其中,却丝毫感受不到浪漫,炉内钢水温度达到1700多摄氏度,炉外即使有良好的通风设备,温度也大多超过40摄氏度。
付义从30多米高的平台上爬下来,尽管包裹着臃肿的防护服,但身手依然矫健。“这大家伙儿能干活,就是火气有点大,总犯小毛病,我们维修班就是来给它保健的。” 摘下安全帽,付义的头发湿漉漉贴在头顶,被汗水洗白的脸上带着微笑。与一般炼钢工人黝黑、锋利的面孔不同,付义看上去斯文、和气,更像个医生或公务员。
付义是抚顺新钢铁有限责任公司炼钢厂转炉维修班班长,自1990年退伍之后,他便和转炉打起交道。维修工、点检员、点检班长……一直到现在的设备作业区转炉维修班长,付义把自己的青春与炼钢转炉焊在了一起。如今已是“知天命”之年,付义依然把转炉看成命根子,“只有它稳定、安全的运转,生产才有保障,作为员工,我们才有好日子。”
经济下行压力下,我国钢铁行业尤为受挫,再加上工作环境艰苦,钢厂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像付义这样懂技术又经验丰富的技工,很多被南方企业挖走,付义和伙伴们却咬牙坚持了下来。他说:“再苦的活总得有人干,坚守岗位不是伟大,而是军人的精神。”
付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履行着他对企业和职业的承诺。这些年,他工作负责、干活肯吃苦、检修有招法,一直把企业的安全生产看作头等大事,节假日大多也被他主动放弃,坚守在工作岗位上。
单位领导和同事都劝付义别这么卖命干,要注意劳逸结合,但他就是不听,最终积劳成疾。最惊险的一次是2013年7月,企业要为转炉进行除尘系统改造,付义负责能源管线的改造任务。按理说,工作的时候尽全力,休息的时候就放松,可付义不是这样的人,他在工地上一干就是一个多月,没休息过一天。
在设备升级和稳定生产必须同步完成时,机器与人都在挑战疲劳的极限,而压力就像被不断拉长的橡皮筋,越是绷紧,越是危险。就在改造即将完成之时,锅炉终于顶不住长期负荷,氮气阀门突发漏气故障。
漏气故障的维修在技术上并非难题,但这是以断电、停气为前提的。不过,如果在这时停气检修,将严重拖延工程进度,这对企业来说可是巨大的损失。
“决不能让机器停转!”付义在接到故障通知时,立即做出这个决定。
付义即刻设计抢修方案,并带着班组员工第一时间到达现场。虽然有所准备,但持续漏气的现场状况依然棘手,在保证维修人员人身安全的基础上,一定要“稳、准、快”的完成维修。班组里多是有经验的老维修工,但付义仍然坚持亲自上阵。“望闻问切”,如同对待患者一般,付义按部就班地进行着维修工作,这场电、气和着高温的治疗工作终于有惊无险的完成了。
正在大家都以为危险解除,可以松一口气时,出乎意料的一幕发生了。付义突然晕倒,从检修平台上摔了下来。
付义被工友们送到医院,进行了抢救,最终诊断为急性心梗,还做了动脉支架手术。医生说,再晚来一会儿,后果不堪设想,并再三强调,以后不能再干累活了,否则随时会有生命危险,但付义又怎么是个闲得住的人。
出院后,企业领导准备安排他到相对轻松的岗位工作,付义却说:“做完手术就没啥事了,以后挺不住再说。”最后还是领导拗不过他。这以后,他依然摸爬滚打在第一线,“我还得看着这些设备好好干活呢,厂里人都指着它呢,可不能让它趴窝了。”付义这样说。
对于维修工作来说,除了24小时的维修待命,最重要的就是自我提升,掌握新技术。进厂以来,付义跟师傅学、参加培训班、潜心钻研,练就一身好功夫,焊工、钳工、铆工、管工样样拿得起干得好。2007年,他又考上了东北大学,在职学习机电一体化专业,并晋升为助理工程师,成为了工人堆里的“大秀才”,付义说:“我虽然就是个一线工人,但我不能满足于眼前。只有厂里发展的好,工人的脸上才有光,才能有尊严的劳动。”
在冶金行业,转炉炉体的使用寿命一般是两年。如果从维修的角度,整体更换施工简单,故障几率降到最低,会省去很多维修工作。但是看着还有生产能力的设备变成废铁,付义的心里实在舍不得,“整体更换会加重厂里的负担,冶炼成本也会增高,如果能把这钱省下来,花在刀刃上,那得多好。”
从厂里的整体利益出发,付义大胆提出转炉报废周期之后,只更换炉口和炉帽子,对炉身部分采取内外增加三角筋板等措施进行修复,以此延长炉身的使用寿命,并拿出了详尽的一线数据。经过企业专家的严密计算和实践之后,现在炉身部分最长的已连续服役10年,每年为企业节省炉体检修费用达120余万元。
不仅如此,付义还主持了转炉软水循环冷却系统和氧枪快换接头等一些列技术改革提案,近3年来他提出科技转创新项目有97项。小改小革间,为企业节约了数百万开支。
“我做了那么多改变 ,只是为了我心中不变……”是今年央视元宵晚会上,蔡明翻唱《我变了我没变》中的歌词。对于很少关注流行音乐的付义来说,能哼出这个调子,是因为它唱到了钢厂人的心里。
付义所在的抚顺新钢铁有限责任公司,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958年,它曾是全国率先完成民营控股改造的大型股份制钢铁企业,伴随中国工业走过了第一个黄金时期。如今廉颇老矣,一批工龄二三十年的工人依然坚守在岗位,对他们而言,这不仅是份工作,更是心灵的归宿,但全球钢铁行业的持续低迷,让很多工友的心里笼上了一层雾云。
“做工人就要有工人的担当,尤其是在逆境中,我们更需要凝聚力。”付义认真地说,让每个工友开动脑筋,在一个有期待、有快乐的环境中工作,这才是一个班长的责任。
现在维修班班组人员是26个人,5年前最多时达到过60余人。转炉曾经每个月都需要停产一天维修,而现在定修周期延长到6个月检修一次。设备作业率提高了,人员配置减少了,这也要归功于付义。
付义说:“当初活儿多人也多,可是这样对企业来说负担也重。”定指标、分责任、建机制,班组被付义管理得井井有条。他在班组推行的量化考核制度,调动了员工积极性,提升了班组的绩效水平。手里的工资多了,工友们的心思也能踏实在工作上。
自主管理活动在付义的维修班搞得如火如荼。自主管理是公司由台湾中钢引进的群众性的益智活动,类似于质量控制小组,又具独特内涵。在付义的主持下,班组于2006年成立了“聚能圈”,这个聚能圈可不只是名字大气,作用也大,班组所有成员每天开一次短会,一星期开一次大会,汇聚大家的智慧,学习新技术,研究工作中遇到的难点并进行分析,找到解决的方法。这样便发挥出了班组所有人的能量。
最让付义骄傲的是2012年,他们班组对转炉供料系统改善主题获得了企业创新一等奖,并得到了进京交流的机会。转炉供料需要每次把一吨多的钢料,从堆放区用人力推到60米开外的转炉中。这项工作不仅消耗大量人工,而且难以精准量化。付义与工友一同设计改造,把重力下料改为电震式,用叉车运料代替原本的人力推车。自动化升级后,让原本至少需要6个人才能完成的供料工作,只要1个人便轻松完成,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付义是一个可以把正能量传递出去的人,在他的带动下,员工实现了一专多能、一岗多职。这些年他带出的徒弟也都在关键的岗位挑起了大梁。班组有几名家住外地的大学生,付义不仅在技术上对他们毫无保留,还关心他们的生活,付义看他们都是外地人,便热心为他们介绍对象、张罗婚礼,这些事在员工的心中都扎了根,付义在他们心中不仅是班长,还是一个亲近的家人。
付义说:“班长虽然官不大,但责任却不轻,不但自己要技术过硬,更要想办法让每个人都成为好钢。”付义经常说自己的名字起得有深意,“付”是通假字,是百家姓中最年轻的姓,“义”字大多用在积极向上的词语中,“付义”加在一起就是新时期更要积极向上,如今他做的事,也算对得起他的名字了。工
付义从30多米高的平台上爬下来,尽管包裹着臃肿的防护服,但身手依然矫健。“这大家伙儿能干活,就是火气有点大,总犯小毛病,我们维修班就是来给它保健的。” 摘下安全帽,付义的头发湿漉漉贴在头顶,被汗水洗白的脸上带着微笑。与一般炼钢工人黝黑、锋利的面孔不同,付义看上去斯文、和气,更像个医生或公务员。
付义是抚顺新钢铁有限责任公司炼钢厂转炉维修班班长,自1990年退伍之后,他便和转炉打起交道。维修工、点检员、点检班长……一直到现在的设备作业区转炉维修班长,付义把自己的青春与炼钢转炉焊在了一起。如今已是“知天命”之年,付义依然把转炉看成命根子,“只有它稳定、安全的运转,生产才有保障,作为员工,我们才有好日子。”
经济下行压力下,我国钢铁行业尤为受挫,再加上工作环境艰苦,钢厂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像付义这样懂技术又经验丰富的技工,很多被南方企业挖走,付义和伙伴们却咬牙坚持了下来。他说:“再苦的活总得有人干,坚守岗位不是伟大,而是军人的精神。”
付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履行着他对企业和职业的承诺。这些年,他工作负责、干活肯吃苦、检修有招法,一直把企业的安全生产看作头等大事,节假日大多也被他主动放弃,坚守在工作岗位上。
单位领导和同事都劝付义别这么卖命干,要注意劳逸结合,但他就是不听,最终积劳成疾。最惊险的一次是2013年7月,企业要为转炉进行除尘系统改造,付义负责能源管线的改造任务。按理说,工作的时候尽全力,休息的时候就放松,可付义不是这样的人,他在工地上一干就是一个多月,没休息过一天。
在设备升级和稳定生产必须同步完成时,机器与人都在挑战疲劳的极限,而压力就像被不断拉长的橡皮筋,越是绷紧,越是危险。就在改造即将完成之时,锅炉终于顶不住长期负荷,氮气阀门突发漏气故障。
漏气故障的维修在技术上并非难题,但这是以断电、停气为前提的。不过,如果在这时停气检修,将严重拖延工程进度,这对企业来说可是巨大的损失。
“决不能让机器停转!”付义在接到故障通知时,立即做出这个决定。
付义即刻设计抢修方案,并带着班组员工第一时间到达现场。虽然有所准备,但持续漏气的现场状况依然棘手,在保证维修人员人身安全的基础上,一定要“稳、准、快”的完成维修。班组里多是有经验的老维修工,但付义仍然坚持亲自上阵。“望闻问切”,如同对待患者一般,付义按部就班地进行着维修工作,这场电、气和着高温的治疗工作终于有惊无险的完成了。
正在大家都以为危险解除,可以松一口气时,出乎意料的一幕发生了。付义突然晕倒,从检修平台上摔了下来。
付义被工友们送到医院,进行了抢救,最终诊断为急性心梗,还做了动脉支架手术。医生说,再晚来一会儿,后果不堪设想,并再三强调,以后不能再干累活了,否则随时会有生命危险,但付义又怎么是个闲得住的人。
出院后,企业领导准备安排他到相对轻松的岗位工作,付义却说:“做完手术就没啥事了,以后挺不住再说。”最后还是领导拗不过他。这以后,他依然摸爬滚打在第一线,“我还得看着这些设备好好干活呢,厂里人都指着它呢,可不能让它趴窝了。”付义这样说。
对于维修工作来说,除了24小时的维修待命,最重要的就是自我提升,掌握新技术。进厂以来,付义跟师傅学、参加培训班、潜心钻研,练就一身好功夫,焊工、钳工、铆工、管工样样拿得起干得好。2007年,他又考上了东北大学,在职学习机电一体化专业,并晋升为助理工程师,成为了工人堆里的“大秀才”,付义说:“我虽然就是个一线工人,但我不能满足于眼前。只有厂里发展的好,工人的脸上才有光,才能有尊严的劳动。”
在冶金行业,转炉炉体的使用寿命一般是两年。如果从维修的角度,整体更换施工简单,故障几率降到最低,会省去很多维修工作。但是看着还有生产能力的设备变成废铁,付义的心里实在舍不得,“整体更换会加重厂里的负担,冶炼成本也会增高,如果能把这钱省下来,花在刀刃上,那得多好。”
从厂里的整体利益出发,付义大胆提出转炉报废周期之后,只更换炉口和炉帽子,对炉身部分采取内外增加三角筋板等措施进行修复,以此延长炉身的使用寿命,并拿出了详尽的一线数据。经过企业专家的严密计算和实践之后,现在炉身部分最长的已连续服役10年,每年为企业节省炉体检修费用达120余万元。
不仅如此,付义还主持了转炉软水循环冷却系统和氧枪快换接头等一些列技术改革提案,近3年来他提出科技转创新项目有97项。小改小革间,为企业节约了数百万开支。
“我做了那么多改变 ,只是为了我心中不变……”是今年央视元宵晚会上,蔡明翻唱《我变了我没变》中的歌词。对于很少关注流行音乐的付义来说,能哼出这个调子,是因为它唱到了钢厂人的心里。
付义所在的抚顺新钢铁有限责任公司,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958年,它曾是全国率先完成民营控股改造的大型股份制钢铁企业,伴随中国工业走过了第一个黄金时期。如今廉颇老矣,一批工龄二三十年的工人依然坚守在岗位,对他们而言,这不仅是份工作,更是心灵的归宿,但全球钢铁行业的持续低迷,让很多工友的心里笼上了一层雾云。
“做工人就要有工人的担当,尤其是在逆境中,我们更需要凝聚力。”付义认真地说,让每个工友开动脑筋,在一个有期待、有快乐的环境中工作,这才是一个班长的责任。
现在维修班班组人员是26个人,5年前最多时达到过60余人。转炉曾经每个月都需要停产一天维修,而现在定修周期延长到6个月检修一次。设备作业率提高了,人员配置减少了,这也要归功于付义。
付义说:“当初活儿多人也多,可是这样对企业来说负担也重。”定指标、分责任、建机制,班组被付义管理得井井有条。他在班组推行的量化考核制度,调动了员工积极性,提升了班组的绩效水平。手里的工资多了,工友们的心思也能踏实在工作上。
自主管理活动在付义的维修班搞得如火如荼。自主管理是公司由台湾中钢引进的群众性的益智活动,类似于质量控制小组,又具独特内涵。在付义的主持下,班组于2006年成立了“聚能圈”,这个聚能圈可不只是名字大气,作用也大,班组所有成员每天开一次短会,一星期开一次大会,汇聚大家的智慧,学习新技术,研究工作中遇到的难点并进行分析,找到解决的方法。这样便发挥出了班组所有人的能量。
最让付义骄傲的是2012年,他们班组对转炉供料系统改善主题获得了企业创新一等奖,并得到了进京交流的机会。转炉供料需要每次把一吨多的钢料,从堆放区用人力推到60米开外的转炉中。这项工作不仅消耗大量人工,而且难以精准量化。付义与工友一同设计改造,把重力下料改为电震式,用叉车运料代替原本的人力推车。自动化升级后,让原本至少需要6个人才能完成的供料工作,只要1个人便轻松完成,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付义是一个可以把正能量传递出去的人,在他的带动下,员工实现了一专多能、一岗多职。这些年他带出的徒弟也都在关键的岗位挑起了大梁。班组有几名家住外地的大学生,付义不仅在技术上对他们毫无保留,还关心他们的生活,付义看他们都是外地人,便热心为他们介绍对象、张罗婚礼,这些事在员工的心中都扎了根,付义在他们心中不仅是班长,还是一个亲近的家人。
付义说:“班长虽然官不大,但责任却不轻,不但自己要技术过硬,更要想办法让每个人都成为好钢。”付义经常说自己的名字起得有深意,“付”是通假字,是百家姓中最年轻的姓,“义”字大多用在积极向上的词语中,“付义”加在一起就是新时期更要积极向上,如今他做的事,也算对得起他的名字了。工